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聽袁紹之計,再次向何太後上奏。不久消息傳來,說何太後怕了。
萬般無奈的何太後,幾乎把宮裏的宦官都罷職了,然後告訴他們,從此以後你們就是下崗人士了,各自回家鄉謀生路去吧。
宦官們聽了,個個心裏戚然。
他們這些人因為命苦,才把自己閹了跑來皇宮混口飯吃。多年以來,皇宮就是他們的天,猶如魚離不開水一樣,宦官是離不開皇宮的呀。突然之間,叫他們全部返鄉,無異於叫魚跳出水麵去謀生,那簡直是生不如死啊。
宦官們想來想去,懷著一絲希望,集體上訪,去見何進。
他們一起見了何進,都說已知自己罪孽深重,知道錯了,願大將軍寬恕,現在我們人頭就放在你麵前,隻要給我們一條生路,一切聽您吩咐。
何進聽了,心中無限悲涼。他這樣對宦官們說道:你們做的孽太多了,我也頂不住呀。董卓就要進城來了,你們為什麼不肯回老家呢?
何進的言外之意,似乎是想放宦官們一條生路,不想一網打盡。
然而何進這番話,被袁紹派來監視宦官的特務聽到了。袁紹一聽,急忙跑來見何進。
袁紹告訴何進:宦官必須一網打盡。
何進:宦官可以殺,殺幾個頭目就行了,但我反對一網打盡。
袁紹很奇怪,何進怎麼一天一個樣兒,變得比天氣還快。然而他也猜出何進的心思了。在宦官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何進的親信,何進替宦官說話,就是想保護何家那幫支持者。比如郭勝就是其中一個。
袁紹跟何進談不攏,隻好悶聲走人了。他告訴何進,盡管我不讚同你的做法,但你的命令,我還是會奉行的。
事實上,袁紹這話也是忽悠人的。告別何進後,他就秘密下令,要各州郡政府逮捕宦官家屬。
袁紹這個動作搞得太大了。很快,消息就傳開了,皇宮裏的宦官都知道,自己命懸一線,末日即將來臨。
在這些宦官當中,最有末日感的,就是那十來個中常侍。而那十來個中常侍當中,最慌張的,莫屬張讓和趙忠了。這兩個老家夥,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平時造孽太多,現在也知道自己要完蛋了。
張讓懷著一絲希望,托人去求情。
張讓的兒媳婦是何太後的妹妹。事到臨頭,這張讓也不顧什麼禮儀了,當公公的直接跪在兒媳婦的麵前磕頭說:我這老頭子,本來應該回故鄉才是,可是我待在皇宮慣了,叫我一下子離開它,哪能適應呢?麻煩您轉告太後,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再進宮侍奉太後和皇帝,即使一天,我也心滿意足,以後就是死了,也將無怨無悔。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天下哪有那麼多佛腳?
盡管張讓的兒媳婦不是佛腳,但她替公公說句話的機會還是有的。她急忙去找老媽舞陽君說情。舞陽君再去找女兒何太後,何太後拗不過,下詔命張讓等人留在宮裏繼續工作。
誰說磕頭沒有用,這不就抱了佛腳了嗎!
如果張讓這樣想,那他就高興得太早了。真正的危機,才剛剛拉開序幕。此時,何進聽說老妹把中常侍全都又召進宮裏了,立即跑來請求秘密將全體中常侍拖出去斬首。
隔牆有耳。何進一來,張讓就派人去偷聽,陰謀徹底暴露了。
張讓和趙忠怎麼也沒想到,之前他們為了何進,把同門兄弟蹇碩都給出賣了。現在好了,他們又被何進給出賣了,而且賣得還這麼悄無聲息,絕情絕義。
他們都以為,誅殺宦官這等壞主意是袁紹和董卓想出來的,沒想到真正的幕後黑手是大將軍何進。
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宦官們都憤怒了。
他們決定反抗。此時何進還未出宮,張讓率領數十人,人人配備武器,潛入宮中埋伏。
這時,何進出宮來了。等候良久的張讓,迎上前去告訴何進:皇太後有事,想叫你回去好好談談。
何進一聽,也不多想,跟著張讓就往回走。
何進完蛋了。
當何進進入宦官的埋伏圈時,張讓突然停住腳步,大聲喝道:何進,你可曾記得,何太後當初毒殺王美人,先帝準備把她廢了,是我們這些宦官苦苦求情,捐錢出力才把你們何家皇後的位置保住。現在你手握重權,過了河就想拆橋,要屠滅全部宦官,是不是狠了點兒?
