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做生活的積極分子(1 / 2)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今天能的事,不要拖延到明天。

心態就是人的心理狀態,就是人的情緒、心情、情感等精神活動常常呈現出的形態。

荀子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思是,心是身體的主宰,是思想的領導。心態分為兩種,一是積極的心態,一是消極的心態。現在一些談心態的書有一點誇大了積極心態的作用,認為積極心態很好,積極心態能使一個懦夫成為英雄,這種看法多少帶有一些盲目自大的情緒。實際上,每一個人身上都隨時隨地交替出現的。因此把積極心態和心態截然分開,感覺這種分析的思維方式不符合實際是不對的。

黑白相間的太極圖可以給人以許多啟示,但隻有用自己細致的思維去觀察時,才可以得到圖中的真正含義。太極圖中有一個白色的陽魚和一個黑色陰魚,陽魚頭抱陰魚尾,陰魚頭抱陽魚尾,互相糾結,渾融婉轉,恰成一圓形,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前無後,無高無下。最妙的是陰魚當中有陽眼,陽魚當中有陰眼,相互包容,相互蘊含,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而又相互促生。如果人們細心地去體會時,可以解開許許多多的疑問,其中當然也包括人的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這一問題。

人的積極心態是心態的一極,它可以用陽來表示;而消極心態是心態的另一極,它可以用陰來表示。心態的這兩極相互激蕩,消極心態中有積極心態,積極心態中有消極心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它們相輔相居,從而形成了心態的特征。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其中的一種心態,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同時擁有這兩種心態,隻不過其中所占比重不一樣而已。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總是在不停地轉變,人就會陽氣太盛,變得不可控製,就容易冒進,就容易遭受挫折;一個人隻有消極心態也是不行的,隻有消極心態,人就會陰氣太重,變得極端消沉。因此,最最重要的是要達到彼此的和諧。

人們堅信心態對行為有著重要影響,他們說:“心態決定了行為的方向與質量。”這話不錯,但卻不夠深入。它還留下一個問題,那就是:心態是怎樣影響行為的?如果心態直接去影響許為,那麼人們就失去了理智,就沒有了思想,最後人就降低到了一般動物的水平。所以,心態與行為之間有一個中間環節——這就是心態首先影響人的認識和判斷,認識和判斷再去影響人的行為。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常常會受到心態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受到心態的控製。李白的《上三峽》寫乘船路過三峽時,這樣寫道: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另一首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早發白帝城》,這首《早發白帝城》也是寫乘船路過三峽,是這樣寫的: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寫《上三峽》時,李白的眼裏,巫山險峻夾著青天。他認為旅途十分艱難,水路總也走不完,青天總也看不全。這船的速度太慢了,似乎根本就沒有行走,他認為自己的兩鬢都變白了。李白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和認識呢?就是因為受其心態的影響。李白當時的心態是憂鬱的,他處在悲妯南昌淒涼的心情之中,因為他正在被流放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