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無難事,隻怕有心人。老董能夠屢屢抗旨,還大搖大擺地把軍隊開進洛陽城,憑的是啥,就是這一身虎狼之膽。既然他敢進來,就有辦法在這裏站住腳。
想站住腳,自己沒有兵,搶就是了唄。於是,董卓把目光鎖定在了何進和何苗兩兄弟生前的部隊,在不久後,他很順利地接管了這支部隊。
接著董卓又盯上了一個人。
為了解決這個人,他又盯上了另外一個人。這兩個人分別是武猛都尉丁原及丁原部屬呂布。
丁原,泰山郡(今山東泰安)人。先前,他為騎都尉,屯兵於黃河以北,時呂布在其帳下當主簿。後來,劉宏崩,丁原響應何進號召,進城共謀誅殺宦官之計,被拜為執金吾。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家夥,而且豔遇還不淺,遇上了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演繹了一段千古纏綿之情。
民間傳說,馬中赤免,人中呂布。呂布配貂蟬,猶如當年項羽配虞姬,這非常吻合民間的英雄美女、才子佳人的審美要求。
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都被羅貫中忽悠了。呂布這一段愛情,隻是個曆史傳說。
在《後漢書》裏,我們找不到一點關於貂蟬的記載。於是乎有人懷疑,貂蟬是不是被羅貫中移花接木編出來的人物。在此,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呂布,我們以《後漢書》及《三國誌》為主敘述他那傳奇而悲劇的一生。
從民間傳說,我們也大約看出來了,呂布這家夥為了美女,會不惜一切代價跟人家纏纏綿綿到天涯。但話說回來,對愛情忠誠的呂布,他的職業操守是很有問題的。
這個問題,強烈的表現在對上司的嚴重不忠誠上。
他在丁原屬下為官的時候,丁原是很賞識他的。而董卓看到呂布時,當然也很賞識。兩者的出發點估計都是一樣的,呂布這人武藝十分了得,被喻為飛將,讓他貼在身邊當侍衛,很有安全感。
在此,我們也大約明白羅貫中偏把呂布和貂蟬湊在一起的用意了。呂布這麼一個讓男人都感覺安全的男人,如果不給他配個美女,那羅貫中的良心都過不去了。
董卓又看出,呂布這種人是不會久居人下的。於是他就哄騙他說:你想不想當老大,如果想,就麻煩你把丁原殺了,把他的部隊收了,我就拜你為騎都尉,你就是這支部隊的一把手了。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將軍與士兵之間,呂布選擇了前者。他果然按董卓吩咐,把丁原幹掉,並其部隊歸附董卓。
從此,呂布頭頂上就被戴上了家賊的稱號,於是乎天下英雄在戰場上一見到他,就衝著他先罵一番家賊,再來比試。
可對董卓來說,收了呂布,心裏踏實多了。接著,他也給自己找了個位置,當了司空。當他搞定了這一切後,就開始整事了。
他要整的,就是先前那在心頭一閃就久久揮之不去的一個念頭——
廢劉辯、扶劉協。
四、議廢
天下之事,隻有董老虎沒有想到的,沒有他不敢做的。想好了,就準備召集人馬開會了。
在董卓看來,開會是純粹的扯淡,那不過是個形式,走程序罷了。決定天下大事,根本輪不到眾卿說話,他一句頂別人一萬句,即刻拍板了事。
不過話說回來,在開會之前,為了體現對某人的尊重,事先還是要跟他通通氣的。
董卓要給麵子的這個人,當然就是袁紹了。
如果沒有袁紹,他可能還在洛陽城外徘徊,這種麵子還是要給的。於是董卓就把袁紹叫來,開門見山地說道:“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及靈帝,令人憤毒,董侯似可,今當立之。”
董侯,就是劉協了。廢劉辯,立劉協。董老虎猙獰的麵目總算撕開了。
話都說得這麼露骨了,袁紹也不能客氣了,他也直說道:“今上富於春秋,未有不善宜於天下,若公違禮任情,廢嫡立庶,恐眾議未安。”
袁紹這話的意思是說,皇帝劉辯正當年少,又沒做錯什麼事,你突然搞個廢嫡立庶的事,那豈不是亂來。亂來的事,豈能服眾?
袁紹這話,猶如降龍十八掌,一出手就打到董卓的命穴上了。董卓一聽,勃然大怒。娘的,老子叫你來說事,已經給足你麵子了,沒想到你還想壞老子的事?
想到這,董卓按劍喝住袁紹道:“你算個什麼東西,天下之事,老子說了算。如果我要廢嫡立庶,看誰敢攔我?”
