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這個大兒子是一個懦弱的家夥,他既沒有他老爹的雄才大略,也不如他祖先的韜晦隱忍。當了沒兩年的沙皇,大權就落到他大舅子、蒙古人哥多諾夫的手裏。
大概伊凡四世沒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也無可奈何,就剩這麼一個了,不傳他又能傳誰呢?
有意思的事還在後麵,由於這個哥多諾夫執政時功勳彪炳,幫俄國開辟了不少疆土,所以在15年以後,當沙皇一死,全國議會就把他選成了新沙皇。
這個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個反對新沙皇的人。
猜猜這人是誰?
說出來讓你大吃一驚——這個人,居然是已經死了多年的小兒子季米特裏。
不管這事是真是假,但現在這個小兒子確實在黑海岸的療養勝地克裏米亞,不斷招兵買馬,圖謀造反,當然小兒子的說法跟官方有很大的不同——誅國賊!
在組織了一支大軍後,這個假王子於1605年,在波蘭人的幫助下向莫斯科進軍,居然一路無阻打進了莫斯科,所謂無巧不成書,這個時候恰好哥多諾夫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個疑似假冒者的王子就這麼著當了沙皇。說兩句題外話,那個時候的波蘭還是非常強大的國家,跟二戰時候的波蘭不一樣,不過二戰裏他們也顯示出來英勇的一麵——拿騎兵打坦克。贏了輸了倒是其次,關鍵是這份勇氣。
新沙皇來了,帶來的卻不是安定和團結。由於是波蘭人把他扶上了沙皇的位子,所以這個假王子的親信、智囊都成了朝廷重臣。這讓那些貴族元老很是憤懣。於是一場新的殺戮又開始了。
殺戮中季米特裏又被殺掉了,大貴族們總算鬆了口氣,他們選出了一位新沙皇舒斯基以為可以過幾天安穩日子。
這時候,最讓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那個死掉的季米特裏再次神奇地複活了,而且又重新組織了一支支持他的大軍。
俄羅斯人陷入了恐懼與困惑之中——這個季米特裏已經複活了兩次,他還打算再這麼搞幾次?
並非是季米特裏有九條命,而是那些小地主——大貴族的死敵故意設計的。像這樣的招數並不見得有多高明,但像季米特裏這種不停地死去活來的玩法,對於下層民眾的心理衝擊是不言而喻的。
兩夥人開始了大搏殺,不但如此,季米特裏還拉來了波蘭人助陣,那邊也不甘示弱,在瑞典請到了援軍,莫斯科城陷入了一片血海。
比起來,波蘭人還是占了上風,1610年,波蘭人占領了莫斯科,不過很快他們就陷入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情況中,兩年後,俄羅斯人把莫斯科又奪了回來。這一次,他們沒有給波蘭人任何的機會。
隨後,全國議會舉行,大會選舉產生新沙皇,出身於羅曼諾夫家族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成功當選。
這一年,他還是個17歲的少年。
如果說——北歐諾曼人留裏克和奧列格的子孫建立的基輔羅斯是俄羅斯的起源,丹尼爾和他們子孫在蒙古人鐵蹄和施舍下屈辱掙紮壯大的莫斯科公國是現代俄羅斯的雛形,那麼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的功勞就要歸於羅曼諾夫王朝了。
不過羅曼諾夫王朝的創建人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可並不是很甘願做這個沙皇的,因為前幾位沙皇都沒得到什麼好下場,戈東諾夫死得突然而離奇,他兒子費多爾二世也是死於非命,之後的偽沙皇季米特裏更是死了又死。當沙皇,簡直是一件掉腦袋的事情。那時候有句民謠說得好,全家死光光,就去當沙皇。俄羅斯人本來就不是什麼堅定的信徒,這些事綜合起來,讓他們不禁感到是不是留裏克王朝受到了什麼幽冥的詛咒。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俄國的外部環境也不怎麼好,波蘭軍隊雖然撤回了國內,但還是對俄羅斯虎視眈眈。這樣的心理陰影使得米哈伊爾因為自己居然成為了沙皇而驚慌失措,每天都要擔心是不是要被那些貴族害死,但是沒辦法,吃飽了就有刀架你背後,最後他很不情願地接受了沙皇的位子。
可能任何人都不會想到,這個看似沒什麼出息的小青年,卻有一個十分偉大的孫子,成了歐洲乃至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揭開了俄羅斯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他,就是彼得大帝。
俄羅斯的盛世來臨了。
1682年。
(7)漫說尼布楚
