正文 第18章 李商隱的詩為何多名為《無題》(1 / 3)

李商隱(813~858年)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既受杜甫詩歌的影響,又受到梁陳宮體詩的影響,還吸取了李賀詩歌的手法,表現出情深綿邈、綺麗精工的風格。

他的詩作中,詠史詩和愛情詩最能體現其藝術風格,而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成就最高。他的無題詩,多以愛情生活中的相思為主題,著重抒發那種處在重重壓抑之下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情懷。他的愛情詩,不局限於個人愛情的表達,還有著詩人對人生的慨歎。加上其表現上的含蓄、深沉,故他的愛情詩表現出淒涼傷感的情懷,但又不失於頹廢,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和人生的一種追求。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首詩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生動細致地表達了那種至死不渝的思念之情,成為描寫愛情的千古絕唱。但聯係作者的經曆,這又何嚐不是作者對人生的執著追求。所以他的愛情詩內容豐富深刻,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也因為這樣,他雖極寫相思之情,卻毫無齊梁那種綺靡頹廢的詩風,表現出凝練、沉鬱的藝術特色。同時,又因為作者遣詞用字上的精辟、典雅,他的詩雖多用典故,含蓄深沉,但不顯得佶屈聱牙,晦澀難懂。

蘇軾在文學上有哪些成就

蘇軾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麵的,這些成就,成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成功的標誌,並使他取得當時文壇領袖的地位。

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文從字順,反映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基本要求和發展方向。他的曆史論文和奏議,如《上神宗皇帝書》、《賈誼論》等,明晰透辟,富於雄辯。他的山水遊記,如《超然亭記》、《石鍾山記》等,把描寫、敘述、議論三者融為一體,結構工巧,筆致凝練,姿態橫生。他的賦,如《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對傳統手法靈活運用,文情酣暢,舒卷自如,像優美的散文詩。他的書劄柬帖也寫得親切有味。

蘇軾又是個傑出的詩人。他的詩題材極為廣泛。最主要的,一是反映民生疾苦、抨擊社會流弊,表現了“悲歌為黎元”的可貴精神。二是寫景詠物,抒發情懷。寫景詩往往寥寥數語,勾勒出誘人的景色,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情趣。詠物詩如《紅梅》、《雙石》等,借物抒懷,真摯感人。

在藝術上,蘇軾的詩有獨到之處。不少詩用浪漫主義手法,以奇妙的想象、出人意表的誇張,把形象描繪得傳神生動。有的詩,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使人豁然開朗。

在詞方麵,蘇軾更有特殊貢獻,蘇軾創立了豪放詞派。在他以前,詞壇是婉約派的天下。蘇軾以廣闊的視野、曠達的性格、精博的學識和真摯的感情,揮灑巨筆,寫出了為數眾多雄豪俊爽的名篇,若破空的驚雷,震動詞壇,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藩籬,為詞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在內容方麵,廣闊的社會人生成了蘇軾詠唱的題材,山川景物、感舊懷古、詠物思人、農村風光等被他大量寫進詞中。在形式方麵,蘇軾富於創造精神。他既注意詞的音樂性,又能出語清新樸素,流利暢達。《念奴嬌·赤壁懷古》成了千古絕唱,《水調歌頭·中秋》膾炙人口。

“作品”名稱種種

大作——對人家作品的尊稱。

拙作——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謙稱。

舊作——與新作相反,指從前(舊日)寫就的作品,並非指內容陳舊之作。

處女作——作者第一次發表的作品。

遺作(遺著)——作者亡故之後遺留下來(發表或尚未發表)的作品。

力作——作者嘔心瀝血、精心撰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