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也十分重視交往禮節。一天之內,不論什麼時候,第一次見麵都用“您好”互相問候。他們常施鞠躬禮,男子見麵微微一鞠躬,然後互握右手或雙手,彼此問候。朝鮮婦女很少握手,除非別人伸出手來握手,並將之視為莫大的光榮。迎接客人,不論是對先生還是女士,都要微微一鞠躬,對所迎接的人要全神貫注,目不斜視。遇見長者,應首先向他們問候。朝鮮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名字通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家族中同輩共有的,第二部分是個人的名字,少數人是單名則屬例外。用名字呼喚朝鮮人是很不禮貌的,朝鮮人又常不用姓,而用頭銜、職稱或尊稱。
與朝鮮人交往,話題除避免國內政治、日本、貿易摩擦以及男主人的妻子等而外,其他的話題是比較廣泛的。與西方人不同的是,朝鮮人有時會問你純屬私人的問題,諸如收入多少,你到哪裏去,為什麼沒有小孩等等,這是表示關心,他們並不一定希望獲得準確的回答。當你向一群朝鮮人講話,應是“先生們,女士們”,而不是西方人把“女士們”放在前麵。
朝鮮人說“是”,往往並不意味著對你的見解的同意,而可能是“同意”,也可能是表達:“我聽見了,我懂了”;他們不希望說“不”,有時用向後仰頭並從牙縫中有聲響地吸氣來表示否定性的答複。朝鮮人往往以大笑來掩蓋他們受窘、受傷害或受衝擊的情緒,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的處境不在平。他們認為斯文優雅包含著彬彬有禮地否定別人對你的讚美,對別人的讚揚說“謝謝”,反而被視為沒有禮貌。走人行道和上樓梯,注意靠左走。到朝鮮人家中作客,進屋前要先脫鞋,鞋脫在前門,鞋尖不要對著房間,要等人家邀請你們三次後再進去。一般咕嚕喝湯、咂嘴、飯後打飽嗝,為社交宴請所忌,然而朝鮮人卻以此表示對飯菜的欣賞和對主人的讚揚。
11.東南亞各主要國家的風俗與禮儀
東南亞諸國雖然地域相近,但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等卻有很大差異,下麵對幾個與我國經濟交往較密切的國家加以介紹。
印度的風俗與禮儀
印度是曆史悠久的古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兩千多年前,中印兩國就有經濟和文化往來。印度居民中百分之八十四信奉印度教,百分之十一信奉伊斯蘭教。
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花環的大小、粗細以至長短,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其狀也粗、其長過膝,當場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印度人普遍喜愛綠色,認為綠色象征著春天和新生,被視作吉祥的色彩。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它之所以倍受印度人的青睞。印度婦女傳統上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上一顆“痣”,稱之為“吉祥痣”。其顏色雖然紅色居多,但亦有黃色、綠色或紫色,也偶用黑色,視衣著及膚色而定。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將其視為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因此牛往往會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有的每逢飯前還要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甚至敬老鼠。
印度人非常重視衛生,每日有沐浴習慣。用膳前必須洗手,每餐剩下來的食物不可留著下次再吃。盛食物的金、銀、銅、鋁器皿等,用後必須立即洗清擦亮。
印度人的見麵禮節比較特殊,有的慣施合掌禮,對長者宜高,可與前額持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可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有的愛舉手示意或擁抱。摸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多用於對尊長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用手摸對方的腳跟,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麵禮則是按其宗教的傳統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念“真主保佑”。隨著現代社交禮節的風行,印度人也開始運用握手禮了。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印度視牛為“聖牛”,忌食牛肉。豬肉被認為是下賤人才食用。葷食喜吃羊肉和家禽肉。由於印度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喜歡味重,嗜好辛辣性食物或調料,印度北部的口味相對就淡得多。以大米為主食,特別愛吃爆、炸、烤食物,對中國川菜中的幹燒和有魚香口味的菜,比較喜歡。印度人進餐時,習慣將菜、飯、咖喱調汁等一起上,不喜歡陸續上菜。有的吃飯不習慣用刀叉或筷子,卻習慣用手抓食。印度人飲茶也別具一格,一般把茶斟入盤中,用舌頭舔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