不是狠了點兒?簡直是太狠了。
這時,有一宦官已經怒不可遏,拔劍而起,叫道:張常侍,跟這種人講那麼多廢話幹嗎?說完,對方一劍劈下,何進當場斃命了。
何進果然失敗。曹孟德的烏鴉嘴,真不是一般的強啊。
然而宦官殺了何進,不等於自己就成功了。他們命運裏最強悍的對手,不是何進,而是憤青袁紹。袁紹還沒有除掉,他們就別想逃出洛陽城。
這個道理,張讓當然明白。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奪取兵權。他當場寫了兩道詔書,任命時為太尉的樊陵為司隸校尉,任命少府許相為河南尹。
寫完,張讓派中黃門把詔書拿到尚書署,要求他們把詔書發出去。
我們知道,此時尚書署並不在宦官控製範圍內,尚書盧植就是堅定的反宦官主義者。
當中黃門把詔書交給尚書署時,他們都不太相信這詔書是何進寫的,就說道:請叫大將軍何進出來,我們有事好商量。
都這個時候了,還商量個鳥呀。中黃門直接把何進人頭扔在尚書署官員麵前,叫道:你想要的何進就在這裏,他企圖謀反,已經被我們殺了。
此時,皇宮外一片喧囂。
外麵吼叫的人是何進的部屬軍官。他們負責保衛何進,可等了半天卻聽到裏麵傳出消息,說何進被誅殺了。於是乎他們都拿刀砍著宮門,準備進攻。
聽到外麵軍隊的呐喊聲,皇宮裏麵一片緊張。宦官們人人手持武器,屏氣凝神,嚴守宮門。每個人的臉上都凝聚了殺氣,他們已經作好了最壞的打算。
這時,天色漸晚。夜黑風高,正是殺人的好時候,突然,有人命令放火,準備燒宮。
下達命令的,是袁紹的堂弟袁術。袁術聯合何進部將徹底包圍了皇宮,他們放火,就是想逼出張讓。
張讓一看,立即率人往後宮跑。
狗被逼急了,會有什麼反應?要麼跳牆,要麼反過來咬人;匪徒被警察追急了,不是跳樓,就是劫持人質,以此要挾。
被逼急的張讓,此時想到的就是這招——劫持何太後。
張讓衝到皇宮,告訴何太後:何大將軍謀反,正在攻打尚書署,你務必要跟著我們跑。
於是,何太後就被張讓綁架走人。與她同行的,還有皇帝劉辯及陳留王劉協。
袁術燒的是南宮,張讓率人要逃跑的方向是北宮。連接北宮和南宮的,是架在空中的雙層大道。就在他們一行人跑路時,有一個猛人揮舞長矛狂追上來。
讓何太後驚喜的是,追來的人是尚書盧植。
我們知道,盧植這人身材壯碩,又當過武將,這麼一個人真要追上來砍殺的話,對宦官們來說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可是,盧植追了半天,還是沒有追上宦官。
因為,宦官們是在空中跑,他則是在地上追。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大嗓門張飛於長阪坡上幾聲怒吼就嚇退了敵軍。後人並不知道,盧植的嗓門是跟張飛可以一比的。他追著追著,突然仰頭對劫持何太後的宦官怒吼了一聲。
那宦官竟然被震懾住了。
盧植接著又吼一聲,要求放人。盧植的震天吼把那宦官搞得又驚又恐,隻好放了何太後。何太後反應也很迅速,翻身從雙層樓上跳了下來。
盧植才救下何太後,這時袁紹等人也趕來了。
袁紹一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幹掉樊陵和許相。這兩個人都是張讓找來充當門麵的,轉眼就成了替死鬼。
接著袁紹還要清除一個障礙,那就是何進弟弟何苗。袁紹知道,何進之所以猶豫不決,不肯對宦官痛下殺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何苗收了宦官的錢,說了不少不利於計劃的話。現在,該是把他掃出地球的時候了。
於是袁紹親自到何進部隊煽風點火,說殺死何進的就是何苗。大家一聽,流著憤怒的眼淚把何苗拖出去砍了。
清除了後顧之憂,終於可以集中精力捕殺宦官了。
張讓率人躲進了北宮,卻躲不過袁紹。沒多久,袁紹就攻進了北宮。一進北宮,他就關閉宮門,在宮裏實施地毯式的捕殺。
更可怕的是,袁紹下了一個命令,凡是看到臉上沒長胡須的,見一個砍一個。
古人愛留須,這是個習慣。想當年,高祖劉邦因為長了一副好胡子,還揚揚得意呢。有些讀書人,讀書時也經常搖頭晃腦,一邊撫須,一邊吟誦,好不快活。
但是我們要說明的是,宦官不長胡須,但不等於宦官之外的男人都是留胡須的。袁紹下這麼一個狠命令,歸結到底就是一句話——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掉一人。
我想諸多死在袁紹刀下的宦官,都在地下哭訴了:怎麼早不生,晚不生,偏偏跟袁紹活在同一個時代,真是命苦啊!
