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安德海也沒閑著,他隨之又開始玩弄種種伎倆,以功名利祿為釣餌,培植黨羽,廣交朝臣,一時間安德海權傾朝野,人們把他比做明朝太監魏忠賢。
當然安德海比魏忠賢還是差遠了,不過做到了一件魏忠賢一輩子也沒有做到的事——娶妻。話說當時是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彩,大擺酒宴,請來各界名人,宣布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太後為了表示寵愛,特地賞賜了白銀1000兩,綢緞100匹。
後來,慈禧要派安德海出京赴南方采辦服飾。這回,安德海犯了大忌,大清朝有明文規定,太監不得擅出宮門,違者殺頭。安德海要出京這一消息被同治帝知道了,後者早就對這個死太監的作為恨得咬牙切齒了,於是立即報告了慈安太後,並且說,隻要安德海敢走出京城,就立即斬首。慈安太後知道同治皇帝非常痛恨安德海,而她自己也深知安德海與慈禧的關係極不正常。於是就答應了同治帝的請求,並將這個消息迅速密報給山東巡撫丁寶楨,讓他見機行事,務必殺掉安德海。
這個安德海一出北京城尾巴就翹起來了,一路上招搖擺大,惹得很多地方官敢怒而不敢言。當安德海一行進入山東地界後,山東巡撫丁寶楨就派人秘密尾隨。安德海一行人一到德州,丁寶楨就下令將安德海逮捕並押送濟南府巡撫衙門。丁寶楨是晚清政府中一位比較正直的官員,他親自審問,曆數安德海罪行,並當即綁赴刑場斬首示眾。可憐的小安子,才剛剛娶了媳婦沒多久,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5.李蓮英:最後的名監
曆代的著名太監,大多數的下場都是被人幹掉,而李蓮英作為晚清最知名的太監,竟然全身而終,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李蓮英9歲時就已經入宮了,剛入宮後的名字叫李進喜,李蓮英這個名字是在進宮14年的時候才由慈禧太後起的。不過他的成功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最開始的時候,他先後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事業上也一直沒有多大起色,直到同治三年的時候,他的事業才發生了轉折,因為那年他調到長春宮慈禧太後跟前。不過他也並不是一過去就飛黃騰達了,因為那個時候,正值太監安德海被寵。不過,安德海終因過分張狂,在同治八年的時候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當場拿獲,腦袋搬家了。這件事對於年輕的李蓮英影響是巨大的,因為這個李蓮英從中悟到了一個深刻的教訓,那就是無論到什麼時候都要低調,要不然肯定被幹掉。以他的聰明乖巧,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他很快對於應該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係有了深刻的見解,從此做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再也沒有出過什麼亂子。正像後人對於他的評價那樣:“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嚐稍懈。”
憑借聰明的大腦和絕好的機遇,年僅26歲的李蓮英就當了首領大太監,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個職務通常是需要進宮30年才有資格擔任的。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這個李蓮英雖然得到了慈禧太後的百般寵愛,卻沒有當上當時清宮太監的總頭目——敬事房大總管,這是因為他幾十年來幾乎和慈禧太後形影不離。
而據很多人說,在慈禧太後與李蓮英之間,其實在幾十年的過程中也形成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關係。因為在幾十年來,盡管慈禧身邊的奴婢換了一茬又一茬,而這個李蓮英始終雷打不動。
不過慈禧太後對於李蓮英的過度寵信還是引起了朝野的議論和不安。
後來,李鴻章上書說北洋海軍已經訓練成軍了,要朝廷派個人來檢閱一下,也好表示一下自己的功績。於是這個時候慈禧太後就派當時的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代表中央去巡閱。
而這個奕譞的來頭也不小,他竟然是當時光緒皇帝的親爹,類似於太上皇了,不過當時清朝的實權還是在慈禧手裏,他當然不敢擺太上皇的譜,反而處處小心,害怕慈禧懷疑他,於是他特別向上級表示要加派一個太監,表示自己的忠心。果然,慈禧也不信任他,就派當時身邊最得寵的李蓮英過去隨行。
後來。醇親王奕譞抵達天津,帶著李蓮英會同李鴻章一起檢閱了各個炮台。一路上,李蓮英沒有什麼過分的舉動,也不敢勾結李鴻章這位北洋重臣、晚清巨宦,最後又乖乖地回到北京複命交差。
不過,這時候朝廷中已經議論紛紛了,有一個大臣特別向光緒皇帝奏了一本,說派李蓮英隨醇親王視察海軍是禍亂朝綱。不過王照卻說李蓮英是冤枉的,因為這並不是他的本意。而李蓮英也一直記著安德海的教訓,穿的衣服非常樸素,一點也不敢出風頭,每天隻是替親王拿著一支旱煙袋,什麼話也不說,隻是給親王裝煙、遞煙。當時有很多地方官員,確實想要巴結這位慈禧身邊的大紅人,不過李蓮英表現出了大公無私的精神,根本不見任何求見者。後來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李鴻章的北洋海軍竟然全軍覆沒,於是全國輿論一片嘩然,不過,大夥兒當然也不敢直接去批評慈禧太後,於是就紛紛批鬥李鴻章,當然同時也捎帶上了這個大家一向看不慣的李蓮英。不過朝臣們對李蓮英的抨擊批語都如泥牛入海了,因為這個李蓮英實在是一個八麵玲瓏的人,你根本找不到他的任何把柄,僅憑著一些道聽途說,根本動搖不了李蓮英的。
不過,大家也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李蓮英是個正人君子,他雖然不弄權,貪財還是十分在行的。當年,慈禧太後跑到了山西以後,花的銀子越來越多,這個事情也主要由宮裏的太監負責,這對於李蓮英來說可是一個好機會,於是他挖空心思敲詐勒索朝廷中的辦事官員,撈了不少油水兒。其實以慈禧太後的精明老練,這些太監的作為是根本不可能騙得了她的,但隻要他們不幹預政事,規規矩矩地把她自己侍候得舒舒服服,貪點錢財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李蓮英最成功的是在光緒和慈禧之間竟然能夠左右逢源,哪邊兒也不得罪,因為當時雖然慈禧是一把手兒,光緒皇帝畢竟年輕,如果沒有意外情況出現,慈禧太後肯定在光緒皇帝之前死的。所以李蓮英在二人麵前兩麵討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後來王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炎涼世態不堪論,蔑主惟知太後尊。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嗚咽老黃門。”其實詩中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慈禧率光緒和文武百官出逃後,在保定住下。在慈禧睡覺的地方,被褥鋪陳都很華麗,李蓮英住的雖然沒有那個檔次,不過也是待遇也不錯。而光緒皇帝就很慘了。於是李蓮英就在侍候慈禧太後睡下後再來探望,見光緒一個人在燈前坐著,竟然鋪的蓋的都沒有。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凍得人根本無法睡覺。於是李蓮英看到這個情況就把自己的被褥抱過來讓光緒使用,這當然讓光緒很感動。後來光緒回到北京以後,就說:“若無李蓮英,我活不到今天。”戊戌變法之時,李蓮英也十分謹慎,並沒有鮮明地表態要站在慈禧一邊。這樣的舉動當然讓慈禧有點兒懷疑他的忠誠,於是漸漸地開始在感情上對他有些疏遠了。聰明的李蓮英也覺察到了這一點,決定光榮退休。
這樣,做人低調的李蓮英最終得了一個和平終老的結局。死的時候還得到了清廷的1000兩白銀撫恤。他成功地將太監做到了頂端,確沒有像前輩一樣被殺,從這一點來說,也算是一個奇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