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下來就是改國號稱帝號了。這次先是經過幾個和尚的嚴密考證,發現“聖母神皇”竟然是彌勒佛投胎轉世,不作天子天理難容;侍禦史傅遊藝接著跑第二棒,他率領關中百姓九百多人的粉絲團來到長安的宮門外,苦苦請求武則天把大唐的國號改為周,武則天似乎卻很不願意,說自己隻是一個小女子,沒德行,沒能力的,不敢當皇帝。沒辦法,傅遊藝又組織了一個更龐大的粉絲團,這個粉絲團不僅有朝中官員、遠近百姓,還有各少數民族的酋長,還有和尚、道士等一共六萬多人,請求武則天改國號進帝位。沒辦法,“民意難違”啊,隻有順從了。於是在眾粉絲的歡呼聲中,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帝號為“聖神皇帝”。
就這樣,武則天終於從量變達到了質變,以女子之身做上了皇帝。此刻,心願已足,需要挽回民心了。於是她果斷禁錮了當年濫告濫殺的27名酷吏,處決了來俊臣、周興、索元禮等人,又主動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錯案。這一招大棒加胡蘿卜的手段玩得相當華麗,滿朝文武無不服服帖帖,女皇的江山一片光明。
自古英雄配美女。女皇如此英明,養幾個小白臉也是無可厚非的。在女皇的眾多男寵中,以張宗昌、張易之兄弟二人最為著名,一度權傾朝野,連武三思、武承嗣這樣權貴成了他們兩個的擁躉,甜蜜地稱張易之為“五郎”,張宗昌為“六郎”。不過這兩個兄弟顯然猖狂過頭了,竟然隨意殺害了李顯的長子和永泰郡主、妹夫武承嗣之子武延基。不斷有人告狀,然而女皇大人太需要他們了,不忍心他們受一點傷害。
宰相張柬之是一位正直的老頭,對二張切齒痛恨,見用法律製裁不了二張,就聯絡羽林軍將領以及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一大群勢力,準備用武力將二張殺掉。此時,武則天正臥病在床,羽林軍攻占了玄武門,突入宮中,在武則天的迎仙宮搜出二張,就地處死。政變的目的並非為了推翻武則天,僅是為了殺掉張氏兄弟。宰相張柬之等五位朝廷的重要人物見武則天病重不能理事,就順便把武則天請下皇位,迎立中宗,武周政權即告結束。
82歲的武則天病逝在洛陽上陽宮,或許是感到了女人的無助吧,又或許還是留戀著和高宗的愛情,她在死前要求:“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翌年,中宗不顧眾人的強烈反對,為武則天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運靈柩回長安,與高宗合葬乾陵。這是中國曆史上任何女人都不曾有過的最高榮譽,與皇帝合葬,或許象征著她有著同皇帝平等的女皇地位。
5.蕭太後:美女無敵
這個女人不但搞政治是一把好手,打起仗來也絲毫不含糊,可以說比一般的男人還強多了。雖說在她之前有花木蘭的先例,不過那到底傳說的成分居多,再說也隻是在戰場上衝殺,談不上什麼指揮藝術,與她比起來,蕭太後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巾幗英雄。而之所以能被為女將,還因為她戰勝的對手也是屬於一流兒的,其中就包括大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和聞名一時的人氣武將楊繼業,這個楊繼業也就是後來楊家將的老祖宗。
(1)智慧穩時局
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女人的名字相當有女人味,她叫做蕭燕燕,漢名叫蕭綽。蕭氏,本來是契丹貴族乙氏、拔裏氏。自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仰慕西漢高祖劉邦及其布衣將相之局,遂將耶律氏稱劉氏,而將乙氏、拔裏氏比為蕭何,遂為蕭氏。蕭氏是契丹的大姓,參與處理國事,而且耶律阿保機還把蕭氏定為皇後家族,所以遼國自耶律阿保機以後的皇後,幾乎無例外地姓蕭,故蕭氏號稱“國舅丈”。所以在天龍八部裏,喬峰作為契丹貴族,本名蕭峰是完全合理的。