嚇!天下之事,由你說了算?可別忘了,之前是誰說了算,你才能進得了洛陽城的。
別過了河就想拆橋,我這橋可不是一般人能拆的。袁紹心裏罵著,但是嘴上強忍著。此時此刻,敵強我弱,跟他強下去沒好處。
於是袁紹緩和一下語氣,說道:“此事關係重大,我認為你還是去跟太傅商量一下。”
太傅,就是袁紹的叔叔袁隗了。
董卓好像心不在焉,沒聽見袁紹說話似的,隻見他接著說:“依我看,劉氏這個種子,是不能再留了。”
漢朝四百年,第一個敢說劉氏之種不可留的人,非董卓莫屬了。想當年,王莽奪權,也不至於說得這麼露骨。人家至少做得很含蓄,先是封侯,接著九錫加身,最後禪讓才把屁股坐上皇帝寶座的。
現在董卓血口大開,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叛逆了。
袁紹再也忍不住了。
當初叫你進城,是幹嗎來的?那是借你的刀,殺宦官,共同輔佐劉室,救天下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不是叫你進來造反的。要說造反,不要去問天下,我袁紹第一個不同意。
想到這裏,袁紹突然朝董卓怒吼一聲,橫刀長揖,甩頭而去。兩人就此決裂了。
看著袁紹怒氣衝衝離去的背影,董卓坐不住了。看來,議廢這事,得先把袁紹這塊絆腳石搬掉才行。
但是董卓沒想到,還沒等自己動手,袁紹就已經跑路了。據說是跑冀州去了。不過你能跑,我當然能追,董卓準備懸賞捉拿袁紹,可就在這時,有人告訴他:董公,別衝動,洛陽上下,你動誰都可以,千萬別動袁紹這小子。
說這話的,是董卓的親信伍瓊。
董卓聽得一愣,袁紹算什麼東西,我都想搖皇帝的根兒,幹嗎不能動他?
這時,伍瓊再次說道:“袁氏家族,經營洛陽百年之久,四世三公,根基極深,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你要跟他樹敵,而他收天下英雄豪傑要跟你對著幹,那天下至少有一半不能屬於董公了。”
董卓又一愣,頓然醒悟。他現在總算明白了,為什麼袁紹那小子敢跟他頂牛,原來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啊。
要戰鬥,董卓當然也不怕。問題是,他新來乍到,立腳不穩,如果現在就跟洛陽第一家族翻臉了,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嗯,看來還是得忍一忍。
於是,董卓聽從伍瓊之計,赦免袁紹,派人去拜他為勃海郡守。同時,袁紹堂弟袁術還被拜為後將軍,袁紹的戰友曹操也被封為驍騎校尉。
讓董卓鬱悶的是,詔書才送出去,後兩個跟前一個一樣,棄職逃跑了。
八月三十日,董卓召集眾卿開會。
會議由董卓親自主持。他是個粗人,說話從來不講究什麼藝術,一開口就說道:“皇帝柔弱昏庸,沒有資格當天下之主。現在,我準備按照霍光的做法,廢掉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大家認為怎麼樣呀?”
眾卿看著董卓,半天說不出話來。
但是,個個心裏都在罵:廢皇帝,那得先給理由呀。當初霍光廢掉劉賀,那是因為劉賀本人不爭氣,劉辯跟劉賀是兩種人,你董卓想當霍光第二,也得先撒泡尿看看自己是什麼東西。
不管是什麼東西,人家是敢說敢做,還看著你們一句話都不敢哼。
這時,董卓等了半天,看沒人說話,又加了一句:“當年霍光決定廢掉劉賀時,田延年握劍待發,誰敢反對就砍誰。現在我也醜話說在前麵,如果誰出來反對這事,軍法伺候。”
果然不是個東西啊!
