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就是對過去事實的記載,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記載。這種記載曆經千年,流傳至今,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寶貴遺產,它是無數先哲將前人所付出的血與火的代價總結而得出的經驗。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和中國一樣有著如此高度發達的文明,也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連續、毫不間斷的曆史。
那麼關注曆史,研究曆史的目的何在,按照西方史學家的看法,他們提出:“倘若對過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尋根問底,過去的一切將會使我們特別注意到將來。”而我國考古學證明,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中國人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時的史官不僅記錄已經發生的事件,而且預測將要發生的事件。他們將卜辭記錄在龜甲之上,因為烏龜擁有長久的壽命,經曆過曆史的風雲變幻,見證過曆史的滄桑浮沉,所以能夠對未來的吉凶作出準確的預料。
中國是一個曆史傳統悠久的文化大國,也是文明延續程度最強的民族國家。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成就,很大的原因在於中華民族具有強烈的曆史意識,使我們一旦遇到重要的關口,便會選擇翻閱史書,從中尋找可借鑒的經驗。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知中,某個王朝一旦出現了衰亡的征兆,上天和人民群眾都會自覺地拋棄它,將它變成新崛起王朝的曆史收藏,以供取資。而任何王朝在推翻舊王朝中的所作所為,在開國之初的勵精圖治,也都會成為史學家們提供給帝王的資政參考。
縱覽曆史長河,細細品味曆代王朝更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王朝衰亡的過程極為相似,其崛起也經曆了驚人相似的軌跡。換言之,在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製度下,曆代王朝的興起都與皇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時代,皇帝對於社會資源擁有最高的支配權力,其代天育民的責任也義不容辭。在秦朝建立之後,隨著皇權製度的鞏固和中央集權製度的逐步加強,皇帝愈發成為封建等級社會中的最高主宰者和支配者,中國曆史之船的船舵也完全係於其手。
一個新王朝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最高統治階層所左右的。透過曆代王朝崛起的風煙,透過曆朝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這一時期的帝王無不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他們從前朝覆亡的教訓中汲取經驗,時刻惦念著自己創業之時的艱辛,清楚地認識到創業難、守業更難的的道理。無論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至理名言,還是“親賢臣、遠小人”的逆耳忠言,都成為他們打造自己“家天下”的秘訣。
在經濟上,這些帝王與民休息,減租免賦,愛惜民力,輕徭薄稅;在農業上,他們興修水利、勸課農桑、安置流民、傾力救濟;在外交上,他們力求和諧、維護周邊、保持安定、力促統一;在軍事上他們整頓武備、精兵簡政、無不擁有一支強大的國防力量。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盛世,使得幾十個天朝上國,得以在我中華大地上崛起。
“總把新朝換舊朝”是我們對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數百個政權的影響,這也正是曆史學家們關於曆史進程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爭論所在,然而曆史車輪滾滾向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必然性卻是無可否認的。曆史科學之所以能夠永葆長青,就在於曆史能教育後來者吸取前人成功的寶貴經驗,借鑒前人失敗的教訓,從而使我們的認識和實踐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因此,我們立誌於編寫這樣一本文字通俗、內容翔實的書籍,希望能夠激發人們對中國曆史的興趣,從中汲取營養,有所教益,知恥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