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奸佞小人的不同歸宿(1 / 3)

《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奸臣在曆史中從來不缺,他們往往道德卑劣、手段無恥,為了自己迫害別人,這樣的奸臣,人人恨不能得而誅之,然而他們雖然能夠得榮寵一時,不過最終還是逃不掉身敗名裂的下場。

1.梁冀:小人得誌最猖狂

東漢後期的皇帝年齡越小,越受人追捧。那些想掌權的外戚和宦官支持小皇帝上位,成了一種時尚。

梁冀是外戚界的精英分子,憑借父親梁商的影響力,他已經做上了大將軍,不過他卻從不因此而自滿,對權力的狂熱從來沒有減退過,而是始終懷著一番抱負,時時刻刻想著怎樣把自己的權力擴大化。

當時的漢順帝死去時,接替他的衝帝是個兩歲的小娃娃,不想到這孩子天生命苦,過了半年就死了。後來梁冀又在皇族中物色了一個8歲的孩子接替,這就是漢質帝。

漢質帝別看年紀小,不過卻很伶俐。他對梁冀的蠻橫勁兒很看不慣。有一次,他在朝堂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朝著梁冀說:“真是個跋扈將軍!”

梁冀聽了,當然氣得要命,不過當麵不好發作。回去一琢磨,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厲害,長大了還了得,於是,一個毒殺皇帝的計劃在他腦袋裏產生了。他暗暗把毒藥放在一個餅裏,送給質帝吃。

可憐的漢質帝畢竟年紀還小,哪會想到餅裏有毒,還以為梁冀是對自己一片好心呢,於是滿心歡喜地吃了餅。然而剛吃過就感到肚子不舒服,他趕緊叫內侍把太尉李固叫進來。李固看見他十分難受的樣子,便問他是怎麼回事。質帝說:“剛剛吃了餅,隻覺得肚子難受,嘴裏發幹,想喝點水。”梁冀在旁邊連忙說:“不,不能喝,喝了水就要嘔吐。”梁冀的話還沒說完,這個8歲的孩子已經倒在地上,打了幾個滾兒,斷氣了。

梁冀成功害死了質帝以後,又從皇族裏挑了一個15歲的劉誌接替皇帝,就是漢桓帝。

漢桓帝即位後,梁皇後成了梁太後,朝政大權全都落在了梁冀手裏,梁冀更加飛揚跋扈。他為了自己享受,蓋了不少屋舍,還把洛陽近郊的民田都霸占下來,作為梁家的私人花園。他愛養兔子,就在造了一個兔苑,命令各地交納兔子。他還在兔子身上烙上記號,誰要是傷害梁家兔苑裏的兔子,就是死罪。有個西域到洛陽來的商人不知道這個禁令,打死了一隻兔子。為了這件案子,竟株連了十多個人丟了性命。

梁冀還把幾千個良家子女抓來作為奴婢,並把這種奴婢稱做“自賣人”。意思就是說,他們都是“自願”賣給梁家的。他還派人去調查有錢的人家,把富人抓來,隨便給他一個罪名,叫他拿出錢來贖罪,出錢少的就辦死罪。有個叫孫奮的人很有錢財,梁冀送給他一匹馬,向他借錢5000萬。孫奮被他逼得沒辦法,給了他3000萬。梁冀不依,就吩咐官府把孫奮抓去,誣說孫奮的母親是他們家逃出來的奴婢,偷去大量珍珠、金子,都要追還。孫奮不肯承認,就被官府活活打死,財產全給沒收了。

梁冀這樣無法無天地掌了將近二十年大權,最後跟漢桓帝也鬧起矛盾來。梁冀竟然派人暗殺桓帝寵愛的梁貴人的母親。這下漢桓帝實在忍受不了,就秘密聯絡了單超等5個跟梁冀有怨仇的宦官,趁梁冀不防備,發動羽林軍一千多人,突然包圍了梁冀的住宅。

等梁冀弄清楚是怎麼回事的時候,知道自己活不了了,就服毒藥自盡了。

不過桓帝哪裏肯這樣便宜他。梁冀雖然自殺了,可他的家人還在,於是梁家和梁冀妻子孫家的親戚全都遭殃了,有的被處死刑,有的撤了職。朝廷上下,梁冀的爪牙心腹三百多人也全被撤了職。

