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reference_book_ids\":[723408222671811689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韶 華
我不是一個曆史知識很豐富的人,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當曆史學家。1989年夏天,暑氣逼人,寫小說不成,我想從曆史上尋找一些東西,便自上古到清末,係統地讀了些史書。使我吃驚的是,在位帝王不得善終者竟然那麼多!我便有意識地做了個“死於非命的曆代帝王比例表”。統計表分四欄:
一、紀元:自公元XX年至XX年,
二、在位帝王:X朝自XX帝至XX帝,共X代在位帝,亡於X朝;
三、該朝在位帝王平均享年(生卒年月不詳者未計);
四、死於非命的帝王數及其在該朝帝王中所占的比例。
這幾項統計,頭兩項前人做過,屬於普及知識範疇,但後兩項,就我所接觸的史書,尚未見過。最後我列了一個總表,數字所表明的結果,就很令人吃驚了(因為夏商史料不全、不準,我是從西周開始統計的):
從公元前1134年到公元1911年,共3045年;
從西周武王到清朝溥儀,共84代王朝,382個在位帝;
在位帝平均享年41.7歲;
在882個在位帝王中,有288個不得善終(被殺死,縊死,俄死,毒死),占在位帝王32.6%。
也就是說,100個在位的帝王中,有30多個不得善終。其中有4個王朝百分之百的帝王被殺,有25個王朝50%以上帝王被殺。帝王的平均壽命四十來歲,可以說是短命的。在被殺帝王中,有18個未成年帝王,占被殺帝王的7.4%,那更是短命鬼了。帝王是權力的最高象征,掌握著舉國的生殺大權,這麼多在位帝王被殺,就不能不令人想一想有關權力的一些問題了。
令人深思的還有:這些被殺帝王中,按我們習慣認識的常理,應該是被農民起義軍所殺。可是統計表明,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宮廷政變的奪權鬥爭中,互相殘殺而死的。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崇禎皇帝,是在李自成殺進北京時,上吊自殺的。所以,我在“總表”的“附記”中說了一句:“被農民起義軍殺死的極少,其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這又為我們認識曆史提供了一個思路。
總表還有一個附表,即把在位30年,活到50歲以上的皇帝,也列了一個表。按我掌握的資料,在曆史上可以說寡若晨星。一共不到30個。我列了20個,並在一條小注中做了說明:從此表可以看出:凡是開國的:治國的,對人民實行“仁政”,重視文化的朝代,延續的時間比較長,帝王平均享年多,被殺的少;凡是繼位的,反複爭權奪位的,荒淫無道的,壓迫人民特別殘酷的帝王,統治時間都比較短,被殺的帝王比例大,帝王大多是短命鬼。這似乎是一種規律性。
這個“死於非命的曆代帝王比例表”,我沒想到發表,隻是作為自己認識曆史,思索權位的一個資料,有時也和二三友好,作為談話的題目。過了一年多,又和一位文學界朋友談及此表。他建議我編一種套書。我本來有許多小說要寫,可是,我覺得此事很有意義,自己也有興趣,即組織幾位又是史學家又是作家的朋友(即閆德榮、吳夢起、郎享伯、孫寶鏞同誌,後來又加進周剛、白沙、孔軍同誌),著手編寫,又過了一年多,書編成了,就是這四卷。
編寫之前,我和這幾位同誌曾經商量了幾個問題:
第一是讀者對象問題。此書是作為史料寫,還是作為文學作品寫?我們認為,對象應該是最廣大的普通讀者,讓他們通過此書了解曆史和思索曆史;不是為史學家提供資料——他們掌握有比我們還多的資料。要特別注重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力爭達到雅俗共賞。
第二是文學性和曆史真實的關係問題。第一要符合曆史真實,但必須有文學性,有可讀性。我們遵循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即大事,主要人物和主要李件要符合曆史真實;小事,即情節和細節可以運用文學描寫手段。或者叫做“以史為骨,以文為肉”。這是用文學手段寫作曆史題材作品的共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