1689年,17歲的彼得登基,他的政治手腕在他登基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依靠近衛軍的支持,他成功地發動了政變,把他的姐姐和兄長都軟禁了起來。而在此之前,俄羅斯的政治權力一直是由這些人所掌握的。
羅曼諾夫王朝的創立初期是暗淡的,沙皇或懦弱或年幼,大權掌握在他們的親戚手中,而國外各國虎視眈眈,波蘭、土耳其,對俄羅斯的土地都有異乎尋常的好感。實在看不出這個王朝有任何生存下來的跡象,更別說壯大了。
但是,俄羅斯人的神經是如此的堅強,在他們的國家中,擴張永遠是群體行為,而不是僅代表了沙皇的意誌,即便沙皇是個無能、多病、懦弱的廢物,他們也不會放棄對外擴張。
向西,他們合並了烏克蘭,由基輔羅斯那誕生的另一個兄弟。
和烏克蘭的合並或許算是順利的,但是,領土的擴張引起了各國的不滿。波蘭、土耳其向俄羅斯發動了戰爭,而北歐第一強國瑞典,對這個新崛起的小老弟也懷有著戒心。在遭受巨大損失下,西邊的烏克蘭是勉強控製下來了。
雖然在西部,暫時沒有再向前一步。但是西方不亮東方亮,大麥不收小麥收,俄國在東部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那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了,就是和我們中國的戰爭。
其實要說俄羅斯對中國北部的侵略,是很早以前就有的了,早在吞並烏克蘭之前,還是中國的崇禎年間,就有俄羅斯人試圖遠征我國東北。這些俄羅斯人人數很少,大多數是一些個人冒險家。而仔細看來,俄羅斯政府也沒拿遠東當回事,他們的根基是莫斯科,他們的目標是西方,東方隻是一個小小的試探,他們不會也沒興趣在西方還有強大敵人的情況下大肆地東進。
自然,假如中國不作抵抗,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大批領土,那就再好不過了,這樣的美事誰不希望得到,而在中國開始作出反應,讓俄羅斯人付出代價後,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談判了。
俄羅斯人,地跨兩大洲,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概念那樣簡單,殊不知,地理位置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有著特別的意義,在橫跨歐亞的同時,他們也同時學會了兩大洲的狡猾。
《尼布楚條約》在我們國家的曆史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平等條約,那是因為這個條約是建立在雙方都同意的基礎上的。確實,中俄雙方都比較滿意。從俄羅斯來說,它的重心在西部,東部占領了再大的領土也不可能遷移到這裏,假如中國弱小到隻要幾百幾千人就能征服的話,也值得一試,而那時,這樣的情況不太可能實現,除了武力以外,那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談判了。
從中國來說,清朝政府的重心是關內,三藩之亂和收複台灣才不到十年,以幾十萬滿族人控製億萬漢族人難度很大。而且從三藩之亂和收複台灣這些戰事看,滿族的八旗部隊戰鬥力已經大大下降,綠營這樣以漢族人為主的軍隊實力在上升,當務之急是控製關內的領土,而之所以對俄羅斯作戰,是因為俄羅斯已經開始侵入東北,這是滿族龍興之地,是根基,絕對不能被外人侵入。而且俄羅斯也侵入蒙古王公的領土,甚至還有挑撥蒙古貴族的舉動,而滿清一直以“滿蒙一家”作為根本,無論是為了回應蒙古王公的要求還是震懾內部離心分子,都要求必須打這一仗。但是這一仗畢竟和漢朝當年對匈奴不同,俄羅斯人重心在西,沒有傷及清朝的根本,而清朝重心在內,所以這一仗最終到談判桌上那是一定的。
《尼布楚條約》的結果,用有些小說家的話來說,是對中國很有利,不過他們可能僅僅是站在法理學角度上看待問題的,因為他們畢竟是個小說家,居然認為這樣的條約使得大批無主之地劃為我國。確實,這在法理學上是很有利,畢竟增加了國土麵積,但是實際上,是根本沒有什麼利益的,不然,從法理上說,中俄之後的條約也是對的。
其實,從這個條約的後果看,對中國沒什麼好處,中國對那些地區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開發移民,根本不能鞏固,這樣條約法理的規定在兩國國力發生變化後很容易被改變。當然,這完全是因為我們自身實力不濟造成的,也不能抱怨什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能總依賴條約過日子,在這點上俄羅斯是個典型的例子,在整個對外交往史上,俄羅斯很少信守條約。
不過,在兩個世紀以後,希特勒的突然背叛,也讓俄國人紮紮實實地吃了一把背信棄義的虧。不過這是後話了。還是讓我們回頭來看俄羅斯。
