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升東方——夏朝崛起真相(1 / 3)

《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前言:夏朝可被認為是中國曆史的開端,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這個王朝又似乎隻存留於我們的記憶和傳說裏。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人懷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

盡管史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在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卻有著關於夏朝世係的明確記載。那麼,這種記載就絕非無中生有,憑借司馬遷所處的時代,他的記述必然建立在對夏代有著深厚了解的基礎上。因此,這段曆史我們仍然可以譽其為信史。在這裏,我們盡可能地去還原夏朝建立之初的本來麵貌,使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卷展示在我們麵前。

第一節夏朝建立的時代背景——賢德者可居高位

追溯中國的曆史,夏朝絕對是一個無法隔過的分水嶺。一般來說,在夏朝以前是原始部落時期,而從夏朝開始,中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王朝。

由於原始社會人們的生產力普遍很低,為了適應生存的需要,許多人就聚集起來分工合作,一起抵抗令人敬畏的自然界,於是就有了部落。有了部落自然也就會產生部落首領。在夏朝建立前,史書上記載比較明確的有黃帝、炎帝、堯、舜、禹等首領,因此我們習慣於自稱是“炎黃子孫”。而夏朝的建立又和打破堯舜禹時期首領繼承製度——“禪讓製”有關。

在堯做首領時期,他物色和任用了很多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負責各項事務。因此他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政績斐然:他命羲、和製定曆法;派鯀治理洪水,為百姓消除災難;征伐蠻夷部落,流放惡人凶頑等。在堯的治理下,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渠搜氏、焦僥氏等氏族部落都來朝貢,堯因此成為原始社會時期又一個傑出的領導人物,也成了古代傳說中勤勞、儉樸、處事公正的仁君典範和聖人。據說堯死時,天下百姓悲痛欲絕,三年裏麵,四海絕靜八音,沒有人彈奏樂曲,以此懷念這位偉人。

後來堯年事已高,感到力不從心,便一直在考慮自己的領袖位置應由誰來繼承的問題。他曾想讓位給許由,但許由逃避而不接受;又曾問過賢人善卷,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複。在一次部落聯盟的議事會上,堯鄭重地向大家征詢意見,大家便推薦了舜。說舜是一個盲人的兒子,父親頑固、後母狡黠、弟弟傲慢,他都能和睦相處,孝順以待而不流於奸邪。

堯決定對舜進行種種考驗,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想看看舜如何對待這二女。舜把堯的兩個女兒安置在媯水之濱,讓她們在家鄉行婦女之禮。堯又讓九個兒子與舜一起相處,由於受到舜品德的感染,這九個兒子更加淳厚恭謹。對此,堯感到很滿意。接著,堯要求舜負責推行教化,舜便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美德教化人民,人民都能聽從而不違背;又總理百官,百官也都能服從命令,使百事有條不紊。堯再讓舜負責接待四方來朝的諸侯、賓客,舜把迎接賓客的禮儀搞得隆重熱烈,諸侯和賓客無不肅穆恭敬。最後,堯讓舜進入山麓的森林、川澤之中,經受風雨的考驗。當時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舜在這種情形下依然鎮定自如,沒有迷失方向。經過這一係列的考驗,堯認為舜能夠做一個出色的領袖,就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了舜。

像堯這樣把首領的位置傳給有才能、有德行的舜的這種製度就叫作禪讓製。後來,舜又把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治理水患的功臣禹,但禹卻破壞了這種民主的做法,不是把位置讓給有才能的賢人,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

