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荒唐事:新郎失蹤和格竹子(2 / 3)

道士適時地止住王陽明的滔滔不絕,問道:“你好像不是本地人,來此何幹?”

王陽明“啊呀”一聲,他總算想起來南昌是為了結婚,而洞房花燭夜就在昨天。他跳了起來,和道士告別,很有些依依不舍的樣子。

道士卻意味深長地對他說:“以後要保重,我們還有見麵的機會,下一次我們見麵,你的人生將迎來轉折點。”

王陽明對道士的諱莫如深不感興趣,因為凡是道士都有這樣的怪癖,他隻是問:“何時能再見?”

道士笑了笑,伸出兩根手指說:“二十年後。”

王陽明向道士拜別,急如星火地跑回了他老嶽父諸養和的家。諸養和與他的家人和下人們一夜無眠,新郎失蹤幾乎讓諸養和繞柱狂走。當王陽明氣喘籲籲地出現在大門口時,諸養和驚喜交集,王陽明不停地道歉。諸養和也顧不上追問王陽明去了哪裏、做了什麼,他現在隻知道,這個女婿應該把新婚之夜該做的事補上。

新婚之夜的失蹤告訴我們的信息是:王陽明對任何一件事隻要癡迷起來,就會傾注十二分的精力,這種使人震驚的熱情讓他在每個領域都可以成為專家級人物。

戲劇性的新婚之夜失蹤事件後,王陽明又做了一件高度戲劇化的事——格竹子。它是王陽明人生中最有趣味,同時也是王陽明本人最苦悶的一件事,而起因則是王陽明和大儒婁諒的見麵。

1489年秋天,第一片黃葉飄落地麵時,王陽明帶著他的老婆諸女士離開南昌回老家浙江餘姚。途經廣信(江西上饒)時,他舍筏登岸,拜訪了居住在此的大理學家婁諒。婁諒是吳與弼的高徒,喜歡佛道二家思想,深諳理學三昧,善於靜坐,並把靜坐當成是步入理學殿堂的敲門磚。

王陽明來拜訪他時,他正在給他的弟子們講課,場麵很大,足有幾百人。王陽明確信自己找到了真人,並希望婁諒能和他單獨交談。

這個時候的王陽明雖然也讀了朱熹的很多書,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應景,並未深鑽。他來向婁諒請教朱熹理學,實際上還是想得到如何成為聖賢的答案。

他問婁諒:“如何做聖賢?”

婁諒自信滿滿地回答:“聖人是可以靠後天學習而獲取的。”

王陽明滿心歡喜,因為這正是他一直以來的認識。他問婁諒:“為萬世開太平是不是通往聖賢之路的捷徑?”

婁諒大搖其頭,險些把腦袋搖了下來,說:“不是,絕對不是。你說的為萬世開太平是‘外王’,隻有先‘內聖’了才能‘外王’。所以要成為聖人,必須鍛造自己,然後才能去做聖人做的事。”

王陽明再問:“怎樣才能成為內聖的人呢?”

婁諒一字一字地回答:“格物致知。”

這是朱熹理學的治學方法,也是成為聖人的方法:人在麵對自己所不知的物時,要通過各種方式(實踐或書本知識)來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後,你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表示謹遵婁諒教誨。婁諒告訴他,人生要絕對嚴肅。王陽明回到浙江餘姚後就把從前嘻嘻哈哈的習氣一舉蕩滌幹淨,變成了不苟言笑的謙謙君子。婁諒又告訴他,要刻苦讀朱熹經典。王陽明回到餘姚後就苦讀朱熹注解的“四書”。別人讀“四書”隻是為了應付考試,王陽明卻真是向裏狠鑽,不但鑽朱熹,還鑽各種各樣的理學大師們的著作。婁諒還告訴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須要去格出來,王陽明於是就去格了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