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臨床表現
風濕熱的臨床表現是變化多牆的,本組222例中28例在入院時診斷分別為無名熱者8例,急性扁桃體炎者5例,上呼吸道感染者4例,過敏性紫癜者5例.結核性疾病者2例,化膿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傳染性肝炎、結節性紅斑、貧血及癇者各例。本組患者中在發病前有感染史者59例,其中有喉痛史者43例,扁桃體炎者21例,癤腫及中耳炎者備4例,狸紅熱者3例,鼻竇炎者2例及皮膚感染者11。引起感染的致病菌大多為鏈球菌。本組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以發熱為最多,關節炎次之,繼之為心悸、皮疹、發冷、頭痛、喉痛、胸痛、嘔吐、腹痛、蹈症、黃疸及精神失常。茲將主痙的症狀體征分項分析如下。
糞常規檢查入院後體溫弛張於38.5—40.51之間。入院時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和敗血症,但血、尿培養均為陰性注射大量資黴素,口服磺胺嘈聢、氣黴素均未收效。4月26日起皮膚出現小埤血點,左肩.右膽、兩膝、兩踝發現腫脹,局部發熱,運動發生障礙,繼續使用鏈黴素、合黴素均無效。4月30日發現心包摩擦音,出汗甚多,因疑係風濕熱,乃開始予柳酸鈉合劑每日四次每次10毫升,用藥後灰日體溫即迅速下降至38左右。心包摩音、關節痛均消失。5月4日增加柳酸鈉合劑量為每日50毫升,體溫逐漸下降至37.5TC,至5月20日體溫完全恢複正常。5M6日發現患者有左胸腆炎征,8日胸腔穿刺獲得血性橙黃色液體40毫升,化驗檢查證明為滲出液,但自給予柳酸鈉後胸水亦迅速消失。患者於5月31日出院,當時白血球已恢複至6200,血沉亦降至20毫米。7月29日門診追蹤檢查時,已出現二尖瓣狹窄及閉鎖不全征,當時血沉為6毫米。
關節炎,本組病例中158例有關節炎症狀,除其中18例在病曆中對關節痛的性質及被侵的關節未有詳細的描述外,其餘140例中裏遊走性關節痛者86例,占61.4%,疼痛局限於一個關節、或數關節同時發生者54例,占38.6%,被侵的關節以大關節居多數,尤以膝關節為最多,計111例,繼之為肩關節、踝關節、肘關節等。關於受侵關節的體征方麵,半數以上體檢為陰性,有壓痛者70例(44.3%),功能障》者57例(36.1%),局部紅腫熱者45例(28.5%),關節腔有積液者僅7例(4.4%)。關節炎症狀在多數病例經用柳酸製劑、匹拉米董後.大多迅速消失、少數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後始消失。在158例具有關節炎症狀的患者中,僅有一例關節炎的表現頗難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此例患者有十餘移動性關節痛史,且有心肌炎,心內膜炎的征狀,但手關節X線所見符合於類風灌性關節炎,且抗風濕病洽療效果不佳茲將此病例簡介如下,
例2林XX,男,工人,32歲。1956年4月4日因長期發熱首次住晚,出院時診斷為風濕性心髒病、二尖雛狹窄及閉鎖不全、主動脈雛閉鎖,不全患者既往十餘年來時有移動性關節炎,在第一次住暁期內亦經常有兩肩、腕部關節痛,但體征不明顯,液製劑後稍緩解5月8日出院,以辱繼續在門診鈉合劑治療。6月1B起膝、嫌關節癰加劇,走路不便,乃於6月11日第二次入暁治療。當時體檢:體溫37.5,無皮瘮或皮下結節,心髒有明顯擴大、二尖瓣閉鎮不全和狹窄及主動脈辧閉鋇不全征,心律不整有期前收縮,有水衝脈,指甲徽血管動,血壓160/70,肝腫不大,二側膝關節腕關節、.左側全部二指掌關節及右側第五指掌關節皆裏紅腫熱及運動障礙,第二至第八胸椎部亦有壓痛。化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0.5克%,紅血球385萬,白血球5200,中性多形核81%、嗜酸性3%、大單核3%、淋巴球13%,血沉(魏氏法)第一小時末123毫米,靜脈壓7.5厘米。入院時心電圖檢查顯示室性期俞收縮,T波在均倒置雙相。拔罐試驗陽性入院後曾試用釀拂酸、靜脈點滴小量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大劑量丙種維生素靜脈注射、口服柳酸鈉匹拉米董等抬療均無療效。8月間手指關節呈紡綞狀,X線兩手攝彩顯示骨質稀琉,近關節處尤為明顯,關節腔狹窄腕骨集聚靠攏,骨質邊緣模糊不整,指間軟組織腫脹。9月8日試用肌內注射促腎上皮質激素每日50毫克,關節痛及紅腫,運動障礙均有明顯進步。患者於11月9日出院休養。