蕭燕燕的出身是相當顯赫,老爸叫蕭思溫,乃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駙馬都尉,老媽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女。也就是說,蕭燕燕的外公乃是被史家譽為“威德兼具,英略兼見”的遼國名君,顯然,這種身份想不進入皇宮,想不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都難。更何況蕭燕燕自幼便聰明過人,難得的是還喜愛讀書,個性又十分冷酷。有一次,老爸蕭思溫頗有興致地觀察幾個女兒掃地,有幾個馬馬虎虎,僅灑掃一遍,就草草了事,隻有蕭燕燕認認真真,打掃得幹幹淨淨。他禁不住高興地說:“看來燕燕一定會有出息。”因此,他對這位小女兒格外寵愛。
蕭燕燕長到十五六歲時,已是一個美女加才女了。老爸蕭思溫準備把這個寶貝女兒嫁給韓德讓為妻。這個叫韓德讓的當然也並非等閑之輩,要知道,老韓家可是世代在軍隊裏混的。韓德讓的曾祖、祖父都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開國之勳。韓德讓呢,自幼也是喜讀漢文典籍,文化修養深厚,文韜武略,均名冠一時,更難得的是這個人誌向遠大,長得還特別帥,是典型的偶像派加實力派。對於這門親事,蕭燕燕暗中高興了好一陣子。誰知,她與韓德讓才剛剛訂婚不久,就發生了一場大的變故,把她推向了大遼皇後的位置。
原來,遼穆宗繼位以來,荒淫無度,不理政事,而且殘忍暴戾,好嗜殺,身邊的人個個朝不保夕,於是在他行獵途中,被侍從殺害了,蕭思溫等人立即擁立世宗次子耶律賢為帝,這就是遼景宗。這一年,蕭燕燕17歲。遼景宗登基後,為了報答蕭思溫的擁立之功,特別提出要選他那位嫋嫋婷婷、獨具豐韻的女兒蕭燕燕為貴妃。這樣,蕭燕燕沒有成為韓德讓的妻子,反倒入宮成了遼景宗的妃子。事隔不久,就被冊封為皇後。
也是曆史給了蕭燕燕施展才華、表露個性的機會。遼景宗即位時,大遼國已享國五十餘年。一度成為東西橫行、威震萬裏的強大王朝,然而由於近年來皇族內部爭權奪利的傾軋和各種矛盾的日趨激烈,已走上了敗落。遼景宗一心想整振朝綱,無奈因病魔纏身,心有餘而力不足。遼景宗遂不得不開始倚重於皇後蕭燕燕,讓她協助自己處理政務,於是蕭燕燕身上潛藏的政治天賦得以挖掘並發揮。
後來,老爸蕭思溫在伴駕出行時,竟然被政敵暗殺。事過數月,背後指使者國舅蕭海隻、蕭海裏等人才被查出。這個經曆無疑對蕭燕燕來說是十分沉痛的,不過也正是在這樣的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磨煉了蕭燕燕的堅韌個性,提升了她的政治智慧。
再後來遼景宗病死,他在臨終前頒布遺詔:“梁王隆緒繼位,軍國大事聽命皇後。”梁王隆緒在母親的輔佐下,即皇帝位。然而即位之初,宗室親王各擁重兵,虎視眈眈地看著當國的孤兒寡母,難免心懷異念,史稱“時主少國疑,宗室擁重兵,內外震恐”。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蕭太後自然心存憂慮,思緒萬千。她深知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十分注意廣泛培植親信。為此,蕭太後充分施展出了她高超的政治手腕,把契丹和漢族中的有識之士緊緊地網羅在自己周圍。其中,以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契丹貴族和漢族人韓德讓等為代表,形成了一個得力的集團。
