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小事計較不得(1 / 1)

在形式邏輯中,矛盾意味著錯誤;而在真正知識的發展中,它標誌著走向發展的第一步。這就是應當盡量容忍各種不同意見的一個重要理由。

芸芸眾生,誰也不甘於平庸,誰都想成就一番大業,以慰平生,這是一個正常人的思想表現。可往往事與願違,很多人並不能如願以償。究其走過的人生足跡,其成功與否的原因方方麵麵,主客觀因素均有,比如個人良好的社會背景、時來運轉的好機遇、超常人的智商與情商、豐富的知識與見聞等等,其中有一個“忍”字是成就大業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小不忍則亂大謀,也就是說想成就大業幹大事,就得製止一些小欲望,拒絕一些無關大局的小節,拒絕一時一事的幹擾,類似於“放長線釣大魚”的思想方法。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站得高看得遠,不為眼前利益所困擾,拒絕一切眼前可能影響大目標的因素,從而創造利於大目標實現的有利條件。

一些成就大業,為大利益獻身的大人物,他們從不將自己的私人問題淩駕於自己的大事之上。伊麗莎白在一五五八年取代了在病去世的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登上王位,成為伊麗莎白女王。當時她年僅二十五歲,年輕貌美,堪稱世代絕豔。加之她從小就在父王的宮廷中接受的是第一流的教育,在文藝複興時期豐富的文化藝術影響下,她成長為一位能嫻熟地運用法語、拉丁語、希臘語的才女。順利地走上統治自己王國之路的伊麗莎白女王,很快就遇到了一個令她苦惱終生的難題:作為一國之君不可能長期獨身。

為了國家昌盛,王位後繼有人,國會開始喋喋不休地敦促女王早締良緣。求婚者絡繹不絕,首先是女王的表兄西班牙國王腓力,緊接著還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西王子……然而,亨利八世和瑪麗一世的愛情悲劇給伊麗莎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伊麗莎白深知婚姻對於一國之君來說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和外國的君主結婚,英國會成為被對方國家利用的政治工具;和國內的貴族結婚,則會加劇國內貴族派係之間的矛盾鬥爭。伊麗莎白陷入困惑之中。

女王終於走出迷惘,她決定索性在這個問題上采取另一製勝妙策。在當時歐洲,占主導地位的首先是西班牙和法國,如果他們一旦握手言和,對於英國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女王決定利用這兩國王室的求婚。她並不明確給任何一位求婚者以答複,對兩國都采取若即若離的態度,和他們之間互相締結同盟。

結果,她竟然為此而終身未嫁。實際上,在24年間,聰明的英格蘭女王把向她求婚的君主們玩弄於手掌之中。可是,伊麗莎畢竟是一位風華正茂的女子,僅僅為王國而玩弄遊戲遠不能使她滿足。她和普通女人一樣渴望著愛神降臨。女王的情人是與她同齡的美男子羅伯特·達德利。很快,女王便陷入熱戀而認真考慮與他結婚。然而不幸的是,達德利已是有婦之夫。無論如何,身為女王,讓達德利離婚而和自己結婚,也不能說是正當的行為。後來發生了達德利的妻子從公館的樓梯上摔傷致死的事件,人們相信,這是達德利為和女王結婚而有意除去發妻的罪惡謀殺,女王則是幕後策劃者。伊麗莎白為此困苦不堪。本來達德利之妻拉依芭爾之死,正是她和心上人結合的大好契機,可是,如果女王和作為一個殺妻陰謀的嫌疑者而堅持和達德利結婚的話,豈非更加證實了人們的懷疑。

如果一旦失去國民的支持,引起反達德利派的貴族叛亂,有可能導致喪失王位的惡果。最後,女王隻得揮淚斬斷情絲,徹底打消了和達德利結婚的念頭。說到底,女王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拒絕了個人的七情六欲,犧牲了自己的個人幸福。

忽略小事,抓住大事,要從思想上擺正大與小的辯證關係,不因小而失大。當然這裏也存在一個,大與小的認識問題,大與小也是相對的,就拿伊麗莎白來說,她個人的私事就是小的,而國家的利益就是大的。這就是說拒絕要拒絕得有理,而且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