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大唐西域記.下》(6)(1 / 3)

卷十一(二十三國)

僧伽羅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出)茶建那補羅國摩訶刺他國跋祿羯(昌葉反)婆國摩臘婆國阿吒厘國

契吒國伐臘毘國

阿難陀補羅國蘇刺他國

瞿折羅國鄔闍衍那國

擲枳陀國摩醯濕伐羅補羅國

信度國茂羅三部盧國

缽伐多國阿點婆翅羅國

狼揭羅國

波刺斯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出舊曰:波斯)臂多勢羅國阿輿荼國

伐刺挐國

僧伽羅國

周七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四十餘裏。土地沃壤氣序溫暑。稼穡時播花果具繁。人戶殷盛家產富饒。其形卑黑其性獷烈。好學尚德崇善勤福。此國本寶渚也。多有珍寶棲止鬼神。其後南印度有一國王。女娉鄰國。吉日送歸路逢師子。

侍衛之徒棄女逃難。女居輿中心甘喪命。時師子王負女而去。入深山處幽穀。捕鹿采果以時資給。既積歲月遂孕男女。形貌同人性種畜也。男漸長大力格猛獸。年方弱冠人智斯發。謂其母曰:我何謂乎。父則野獸母乃是人。既非族類如何配偶。母乃述昔事以告其子曰:人畜殊途宜速逃逝。母曰:我先已逃不能自濟。其子於後逐師子父登山踰嶺。察其遊止可以逃難。伺父去已遂擔負母妹下趨人裏。母曰:宜各慎密勿說事源。人或知聞輕鄙我等。於是至父本國。國非家族宗祀已滅。投寄邑人。人謂之曰:爾曹何國人也。曰:我本此國流離異域。子母相攜來歸故裏人皆哀湣更共資給。其師子王還無所見。追戀男女憤恚既發。便出山穀往來村邑。咆哮震吼暴害人物。殘毒生類。邑人輒出遂取而殺。擊鼓吹貝負弩持矛。群從成旅然後免害。其王懼仁化之不洽也。乃縱獵者期於擒獲。王躬率四兵眾以萬計。掩薄林藪彌跨山穀。

師子震吼人畜僻易。既不擒獲。尋複招募。其有擒執師子除國患者。當酬重賞式旌茂績。其子聞王之令。乃謂母曰:饑寒已甚宜可應募。或有所得以相撫育。母曰:言不可若是。

彼雖畜也猶謂父焉。豈以艱辛而興逆害。子曰:人畜異類禮義安在。既以違阻此心何冀。乃袖小刀出應招募。是時千眾萬騎雲屯霧合。師子踞在林中。人莫敢近子即其前父遂馴伏。於是乎親愛忘怒。乃剚刃於腹中。尚懷慈愛猶無忿毒。

乃至刳腹含苦而死。王曰:斯何人哉。若此之異也。誘之以福利。震之以威禍。然後具陳始末。備述情事。王曰:逆哉。

父而尚害況非親乎。畜種難馴凶情易動。除民之害其功大矣。斷父之命其心逆矣。重賞以酬其功。遠放以誅其逆。則國典不虧。王言不貳。於是奘二大船多儲糧糗。母留在國。

周給賞功。子女各從一舟隨波飄蕩。其男船泛海至此寶渚。

見豐珍玉便於中止。其後商人采寶複至渚中。乃殺其商主留其子女。如是繁息子孫眾多。遂立君臣以位上下。建都築邑據有疆域。以其先祖擒執師子。因舉元功而為國號。其女船者泛至波刺斯西。神鬼所魅產育群女。故今西大女國是也。

故師子國人形貌卑黑方頤大顙。情性獷烈安忍鴆毒。斯亦猛獸遺種。故其人多勇健。斯一說也。佛法所記則曰:昔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剎女之所居也。城樓之上豎二高幢表吉凶之相。有吉事吉幢動。有凶事凶幢動。恒伺商人至寶洲者。便變為美女。持香華奏音樂。出迎慰問誘入鐵城。樂燕會已而置鐵牢中。漸取食之。時贍部洲有大商主僧伽者。其子字僧伽羅。父既年老代知家務。與五百商人入海采寶。風波飄蕩遇至寶洲。時羅剎女望吉幢動。便齎香華鼓奏音樂。

相攜迎候誘入鐵城。商主於是對羅剎女王歡娛樂會。自餘商侶各相配合。彌曆歲時皆生一子。諸羅剎女情疏故人。欲幽之鐵牢更伺商侶。時僧伽羅夜感惡夢知非吉祥。竊求歸路遇至鐵牢乃聞悲號之聲。遂升高樹。問曰:誰相枸縶而此怨傷。

