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王天運所率唐軍雖攻入小勃律國都,但最後卻亦真亦幻地葬身於大湖邊。
在暴風雪的襲擊下,大軍一夜之間被凍死?在概率上說,也不是一點可能都沒有。征伐小勃律,須翻越帕米爾高原,作為世界屋脊,這一帶屬高寒氣候,雪野冰川隨處可見,何況唐時氣候還沒變暖,夜間更是寒冷異常,加上暴風雪驟起,達到極度深寒是大有可能的。至於最後屍體不見,或為冰柱消融,使得湖水暴漲,卷屍入湖,也未可知。從貞觀到天寶年間,在西域作戰的唐軍,經常出現一夜間凍死凍傷大隊人馬的事。
無論如何,這支軍隊最後奇異地消失了。
關於王天運伐小勃律之戰,史書上記載得比較模糊,隻有零星片語散見於唐人筆記。甚至有人認為,雖然史上確有王天運其人,但卻根本就沒有這次遠征。不過,依據當時西域的形勢,假如完全否認這次遠征,也未必就一定更靠近真相。
小勃律是當時唐朝和吐蕃反複爭奪的地區,夫蒙靈察之前的安西節度使也都曾遠征過小勃律。但由於需要越過茫茫高原,路途漫長、氣候惡劣,加之對方又有吐蕃軍支持,所以都沒有取得成功。加上這一次王天運意外失敗,小勃律終成唐朝的一個噩夢。
長安方麵當然不甘心就這樣算了,責令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繼續整軍備戰。就這樣,到了天寶六年(公元747年)!
這一次,出任遠征軍統帥的是安西節度副使高仙芝。
仙芝本高句麗人,出身軍將世家,自少年時代,就隨父轉戰西域。其家族疑似來自高句麗王族。高宗年間,唐滅高句麗,包括當地王族在內的一些高句麗人遷至中土。最初,他在軍中寂寂無聞,後被夫蒙靈察重用和提拔。此人容貌俊朗,善騎射,性格複雜,集謀略、果斷、殘忍、貪婪、傲慢、自卑、驍勇、懦弱於一體。
這一年春天,做足了軍需準備後,高仙芝率一萬精兵,閃擊小勃律。安西軍團仍從龜茲出發,重新翻越世界屋脊,在冰山雪嶺上絕地行軍。翻越高寒地帶後,深入異境,以屯有吐蕃重兵的連雲堡為目標,高仙芝分兵三路疾進,最後三路人馬同時抵達。由此可見仙芝用兵之精準。在連雲堡之戰中,仙芝帳下悍將李嗣業勇猛無敵,大破吐蕃軍。沒多久,唐軍再次兵臨小勃律國都,一戰而定,生擒其國王。
高仙芝這個閃擊戰打得非常漂亮,隨後西域七十二國因震恐皆降,可以說建立了絕世大功。但報捷時,不知是高仙芝太興奮還是故意貪功,繞過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夫蒙靈察,直接派信使去了長安。這當然犯了官場大忌。所以,在當年秋天率軍班師龜茲時,夫蒙靈察沒派出一個人迎接。
高仙芝此時也知道闖了禍。
按史上記載,進城後,夫蒙靈察看到高仙芝,問:“於闐使誰與汝奏得?(於闐鎮守使這個官是誰向朝廷給你討的?)”
高仙芝答:“中丞。”
夫蒙靈察當時兼攝禦史中丞。
夫蒙靈察:“焉耆鎮守使誰邊得?”
高仙芝答:“中丞。”
夫蒙靈察:“安西副都護使誰邊得?”
高仙芝答:“中丞。”
夫蒙靈察:“安西都知兵馬使誰邊得?”
高仙芝答:“中丞。”
夫蒙靈察瞬間怒吼:“既然都是我為你討的,你安敢不經過我而直接向長安報捷?!”
夫蒙靈察看來真是氣急了。但也怪不得這位羌族大帥。高仙芝這事做得確實有問題。夫蒙靈察要斬殺高仙芝,但最後又補了一句:“看在你新立大功的份上,暫時饒了你!”當然,這隻是給自己個台階下,他還是不敢決殺剛立大功的高仙芝的。
唐玄宗時起,有宦官監軍製度。跟隨高仙芝遠征的監軍宦官,叫邊令誠。看到這一情景,有點為高仙芝鳴不平。所以回長安後,向已經龍顏大悅的玄宗報告了來龍去脈,最後說:“高將軍立奇功而憂死,以後誰還會為朝廷所用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玄宗征召夫蒙靈察入朝,而把安西節度使一職給了高仙芝。
至於那位王天運將軍有沒有參加高仙芝的遠征我們不得而知。所了解的僅僅是:四年後,他戰死於唐朝進攻南詔的戰爭中。
就在王天運死去這年,征服小勃律的高仙芝又開始了一次大冒險。
作為玄宗年間最著名的邊境將領,高仙芝最終是以“貪婪的征服者”的麵目出現在史書中的。滅小勃律後的幾年裏,他率唐軍轉戰西域,擒王滅國,聲威遠震。每次高仙芝入朝,都要帶回不少戰利品,而這戰利品不是某國國王,就是某部落的可汗。所以,玄宗每次看到高仙芝時,都緊握其雙手,第一句話是:“辛苦了。”
當時西域有個石國,王室為漢朝月氏人後裔,中亞“昭武九國”之一。當初,一部分月氏人居住於祁連山昭武城,後為匈奴所迫,遷徙於中亞的粟特地區,即今天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一帶。後裔在當地建立了康國、石國、安國、米國、曹國、史國等九個國家。這個石國,在一件事上得罪了高仙芝,後者稱其“無番臣禮”。在高仙芝看來,得罪他就是得罪唐朝,所以即行征討。
大兵壓境後,石國國王主動請降,高仙芝假裝應允,隨後襲其國都,俘國王,掠珍寶,屠其城。在回師路上,又順道征討了突騎施國(西突厥別部),俘其可汗。所以,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獻俘時,一次性交給玄宗以下戰俘:石國國王、突騎施可汗、朅師國王(此前一次遠征中俘獲)和吐蕃的一名大酋長。
對高仙芝在西域的征戰,玄宗有喜有憂。喜的是有此經驗豐富無往不勝的大將,憂的是有人彈劾仙芝興師滅國有自樹其威和假公濟私的嫌疑。比如,對石國和突騎施的攻打。但問題是,玄宗也是個好大喜功的人,因而並沒治罪於仙芝的想法,隻是一度想把他跟前麵提到的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對調。但安不想去西域上任,設計謀叫部下強留自己,最後沒調動成。
就在這時,西域又麵臨一次新的大戰,想調回高仙芝也不可能了。
當時無論攻擊小勃律,還是征服其他國家,都是唐朝與吐蕃西域爭奪戰的一部分。如果單純地指責高仙芝好揚威異域也是不恰當的。在高仙芝一連串的行動下,到八世紀中期,吐蕃的進攻勢頭顯然已被遏製,在“安史之亂”前他們實際上退出了這場對決。
但就在這時候,一個更龐大更危險的對手來了,這就是大食(阿拉伯帝國)。
高仙芝毀滅石國後,該國王子逃了出去,轉訴於西域各國。此時,以大馬士革為都城的大食帝國崛起,一直在向東方發展,已征服了不少城邦。所以趁此機會,大食聯合西域屬國,欲進攻大唐安西四鎮。高仙芝得知這個消息後,遂決定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