梁家倒台,老百姓別提有多高興了。漢桓帝沒收了梁冀家的家產,一共30多億,這筆錢相當於當時全國半年的租稅。

漢桓帝論功行賞,把單超等五個宦官都封為侯,稱做“五侯”。不過漢桓帝的好日子並沒有到來,因為打那時候起,東漢政權又從外戚手裏轉到宦官手裏了。

2.李林甫:嘴比蜜甜,心比鴆毒

李林甫,“口蜜腹劍”這一成語的製造者,為相19年,害人無數,卻最終獲得一個“和平病死”的完美結局,令後代無數奸人頂禮膜拜。

李林甫,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論輩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叔。

開元初年,年輕有為的唐玄宗整頓吏治,任用賢相,社會一片祥和,曆史進入了“開元盛世”。此時,李林甫正在太子府做五品官員。當然,對於胸懷大誌的他來說,這個五品小官遠遠不能滿足他的胃口。在他看來,埋頭苦幹,靠政績升官肯定是行不通的。於是,他把眼光集中在了當時的宰相源乾曜身上。

這個源乾曜是出了名的小心謹慎,直接給他送禮多半會換來一頓臭罵。不過這難不倒聰明的李林甫。他果斷地玩起了“曲線救國”,給源乾曜的兒子源絮送了許多厚禮,以求升官發財。可是,這次李林甫的算盤打空了。對於李林甫,源乾曜深知其人,認為這是個不學無術的家夥。所以當兒子說起李林甫尋求官職之事時,源乾曜勃然大怒:“郎中之職需才德俱佳者為之,哥奴一無賴爾,如何能擔當此任?”源絮當然也不敢說什麼了。當李林甫得知司門郎中一職已經補缺,便徹底失望了。這對於野心勃勃的李林甫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

李林甫雖然熱臉碰到了冷屁股,卻並沒有氣餒,仍然謹慎行事。幾年之後,被提拔為國子司業,官品從四品下。後來,在禦史中丞宇文融的提攜之下,官至刑部侍郎,接著升遷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官品為正四品上,專門掌管官吏的任免,很有實權,是一個肥差。當然這些並沒有使李林甫的野心得到滿足,他的真正目標是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職位。從吏部侍郎到宰相,雖然僅有幾步之遙,但李林甫深知,這段路程是十分不易的,或許要花費畢生精力。要達到目的,沒有跳板等於白費力氣。李林甫很快想到了武惠妃,他知道這是一個最有彈力的跳板,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跳到自己的目標上去。

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兒,武則天的從侄孫女。自幼入宮,頗受唐玄宗的寵愛。武惠妃天生麗質,而且繼承了武則天的一些血統,終於從容貌豔麗、能歌善舞的趙麗妃、王皇後身邊拉走了唐玄宗,取得了專房之寵。武惠妃一生之中,先後六次懷孕,前三個孩子為二男一女,均夭折;後三個孩子分別為壽王瑁、盛王琦、鹹宜公主。這個生育紀錄,在後宮的嬪妃身上是很少見的,足以說明唐玄宗對其寵愛之程度。正因為如此,武惠妃的權勢才炙手可熱,朝中哪位大臣若得到她的青睞,便會飛黃騰達。

武惠妃所生的兒女當中,以壽王瑁最得玄宗的喜愛。由於前三個兒女的不幸夭折,壽王瑁一出生,武惠妃便十分擔心,唯恐重蹈覆轍。於是,便將壽王瑁寄養在唐玄宗的長兄寧王府中。寧王妃元氏用自己的乳汁親自喂養壽王瑁,視如己出。

而武惠妃也並非一個隻滿足於帝王恩寵的女人,壽王瑁的出生使她產生了另一種野心,企圖讓唐玄宗立壽王為太子。但不幸的是,趙麗妃的兒子李瑛已被立為太子,這就成了武惠妃的心病。武惠妃深知,廢立太子之事需要朝中大臣的支持,自己單槍匹馬絕對不行,急需培植心腹。

狡猾的李林甫捕捉到了武惠妃的心思,他突然覺得自己眼前一片光明,但武惠妃深居後宮,要表白自己的心思,隻有通過惠妃身邊的親信太監。李林甫終於把話傳到了武惠妃那裏,說自己願為壽王瑁成為太子效力,這正中惠妃心意。曆史給了兩位野心勃勃者以契機!他們走到了一起。

