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通《易經》人們也在自覺不自覺地,意識到變卦的存在。變化客觀存在,變卦就相應存在。
有一個關於莊子的故事,人們常常用這個故事來論證莊子的圓滑和善辯。其實,這些人誤解了莊子,莊子是非常真誠的,他以真誠之心講述了一個變通的真理。
一天,莊子和弟子一道去一位朋友家做客。途中,他們看見人們紛紛在砍伐一些大樹。弟子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看著看著,他發現了一個問題:人們砍伐的都是樹幹直的大樹,而那些樹幹不直的歪脖子樹卻被留了下來。為什麼這些歪脖子樹能生存下來,而那些筆直的樹卻遭夭折呢?這些對做人又有哪些啟迪呢?於是弟子向教師討教。莊子回答道:“人啊,人!他就像這樹一樣,樹有材可用就要被砍伐,人一旦有才可用,就容易遭到嫉妒和誹謗,也就不容易頤養天年。”弟子回味著老師的話,深感意義深遠,他牢記住了這一道理。到了朋友家,莊子駕到,蓬蓽增輝,朋友自然要好好款待他們師徒一番,於是主人吩咐下去,殺雞待客。過了一會兒,仆人回來了,他問主人:“家裏現在有兩隻雞,一隻雞會叫鳴,一隻雞不會叫鳴。請問殺哪一隻?”主人脫口而出:“會叫的雞能報時,有用,當然是殺那隻沒有用的雞。”弟子聽完的話,不由得困惑起來,剛才老師還講樹因為有用才遭砍伐、因為無用才得以生存為何這雞卻因為無用而遭殺、因為有用而活下來呢?那麼,我們到底是做一個無用的人呢?還是去做一個有用有才的人呢?弟子滿臉惶惑地請教莊子。莊子答道:“做人啊,應該在才與不才之間!”莊子這話的意思是說,做人就應該既有才華又沒有才華。換一句話說,就是做人要善於變通,該有才華時,君子當仁不讓,一定要顯示出自己才華橫溢;不該有才華時,一定要收斂,一定不要鋒芒畢露。隻有這樣,人才能既保護自己,又達到了目的。
莊子的這個故事無疑是深刻的,它的深刻就在於變通。萬事無定規,惟有變通行。世上的事情豈止才與不才需要變通,幾乎所有的事都需要變通,都應該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