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中的“歪禮邪說”——戕害婦女的封建禮教(1 / 2)

《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講究禮義廉恥,崇尚知書達理。這是曆朝曆代的皇帝們嚴抓精神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凝結著無數忠君愛民的封建禮法專家們的大量心血。說來也很有意思,這些專家盡管朝代不同,年齡不一,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對女性都有很濃厚的興趣,執著的為婦女們專門製定了許多必須遵守的禮節。於是隨著曆史的發展,年代的增加,婦女頭上的規矩和方圓也越畫越多,也越來越讓她們頭暈眼花、苦不堪言。終於有一天,中國迎來了“五四”思想解放運動,千百年來禁錮女性的繁文縟節幾乎一夜之間遭到清算。它們被憤怒的男女青年們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叫做——萬惡的封建禮教。

封建禮教究竟萬惡在什麼地方而臭名遠揚呢?可以這麼說,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女性看做了能說話的玩偶,會生育的機器,可撒氣的工具,就是沒把她們看成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追求的活生生的“四有新人”。為了使婦女們變成男人的附屬物,封建禮教從各個方麵入手,逐漸的禁錮和摧毀女性獨立的精神。

首先是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力。古代封建社會的禮法專家們在家庭實踐中摸索出了這樣一個道理,想讓一個女人馴服,莫過於把她變成文盲。他們經過提煉總結後,提出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口號,它無比明確的指出:作為一個女人,你越是大字不認識一個,越是什麼道理都不懂,越是隻精通於刷鍋洗碗,那麼你的品德就越高尚,就越讓人敬仰。雖然現在看來明顯邏輯不通,但是當時這句通俗易懂的話可是毫不含糊的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它傳便了神州大地,橫掃了鄉村城鎮,製造了文盲無數。甚至直到今天,有些落後的地方還存在著不讓女孩上學的風俗習慣。

婦女們成了兩眼一摸黑的文盲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因為無論給她們灌輸什麼樣的思想,單純的她們都隻有來者不據、深信不疑的份了。專家們一計得逞,又不失時機的提出了“三從四德”。三從是指“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隨子”;四德是指“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大腦最好要顯的傻裏吧嘰一點)、“婦言不必辯口利辭”(說話最好要說的結巴口吃一點)、“婦容不必顏色美麗”、(臉蛋最好要長的馬馬虎虎一點)“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幹活最好要幹的笨手笨腳一點)。

“三從四德”的提出和實行,開始了對女性新一輪的摧殘。“三從”使婦女們徹底喪失了獨立地位,而“四德”又強迫她們去大智若愚,裝瘋賣傻,壓抑了她們的聰明才智。“三從四德”大大完善了封建禮教的內容,不過到此時,禮教所構築的道德大廈離完工還缺點睛的一筆。不用著急,接下來一頂碩大無朋的帽子馬上就要向可憐的婦女們當頭罩下了,那就是“貞節”二字。

如果說“三從”是讓婦女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麼“貞節”則是要求她們對丈夫要無比的熱愛和忠誠,從一而終。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女性冰清玉潔的身體隻能為自己的丈夫所占有,不能被其他男人窺視撫摸;二是如果丈夫不幸先亡,那麼妻子不管是多麼的年輕,在道德上也是絕不容許再嫁人的,否則就會有被人指責成蕩婦,終身名譽掃地的危險。

明朝就是一個大力提倡貞節觀的朝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喜歡給婦女修建貞節牌坊,他在法律上規定,如果女子在三十歲之前死去丈夫,到五十歲還能守寡不嫁的,那就屬於舊時期女性的典範。這位老婆婆不但可以立即獲贈一座碩大的貞節牌坊,還能從此免除本家的徭役,可謂是名利雙收。而對於那些死了丈夫就改嫁,甚至屢嫁不改者,除了當事女性被指責“忘廉恥”外,她的後夫也要跟著倒黴!

在長時間的壓迫和熏陶下,女性們也慢慢習以為常,開始自覺的“遵紀守法”起來,於是一幕幕家庭悲劇不斷的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