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變法大師“康有為”(1 / 1)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變化,而且變化又不可能完全一樣,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特點。全世界的樹木很多,樹葉更多,但你絕對找不出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句名言:“一生絕對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任何事物都處在不停地變化之中,空間在發生變化、時間也在發生變化。一個人要駕馭變化,就必須首先認識變化、了解變化、注重變化。

注重變化,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處世觀點。中國曆史的康有為應該是首屈一指尊重變化的唯物主義者。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加劇了半殖民地化,瓜分狂潮的風起,把中華民族推入亡國滅種的危境。康有為聯合在北京參加會試的1300餘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提出了“拒和、遷都、變法”的政治主張。這次上書雖未到達光緒皇帝之手,但起到了推動變法的積極作用,變法聲勢空前高漲。會試考中之後,康有為以進士授職工部主事,他又連續兩次上書光緒請求變法,終使光緒見到了康有為的奏折,鑒於國家危亡和自己的傀儡地位,光緒也想通過變法來使中國走向強盛擺脫危機,更想通過變法把最高統治權從慈禧太後手中奪回來,因此他決定支持變法維新。

以世界的變化為事實,尊重變化為總則,人才能順應曆史潮流,事物才能適應世界變化。光緒二十三年(1897)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應詔統籌全局折》提出了變法維新的政治綱領,強調指出“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與此同時,又在他的聯絡下,成立了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的保國會,把維新運動推向高潮。在這種情況下,光緒皇帝破例召見了康有為,君臣商量了變法的有關事宜。康有為的慷慨陳詞終於使光緒帝下決心全麵推行維新變法,就在召見康有為後不久,光緒頒布了維行變法的《明定國是詔》,以詔書的形式把學習西方推行變法新政確定為基本國策。接著又在此後103天連續頒布100多道變法詔令,變法運動進入實際階段。但就在這時,以慈禧為代表的守舊勢力在阻撓變法受到打擊後,決定以政變來推翻光緒,重新控製全國局勢。慈禧采取的政變籌劃被變法派獲悉後,光緒帝讓楊銳帶出密詔一道:“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悅、林旭、譚嗣同、劉光北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戊戌變法》(二)92頁)康有為等人接到密詔商量對策,事情緊急,他們決定靠袁世凱提兵救駕。譚嗣同肩負重任前往袁府遊說,袁世凱佯諾心違,不僅騙過譚嗣同而且騙過了光緒。當光緒向他部署派兵包圍頤和圓之後,他又將這一機密報告慈禧。慈禧當夜返駕紫禁城,光緒成了階下囚,康有為在英國人保護下潛逃香港,梁啟超在日本人的保護下逃往日本,戊戌變法失敗了。

康有為這位順應曆史潮流的人物,他放眼世界,看到了中國不推行變法必然滅亡的趨勢,把握時機,把變法運動推向了高潮。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流亡國外,仍在為變法維新呐喊。出於對光緒知遇之恩的回報和對慈禧鎮壓變法派的憤恨,康有為把主要精力用在擁護光緒複辟和痛罵守舊派上。在輾轉到達加拿大後,康有為聯絡華僑李福基、馮秀石等人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保皇會。保皇派發展迅速,自加拿大發展到美國、墨西哥、中美洲及南美洲各地,創立總會11個、支會103個,會員達到100多萬人。

變法雖未成功,然其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慈禧太後推行所謂新政,也不過是將康有為製定的變法方案借來一用,其變法思想也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康有為為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變化的壯舉,更重要的確是他那閃著智慧光芒尊重事實的應變精神。

康有為,應該作為治國圖強的變法者來敬仰,更應該作為應變精神的化身來勉勵人類以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