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慢性肺原性心髒病(六)(1 / 3)

幾種檢查技術在臨床確診的慢性肺心病中的診斷價值

右心導管肺循環血流動力學檢查可以準確地測量右心各腔室的壓力數據,計算出肺循環壓力、阻力及心輸出量,右室做功等變化,但並不能反應右心形態結構的變化。肺心病病程PAH的波動性和可逆性已被公認基於上述兩點,單純使用右心導管檢查來診斷肺心病是困難的。為此,我們對20例臨床確診為COPD所致的慢性肺心病緩解期患者進行了右心漂浮導管檢查。並作了心電囲、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部分病例還做了心電向量圖和用放射性核素測定右心室射血分數,旨在評估上述5項無創檢查對侵性肺心病的診斷價值。

慢性肺心病研究成果和待解決的問題

從1972年竟和政府號召對慢性肺心病進行重點防治研究以來,20年過去了,防治研究取得了較大、較多的成果。在全國範圍內肺心病的住院病死率由1972年前的平均31.1%降至1983年的15.2%,肺性腦病的住院病死率由65.1%降至35.5%,近十年來肺心病住睞病死率又有進一步下降。如北京市肺心病協作組統計,1983~1987年5年中19個醫院的住院肺心病患者平均病死率為12.3%,個別醫院降至10%以下[肺性腦病的病死率隨著呼吸重症監護室的建立,經鼻氣管插管術的推廣,和新抗生素的不斷湧現-明顯的下降。重症肺腦昏迷患者的病死率長時直徘徊在60%左右,近年來已降至25%左右,病防治研究還推動了血氣分析檢查、酸堿定和機械通氣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呼吸衰竭治療的水平基礎理論研究已取得了不少進展,特別是國家攻關項目中把肺心病研究納入肺動脈壓研究之後。一方麵進行有血流動力學參數為對照的各種讀斷方法準確性的評價研究。

血流動力學反應,另一方麵還進行了某些生長因素、肺血管受體、反應性、肺血管收縮和重建等研究,對闡明肺動脈高壓的形成及防治有重要意義。此外,還在國際上首先提了人體對缺氧反應的兩個不同階段和對左右心室的不同影響這對指導缺氧性肺疾病的防治具有實用價值慢性肺心病的防治研究20年來所以能取得較大成績,除各級領導的關懷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肺心病防治研究的特殊組織形式和研究員的相對穩定。全國和省、市、自治區肺心病協作組的組成,輔以心功能、肺功能、基礎理論和中西醫結合專業組的建立,這樣條塊結合的組織形式並定期組織召開全茵、大區、省市肺心病專業會議,交流了經驗,推廣了研究成果,使肺心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在全國普遍、迅速地提高。

慢性肺心病的防治研究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在大量、長時間的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遞。如肺心病的定義還不盡完善,有待修改各項檢查技術對肺心病的診斷標準的修訂及補充應列入議事日程,今後的主攻方向也有待確定等。

慢性肺心病的國內定義為1977年第二屆全國肺心病專業會議上製訂。表述為“慢性肺原性心髒病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變引起的心髒病,有肺動脈高壓、右心室增大或有心功能不全”這個定義已被普遍采用達15~16年之久,從大血流動力學監測看來,在肺心病的緩解期,略少於半數的病例肺動脈壓並不增高。根據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科的觀察,肺血管阻力在肺心病的緩解期大多已增高,特別在運動試驗之後。

以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的第三版中,已把慢性肺病的定義改為“是由於肺、胸廓或肺動脈的慢性病變所致的肺循環祖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擴大甚或右心衰竭的心髒病”。但這個定義還不夠完整,沒有把呼吸運動異常等包括在內,也未注明需除外左心疾病或先天性心血管病。在理論上,有肺動脈高壓本等於有肺心病,而事實上,在靜息狀態下持續性肺動脈壓升高,通常已有右心室擴張或肥厚、已可診斷為肺心病了。因為後負荷對心肌的影響是24小時平均作用的結果包括靜息、也包括情緒波動和運動過程中肺動脈壓力變化對右心的影響。至於各項檢查技術對肺心病的診斷標準,有的由於新技術的出現必須補充修改。如超聲波檢查對肺心病的診斷標準,既往僅有M型超聲心動圖的診斷標準,而現今已出現了二維B型超聲心動圖,固有超聲多普勒心動儀、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儀等。此外,食道探的應用,診斷右心室擴大或肥厚,無創性測定肺動脈壓已或將成為理實。這些對砷心病的診斷標準都需要補充製訂,切望能於1995年預定在昆明召開的第七屆全國肺心病專業會議上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