曰:爾不知耶。城中諸女並是羅剎。昔誘我曹入城娛樂。君既將至幽牢。我曹漸充所食。今已太半。君等不久亦遭此禍。僧伽羅曰:當圖何計可免危難。對曰:我聞海濱有一天馬。至誠祈請必相濟渡。僧伽羅聞已竊告商侶。共望海濱專精求救。是時天馬來告人曰:爾輩各執我毛鬣不回顧者。我濟汝曹越海免難。至贍部洲吉達鄉國。諸商人奉指告。專一無貳執其髦鬣。天馬乃騰驤雲路越濟海岸。諸羅剎女忽覺夫逃。遞相告語。異其所去。各攜稚子淩虛往來。知諸商人將出海濱。遂相召命飛行遠訪。嚐未踰時遇諸商侶。悲歖俱至涕淚交流。各掩泣而言曰:我惟感遇幸會良人。室家有慶恩愛已久。而今遠棄妻子孤遺。悠悠此心誰其能忍。幸願留顧相與還城。商人之心未肯回慮。諸羅剎女策說無功。遂縱妖媚備行矯惑。商侶愛戀情難堪忍。心疑去留身皆退墮。羅剎諸女更相拜賀。與彼商人攜持而去。僧伽羅者。智能深固心無滯累。得越大海免斯危難。時羅剎女王空還鐵城。諸女謂曰:汝無智略為夫所棄。既寡藝能宜勿居此。時羅剎女王持所生子飛至僧伽羅前。縱極媚惑誘請令還。僧伽羅口誦神咒手揮利劍。叱而告曰:汝是羅剎我乃是人。人鬼異路非其匹合。若苦相逼當斷汝命。羅剎女知誘惑之不遂也。淩虛而去至僧伽羅家。詐其父僧伽曰:我是某國王女。僧伽羅娶我為妻生一子矣。齎持寶貨來還鄉國。泛海遭風舟楫漂沒。唯我子母及僧伽羅僅而獲濟。山川道阻凍餧艱辛。一言忤意遂見棄遺。詈言不遜罵為羅剎。歸則家國遼遠。止則孤遺羈旅。

進退無依敢陳情事。僧伽曰:誠如所言宜時即入室。居未久僧伽羅至。父謂之曰:何重財寶而輕妻子。僧伽羅曰:此羅剎女也。則以先事具白父母。而親宗戚屬鹹事驅逐。時羅剎女遂以訴王。王欲罪僧伽羅。僧伽羅曰:羅剎之女情多妖惑。

王以為不誠也。而情悅其淑美。謂僧伽羅曰:必棄此女今留後宮。僧伽羅曰:恐為災禍。斯既羅剎食唯血肉。王不聽僧伽羅之言。遂納為妻。其後夜分飛還寶渚。召餘五百羅剎鬼女共至王宮。以毒咒術殘害宮中。凡諸人畜食肉飲血。持其餘屍還歸寶渚。旦日群臣朝集王門閉而不開。候聽久之不聞人語。於是排其戶辟其門。相從趨進遂至宮庭。闃其無人唯有骸骨。群官僚佐相顧失圖。悲號慟哭莫測禍源。僧伽羅具告始末。臣庶信然禍自招矣。於是國輔老臣群官宿將。曆問明德推據崇高。鹹仰僧伽羅之福智也。乃相議曰:夫君人者豈茍且哉。先資福智次體明哲。非福智無以亨寶位。非明哲何以理機務。僧伽羅者斯其人矣。夢察禍機感應天馬。忠以諫主智足謀身。曆運在茲惟新成詠。眾庶樂推尊立為王。僧伽羅辭不獲免。允執其中。恭揖群官。遂即王位。於是沿革前弊表式賢良。乃下令曰:吾先商侶在羅剎國。死生莫測善惡不分。今將救難。宜整兵甲。拯危恤患。國之福也。收珍藏寶國之利也。於是治兵浮海而往。時鐵城上凶幢遂動。諸羅剎女睹而惶怖。便縱妖媚出迎誘誑。王素知其詐。令諸兵士。口誦神咒。身奮武威。諸羅剎女蹎墜退敗。或逃隱孤島。或沉溺洪流。於是毀鐵城破鐵牢。救得商人多獲珠寶。

招募黎庶遷居寶洲。建都築邑遂有國焉。因以王名而為國號。僧伽羅者。則釋迦如來本生之事也。

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舍離欲愛誌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

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毘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邪祇厘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

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瑩以珠珍飾之奇寶。精舍上建表柱。置缽曇摩羅加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遠望爛若明星。

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

佛牙精舍側有小精舍。亦以眾寶而為瑩飾。中有金佛像。此國先王等身而鑄。肉髻則貴寶飾焉。其後有盜伺欲竊取。而重門周檻衛守清切。盜乃鑿通孔道入精舍而穴之。遂欲取寶像漸高遠。其盜既不果求。退而歎曰: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弘誓願。上自身命下至國城。悲湣四生周給一切。今者如何遺像吝寶。靜言於此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寶焉。是盜得已尋持貨賣。人或見者鹹謂之曰:此寶乃先王金佛像頂髻寶也。爾從何獲來此鬻賣。遂擒以白王。王問所從得。盜曰:佛自與我我非盜也。王以為不誠。命使觀驗像猶俯首。王睹聖靈信心淳固。不罪其人重贖其寶。莊嚴像髻重置頂焉。像因俯首以至於今。

王宮側建大廚。日營萬八千僧食。食時既至。僧徒持缽受饌。既得食已各還其居。自佛教流被建斯供養。子孫承統繼業至今。十數年來國中政亂。未有定主乃廢斯業。

國濱海隅地產珍寶。王親祠祭神呈奇貨。都人士子往來求采。稱其福報所獲不同。隨得珠璣賦稅有科。

國東南隅有駿(勒磴反)迦山。岩穀幽峻神鬼遊舍。在昔如來於此說駿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國南浮海數千裏至那羅稽羅洲。洲人卑小。長餘三尺。

人身鳥喙既無穀稼。唯食椰子。

那羅稽羅洲西浮海數千裏。孤島東崖有石佛像。高百餘尺。東麵坐。以月愛珠為肉髻。月將回照水即懸流。滂霈崖嶺臨注溪壑。時有商侶遭風飄浪。隨波泛濫遂至孤島。海鹹不可以飲。渴乏者久之。是時月十五日也。像頂流水眾皆獲濟。以為至誠所感靈聖拯之。於即留停遂經數日。每月隱高岩其水不流。時商主曰:未必為濟我曹而流水也。嚐聞月愛珠月光照即水流注耳。將非佛像頂上有此寶耶。遂登崖而視之。乃以月愛殊為像肉髻當見其人說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