那麼假如俄羅斯對中國的壓力大一些,把精力放到東方,甚至大到當年匈奴對漢朝的程度,或許反而好些。中國對外敵一向是被動的反彈,因為消滅敵人的必要而擴張,像麵對西域國家,假如沒有匈奴突厥,中國是懶得去那些地方的,甚至在唐朝,怛羅斯之戰都是因為實在忍受不了大食的騷擾,中國對領土的渴望,遠遠不如俄羅斯來得強烈。
這一時期的俄羅斯在不經意間,就把西伯利亞13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輕易收入囊中。至此,俄國已經擁有了140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盡管麵積龐大,但卻不能稱其為強國,國力比起那些西歐國家來,已經遠遠落在後麵了。由於航海大發現帶來的豐厚利益,其中一部分國家如荷蘭和英國,已經開始步入經濟和工業飛速發展的時代。
這讓年輕、有意振興的彼得大帝怎麼能看得下去?這個龐大國家怎麼能甘心居後呢?
改革!
就這樣開始了。
(8)大變革時代的激蕩風情
外部的問題解決之後,國內的矛盾就浮出了水麵。
國內的頑固勢力仍然強大,那些大貴族們根本不聽命於沙皇,所謂的國家杜馬,也不過是操縱在大貴族和教會手中的玩具。沙皇的政令,不出宮門之外。
彼得大帝當然明白這裏麵的玄機,所謂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在幼年時期,他就組織了一支隻聽命於他的部隊。俄國人給這支部隊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遊戲兵。
但是就是這支部隊,在許多時候給了皇帝最有力的支持。
依靠這支部隊,彼得大帝解散了那個令他生厭的老年貴族俱樂部,把那些老貴族通通趕回家養老。重新劃分全國的行政區,隻派他的那些親信大臣去當省長,這裏麵有幾位都是他幼時的玩伴。這樣一來,除了教會,所有的權力都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中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彼得大帝從小就對曆史很感興趣,那些西歐君主在教會問題上吃的苦頭,都牢牢記在他的心中,所以,他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能讓這樣的情況重演。
機會來了。俄國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新即位的沙皇要給全俄東正教大主教牽驢,以象征對教會的尊重。想想吧,彼得在11歲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成年人的健壯身材,像那樣一個身材魁梧的壯漢,牽著一頭驢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是一副何等滑稽的景象。
讓沙皇給一個主教牽驢,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當時教會對於權力的瘋狂癡迷與不理性的一麵,然而,正是這種荒唐的力量有效地製衡了君權的擴張,細究起來,這真是個讓人驚訝不已的社會現象。
彼得大帝當然不會幹這樣損害個人形象的事,這個傳統被他終結了,他的子孫再也不必牽驢了。當然,這隻是表麵的現象,從這件事開始,教會就成了彼得床下的夜壺——想用的時候就拿出來用一下,沒用了,就一腳踢到床下去。當然,為了表示身份,這個夜壺還是要鍍點金上去的。
現在隻剩下最後一件事——這可不像拒絕牽驢那麼簡單,像每個強國一樣,生存和強大的關鍵都要靠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進行保障。盡管俄羅斯軍隊並不是由烏合之眾組合,在整個歐洲也頗有戰鬥力,但離稱霸世界,還差了不止一個檔次,想要振作,靠這支部隊肯定是不行的。
那個時候,全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在普魯士,經過腓特烈大帝的改革,此時的普軍無論在紀律和軍事技術上,都可稱為完美,在整個歐洲,普軍都處於最高水平。就其時代來說,也許任何軍隊都無可與之相比,大概隻有馬其頓的亞曆山大,才能與其相提並論。
“好,我們需要一支像普軍一樣的部隊。”
為了達到標準,大批的貴族子弟被派往德國學習,此外,彼得大帝還不惜重金從普魯士請來大批教官對俄軍進行訓練。從後來的戰爭中我們不難發現,普魯士的精密加上俄羅斯孩子的天生剽悍,成就了世界上一流的陸軍,一直到拿破侖時代,俄軍在歐洲大陸都有不俗的表現。直到有一天,他們成功擊敗了所向披靡的法國皇帝拿破侖時,人們確信,俄國軍隊真正成為了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軍隊。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世界!”