上述病例,除X線手指關節病變及對一般抗風濕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餘若病程及心髒病變、心電田所見均為一典型的風濕病病例。可見在少數界限病例,風濕熱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鑒別診斷實有困難。
皮疹,本組病例中39例出現各種不同的皮疹,其中以出血點或紫癜為最多,見於10例,繼之為結節性紅斑9例,斑丘疹8例,環形性紅斑5例及蕁麻疹一例。皮滲的發生率女性似略較男性為高。皮疼出現均為一過性,此起彼伏,經柳酸製劑治療後多迅速消退。出現紫癱的10例中,3例在入院時診斷為過敏性紫瘢症,入暁後發現有發熱、關節痛、白血球增多、血沉增速以及用柳劑後發熱、關節痛及紫癜均迅速消退,譯實其為風濕熱。茲簡介一例如下。
例3牛XX,10歲女童,於1943年12月4日入醃,主訴為二月來發熱、喉痛,全身無力,皮膚出瑰紫竇及尊麻疹、偁有腹痛、且二膝及左臂關節有移動性關節痛。入院時體檢體溫37.9,營養較差,下肢脊部皮膚有多數紫及蕁麻疹,雙手及臂部紅腫有壓痛,扁桃體稍腫大,心尖有收縮性吹風樣雜音,肺動脈瓣第二音大於主動脈瓣第二音,腹部柔軟,肝脾不大,四肢無異常,化驗室查:血紅蛋白12.2克%,紅血球398萬,白血球12,300,中性多形核78%,酸性2%,單核4%,淋巴球16%,血小板15萬,出血時間5分鍾,束臂試驗,血沉第一小時末64毫米(魏氏法)。入院後仍有低熱,最高為37.9度,經給予梆酸鈉治療,皮疹,關節痛及低溫迅速消退。患者於12月24日出院,血沉為42毫米。
上述病例症狀釀似過敏性紫癜,亦可說明風濕熱的病派參有過敏性因子在內。
腹痛本組病例中有腹痛者19例,其中10例並發有腸蛔蟲症,餘9例除鳳濕熱外別無其他原因可以解釋。其中一例左中腹部劇痛伴有發熱、嘔吐及黃疸,曾應診為急性胰腺炎,以後出現關節痛及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始確診為風濕熱,茲摘錄其病曆如下。
例4項男,30歲,幹部,於1954年6月21日.因瞋痛發熱及黃疸入醃。患者曾因膽囊炎、膽囊結石於1949年在上海某醫院施行膽囊摘除術及膽道引流,手術經過良好,但術後患者曾於1952年及1954年各有一次上腹癰及發熱,不久即愈。1953年患者曾因左髖關節痛、膝關節痛在本病骨科住院,當時因發現患者有左上肺部輕度結核病變,白血球為3000—3500左右,淋巴球相對增多,當時診斷為結核粘液囊炎,注射鏈黴素臥床休息後症狀消失出院。此汝住院前17天,患者因發熱、右上腹痛入某醫院,診斷為膽道感染,用青鬌素、鏈黴素治療後體溫雖稍下降,但黃疸及上腹痛依然,乃轉入本治療。住院時體檢,急性病容,皮膚及鞏膜輕度黃疸,扁桃體稍紅,心肺正常,左上腹有輕度壓痛,肝脾不大。化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4.3克%,紅血球472萬,白血球8200,中性多形核78%,嗜酸性2%,淋巴球20%,血沉第一小時末54毫米(魏氏法),尿及籌常規檢查,十二指腸引流僅有少數白血球,血液膽紅3.3毫克白蛋白3.48克%,球蛋白2.74克。患者入院時體溫381C,經鏈黴素肌內注射後右上腹痛漸消失,但體溫仍徘徊於37.8-38.2C之間。自6月22日起患者覺左剩部酸痛,腹痛移罕左上腹,放射至左下腹,並有腹肌抵抗及壓痛,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當時血清及尿澱粉酶檢查均正常。症狀繼續加重,6月24日患者突有心律不整,心率降至30—40次/分,當日心電圖檢查顯示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海。20又出現右膝關節,局部有壓痛,並有運動障礙,當時複查心電圖已由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轉為第咿傳導阻滯。當即用柳酸鈉合劑及柳酸治療,次日起關節痛、腹痛及低熱逐漸消失,28日體溫正常,7月3日心電圖已恢複正常。患者於7月19日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