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的意思是:遷都可是國家大事,動起來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頓就難了,還是請董公三思而後行啊。
三思是個啥玩意,董卓一聽,立馬拉長臉,陰陰地說道:“楊司徒,你是不是想壞國之大計呀?”
董卓殺氣騰騰,這時太尉黃琬一看情勢不對,立即站起來說道:“董相國休怒,遷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楊司徒的意見僅供參考罷了。”
漢朝三公兩個出來說話了,第三個覺得自己也該說兩句。接著司空荀爽見董卓遷都意決,如果當場跟他鬧翻,那後果就嚴重了。
於是也趕緊出來打圓場道:“其實董相國哪想遷都呀,隻不過是因為關東聯軍逼得太緊,所以才做此大計,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製天下。”
兩個和事佬,一前一後,一唱一和,猶如一陣春風,把董卓的騰騰怒氣拍得隻剩一縷輕煙了。
就這樣,會議在極度不和諧的氣氛中,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然而怒氣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裏,突然又殺氣騰騰起來。原因是黃琬那個所謂的和事佬,一退朝就給他上了一道奏書。奏書裏再也不見朝會上那般溫柔細語,而是很明確的表態——反對遷都。
董卓火大了。他恍然大悟,黃琬原來是跟楊彪串通好,給他演雙簧的。
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玩到底。
二月五日,董卓下詔,以天變災異為理由,罷免楊彪和黃琬。同時,拜光祿勳趙謙為太尉,而接任楊彪司徒職位的人,則是一個猛人。
這個人就是在江湖上消失良久的王允。
之前,王允為躲避宦官追殺,隱姓埋名,輾轉各地。後來,劉宏崩,王允到洛陽奔喪,大將軍何進把他留住,當了參謀。及宦官被誅,獻帝劉協即位,他被拜為太仆。
董卓此舉,就是想告訴楊彪和王琬,他不缺聽話做事的人。
事實上,罷免隻不過是一個前奏。很快,楊彪就發現,老董為遷都之事,是要動真格的了。
城門校尉伍瓊是董卓的親信,當初袁紹出逃時,董卓想追殺,這家夥替袁紹說過幾句話。然而董卓沒想到,親信伍瓊也強烈反對遷都,不由分說,叫罵一番,並把他拖出去砍了。
剛殺完人,楊彪和黃琬主動登門道歉,說不該阻攔董相國遷都。
董卓笑了。看來,這殺一儆百的手段極為可靠,他的目的基本實現了。
不過為了解決後顧之憂,他還必須解除一個人的兵權,掃清最後的障礙。這個手握重權的人,才是董卓真正的對手,他就是傳說中的戰神皇甫嵩。打仗打不過皇甫嵩,玩兵法也玩不過他,董卓還有什麼辦法能搞定他呢?
很明顯,這是個問題。
董卓當然知道,相比之下,皇甫嵩才是一隻真的猛虎,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他趕進籠子圈住,然後再行動。
籠子已經設計好了,它就是洛陽城。隻要皇甫嵩進了洛陽城,在他眼皮底下,還能翻得了身嗎!
不久,董卓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拜左將軍皇甫嵩為城門校尉。很快,詔書就送到皇甫嵩手裏。大家一看,都替皇甫嵩揪緊了心。完了,董老虎想使調虎離山之計了。
皇甫嵩看著詔書,半天無語。
這時,有人告訴他:左將軍,與其進城受製於董卓,不如咱們響應袁紹,與他抗爭到底吧。
說這話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京兆尹蓋勳,一個是皇甫嵩的參謀。
皇甫嵩聽了,隻是沉重地搖搖頭,默默地收拾東西,整裝上路了。
無論是威望,還是人氣,或是玩戰爭,皇甫嵩都遠超董卓。然而這麼樣一個人,怎麼會向董卓屈服呢?