盡管這句話出自一個多世紀後的馬漢之口,但是彼得大帝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懂了這個道理。為了建設強大的海軍,這位老兄甚至親自去英國和荷蘭訪問。那個時候,荷蘭“海上馬車夫”的名頭已經叫響了,他們的航海技術和海軍戰術在整個世界堪稱一流。
這些訪問,並不是以俄國皇室的名義——考慮到自己在形象上比較接近,於是他索性裝扮成了一名俄國水手,跑到荷蘭的造船廠去幹起了活,這裏就要順便提一句,彼得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幹木匠活,而且手藝相當不錯,此外,力工、瓦工、鉗工、打鐵匠等職業,他也能夠勝任。
在彼得大帝統治俄國的年代裏,曾經數度放下國事,像求知若渴的學生一樣去歐洲各地遊學。誰也說不清他到底出去了多少次,總之,我們隻知道,如果彼得大帝沒有在歐洲學習的話,那麼他肯定正在學習的路上。
當俄國的海軍小有所成之後,彼得清楚地認識到,沒有一個完備的工業體係來對部隊進行供給,那再強大的機器也會因為缺少零件而癱瘓。於是一家家新式工廠拔地而起。
工業的發展在當時的俄國獲得了充足的空間,隻要你想建立工廠,政府可以要錢給錢,要政策給政策。
然而,盡管彼得大帝強烈的好奇心帶動落後的俄羅斯走向了歐洲強國的行列,但不少臣民還是覺得他們的沙皇太缺乏教養了。因為這個家夥實在是太能折騰了,而且是個疑似強迫症患者。
比如說吧,彼得大帝不但自己敏而好學,而且要求身邊的人都必須和他一樣,時時刻刻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
這應該是一個很值得推廣的合理要求,但是——在不知道哪次的微服出學中,彼得大帝又跑到荷蘭去進修解剖學。這一次,他的身份是醫學院學生彼得。上課的時候,他聽到屬下們麵對開了膛的屍體作嘔。彼得大帝被他們的軟弱氣壞了,好,你不是惡心嗎?讓你看看更惡心的!他命令他所有的下屬,走到屍體跟前,彎下腰。
如果你以為他要讓下屬們三鞠躬,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要求每個人從屍體上咬塊肉下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
彼得大帝不論從遊學中學到什麼,都要挽起袖子親自大幹一場,而他的實踐可不僅僅是造個船鑄個大炮什麼的,還包括在外科和牙科領域的探索。
比如在近代科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俄羅斯科學院,就是彼得大帝在1724年創立的,那裏曾經收藏著堆積如山的健康牙齒。這些牙齒每一顆都擁有詳細的記錄,記載著他們屬於某某人,在某某年月被拔下來,因為它們都是彼得大帝親手拔下來的。
他還隨身攜帶著裝滿外科手術用具的提包,刀剪鑷針一應俱全,所以要是哪個仆人或朝臣生了病,那麼恭喜他,他獲得了由皇帝幫他看病的榮幸,但是這種榮耀不要也罷,建議他還是忍痛保持常態,否則會被急不可耐的沙皇按倒來上一刀。
1698年,彼得大帝再次從旅行中歸來,大概是他在西歐看到了蓄短須的英國紳士既整潔又神氣,這次他決定把改革帶到所有男性臣民的臉上。
在此之前,俄羅斯人是從蒙古人那裏學來的留胡子,而且麵部的胡須已經成為俄羅斯傳統的宗教信仰和成熟男人的標誌。你要是個不長胡子的小白臉,會很遭人笑話的,所以,經常會有人弄點馬尾巴或者別的什麼毛貼在臉上。