眾卿繼續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苟活。爆發是要死人的,幹脆還是繼續沉默吧。這時,有人卻想說,我不想做個失敗的沉默者,更不想做個窩囊的苟活者。
這是一個從不向現實低頭的人,他自出江湖以來,就身體力行實踐著他的精忠報國、除暴安良的遠大理想。
不用賣關子了,這個人就是時為尚書的盧植。
滿朝閉嘴,讓盧植來說話,從某種角度來說,他也是一句頂人一萬句。他聲洪氣大,當初一個怒吼,就把何太後救下來了。現在,他理直氣壯發聲,照樣豪氣衝天,令眾卿心顫。
盧植站起來,反駁董卓道:“董公別忘了,當年劉賀不肖,罪狀就有千餘條,所以霍光把他廢了。現陛下年紀尚小,行為沒有過失,所以我認為,當年霍光對付劉賀的那招,根本不適合陛下。”
漢朝高人何其多。袁紹一記降龍十八掌,打得董卓惱羞成怒,今盧植當眾又來一個九陰真經,實在讓人受不了。
董卓很憤怒,但是又無法接招。
董卓怎麼敢接招?劉辯隻不過是膽子小了點兒罷了,憑什麼要把他廢了。如果要廢他,也要等他犯錯。像劉辯膽子這麼小,讓他像劉賀那樣,一天犯上十條八條罪狀,似乎不太可能。所以我們隻能降低標準,一天犯一條,這樣算的話,也得有一千天。
一千天,也就是將近三年。既然這樣,那就等三年以後再說吧。董卓無可奈何,甩手離去。當然董卓人是走了,盧植也別想活過今晚了。
董卓決定,派人立即逮捕盧植,誅殺。
可就在這時,就像之前有人攔著不讓殺袁紹一樣,又有人勸董卓說,千萬別殺盧植,一殺就壞事了。
說這話的也是一個陌生麵孔,他的名字就叫蔡邕。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也。在東漢曆史上,這家夥算是個大家,集文學家及書法家於一身,博學多才,通曉經史、天文、音律,擅長辭賦。
在藝術上,蔡邕是個天才,然而縱觀他的一生,也是個經典的冤大頭。
早在十二年前,他的學術名聲已經在洛陽城傳開了。那時,他和盧植一道編書,算是同事。同是讀書人嘛,對宦官也是痛入心扉的,到皇帝那裏說宦官們不中聽的話,得罪了中常侍王甫等人。
當時,宦官們想通過陽球誅殺蔡邕。沒想到老蔡耳朵特靈,聽到消息後,馬上跑路了。這麼一跑,就躲了十二年。
後來,宦官倒台,蔡邕沒想過要再重返漢朝的政治江湖。但是他遇到赦令,得以現身返回老家探親。結果一回到家,洛陽城就傳來消息,說董卓很仰慕你,叫你去洛陽做事。
蔡邕一聽到這個話,那個心呀,都揪到喉嚨上來了。
天下誰都知道,董卓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老虎。伴君如伴虎,如今去伴這麼一隻猛於虎的人,那將來還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呢。
這隻是其一。
其二,他跟董卓根本就不是同一條道上的人。董卓殺人不要臉,他還想把頭上這張臉好好保存著,好下地府去見老祖宗。
於是,蔡邕就上奏推辭。他的理由很沒創意,千篇一律,說身體有病,想當也當不了官啦。
隻要是個人,都知道這是個推辭。那時董卓一看,當場就跳起來了,派人對老蔡說:給你熱臉,你偏給我貼來冷板凳。老實告訴你,你如果不來,就等著在家給全族人收屍吧。
你說冤不冤?碰上了個宦官,至少還躲得起,遇上董卓,惹不起,竟然也躲不起了。於是乎,蔡邕隻好老老實實地當他的冤大頭,到洛陽城做官來了。
蔡邕一到洛陽城,董卓猶如過大年一樣,特別興奮。說實話,老董是真的喜歡老蔡。為了將他的喜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董卓一天之內,就製造了一個轟動漢朝的新聞。
事情是這樣的,董卓讓老蔡當了太學校長(祭酒)。不久,就以他考試成績第一為由,三天之內連續給他升官。第一天拜他為侍禦史,第二天是治書禦史,第三天是尚書。最後,又升到侍中,年俸兩千石,享受部長級待遇。
什麼叫速度,這才是速度,比火箭還快,比悟空還會變。
還是那句老話,這世上隻有董卓想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老蔡也突然發現,當這樣的冤大頭,似乎感覺也挺不錯的。
有人捧著,當然不錯啦。當然,這個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是什麼,將來王允會很明白地告訴他的。
就這樣,被董卓這樣捧著的老蔡,替盧植求個情,也是舉手之勞了。
老蔡剛給盧植說盡好話,議郎也來湊熱鬧,這樣警告董卓:盧植是海內大儒,眾望所歸,如果你真把他殺了,那天下的讀書人都會心寒死的。
需要說明一下,董卓盡管是個老大粗,但他對讀書人的態度,那是相當不錯的。他認為,之前漢朝之所以被搞得亂七八糟的,原因是宦官們太蔑視士大夫,不把他們當人看。
現在他倒過來,反宦官其道而行之,重用士大夫。當然,除了個人喜好外,政治手腕也是其中一個理由。
董卓知道,他手中有生殺大權,士大夫卻擁有話語權。而董卓進入洛陽城,做的是經不住老天爺檢驗的滔天罪事。他要想在高位上坐穩屁股,這還得靠士大夫們那一張張嘴替他宣傳。
所以,能不得罪士大夫就不去得罪,這是董卓心裏的政治底線。
就這樣,董卓想想,就不再為難盧植了。但是,盧植心裏卻很不踏實,托病辭官跑了。
董卓聽說他跑了,派人去追,沒有追上。從此,盧植像當年老蔡一樣,隱退江湖了。後來,袁紹請他出山,沒多久就病死了。
史曰: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
多年以後,曹操率軍經過盧植之墓,也要駐足緬懷。回首塵事,在人生的舞台上,在政治的風波中,這是一個真正從未向現實妥協過的真男人。
大漢失此偉男人,能不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