當時的韓德讓,已官拜南院樞密使,並且以“厚重有智略,明治體”,享譽當世。說起來,蕭太後與他尚有一段未曾踐約的姻緣,現在,她當然對韓德讓另眼相看,同時很自然地想使韓德讓更加效忠自己。對韓德讓的態度尤能看出她的不同凡響。遼景宗剛死,她就對韓德讓說:“吾嚐許嫁於你,現在皇上殯天,願與你相諧舊好,再續前緣,如今吾子年幼當國,願你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一樣。”這時的蕭太後隻是剛剛三十出頭的寡婦,可以說是魅力外溢,風韻綽約,迷倒個把男人絕對沒有問題。果不其然,看著蕭太後的俏臉蛋,聽著蕭太後的鶯鶯之語,韓德讓頓時心頭升起一股豪氣,不由得倒向了蕭太後,恨不得把他的忠心挖出來讓她看看。有了韓德讓的支持,蕭太後心中更是踏實。她讓韓德讓統領禁軍,負責京師宿衛,拱衛皇室。從此,韓德讓在有生之年,一直深得蕭太後的信任,而他也的確不負厚望,充當了蕭太後政治上得力的同路人,此事自然反映出蕭太後非同常人的政治頭腦。
後來,蕭太後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政治藝術,搞定了另外兩個猛男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又用心對景宗時的老臣們加以安撫,這樣便形成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
(2)沙場挑大宋
雖然國內政壇暫時穩定,但國際形勢並不樂觀,正值五代結束,宋朝剛剛建國不久,用政治風雲變幻無常來形容,絲毫不過分,況且大宋開國皇帝太祖曾對丞相趙普說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太祖之弟太宗更是一刻也沒忘記太祖一統天下的遺誌。而遼國也久窺中原國土的富饒與肥沃。
蕭太後執政後第一次與宋交鋒是在燕雲一帶,燕雲十六州是遼宋的主要戰場,從五代到宋,這裏就戰火不斷,一直是兵家用武之地,當時大宋太宗皇帝禦駕親征,率兵直撲幽州城下。協助處理國政的蕭太後命耶律斜軫率兵救援,大敗宋軍於高粱河。這一次宋軍敗得“怎一個慘字了得”,宋太宗中箭,跌落馬下,後來不知道是不是馬都被遼兵殺光了,竟然乘驢車狼狽逃回。
遼景宗去世以後,宋太宗沒有氣餒,決定落井下石,經過一番精心準備,於這年2月開始了大規模的北伐,宋軍分兵北上,東路以大將曹彬為帥,西路以潘美、楊繼業為帥,一齊發兵,氣勢洶洶地向遼國撲去。這時邊關戰報傳來,蕭太後臨危不亂,沉著應戰。她冷靜分析,判明了宋軍的意圖,便從容布置。她命駐紮南京的耶律休哥抵擋東路曹彬,並派兵增援,又命令耶律斜軫為西路兵馬都統,率兵抵擋西路潘、楊一部。然後自己身著戎裝,披掛上陣,率兒子聖宗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這下子遼兵的士氣更是像被點著了一樣,如烈火一般衝天燃起!蕭太後縱觀全局,指揮若定,毅然決定以主力對付宋東路大軍。不久,她便率兵在涿州與曹彬相遇,兩軍對峙,她擺出進攻的姿態卻不出兵,隻在夜間派小部分騎兵騷擾曹彬的大營,這樣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牽製著曹彬。蕭太後此時已派耶律休哥深入曹彬背後,截斷其糧道和軍需供應,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曹彬被圍,水源被斷,人馬皆渴,軍心不穩。蕭太後見宋軍軍心大亂,指揮遼軍猛攻,在涿州西南大敗曹彬,接著乘勝追擊。在易州之東的沙河,驚魂未定的宋軍見遼軍追來,不顧一切地搶渡逃竄,踩踏溺死者大半,沙河為之不流。