甚至彼得大帝的祖先伊萬大帝——就是那個錢袋子,曾經公開宣稱:“所有殉難者的鮮血都無法洗刷刮掉胡須的罪孽,那是對上帝創造的男性形象的醜化行為。”
可惜到了彼得大帝這兒,絡腮胡子既不文明又滑稽,而且還和象征著俄羅斯特有的野蠻和粗魯掛上了邊,讓俄羅斯成為了歐洲各國的笑料。
因此,彼得大帝在皇宮舉行歡迎宴會之後,就開始命令衛兵把來賓都按住,強行把胡子剃掉,震驚的來賓們還沒來得及回過神來,他們就瞬間年輕了很多歲。
在一次慶祝彼得大帝歸來的宴會上,他派宮廷小醜揮舞著剃刀四下搗亂。見到誰有大胡子,就撲上去剪掉,好多人臉上茂盛生長多年的胡子被徹底清掉,露出光潔的臉和一道道血口子。但是不管是伯爵還是將軍,誰也不敢抱怨,因為從前有這麼一位老兄,因為抱怨了一聲,暴怒的彼得當場從座位上衝了下來,揪住那個倒黴鬼扇了好幾個耳光。
這還隻是輕微的懲罰,在麵對不服從和對抗時,彼得大帝會運用鐵腕政策,絲毫不手軟。
這個身高兩米的巨人甚至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原因是這個繼承人沒有一點兒他父親身上的氣質,而且還跟那些守舊派混在一起,反對他的父親。最荒唐的是,最後這位太子居然打扮成普通軍官的樣子,在化裝成男仆的阿芙洛西娜和幾個仆人的陪同下投奔他哈布斯堡家族的妹夫——身處維也納宮廷的查理六世。
脾氣暴躁的彼得大帝無法容忍這種來自於家族的叛逆。為了讓他那個兒子說出真相,他給阿曆克謝安排了俄羅斯獨有的刑罰——鞭笞。
這可不是什麼簡單地揍幾鞭子,這種刑罰所使用的鞭子由厚厚的硬皮製成,大約一米長,能夠把受刑者後背上的皮生生撕下來。標準行刑方法是鞭笞15到25下,再多打幾下就要打出人命了。
太子爺還算身體健壯,挨了好幾天,才被打死。
在這樣的魄力下實行的改革,無往不利。
1703年,俄國第一份報紙誕生。
1714年,全國建立初等算術學校。
1718年,俄國最早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建立,而且向所有人免費開放。
經過無數次的微服私訪和強迫症發作後,俄羅斯人終於被彼得擺弄得跟他的想法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彼得大帝就再也無法忍受西歐列強那種鄙視的眼光了。
(9)暴力的申訴
大概是聽說上帝在西方,於是俄羅斯人有了方向感。
彼得大帝盯上了出海口,具體地說,他要在南麵和西麵的牆上為俄羅斯鑿開兩扇窗,以便讓波羅的海和黑海的風吹進來。
這樣,瑞典就成了彼得大帝檢驗武力的第一個對象。
選擇西方,選擇瑞典——那個由諾曼海盜建立起來的國家——對俄羅斯來說意義重大。
至於西方,由於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偏遠,那種被放逐的屈辱已經折磨了這個民族若幹個世紀,恰恰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原因,他們曾經向海盜留裏克發出邀請,因為他們認為留裏克是能夠理解他們這種心情的人。
然而留裏克除了為他們帶來了一個國家之外,還帶來了更為深重的奴役。
現在,是俄羅斯人把這一切說出來的時候了——暴力是最佳的申訴形式,戰爭是最具說服力的語言。
極端的情境之下,情況必然是這樣。
北方大戰打響了。