後來宰相裴光庭死去,朝廷出現了權力空缺,這恰好是李林甫的進身機會。武惠妃便不失時機地授意高力士:吏部侍郎李林甫能夠擔任宰相之職。老謀深算的高力士在未知唐玄宗的心思之前,絕不輕易地自作主張。但麵對惠妃,他又隻好答應下來。

結果,宰相出爐了,不是機關算盡的李林甫,而是尚書右丞韓休。李林甫的美夢如同肥皂泡一樣破滅了。可是武惠妃並沒有善罷甘休,她及時地調整策略,授意李林甫在中書省起草詔書之前,寫一道推薦韓休為相的奏折,一來可以取悅韓休本人,以便日後得其提拔;二來可以得到朝廷的讚譽,有薦賢之功。可說是一箭雙雕。得到武惠妃點撥的李林甫,撈到了一根兒救命稻草,在失望中似乎又有了進身的契機。這一計策果然奏效。

韓休為官正直,這次卻識人有誤,推薦了李林甫。曆史就這樣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使得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實現了自己年輕時的夢想。與李林甫同時上任的還有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三人並列為相。

不過,李林甫並不甘心大權旁落,總想找機會除掉二人。

機會終於來了,範陽節度使張守跬,因討伐突厥斬其可汗立下汗馬功勞,捷報奏到朝廷,唐玄宗非常高興,便對眾臣說:“張守矽有功,朕欲以之為侍中,如何?”

張九齡聽罷,感到不合適,便上奏說:“陛下,宰相乃治世之職,不可用來賞功。”唐玄宗見張九齡言之有理,但礙於麵子又說:“授其宰相名號,如何?”張九齡答道:“宰相,國之名器,豈可以名號送之?假若再有邊將立下大功,陛下又該如何對待他們呢?”

玄宗聽罷,不再言語,然而心裏已開始不滿。這時,站在朝堂之上的李林甫可沒放過這個機會,他察覺到了玄宗的不悅,認為收拾張九齡的時候到了。於是,李林甫借牛仙客之事狠狠地戲弄了一次張九齡。

牛仙客當時為涼州都督,會搞輿論工作,使自己在這方麵人氣很高。唐玄宗知曉此事,大喜。便想提拔牛仙客的官職,還準備給其封戶。張九齡聽說此事之後,與李林甫商議道:“封賞乃國之大事,隻能給予名臣大功者。牛仙客隻是一邊將,怎能委以如此重任並給其封戶呢?願與李大人在朝廷爭之!”李林甫說:“請張大人放心,願助一臂之力。”

第二天上朝,唐玄宗便說:“涼州都督牛仙客治邊有功,朕欲授其尚書之職。如何?”正直的張九齡又一次啟奏道:“陛下,尚書為古之納言,有唐以來,多以舊相居之。牛仙客乃一邊將,封其尚書之職,天下人將如何說呢?”唐玄宗聽罷,心頭不悅,馬上改口說:“不授其尚書之職,給其封戶怎樣?”張九齡側目看了看一旁的李林甫,見其麵無表情,似乎對昨夜商談之事一無所知,絲毫沒有相助之意。隻得又據理力爭:“陛下,邊將積聚穀帛,修繕兵器,是其本分。陛下如要賞賜,予以金銀財寶即可,萬萬不能裂地以封啊!”唐玄宗聽罷,大為生氣:“張九齡,你是嫌牛仙客為一寒士嗎?如果是這樣,難道你是天生的高貴之人?”這一次,李林甫陰險地笑了,張九齡眼見唐玄宗大怒,連忙叩頭謝罪。唐玄宗在大怒之下,罷朝而去,正直的朝臣都為張九齡捏著一把汗。而陰險的李林甫卻趁機射出了一支毒箭。第二天上朝,李林甫上奏說:“陛下,牛仙客有宰相之才,尚書之職乃大材小用,有什麼不可以的?九齡乃一文吏,過於囿於古義,有失大體;再者,陛下乃社稷之君,用一官吏,何故問他人?”唐玄宗見有大臣支持自己,大喜,並且誇讚李林甫為相而不專權,從此唐玄宗更加寵信李林甫了。