打敗東路軍後,蕭太後再全力對付西路軍,耶律斜軫果然是位軍事奇才,連敗潘、楊大軍,使潘仁美屢吃敗仗。潘仁美逃脫敗軍之罪,決定將罪名轉嫁到楊繼業頭上,他命楊繼業進攻朔州,並假惺惺地表示將在城南陳家穀口以接應。楊繼業明知此舉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卻也無奈,隻得負氣出擊。誰知,正中蕭太後的圈套。當楊繼業與耶律斜軫相遇時,遼軍剛一交戰便佯裝敗走,楊繼業不知蕭太後早已令耶律斜軫設下了伏兵,便揮師急進。遼軍伏兵四起,耶律斜軫又殺了回馬槍,楊繼業抵擋不住,隻得率眾後退。潘仁美先聞楊繼業取勝,便欲出兵爭功,繼而又聽到他敗退的消息,便置之不顧,率兵先撤了。楊繼業孤軍奮戰,自中午一直打到暮夜時分,退至陳家穀口,不見援兵,隻得率部苦戰。無奈,寡不敵眾,突圍不成。楊繼業先命部下各尋生路,不必戀戰。但部下全不為所動,誓與他同生共死。結果,楊繼業所率將士全部壯烈殉難。楊繼業坐騎中箭,翻落馬下,被遼將蕭撻覽、耶律奚底等擒獲。楊繼業戎馬一生,身經百戰,從北漢至大宋王朝,滿門忠烈。他受命鎮守邊關,威震敵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人稱“楊無敵”。當年雁門關大捷,槍挑大遼國駙馬蕭多羅,何等凜凜威風。可歎此一戰,既遭計中伏,又缺少支援,一代名將成為階下囚,楊繼業心中充滿淒苦悲涼,萬念俱焚,絕食三日,壯烈殉國。
楊繼業的死,深深地刺痛了宋朝的神經,蕭太後的英姿更是令宋朝上下刮目相看。幽雲大戰,蕭太後大顯神威,全線告捷,使宋王朝從此再也不敢癡心妄想收複幽雲十六州了,也從此一改對遼國的戰略進攻。自此之後,幽雲之地的烽火也暫告平息。蕭太後為了大遼國的利益,卻從不停止對北宋的進攻。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兵馬南下,大多都是蕭太後親自披堅執銳,親臨前線,由於她的這種一貫作風,使蕭太後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絕著稱的後妃。
最著名的一次是蕭太後率大軍20萬,傾全國兵力南征。此番南下,已年過半百的蕭太後仍然身著戎裝,親禦戎車、指揮三軍,她依舊顯得威風凜凜、豪氣衝天!大遼兵馬在蕭太後的率領下,聲勢浩大、一路南下,她繞過宋軍堅守的保定等地,避重就輕,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對岸就是北宋的都城——開封汴梁。戰報傳到宋廷,朝野上下一片驚慌,有的主戰,有的主和,有的主張棄汴京遷都,彼此爭論不休。最終若不是宰相寇準力挽狂瀾,力勸皇帝禦駕親征,以此形成對峙局麵,那麼大遼鐵騎直取大宋也不是不可能。
最終雙方握手言和,簽定了澶淵之盟。兩國承諾,以後都不再打了,兩國皇帝結拜為兄弟。遼國不但獲得金錢上的一些慰勞,還獲得了合法占據幽雲地區的字據,這就使契丹與宋朝關係進入新的階段,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裏,雙方兄弟兄弟得一直叫得很親熱,竟然一直沒打過仗。此時,蕭太後的功業也達到新的高峰。這一年,兒子聖宗皇帝為她上了尊號,曰“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後”,因此曆史上對她有“承天太後”一稱。
千百年來,宋與遼的戰爭,人們都是傾向於宋,認為宋才是合法的統治,曆史小說《楊家將》中對此觀點更是極盡渲染。的確,人們在評論曆史時都會有一種曆史觀點傾向,這是不可否認的。我們也不能排除楊家將在人們心目中的英勇形象,他們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感召。但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在那個時代曾經出現過一個英武而智慧的女人,正是這個女人打敗了楊繼業,這個女人將宋遼戰場染上一抹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