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年紀雖小,卻繼承了古斯塔夫的天才指揮能力,本事極高,似乎不在他之下。1700年納爾瓦一戰,區區八千瑞典人,力戰新式俄軍三萬多人,竟然取得了全勝,一仗打得彼得大帝偃旗息鼓好幾年,滿朝文武都不敢大聲說話。
在俄羅斯的大地上,人人自驚,聞瑞典國王之名,小兒亦不敢夜啼。
但彼得大帝豈是隨便認輸之人,重整軍備後,他瞅準了那個小國王出兵波蘭的機會,帶著部隊橫掃了波羅的海沿岸,終於能夠在大海邊上洗去刀上的血。
可惜好景不長,在大敗波蘭人之後,查理十二帶兵一個回馬槍殺到麵前,彼得大帝大概這時候也知道這小子打仗確實有一套,就開始放軟話,想要求和。
哪有占了便宜就賣乖的好事,年輕人不氣盛那就不叫年輕人了,瑞典查理十二對這個俄國人算是恨透了,結果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彼得派去的使者,被吐了一臉唾沫,也許還粘了一圈胡子回來。
彼得大帝一看情況不好,掉頭就往國內跑。查理就跟在後麵猛追,估計兩邊是邊罵邊跑的,所以,瑞典人追啊追,竟然忘了已經是冬天了。
這下子北歐海盜的後裔們可吃了大苦頭了。
我們已經知道了,在後麵很長一段曆史中,連拿破侖和希特勒這樣的梟雄都在這上麵栽了跟頭——俄羅斯寒冷的冬天,是任何人都沒法戰勝的敵人。查理十二,當然也沒有什麼好運氣。
不過比較奇特的是,兩年過去了,四萬瑞軍,居然還剩下兩萬人,這說明老天還是比較眷顧我們的小國王查理的。
可惜事到這並不算完,彼得大帝在兩年內都不見蹤影,這個時候,他和八萬俄軍突然出現在地平線上,什麼奇襲,什麼以逸待勞,什麼本土作戰,都成了俄軍獲勝的要素,小國王沒辦法,畢竟好虎頂不住一群狼,為了避免連自己都當俘虜,他隻好把部隊都扔下,帶著幾個隨從逃到土耳其去了。
後麵的結果我們都能夠想象得到,瑞典在1721年,終於被打得沒了元氣,一個和約,瑞典不僅僅失去了波羅的海東岸的土地,也失去了大國的地位,從此,俄國正式獲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的夢想實現了,俄羅斯終於成了歐洲列強之一。
此役,彼得大帝功不可沒,事實上,正是他讓俄羅斯這麼一個歐洲的棄兒,得以與那些家世良好的貴族子弟,坐在一張圓桌上吃午餐。
而他帶給俄羅斯的,不僅僅是幾個出海口和大片土地。
更重要的是,一種信心和凝聚力。這些,都在他統治時期,以野蠻的方式,刻入了那些野蠻人的心中。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心態平靜下來,仔細審視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的話,就會發現,所有的振作和改革,都似乎像有意和誰賭氣一樣。
沒錯,他們就是在賭氣,從俄國的曆史我們不難看出來,這些純粹的斯拉夫人似乎並不怎麼為歐洲諸國所接納,他們看不起這些在頓河草原上瘋跑的俄國人,認為他們野蠻、缺少文明、沒有教養。而從小生存環境的惡劣,結合長期的歧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難免讓俄國人心生仇恨。正是這種仇恨催生了他們那種強烈的出頭欲望,這種欲望不僅僅存在於高層統治者之中,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在這樣的欲望鼓動之下,萌生出一種仇恨情緒。
