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忌諱白色,認為白色象征著內心的悲哀,所以人們習慣於用百合花當作悼念品,黑色亦認為是不祥之色。忌諱彎月的圖案。把1、3、7都視為不吉利的數字。除非你在城市或受教育的人中,否則不要讚揚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讚揚會引起惡人的注意,當然亦不可淩辱孩子,忌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印度人不喜歡別人拿他們的照片,除非他們自願。印度教徒最忌諱眾人在同一盤中共食,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他們也要再清洗一遍後才用。不要在上年歲的印度人中吸煙,錫克教更是明文禁止吸煙。
在印度,你若是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以穿用牛皮製作的東西。女性在這種場合尤其要注意手提包或其他攜帶物是不是牛皮製品,以免發生爭執。
印度尼西亞的風俗與禮儀
印尼是一個擁有13,677個島嶼和1.55億人的世界上第五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大多數印尼人是穆斯林,大部分地區遵循伊斯蘭習俗,所不同的是印尼婦女在社會活動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印尼人民是友好的,易於接近和相處,但他們對批評他們的國家、設施、宗教甚至氣候,都很敏感。多數中間階層的印尼人有兩個名字,但在交往中隻用他們的第一個名字。印尼群島有許多種族集團,每個集體都有它自己尊敬的頭銜。在多數場合可統稱先生、夫人和小姐。當然對一個有受尊敬的頭銜,如博士、教授等則在稱呼時應加上。
印尼人不願使人失望,對別人的請求盡力而為而不輕意地回答“不”。印尼人的感情易受傷害,故在交往中要力避去刺激他們。印尼人忌用左手傳物,碰某人頭部是非常不恭敬的。他們用拍肩膀取代點頭表示同意,傳統的印尼人並不期望禮品,但歡迎讚美的話和表示讚揚的感謝信。
印尼人的飲食習慣,除晚餐較遲,一般為19:00—20:00,其他皆與我國差不多。普遍早餐是水果炒飯,燕麥粥和菜;典型的午餐飯菜是米飯或脆蝦餅,牛肉或紅燒雞、魚和豆芽,水果是正餐的最後一道,通常的飲料是冰茶。印尼食品很辣,常加幹辣椒、香菜、大蒜或丁香,由於多數印尼人是穆斯林,故不吃豬肉和酒。因為烹飪已西方化,故事實上沒有典型的印尼菜。
馬來西亞的風俗與禮儀
這個國家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後的一個短時期,新加坡曾是馬來西亞一部分,1965年分離出來。馬來西人占百分之十七,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共占百分之七。這個國家在李光耀先生的治理下,清潔衛生良好,綠化覆蓋率很高,秩序井然,故旅遊者非常讚賞美麗的島國和非常懂禮貌的當地人民。
馬來西亞,百分之五十四是當地人,百分之三十五是華裔,百分之十是印度裔。一般來說,馬來人掌管著政府,華裔控製著經濟。它基本上是一個穆斯林國家。華人和華裔,不少仍保持漢人的習俗。馬來人,見麵問候、話別或相遇時,都要輕微地點頭以示禮貌。虔誠的穆斯林婦女和老年人很少握手。
飲食習慣。馬來西亞大眾化的早餐是用椰子汁配魚烹製的米飯。其他大眾化的菜肴為咖喱和鹽漬玉米。午餐經常性的主食是米飯、肉類和咖喱魚。輔助食品是鹽醃雞蛋、辣椒醬和白菜、菠菜、黃瓜等蔬菜,飯後供應水果並飲茶。晚上進餐較晚,食物與午餐基本相同。馬來人食品辛辣且味濃,最普遍的肉食是海鮮、雞肉和牛肉,椰子被用在很多菜肴中。馬來人的風味食品有:“克巴布”,幾片醃牛肉、羊肉和烤雞肉串,食用時先蘸上調味汁,再裹上花生醬;其他風味食品:“奧塔克”,一種用香蕉葉包的銀白色魚片、“納克薩——阿薩姆”(配有肉和調料的麵條)、“仁當”(蘸有調料和椰汁並配上蔬菜的肉食)、“塔糊果仁”——油炸豆腐塊和豆芽,再加上花生調料做成的食品、“納西比裏醃泥”即雞肉炒飯。地道的中國菜如廣東味、川味、京味、客家味、潮州味和海南味也有一定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