這真是一個謎。
或許隻有董卓和皇甫嵩才知道,這不是謎。了解他自己的,除了自己還有對手。皇甫嵩或許認為,他現在已經不是董卓的對手了。
董卓真的已經強大到無懈可擊了嗎?沒人知道,也沒人敢回答。
直到那一天,答案被公布的時候。
三、內訌
公元190年二月十七日,董卓正式遷都長安。
董卓認為,既然俺在洛陽待不下去了,也不能把好東西留給袁紹聯軍。於是在遷都前開搶,把洛陽的富豪全部誅殺,一搶而空。接著,逼洛陽數百萬人遷往長安。
洛陽距離長安,航空距離三百五十千米,中間還要翻過崤山、華山等地。那時,漢朝交通工具落後,董卓能讓數百萬人順利到達長安,鬼都不信。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從洛陽到長安的路上,一路都是死人,連綿百裏,慘不忍睹。
為了防止袁紹突襲,董卓按原計劃留守洛陽。說留守,事實上就是作好撤退準備,他把洛陽宮大大小小的宮殿全部燒光,連民宅、廟宇都不放過。
三月五日,皇帝劉協在眾人保護下抵達長安城。長安大小之事暫由司徒王允定奪。董卓告訴他,你辦事,我放心,好好幹。
三月十八日,董卓開斬袁紹家族,太傅袁隗等全族老小總共五十餘人,一個都沒放過。
此時此景,天公都在發怒了。然而放眼一看,袁紹竟然還在遲疑不動兵。他就像個木偶人,完全沒了感情,隻會在風裏,在雨裏,在血裏,在無盡的悲號裏觀望。
觀望是一種態度,一種愚蠢的悲劇。
這時,有人實在忍不住了,馬上就跳起來,要求袁紹發兵。
這個猛人,就是傳說中“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他這樣警告袁紹,我們率領的是義兵,董卓那邊不過是些暴徒,道德製高點就在我們手裏,蒼天滅董卓的時刻已經到來了,請趕緊動手吧。
袁紹聽之,不搖頭,也不點頭,隻是沉默不語。
曹操見袁紹沒有反應,怪叫一聲道:既然你不打,我自己打。
說完,曹操義無反顧地率軍離去。
然而很快,曹操又返回聯軍集結地酸棗了。
他是落荒而逃回來的。
他在前線跟董卓將領徐榮幹了一架,坐騎被對方流箭射中,自己差點兒丟了性命。如果不是堂弟曹洪把坐騎讓給他,他早就死在前線了。
曹操憋了一肚子氣。不是因為他打了敗仗,而是他在前線跟董卓拚命,回來時卻看到袁紹天天歡歌宴舞,好一派歌舞升平之氣。
豎子啊!豎子不足與之謀!
曹操衝進宴會,對著眾人大聲罵道:如果肯聽他的建議,進攻孟津(河南省孟津東黃河渡口),據守敖倉,封鎖太穀關等;然後直入武關,威脅關中三輔之地,跟董卓決一勝敗,或許能勝。好了,現在聯軍掛著的是正義之師的招牌,行的卻是尋歡作樂之事,人人抱足不前,都在作壁上觀。你們不覺得可恥,我都替你們感到臉紅。
本來,曹操開罵,不過是想刺激一下袁紹等人。可他罵完,大家都像是耳朵聾了似的,無人應答。看著眼前這一切,曹操恍然大悟:這都是一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豎子呀!
曹操再也看不下去了,扭頭走人。親自跑了一趟揚州,又拉回了一千餘新兵,回頭駐守河內郡。
他之所以回來,一是為了尋找戰機,二則是要看看這場征伐大戲,袁紹怎麼來收拾。
果然不久,聯軍內部好戲連連上演。
首先,是聯軍原地不動,整天吃香喝辣的,征集的糧食不夠吃了。有吃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沒有酒喝了,大家都準備作鳥獸散了。
接著,就在諸位準備各奔東西時,有兩支軍隊的領導幹起架來了。一個是兗州州長劉岱,一個是東郡郡長橋瑁。兩人不知怎的,互相看不順眼,大打出手。結果是姓劉的把姓橋的給殺了。
看著眼前這一切,沒人知道袁紹心裏在想什麼。一年很快就閃過去了,一晃眼就到了公元191年的春天,他還是按兵不動,等待戰機。
還等個屁,黃花菜早涼了。
袁紹卻說,菜涼了,加熱就是了嘛。為了加熱,準備醞釀征伐董卓的戰爭,他發揮了一向愛出歪主意的特長,提出了一個可笑的方案。
包括袁紹在內,關東諸多將領一致認為,皇帝劉協被董卓控製在手裏,山高水遠的,還不知道是死是活。與其為一個年幼無知的家夥戰鬥,不如咱重新另立一個皇帝,跟董卓對著幹。
重立皇帝,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另立中央。那新皇帝立誰呢?
袁紹又認為,這個非幽州牧劉虞不可。
劉虞,字伯安,漢室宗親,為人寬仁,甚得民意。在劉氏皇族當中,算是個精英分子。
袁紹一思想,曹操就發笑。
老袁此議一出,老曹就跳出來第一個投反對票。他告訴袁紹:我們之所以起兵,而天下無不響應,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站在大義這一邊。皇帝劉協不是劉賀,我們有什麼資格要把他廢了?醜話說在前麵,如果要立皇帝,你們自個玩去,我是堅決不會響應你們的。
袁紹笑了。老曹你不玩沒關係,我不在乎。我真正在乎的是,那兩個人要不要陪我玩。
袁紹指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袁紹的堂弟袁術,一個就是被袁紹準備推出來當冤大頭的劉虞。他先是給袁術寫信,說我們準備依照西漢周勃當年誅殺少主,迎接代王劉恒先例,擁護劉虞當皇帝,請予支持。
袁術一看來信,笑了。
袁紹真識趣,他也知道本族兄弟現在混得不錯。袁術身為後將軍,除了掌握兵權外,重要的一點是這家夥糧食多。然而袁紹有所不知,同是袁氏子弟,同在一條船上,袁術跟他可是同船不同心呀。
這話說來也不丟人,袁術認為,天下大亂,就像混亂的菜市場,這時候最是容易搶肉的時候。他的野心大得很,要搶肉也要搶最大塊的,大到什麼程度,當然就是人人都想搶的那塊——皇帝。
袁術想當皇帝?