麵對那些歐洲列強,麵對著他們製定的遊戲規則,俄羅斯民族也許已經意識到這些規則是文明的結晶,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規則來發展,那俄羅斯就永遠是一個野孩子,不會有出頭之日。
打破一個舊世界,才能建立一個新世界。他們需要歐化,但絕對不是同化。那樣,俄羅斯隻能成為一個進入宮廷的奴仆,身穿絲綢襯衫的下人,而不是亞歐大地的君主。
正是在這樣的思維控製之下,俄國人堅信,肯定有一天俄羅斯會強大,到那個時候,沙皇的臣民將會是世界上最高貴的民族。他們這些歐洲的棄兒,早晚會成為出入宮廷的王子。
(10)女沙皇的曖昧時代
關於葉卡捷琳娜女皇,我們可以聽到無數的聲音。
她敏銳,她果斷,她堅決,她冷酷,她殘忍,她多情,她開明,她智慧,她有權力癖,她假民主,她勇於開拓,她富有魄力,她荒淫無恥,一生麵首無數,甚至在後宮把情愛轉移到馬的身上。
她嗜殺無度,死在她手下的人不計其數。她好大喜功,對國家不負責任;她目光遠大,為俄國廣辟疆土;她熱愛藝術,和伏爾泰成為閨中密友;她暴戾恣睢,役人民如牛馬。
這就是葉卡捷琳娜!
一個充滿了曖昧與矛盾的身影,一如俄羅斯這個民族的本身。
1762年,33歲的葉卡捷琳娜女皇依靠自己女性獨有的魅力,在近衛軍的擁戴下,“繼承”了她丈夫——彼得三世的皇位。因為在她前麵還曾經出現過一位葉卡捷琳娜女皇,故稱葉卡捷琳娜二世。
這位女皇其實並不是俄羅斯人,要是追查起血緣,她其實是一個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的普魯士貴族女孩。那個時候,貴族家庭的女孩子,都跟公主一樣,接受良好教育,雍容華貴,儀態萬千。
她在16歲那年,嫁給了俄羅斯的皇太子,後來的沙皇彼得三世,從此改信東正教,並改名為葉卡捷琳娜,從而引出了俄國曆史上新的一章。
促使葉卡捷琳娜把她的興趣轉向政治,說起來這要歸功於她的丈夫彼得三世。這個彼得三世不過是個相貌醜陋、性情殘酷的笨蛋,他對未婚妻沒有一星半點兒的興趣。相比之下,他更喜歡擺弄他的玩具士兵,沒完沒了地用它們排兵布陣。而讓他真的去領兵打仗,他又成了個廢物。
她的新婚之夜十分不幸。
天真純潔的葉卡捷琳娜身著從巴黎定做的粉色睡裙,在床上惴惴不安地等待著新郎到來的時候,她的新郎卻正在和男仆們狂斟豪飲。
午夜過後,他終於酩酊大醉地回來了,對她說:
“仆人們若看到我們一起睡覺會笑話的。”
說完,這個怪家夥一頭紮進床上昏睡過去,把他的新娘扔在一邊。
夜複一夜,他對葉卡捷琳娜視而不見,並用自己的方法解悶,找樂子。有時他會把自己龐大的玩具軍團帶到床上,硬拉著葉卡捷琳娜和他玩打仗遊戲。一次,她走進他們的臥室,發現一隻老鼠被吊在繩子上。彼得向她解釋說老鼠犯了叛國罪,正在受刑。
甚至有那麼一段時間,彼得這個童心未泯的家夥,突發奇想地想當訓狗師,於是就在他們的臥室裏養了一大群汪汪叫個不停的狗。
“我們就在這種臭氣熏天的環境裏睡覺。”葉卡捷琳娜寫道。
這位未來的沙皇還有聊天的癖好,一聊起來就喋喋不休。不論他那想象力貧乏的腦瓜子裏想到什麼雞零狗碎的瑣事,他都會跑來用唾沫星子轟炸他的新娘。對此,葉卡捷琳娜寫道:“他的造訪經常令我厭煩,而且一來就是幾個鍾頭,這總是讓我疲憊不堪,因為他從來都不肯坐下,我隻好陪著他在屋子裏走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