李林甫在陷害張九齡的同時,用同樣手段把裴耀卿也踢開了。

李適之是恒山湣王之孫。唐玄宗開元年間,任通州刺史,由於為官清廉,很得民心,被提升為秦州都督,深得唐玄宗喜愛。以後又曆任陝州刺史、河南尹以及刑部侍郎。天寶元年,李適之代牛仙客為相。這一年,恰好詩仙李白來到長安。李適之久慕其名,加之二人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喜結賓客,所以常常夜飲達旦,白天處理政務不遺餘力。李適之、李白、賀知章、汝陽王李義、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常在一起飲酒唱和,時人稱之為“酒中八仙”。李適之自任宰相以後,在朝堂之上經常與李林甫針鋒相對,因而遭到忌恨,但李適之認為所爭之事,都是國家大事,並無個人私怨,所以並沒有提防李林甫。而李林甫卻不是這樣想的,他恨李適之專門跟自己做對,所以不動聲色地等待著機會,必置李適之於死地而後快。可是唐玄宗對李適之十分信任,這使李林甫一時無計可施。

李林甫並沒有閑著,腦子裏時刻都在謀劃如何才能除掉這個眼中釘、肉中刺。而李適之與李白等人的飲酒唱和便成了李林甫的攻擊借口。李林甫向唐玄宗密奏,說李適之雖辦事幹練,但性格粗疏,嗜好飲酒。身為左相,常常與市井之人通宵歡飲,京師之人多有議論,這樣下去會誤大事,而且有失朝廷的顏麵。唐玄宗聽完李林甫的話,麵露不悅之色,李林甫見唐玄宗心動,暗自歡喜。從此以後,唐玄宗逐漸疏遠李適之,把一切政務都交由李林甫處理。李林甫為了徹底將李適之趕出朝廷。又想出一計陷害李適之,一日罷朝之後,李林甫對李適之說:“李相公,我近來聞聽一事,想上奏朝廷。”李適之迷惑不解,便問:“何事?”“近來有人告訴我,華山之下有金礦,采之定能富殷國庫,朝廷尚不知此事。”

李適之聽後,見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便說:“此乃利國之大事,李相公何不上奏,更待何時?”李林甫見李適之上鉤,便手撚胡須,慢條斯理地說道:“相公有所不知!此事一旦上奏朝廷,聖上定會重賞上奏之人,近來聖上對大人有所不悅,你如把此事奏報朝廷,聖上定會高興,如何?”李林甫說完自己的想法,便迫不及待地觀察李適之的表情。李適之一聽,先是一愣,繼而點頭,滿懷感激之情地說道:“承蒙提攜,真是感激不盡。”“哪裏!哪裏!你我同為皇上的重臣,為朝廷出力,何必言謝!”李林甫聽了李適之的話,喜不自勝,不覺溢於言表。第二天上朝,李適之興致盎然地出列,一五一十地將“華山生金”之事上奏。唐玄宗聽後,龍顏大悅,誇讚了李適之幾句,便轉過頭問李林甫可知此事?李林甫不屑一顧地說道:“啟奏陛下,臣早就聽說此事,之所以未敢上奏陛下,是因為華山乃皇家龍脈,王氣所在,一旦采掘,雖可充實國庫之用,但卻斷了龍脈,所以臣始終未敢把此事上奏陛下。”一旁的李適之,聽到李林甫如此回答,不由得血氣翻騰,腦中霎時一片空白,冷汗直淌,麵如死灰。還沒等回過神來,玄宗厲聲喝道:“大膽李適之,如此口出狂言,你可知罪?”李適之大為惶恐,不住叩頭請罪。此時的李林甫,看著李適之的狼狽相,不覺暗自得意。由於李林甫陷害,李適之被罷相,當了個太子少保,後又被趕出了朝廷,貶至袁州。不堪屈辱的李適之在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下,服毒藥自殺。

從上麵幾件事就可以看出李林甫何其嘴甜心毒。

李林甫做了19年宰相,後楊國忠接替了相位。讓李林甫沒有想到的是,楊國忠做了宰相以後,抓住李林甫所做的奸邪事不放,對李林甫的兒孫更不放過,看來真是應了那句話,惡人自有惡人磨。

3.楊國忠:宰相耍流氓

若以邪惡指數對唐朝的諸多奸臣進行排名的話,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恐怕還得甘拜下風,大唐第一惡棍非楊國忠莫屬。李林甫雖然夠陰險,不過畢竟是受過教育,他壞得不夠徹底、不夠純粹,而楊國忠同誌顯然要比他純粹多了。