在禹擔任部落首領後,他的權勢比起堯舜更加顯赫。禹曾經在塗山舉行諸侯大會,有一萬多個諸侯的首領拿著美玉和絲帛前來參加,可見禹當時能號令的範圍之廣。後來,禹又在稽山召集諸侯,一個叫防風氏的首領遲到,禹就把他斬首示眾。從禹輕易就動用刑罰誅殺諸侯來看,他儼然已經是一個統治天下的帝王了。禹還發動了攻伐南方少數民族部落的戰爭,奪得了大量的財物和奴隸。如此顯赫的權勢,如此富有的財產,禹當然不舍得將這些拱手讓給別人,但是傳統和公眾的輿論壓力又迫使禹不得不表示把首領的位置讓給皋陶。皋陶曾經輔助禹治水有功,他卻先禹而死,沒有等到當上首領的那一天,於是禹又宣布伯益為自己的繼承人。

由於舜即位前避讓過堯的兒子丹朱,禹即位前避讓過舜的兒子商均,因此禹死後,按規矩伯益要先避讓禹的兒子啟一段時間,獨自居住在箕山腳下。就在這段時間,諸侯紛紛去朝見啟,都說啟是禹的兒子,應該由他來繼承首領位置。諸侯的行為使伯益大感意外。原來,早在禹還在位的時候,禹就在背地裏教導啟要和諸侯建立廣泛的聯係,將很多官員換成自己的親信。

伯益不甘心,就找了個機會把啟監禁起來,並對外宣稱啟的奪位是不道德的。但宮廷內外的官員都早已隻服從啟的命令,掌管監獄的人把啟放了出來。啟逃出後,馬上帶著軍隊討伐伯益,伯益勢單力薄,戰敗後被俘,啟將他殺死即位。就這樣,原來的“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世襲的王朝。禹所在的部落原以“夏後氏”為號,因而啟將所建立的王朝也定名為“夏”。

第二節夏朝的崛起

夏啟立國固王權

啟建立夏朝後,將中國分為九個區域進行統治,這九個區域分別叫作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因此,我們習慣於將中國叫做“九州”。夏朝統治的區域以河南西部的伊洛一帶為中心,東至山東、江蘇的海濱,南到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長江流域,東南到達浙江北部,西至陝西西部和甘肅東部,北至山西、河北北部。在這些地方的華夏族和四周少數民族的眾多邦國,都臣服於夏王朝的統治之下。這些眾多邦國為了表示臣服,紛紛貢獻了銅料等產物,冶鑄成象征王朝權威的大鼎,這也是後來“問鼎中原”一詞起源。但這並不是說,夏朝建立後就一直和平穩固,中間也經曆了政權傾覆的危機,這其中就包括有扈氏的抗爭、啟與兄弟之間的爭權奪位鬥爭等事件。

啟采取軍事手段殺死伯益奪得王位這件事在夏國內部和諸侯之間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遭到了不少人的不滿和反對,其中最激烈的是有扈氏部落。有扈氏認為啟殺伯益奪位的行為是違背“義”的道德標準的,因此大造輿論,公開反對啟的統治。這給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啟認為有扈氏肯定是伯益的同夥,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一舉滅掉有扈氏。

啟組織了六個軍的兵力,威風凜凜地向有扈氏進發,在有扈氏南郊舉行了誓師大會,曆數有扈氏的罪行,激勵將士們的士氣。誓師大會一結束,啟的軍隊就向有扈氏發動了猛攻,有扈氏也奮起反抗,雙方在沼澤進行大戰。雖然夏朝軍隊在人數上占有優勢,也對有扈氏進行了有力的打擊,但有扈氏的拚死作戰也給夏軍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六軍將領還想發起新一輪的進攻,啟製止了,說:“我的土地不小,人民不少,戰而不勝,是我的德行不夠所致。”於是收兵回朝,啟從此開始修身治國,坐不設兩席,吃不做兩菜,不彈琴瑟,不聽鍾鼓,教育子女衣著儉樸,尊敬長輩,重用賢能。就這樣過了一年,啟再次發動對有扈氏的戰爭,終於把有扈氏剿滅。對有扈氏的征伐雖然充滿了血腥,但也鞏固了啟的統治,確立了帝位的世襲製度。人們和各諸侯對啟殺伯益的不滿情緒也漸漸地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