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內心的恐懼,要善於進行自我挑戰。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恐懼往往不是來自於外界的事物,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深處。
下麵是在一次團體心理訓練活動中發生的真實故事。
心理老師讓學生列出5項學習生活中最怕的事和物,得到回答最多的說是:怕蛇、怕某門功課學不好……
接著老師突然掏出一條長長的活蛇,學生看見後,個個都緊張得屏住呼吸,整個人緊縮成一團。
老師說:“同學們不要害怕,這是一條無毒蛇,不會咬人,如果你們不信的話,請——”
說著,老師將蛇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學生還是驚恐不安。
這時老師提議:“哪位勇敢的同學能上來抓一下這條蛇?”
停留片刻之後,一位男生輕聲說:“讓我來試一試!”
寂靜打破了,學生一個接一個地都有想試一試的念頭。做完這個實驗後,學生似有所悟,其實恐懼是來自我們的內心。當我們還未去嚐試的時候,我們已經給自己下結論“我肯定是不行的”,這樣就已經自己放棄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機會。其實當我們感到害怕的時候,與其向“恐懼”投降,不如理智地判斷一下,如果害怕是不必要的,那就試著從心底消除恐懼、戰勝恐懼。
戰勝恐懼的力量隻在我們直接麵對恐懼事物的瞬間產生。如果想得越多,潛能就被自己封鎖得越嚴,最後,隻會相信自己決無那種抗拒恐懼的能力。
恐懼的存在並不可怕,隻要可以把握就好。要把恐懼這種東西完全徹底地從心裏清除幹淨,那可不行,因為即使可以做到這一點,也絕非明智之舉。最有益的方法是通過適當的練習使恐懼感穩定在某種可感覺到的限度之內。也就是使一個人不論在如何惶惶不安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一種清醒的頭腦,理智的思維以及適度的行為從而使恐懼的漩渦得以抑製與消散。
隻要覺得自己處心積慮地在職業方麵的追求、謀劃必要,很值得那麼就可以勇敢地去付出。總之,隻有當您擺脫了恐懼的控製,才會重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才會采取合理的態度去改善某些困境,恐懼的問題才能得以徹底解決。
事實的麵前,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思維,而使得恐懼減弱或者消失。
1.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
人們對於口中說出“死”這個字的恐懼實在是太巨大了,以至於隻能容忍把它當作一個笑話的對象來使用。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壓抑的精神狀態特征。
與之相反,印第安人不像我們那樣畏懼死亡,他們甚至將它視為朋友,因為它能解除生活的痛苦使人們回到生命的起源。一些印度人,也對於能在長眠中得到最終的解脫而感到高興。
我們對於他們以如此輕鬆的方式對待死亡而大搖其頭。因為我們並沒有將死亡視作是一件平常的事或是解脫,而是把它看成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