北宮裏的宦官,無論老少,一律被殺,袁紹還特別點了人頭,總共有兩千餘人。
袁紹清點人數,不僅是想知道自己殺了多少人,還要看看,到底有沒有漏網之魚。他數了半天,突然發現,還是讓幾條大魚給跑了。
這最大的魚就是張讓。
八月二十七日晚,張讓等人劫持著劉辯及劉協,一行約數十人,偷偷地從洛陽北麵東門潛出城外,向著北方一路狂奔,於深夜逃到了黃河渡口。
隻要過了黃河,他們就有救了。但偏偏此時,有人就不讓他們渡河。張讓的這隻攔路虎,就是之前救了何太後的盧植。隨盧植前來救駕的,還有洛陽城政府機構的一個官員,叫閔貢。
兩個人,對付數十人,行嗎?
別擔心,他們跑不掉了。盧植都不用動手,閔貢一個人衝上去,就殺掉了數人,並且告訴張讓:你是自己了結,還是要我動手把你做了?
張讓自知死到臨頭了。他拱手作揖,跪下向劉辯磕頭,說道:“陛下,臣走了,請多保重。”說完,縱身跳進了黃河,溺水而死。
蒼天在上,黃河為證。攪亂漢朝朝綱上百年的宦官政治,隨著張讓那悲劇的一跳,終於畫上了一個巨大的句號。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宦官時代,到此悲劇收尾。
三、絕版惡棍
八月二十八日,十四歲的皇帝劉辯及九歲的劉協,在閔貢的保護下,終於安全地回到了洛陽城外。當他們出現在洛陽郊外時,漢朝眾卿陸續出動,前來迎駕。
孩子們是回來了,然而噩夢還沒有結束。
此時,董卓聞聽洛陽有變,急忙趕路。深夜時分,他遠遠望見洛陽火光衝天,既興奮又激動,命令部隊連夜趕路,終於在黎明之前,抵達洛陽城西。
這時,探馬來報,皇帝正在北郊。董卓一聽,即率精兵趕往城北,準備迎接皇帝。
眾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偉大的傑作之一,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殊不知,曹操那招並非首創,此絕招董卓也用過。
此時,董卓就像隻餓虎進城,哪裏有肉味,就撲往哪裏。他明著打旗號說去迎接皇帝,事實上,他這是去挾持皇帝。
很快,董卓就見到了皇帝。
然而讓他很鬱悶的是,皇帝劉辯並不喜歡他,一見到他風塵滾滾而來,立即哭個不停。搞得左右大臣很沒辦法,就勸董卓說:你嚇到皇帝啦,皇帝下詔,命令你的軍隊後撤。
董卓一聽,心裏一陣冷笑,都這個時候了,還跟我講天子詔書,簡直就是扯淡。
於是他很不耐煩地叫道:“都給我滾開,你知道皇帝為什麼哭嗎?就是因為你們這些所謂國家棟梁,沒有好好輔佐皇帝,讓他流亡在外,擔驚受怕,現在你們還有臉喊我撤軍?!”
董卓一邊罵著,一邊大搖大擺地走到劉辯和劉協麵前問話。
他發現,十四歲的劉辯,心理素質那不是一般的差,這小家夥像羊遇到狼似的支支吾吾地半天說不出話來。於是就轉頭問劉協,那小家夥倒很鎮定,很流利地一五一十地回答了董卓的問題。
董卓聽完,心裏一陣狂喜,不禁暗想:這大的這麼膽小,怎麼當皇帝?這小的是由董太後撫養長大的,自己跟董太後也算是本家。不如把這個劉辯廢掉,扶持劉協登基?
這隻是一刹那的念頭,在董卓心頭一閃,卻久久地固定了。
當天,劉辯回宮,赦天下,改年號。
這時,有人悄悄地告訴袁紹,董卓並非善類,他手握重兵,恐怕有不良企圖,你最好趁他現在還沒熟悉洛陽城,腳跟還沒站穩,就把他除掉。不然,遺患無窮啊。
這給袁紹提議的人叫鮑信,泰山郡人,時為騎都尉。
鮑信的話,說到袁紹心坎裏去了。當初他引董卓入京,不過是想借刀殺人。可是現在,宦官都被滅了,刀才進城。更讓他憂慮的是,這不是一把簡單的刀,他已經無法控製這把刀了。
說到底,袁紹打心裏還是怕董卓的,不敢發動襲擊。
這其中原因,隻有袁紹一人知道。他認為,他現在無法摸清老董的底,而且看上去,老董的實力很強大,如果真跟董卓幹起來,不一定是他的對手。
如果董卓聽到袁紹心裏這番憂慮,他肯定要笑翻了。事實上老董的強大是裝出來的,老袁眼力太差被騙過去了。
其實,董卓此次進京,隻帶了三千騎兵。
他也知道,憑他三千騎兵想在洛陽城翻江倒海,那是不可能的。於是乎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他的部隊於深夜裏偷偷潛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戰鼓雷天,彩旗飄飄地進城來。
搞了幾個來回,甚至連袁紹都以為,董卓的涼州兵團正陸續趕來援助。
董卓當然也知道,這種把戲玩一兩次還可以,玩多了肯定會露出馬腳的。再說了,強大不是裝出來的,隻有壯大自己的實力,才是真正的強大。但是,他就隻有這三千老本,想短時間內迅速膨脹,似乎有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