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西浮海數千裏至大寶洲。無人居止唯神棲宅。靜夜遙望光燭山水。商人往之者多矣。鹹無所得。自達羅毘荼國北入林野中。曆孤城過小邑。凶人結黨作害羈旅。行二千餘裏至荼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荼建那補羅國
周五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土地膏腴稼穡滋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形貌黧黑情性獷暴。好學業尚德藝。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數百異道雜居。
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寔唯彥也。其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一切義成太子寶冠。高減二尺。飾以寶珍盛以寶函。每至齋日出置高座。香花供養時放光明。
城側大伽藍中有精舍。高五十餘尺。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或至齋日神光照燭。是聞二百億羅漢之所造也。
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裏。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林中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其側則有聞二百億羅漢遺身舍利窣堵波也。
城東不遠有窣堵波。基已傾陷。餘高三丈。聞諸先誌曰:此中有如來舍利。或至齋日時燭靈光。在昔如來於此說法。現神通力度諸群生。
城西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是聞二百億羅漢。於此現大神通化度眾生。傍有伽藍。唯餘基趾。是彼羅漢之所建也。從此西北入大林野。猛獸暴害群盜凶殘。行二千四五百裏至摩訶刺侘國(南印度境)。
摩訶刺侘國
周六千餘至。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周三十餘裏。土地沃壤稼穡殷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複。人或陵辱殉命以讎。窘急投分忘身以濟。將複怨也必先告之。各被堅甲然後爭鋒。臨陣逐北不殺已降。
兵將失利無所刑罰。賜之女服感激自死。國養勇士有數百人。每將決戰飲酒酣醉。一人摧鋒萬夫挫銳。遇人肆害國刑不加。每出遊行擊鼓前導。複飼暴象凡數百頭。將欲陣戰亦先飲酒。群馳蹈踐前無堅敵。其王恃此人象輕陵鄰國。王剎帝利種也。名補羅稽舍。謀猷弘遠仁慈廣被。臣下事之盡其忠矣。今戒日大王東征西伐遠賓邇肅。唯此國人獨不臣伏。
屢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諸國烈將。躬往討伐猶未克勝。其兵也如此。其俗也如彼。人知好學邪正兼崇。伽藍百餘所。
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數。異道甚多。
大城內外五窣堵波。並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無憂王建也。自餘石磚諸窣堵波。其數甚多難用備舉。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中有觀自在菩薩石像。靈鑒潛被願求多果。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障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於幽穀。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岩而壑。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羅漢西印度人也。其母既終觀生何趣。
見於此國受女人身。羅漢遂來至此。將欲導化。隨機攝受。
入裏乞食。至母生家。女子持食來施。乳便流汁。親屬既見以為不祥。羅漢說本因緣。女子便證聖果。羅漢。感生育之恩懷業緣之致。將酬厚德建此伽藍。
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餘。聞諸先誌曰:斯乃羅漢願力之所持也。或曰:神通之力。或曰:藥術之功。
考厥實錄未詳其致。精舍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昔陳那菩薩多止此伽藍。自此西行千餘裏。渡耐秣陀阿至跋祿羯呫(昌葉反)婆國(南印度境)。
跋祿羯呫婆國
周二千四五百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土地鹹鹵草木稀疏。煮海為鹽利海為業。氣序暑熱回風飆起。土俗澆薄人性詭詐。不知學藝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
習學大乘上坐部法。天祠十餘所。異道雜居。從此西北行二千餘裏至摩臘婆國(即南羅國南印度境)。
摩臘婆國
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據莫醯河東南。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草木榮茂花果繁實。特宜宿麥多食餅□。