楊國忠從小就顯示出了做壞人的傑出天賦,每時每刻都在做偷雞摸狗、坑蒙拐騙、吃喝嫖賭的事。

三十多歲的楊國忠已經娶了老婆,生了孩子,還在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家裏打雜,事業毫無所成,不過可貴的他依然有強烈的事業心。事實證明,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的。楊玉環冊封貴妃的消息傳來,楊國忠果斷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帶著厚禮,一路上餐風露宿,千裏迢迢趕赴長安。抵京後,楊國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先找到堂妹,接著,利用堂妹的關係接近另一個堂妹楊貴妃。其實,之前他根本沒有與這個堂妹見過麵,不過憑借出色的口才和過人的心機,很快與楊貴妃建立了親密的兄妹關係。下一步,楊國忠利用楊貴妃的關係見到了唐玄宗。再接下來,憑借其堅忍不拔的意誌和老謀深算的智慧一步一步往上爬。當然,其奪權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與李林甫的明爭暗鬥更是驚心動魄,蕩氣回腸。

楊國忠展開乾坤大挪移神功,愣是說服了李林甫的心腹吉溫投誠,吉溫為其提供妙計,一舉剪除李林甫的黨羽親信刑部尚書、京兆尹蕭炅禦和史大夫宋渾。可憐的李林甫事先一無所知,眼看著自己的親信被流放貶官,這才明白自己被結結實實耍了一回。

當然,李林甫絕不是好欺負的主兒,時時刻刻都在尋覓著反擊的機會。不久,機會來了。由於南詔屢次騷擾邊境,蜀人上表奏請身兼劍南節度使的楊國忠前往平叛。狡詐而陰險的李林甫君馬上奏請唐玄宗順應民意,派遣楊國忠率兵平叛,打算借機讓楊國忠演一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劇。這一招自然瞞不過楊國忠,可是他一時也無良策,隻好醞釀一下感情,找唐玄宗表演號啕大哭,再加上楊貴妃的求情配合,終於搞定了唐玄宗。於是,皇帝答應讓楊國忠先去平叛,然後再召回朝廷擔任宰相。

楊國忠還在赴蜀的路上的時候,李林甫大人沒來得及品嚐勝利的果實,竟然病重。玄宗當機立斷,派使者召還了楊國忠。

楊國忠可不好糊弄,他決定親自前往探望李林甫。見了病床上的李林甫,他絲毫不敢怠慢,又是跪拜又是問安。李林甫此時見到楊國忠,不由得百感交集,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他對楊國忠說:“我是將死之人,我死之後公當入相,請公善待我的兒孫,身後之事就托付你了!”楊國忠見李林甫說穿了自己的心事,心不由得一沉,表情也很不自然。不過稍加調整,他便恢複了冷靜,用無限關懷的聲音說:“相公養病便是,病愈之後,國忠自當為相公效力。”不久李林甫便死了,楊國忠也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奸人本色,將李氏一族及其黨羽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處理得井井有條,幹淨利落。

楊國忠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當上宰相後,楊國忠沒有忘記昔日那些好兄弟,見縫插針四處為自己的親信謀官位、謀福利。

在選拔官員方麵,楊宰相也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提出以資曆為標準,凡有空缺,按資曆高低授官。這樣,一大批入職以後一直在原地踏步的“人才”終於盼出頭了,感歎楊宰相英明。

楊宰相在私宅辦公時,還每每讓楊氏姐妹過來垂簾偷看,吏部侍郎韋見素和張倚穿著紫衣服,被隨意差遣。

此時,楊宰相指點江山,不可一世,朝中已無敵手,隻有安祿山除外。

安祿山,是胡人,父親姓康,母親阿史德是突厥巫師。此君名字粗魯,外表也粗魯,心思卻比大海裏的針還要細,這種形象用來騙人無疑是有先天優勢的。安祿山十分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把唐玄宗哄得團團轉。由於身體肥胖,肚子下垂。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肚皮開玩笑:“你肚子裏裝的是什麼東西?怎麼這樣大?”安祿山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有別的東西,隻有忠於陛下的一顆赤心!”唐玄宗聽後大喜。還有一次,唐玄宗叫安祿山拜見太子,他卻站著不動。左右催促他趕快跪下,安祿山傻乎乎地說:“我是胡人,不懂朝廷禮節,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善良的唐玄宗竟然主動給他解釋說:“太子是儲君,我百年之後,由他接替我做君主。”安祿山這才“恍然大悟”,憨頭憨腦地說:“我天生愚蠢,過去隻知道陛下一人,不知道還有儲君。死罪!死罪!”然後,趕忙跪下拜見太子。唐玄宗對於安祿山的表現十分滿意,更加喜歡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