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廣西到北方(2 / 3)

[1] 人數來源於清政府的文件,如《平定粵匪紀略》卷二第 16 頁。曾根俊虎的《發賊亂誌》稱有 60 萬人。

[2] 如果巡撫與向榮在此處通力合作,應該能將太平軍擊垮,至少能將他們趕跑。但他們互相推諉。洪秀全麵對這樣的敵軍將領,應該能夠長期守住武昌,如同他守住金陵一樣。清政府的這些官員比那些被革職的官員強不了多少。我絲毫不懷疑洪秀全此時可以直達北京。

[3] 見《京報》1853 年 3 月 16 日號,朝廷斥責江蘇督撫的怯懦行徑。

緊接著,太平軍內部發生了意見分歧,有人主張北伐,有人主張原地不動。天王主張立即向河南推進,也許東王(楊)也是這個意思。如果立即前進,他們可以避開欽差大臣向榮將軍的攻擊,此人在武昌耽擱了少許時間,用以安排地方事務,現已出發追趕太平軍,因為缺少船隻而滯留於九江。如果太平軍能夠在黃河沿岸站穩腳跟,他們就會處在攻擊清朝首都的有利位置。但是,他們聽信了一位船夫的意見,放棄了這個合理的計劃。船夫用金陵作為首都的魅力來打動天王,強調河南那邊的困難,奉勸天王在金陵建立“天京”。[1]

[1] 《忠王自述》:第 6 頁。

那時候,太平軍有可能輕而易舉地攻下北京。但是,那位船夫也許代表將士們道出了他們不願向長江以北遠征的自然心情。長久以來,這條江流形成了華北和華南的自然分界線。從江岸向北行走一二十裏,氛圍就變得大不相同,你會感覺到自己進入了北方。長江比美國的南北分界線更像一條邊界。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太平軍從廣西來到金陵,像一支節日遊行的隊伍,沿途受到歡迎,百姓將之當作助他們脫離滿族人統治的救星,而不在乎他們那古怪的宗教。但是,如果一旦渡過長江,跨入北方的省份,情況也許就會大不相同。他們會成為敵占區內的陌生人,兵源將會減少,清政府和百姓有可能進行更頑強的抵抗。老船夫清楚地說出了將士們心中的疑慮。

這並不足以成為天王做出最後決定的理由。如果他再大膽一點,就可以掃清這些顧慮。其實北方跟南方一樣,清政府幾乎沒有設防。後來造成了大動亂並成為當局心頭大患的撚軍,已經開始四處奔襲。西北邊境躁動不安的回民,離起事已經不遠。隻要一點點果決,一點點勇敢,一些明智的措施安撫部眾,就能達到目標,將滿族人推下皇座。我們不能不設想,倘使天德與馮雲山此時還活著,曆史的進程很可能就會改變。

建立天京[1]並未占用太平軍過多的資源,他們還有能力占據鎮江與揚州這兩處戰略要地。鎮江是大運河與長江交彙之處的咽喉之地,50公裏之外的揚州位於大運河岸邊,兩城都控製著將漕米運往北京的那條命脈。林鳳翔奉命率部攻打這兩座城市。他在3月30日攻下了鎮江,留下羅大綱鎮守,他自己率部攻擊揚州,於1853年4月1日得手。他們花了一些時間奪取金陵對岸的浦口,以及浦口與揚州之間的那個地區,以鞏固這兩座城市的防禦。

[1] 太平天國將金陵更名為“天京”。

與此同時,在九江耽擱了5個星期的向榮於3月30日抵達金陵城外。這時太平軍已經深溝高壘,並已占據鎮江。因此他隻能紮下營寨,逐步圍攻。我們無法停下來講述11年圍攻的詳情,其中包括無數次小的戰鬥,有時是此方獲勝,有時是彼方得利。一個敵對的營壘存在於都城之外,並沒有令太平軍十分在意,但改變了他們的整個人生觀,因為他們必須將金陵視為大本營,由於長期遭受圍攻,必須常年處在戒嚴法的管製之下。軍隊顯然是來去自由;具有良好背景的百姓也能輕易地通過城門;外國艦船至少在1860年之後在長江上到處可見。但是金陵不再開放貿易。其城門關閉,有衛兵站崗;其居民靠國家配給的口糧生活,而丈夫、父親和兒子在太平軍中作戰,來來往往。在這座巨大的軍營裏,實行了最嚴厲的法律。

鎮江與揚州地位重要,誘使官軍采取重大的措施將其收複。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欽差大臣琦善以及直隸總督陳金綬和漕運總督楊殿邦,率領4000名騎兵和至少3萬名步兵,駐紮在揚州城外。但是他們無法趕跑深溝高壘的太平軍。[1]林鳳翔在他們的鼻子底下大搖大擺地將婦孺甚至財寶運到了金陵,留下曾立昌將軍駐守揚州。接著,他本人率領21個“軍”[2]北上,大約於5月22日從揚州出發。

[1] 曾根俊虎:《發賊亂誌》,第 14 頁。

[2] 《平定粵匪紀略》及其他中文著作稱有 21 個軍。倘若“軍”字是用作術語,那麼它指的是21個單位,每單位有12500人。曾根俊虎聲稱有36個團,每團有2000多人,那麼總兵力便為 75000 人。我無法找到他的依據。

林鳳翔所部襲擾了滁州與臨淮關以後,於5月28日攻陷鳳陽,這是揚州西北方約150公裏處的一個重要的府城。林鳳翔已從21個“軍”(或團)中派出6個“軍”(或團)去攻打六合,並控製六合與浦口之間的地區。這支小部隊在六合遭到誌願兵和村勇的頑強阻擊,傷亡慘重,被迫返回金陵。

林鳳翔將軍的主力得到東王派出的大部隊增援,繼續順利地穿越安徽北部。勝保在其後跟追,但沒能追上,因為他從揚州出發時跟林鳳翔之間已有很大距離。6月13日,林鳳翔攻打河南歸德府。他們於19日抵達省會開封,但未能攻陷該城,於是繼續前進,那一地區的所有官軍在後麵跟追。到了7月1日,他們已站在汜水的黃河之濱。

如今已無敷衍塞責的餘地了。清政府認為,北京的安全全靠將太平軍阻擋在黃河以南。直隸總督訥爾經額被任命為最高統帥,河南、山東、山西3省巡撫奉命與之合作,蒙古武裝應召從察哈爾火速趕來。黑龍江騎兵和西安府的騎兵也奉命前來。官軍的高級指揮官和大批兵力向林鳳翔撲來,林將軍知道他們所在之地很快就難以防守,於是悄然而迅速地轉移,乘坐煤船渡過了黃河。7月9日,他們攻打懷慶府,但遭到上述巡撫們及其將領們的反擊。官軍向太平軍發起了10次猛攻,都未能將敵軍擊潰,但是一場暴風雨幫了官軍的忙,太平軍向西逃去。官軍在後麵跟追,太平軍在後衛作戰中失去了3000兵力。現在河南平定了,但太平軍還在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