沒錯,他就是想當皇帝。而且想了不是一兩天了,他可是天天在想,做夢在想,醒來在想,吃飯在想,走路也在想。可突然之間,袁紹要他來支持劉虞,那不是扯淡嘛。
如果換成別人,袁術會考慮作作秀,表態支持,但偏偏劉虞不行。劉虞是皇族精英,人氣很旺。如果支持他,一旦假戲真做,成了皇帝,那不是自個斷了自個的夢想嗎?
說一千道一萬,這個提議,他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袁術這樣回信告訴袁紹:為了天下公道與正義,他堅決不接受這個提案。
袁紹一看,急了,立即再給袁術寫信。袁術回信,還是那個意思——讓我支持你另立中央,沒門兒。
袁紹頭大了。不過他拍拍腦袋,好像又有主意了。他認為,既然袁術不支持他,何不先做通劉虞的思想,讓他當皇帝。隻要劉虞願意接受,生米煮成熟飯,看那些不打算支持的,還有什麼話好說。
主意打定,袁紹立即召集眾人,寫好擁戴書,並把皇帝的尊號派人一起給劉虞送去。然而讓人鬱悶的是,使者興衝衝地出去了,不久,隻見他拉著臉灰溜溜地回來了。
使者告訴袁紹:劉虞根本就不吃這一套。
袁紹問:姓劉的是怎麼說的?
使者:他說皇上蒙難,各位據守州郡,應該同心抗董,效力皇家,用這種尊稱他為皇帝的事來搞他,就是汙辱他。
哦,原來這樣。既然他不想當皇帝,那讓他來擔任領尚書事代替皇帝封爵任官,總應該可以吧。
看到這裏,我們總算明白袁紹為什麼遲遲不肯動手征伐董卓了吧。
曹操總說,我們這方占據了道德的製高點,是義兵,董卓是暴徒。這話說得輕巧,人家董卓是暴徒,可他任職官員都是正當的,他們這方有這種權力嗎?當然沒有。
既然連個政府官員的任免權都沒有,還講什麼道德製高點?
這就是袁紹的顧慮之一。他必須在動手之前,找一個傀儡皇帝,把這個任免職員的權力搞到手,不然不管他的牛皮怎麼吹、廣告怎麼播,還是覺得心裏不踏實。
可袁紹沒想到,他的算盤打得美,可劉虞也不傻,就不想當這個冤大頭。不過現在不管如何,必須爭取。
於是,袁紹又派人去遊說劉虞,說不當皇帝,可先幹著領尚書事。
不久,使者又灰溜溜地回來了。
這次,劉虞捎回的話更絕,他警告袁紹,不要再打他的主意了。如果把老子逼急了,老子一抬腿就投奔匈奴去了。
袁紹一聽,頓然萎成一團,不敢再逼了。
然而此時,袁紹卻聽到了一個頗受刺激的消息:二月十二日,漢朝政府拜董卓為太師。
為什麼說袁紹受到刺激了呢?要知道,漢朝自立國以來,見過太傅,但少見太師。物以稀為貴,見得少是因為太師地位太尊貴了,無人匹配。
尊貴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了解一下漢朝的體製就知道了。
漢朝有三公,也有地位比三公高一級的上三公,這就是太傅、太師、太保。這上三公中,太師地位最高。作為人臣,官職升到這裏算是封頂了,可作為不懷好意的人來說,還沒有到頂,比太師更高一級的就是皇帝。
這就是袁紹最受不了的地方。眼看著董卓一天天地往天上躥,他卻連封個官職都那麼的理不直氣不壯,真是愛莫能助啊。
不得不說,袁紹乃真庸人,想得太多,顧忌太多。可有人就不管這一套,高舉反董旗幟,義無反顧地將追殺董卓進行到底。繼曹操之後,此人乃是又一個不世出的真英雄。
這個人我們並不陌生,他的名字就叫孫堅。
四、討伐
董卓和孫堅是老相識了。掐指算算,倆人分別已有六年了。六年前,孫堅建議張溫誅殺董卓,沒有成功,沒想到今天兩人又在戰場上幹上了。
孫堅是以長沙太守的身份征伐董卓的,袁術上表推薦孫堅,於是就被拜為破虜將軍。
如果說這個虜指的是董卓,那麼孫堅這個破虜將軍真不是浪得虛名的。在關東戰場上,董卓沒有輸給聲勢壯大的袁紹,沒有輸給意氣衝天的曹操,而是輸給了硬漢孫堅,這是誰也想不到的。
暈了,劉協在董卓手裏,他怎麼會批準袁術這麼一個推薦?其實是這樣的,袁術說推薦,其實就是他直接任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