人性善順大抵聰敏。言辭雅亮學藝優深。五印度境兩國重學。西南摩臘婆國。東北摩揭陀國。貴德尚仁明敏強學。而此國也邪正雜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百。異道寔眾。多是塗灰之侶也。國誌曰:六十年前王號屍羅阿迭多(唐言戒日)機慧高明才學贍敏。愛育四生敬崇三寶。始自誕靈洎乎沒齒。貌無瞋色手不害生。象馬飲水漉而後飼。恐傷水性也。其仁慈如此。在位五十餘年。野獸狎人。舉國黎庶鹹不殺害。居宮之側建立精舍。窮諸工巧備盡莊嚴。中作七佛世尊之像。每歲恒設無遮大會。
招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養。或以三衣道具。或以七寶珍奇。奕世相承美業無替。
大城西北二十餘裏至婆羅門邑。傍有陷坑。秋夏淫滯彌淹旬日。雖納眾流而無積水。其傍又建小窣堵波。聞諸先誌曰:昔者大慢婆羅門生身陷入地獄之處。昔此邑中有婆羅門。
生知博物學冠時彥。內外典籍究極幽微。曆數玄文若視諸掌。風範清高令問遐被。王甚珍敬國人宗重。門人千數味道欽風。每而言曰:吾為世出述聖導凡。先賢後哲無與我比。
彼大自在天婆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者。人皆風靡祖述其道。
莫不圖形競修祇敬。我今德踰於彼名擅於時。不有所異其何以顯。遂用赤栴檀刻作大自在天婆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等像。為座四足。凡有所至負以自隨。其慢傲也如此。時西印度有苾芻跋陀羅縷支(唐言賢愛)妙極因明深窮異論。道風淳粹戒香鬱烈。少欲知足無求於物。聞而歎曰:惜哉。時無人矣。令彼愚夫敢行凶德。於是荷錫遠遊來至此國。以其宿心具白於王。王見弊服心未之敬。然高其誌強為之禮。遂設論座。告婆羅門曰:婆羅門聞而笑曰:彼何人斯敢懷此誌。命其徒屬來就論場。數百千眾前後侍聽。賢愛服弊故衣敷草而坐。彼婆羅門踞所持座。非斥正法敷述邪宗。苾芻清辯若流循環往複。婆羅門久而謝屈。王乃謂曰:久濫虛名罔上惑眾。
先典有記論負當戮。欲以爐鐵令其坐上。婆羅門窘迫乃歸命求救。賢愛湣之。乃請王曰:大王。仁禮遠洽頌聲載途。當布慈育勿行殘酷。恕其不逮唯所去就。王令乘驢巡告城邑。
婆羅門恥其戮辱發憤歐血。苾芻聞已往慰之曰:爾學苞內外聲聞遐邇榮辱之事進退當明。夫名者何實乎。婆羅門憤恚深詈苾芻。謗毀大乘。輕蔑先聖。言聲未靜。地便拆裂生身墜陷。遺跡斯在。自此西南入海交西北行二千四五百裏至阿吒厘國(南印度境)。
阿吒厘國
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居人殷盛珍寶盈積。稼穡雖備興販為業。土地沙鹵花果稀少。出胡椒樹。樹葉若蜀椒也。出熏陸香樹。樹葉若棠梨也。氣序熱多風埃。
人性澆薄貴財賤德。文字語言儀形法則大同摩臘婆國多不信福。縱有信者宗事天神。祠館十餘所。異道雜居。從摩臘婆國西北行三日至契吒國(南印度境)。
契吒國
周三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人戶殷盛家室富饒。無大君長役屬摩臘婆國。風土物產遂同其俗。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數十。外道眾多。從此北行千餘裏至伐臘毘國(即比羅羅國。南印度境)。
伐臘毘國
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土地所產氣序所宜。風俗人性同摩臘婆國。居人殷盛家室富饒。積財百億者。乃有百餘室矣。遠方奇貨多聚其國。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百。異道寔多。如來在世屢遊此國。故無憂王於佛所止。皆樹旌表建窣堵波。過去三佛坐及經行說法之處遺跡相間。今王剎帝利種也。即昔摩臘婆國屍羅阿迭多王之侄。今羯若鞠闍國屍羅阿迭多王之子。婿號杜魯婆跋吒(唐言常叡)情性躁急智謀淺近。然而淳信三寶。歲設大會七日。以殊珍上味供養僧眾。三衣醫藥之價。七寶奇貴之珍。既以總施倍價酬贖。貴德尚賢遵道重學。遠方高僧特加禮敬。去城不遠有大伽藍。阿折羅阿羅漢之所建立。德慧堅慧菩薩之所遊止。於中製論並盛流布。自此西北行七百餘裏至阿難陀補羅國(西印度境)。
阿難陀補羅國
周二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人戶殷盛家室富饒。無大君長役屬摩臘婆國。土宜氣序。文字法則遂亦同焉。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十。異道雜居。從伐臘毘國西行五百餘裏至蘇刺佗國(西印度境)。
蘇刺佗國
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西據莫醯河。居人殷盛家產富饒。役屬伐臘毘國。地土鹹鹵花果希少。寒暑雖均風飄不靜。土俗澆薄。人性輕躁。不好學藝邪正兼信。伽藍五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多學大乘上座部法。天祠百餘所。異道雜居。國當西海之路。人皆資海之利。興販為業貿遷有無。去城不遠有鬱鄯多山。頂有伽藍。房宇廊廡多疏崖嶺。林樹鬱茂泉流交境。聖賢之所遊止靈仙之所集往。從伐臘毘國北行千八百餘裏至瞿折羅國(西印度境)。
瞿折羅國
周五千餘裏。國大都城號毘羅摩羅。周三十餘裏。土宜風俗同蘇刺佗國。居人殷盛家產富饒。多事外道少信佛法。
伽藍一所。僧百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天祠數十。
異道雜居。王剎帝利種也。年在弱冠智勇高遠。深信佛法高尚異能。從此東南行二千八百餘裏至鄔闍衍那國(南印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