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普通內科(九)(1 / 3)

淺談中西醫結合

盡管醫學界目前還有少數人反對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來發展我國的醫爭,但絕大多數E務工作者都積極地支持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的。事實上在解放後的35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醫結合土作結出不少豐碩的成果。如最近評選公布的我國解放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中就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抗瘧新藥青蒿素”,“治療慢性粒細”、“白血病新藥靛玉紅”和由應用中藥五味子仁治療收到良效而合成的“治療慢性肝炎新藥——聯苯雙繭”,五項均駕於中西醫結合研究而取得的成果,這些事實說明我國隻有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才能為發展世界醫學作出更多的貢獻我自己和中醫同誌在共同向疾病作鬥爭中,也深感中醫有獨到之處,尤其是有一些難治的疾病方麵如我院曾收治一例賢病綜合征的患考,用育上腺皮持激素及輸血漿治療中並發了無費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危重,治療棘手,最後請已故老中醫姚正平同誌共同進行中西醫綜合治療,使這個患者完全恢複了健康,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我有一+中學同學的女兒患較重的播散性係統性紅斑狼瘡,尿蛋白,雖然經腎上皮質激素及環磷酰胺治療病情有所好轉,但尿蛋白始終在之間.這個患者回到甘肅經中醫治療後尿蛋白轉為陰性,最後痊愈,至今已約十年,始終健康,一切檢查都正常。其他中西醫結合治愈疑難病例也時有通到。我院住院的400餘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隨機分為二組,一組用純西醫方法治療,另一組除用同樣的西醫方法治療外還加用中醫研究院根據“活血益氣治則”研製的“抗心植合劑”,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各種並發症的發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明顯低於單純西醫治療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中醫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它有其獨特的理論體係,具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而西醫則具有現代科學的理論基礎,這兩種不同思想體係的醫學能協調結合起來,自然是一件比較苗難而規費探索的工作.結合的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各種不同的結合方法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如靛玉紅的發明開始於發現當歸蘆薈丸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具有療效,經拆方篩選確定其中青黛為主藥,從中分離出有效成份靛玉紅。這種方法進行中西醫結合決不應指責為“廢醫存藥”,大量的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實踐是另一種方式,但臨床療效的總結必須實事求是,事先要有嚴謹的設計,必須設有可比性的對照組,結果須經過統計學處理,有可能時最好采用雙盲法,除治療前後症狀的對比外,還需有盡多的客觀指標,才能具有科學性,經得住其他單位的重複驗證。中醫理論的研究最後的結果必須能用現代科學術語來闡述,才能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健康服務。

中醫學已經過數千年的實踐,有其精華,也有糟粕。清代的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不就是從實踐中指出一些中醫學中的錯誤之處嗎?事物在不斷地變化,不論科學理論、實用科學都在進步。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遺傳的突變,雖然有些疾病自古就有,但不少疾病特別是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過去很少或者沒有。中藥治療對許多新的疾病(如過去少見的結締組織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等)就沒有治療的實踐和書籍的記載。中醫書籍中記載最早用的催吐劑是人糞,而目前已有阿樸嗎啡這種有效的催吐劑,誰也不會再用人糞來催吐了。無論是中醫或西醫都認為在醫療工作中最主要的是“一切從病人的利益出發”,決不能為了中西醫結合來犧牲病人的利益。所以我個人認為凡是已有較理想的治療方法能治療的疾病,就無須再費力去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來治療了。

為了加速中西醫結合的步伐,在較短時期內獲得更好的成果,我個人認為應輸送一定數量有西醫基礎又具有科研能力,熱心於中西醫結合工作的主治醫師從事中西醫結合工作。中西醫結合主攻的疾病應該是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病方法的疾病,如腎炎、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腫瘤、宼心病和腦卒中等。可以組織以中西醫結合醫師為主,中醫西醫為輔的各個專題協作組來攻關。為了繼承有較高造詣的老中醫的豐富經驗,以由老中醫選擇自己的門徒,也可建立電子計算機統,以利於保存有較深造詣老中醫的豐富臨床經驗,不致丟失。中醫學中特有的“扶正固本”藥、補藥可以調動機體內的抗病能力。中藥中有許多抗衰老的藥和方劑,中醫學中除針炙外還有氣功、五禽戲、太極拳、指穴及按摩等治療方法,這些都可為在我國剛剛興起的老年醫學及康複醫學增添許多寶貴的內容,都應該作為中西醫結合的重點研究內容。

我實在對中西醫結合的前途充碑信心,但願我國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團結一致,為發展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努力奮鬥!

警惕國內存在著軍團病

1976年在美國費城舉行的第58屆退伍軍人會議時發生了一種新的流行病。182名車者中半數有水樣腹瀉症狀,胸部X線檢查90%有異常表現,呈肺部實變,29例病人因此病喪生。這種新的以呼吸道症狀為主,伴有全身中毒症狀的疾病被稱作軍團病。1977年在本病死者的肺組織中分離出軍團杆菌肯定了是本病的致病菌。1978年舉行了第一屆國際軍團病專題討論會上把引起本病的細菌命名為嗜肺性軍團杆菌。十年來已有30多個國家報告有本病的存在。細菌學的研究證明,目前能識別的軍團病杆菌已有23種,其中12種已命名。但嗜肺軍團杆菌引起的肺炎占整個軍團杆菌引起的80%我國在1982年首先發現軍團病者是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康曉明氏,其診斷是根據美國疾病控製中心測定血清抗體滴度為1256而確定的,在1984年李珍大從一例肺炎患者的痰液中分離出第一株軍團杆菌屬第6血清型。以後全國各地開始注意本病在我國的存在,迄今已有江蘇、浙江、四川、山東、廣東、福建等地在肺炎或其他呼吸道患者發現的散發軍團病,共計10餘例,其中以嗜肺軍團杆菌I型引起者最多,也有IV型引起者,少數地區還進行了本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如此京協和醫院在正常人、肺部感染者進行血清學研究,認為北京地區可能存在軍團病但並非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