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期31天的圍攻無果之後,太平軍離開桂林,向湖南進發,後麵有和春的7000人跟追。他們攻占興安(5月22日)和全州(6月3日)。江忠源認為太平軍會從全州航行於湘江,直下長沙;他火速趕到距離全州不遠的蓑衣渡,那裏江麵狹窄,岸邊林木蔥鬱。江忠源決定用樹木而非用土石來阻擋太平軍通過。如他所料,太平軍乘小船順湘江而下,抵達這個地點時,不得不與江忠源及其楚勇小部隊較量。戰鬥進行了兩個晝夜,1000名太平軍陣亡,其中包括馮雲山。他們的船隻全被這位勇敢的官軍將領燒毀,太平軍被迫登陸行軍,前往永州和道州,並於6月12日攻占道州。[1]
[1] 《湘軍誌》:卷一,第 9 頁。《平定粵匪紀略》聲稱馮雲山是在全州陣亡,但可能是指全州地區,而非全州城。
他們在道州逗留了1個多月,吸收了成千上萬的追隨者,組織中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增強了兵力,得以成功地進軍金陵。但是,這個有利的因素被蓑衣渡戰役的深遠影響所抵消了。馮雲山之死使這場運動失去了最後一位較為能幹和冷靜的領袖,他生前一直把真正的目標擺在洪秀全及其合作者麵前。他的去世與洪大全的被殺損失幾乎同樣嚴重。馮雲山曾與後者攜手共建會黨,也許和他一樣具有寬廣的視野,而且站在洪秀全一邊。從後來發生的情況看來,北王韋昌輝,或許還有翼王石達開,具有同樣的素質,但其力量還不足以與楊秀清和蕭朝貴爭奪控製權。於是在馮雲山去世後,天平就完全偏向了宗教狂熱派的方向。他們傳播一種對多數國民而言顯得陌生而不合口味的宗教,最終給這場運動帶來了反作用力,領著它走向了滅亡。
此戰的第二大效果是打開了清政府的眼界,使他們找到了一條鎮壓太平軍更好的新途徑。高官們曾有兩次率領大部隊包圍了這支人數不多的造反武裝,唯一的結果是讓他們再次逃脫。但是,在蓑衣渡戰役中,一支根本不起眼的民兵隊伍堅守陣地,趕走了正在乘勝前進的太平大軍,為湖南省會的防禦爭取了時間。[1]正是這類軍隊在曾國藩的領導下得到了發展,最終給清政府帶來了勝利。唯有乘勝進軍,或者出現有能力的領袖來取代天德與馮雲山,才能使太平天國的事業免遭不可避免的災難。清政府現在擁有了一個法寶,可以用來克服現存體製的致命弱點。
這時候,官軍在道州集結,迫使太平軍向郴州轉移。這座重要的城市位於廣州通往北方的大道上。太平軍於8月16日攻克郴州,這是攻陷桂陽的第二天。[2]天王與主力留在郴州,而西王蕭朝貴率領一支小分隊即“敢死隊”繼續推進,企圖襲占長沙。他認為該城沒有設防,容易攻破。[3]
太平軍在長沙城外待了81天,未能得手。西王蕭朝貴被城牆上的炮火擊中陣亡,他的早夭使得洪楊不得不率全軍趕到長沙。這裏有一個奇怪的巧合:在太平軍圍攻末期,保衛長沙的巡撫駱秉章和天王一樣,也是花縣人。官軍陸續沿江而下,又有了擊潰太平軍的機會,隻要他們擁有能夠像江忠源的楚軍一樣善戰的軍人。11月份,太平軍3次(10日、13日和29日)引爆地雷,兩次炸垮了城牆,但在試圖衝入缺口時被守軍擊退。
他們的鹽與油的供應已經斷絕了,陷入敵軍的包圍,隻有解圍而去。在離開長沙之前,“天王在長沙南門製造玉璽,呼稱萬歲[4],妻稱娘娘[5],封東、西、南、北、翼王,封王在前,天王呼萬歲在後。
[1] 《平定粵匪紀略》:卷一,第 15 頁。
[2] 《湘軍誌》:卷一,第 10 頁;《平定粵匪紀略》:卷一,第 19 頁。
[3] 據說當局對於他們的行動一無所知,隻是因為太平軍誤將該城東南角上的高塔認作城門,才使長沙在城門關閉之前免遭攻破。
[4] “萬歲”是隻能用於皇帝的稱呼。
[5] 即皇後。
製造璽成,攻城未下,計及移營,欲由益陽縣欲靠洞庭湖邊而到常德,欲取湖南為家”。[1]
太平軍的一支小部隊奉令向湘潭開進,然後繞過山嶺與主力會合。主力於11月30日夜晚從浮橋上渡過湘江,西進益陽。他們這個小小的計謀騙得官軍沿東岸火速奔向湘潭,太平軍得以順利地脫逃。從9月10日起,他們一直圍攻長沙。
他們在益陽的江水中找到了幾千艘船,便從水上推進,通過臨資口,越過洞庭湖,抵達嶽州。這座城中有康熙時代三藩之亂的首領吳三桂留下來的大批軍火。他們在抵達嶽州幾天後,於12月13日占領了該城,大多數守軍在他們到達之前就溜走了。[2]吳三桂的軍火充實了他們的裝備,他們還得到了另外5000艘船隻,於是揚帆直下長江,抵達漢陽,於1852年12月19日攻克該城。他們燒毀大商埠漢口之後,渡江攻打武昌。總督借口保衛湖南,未到湖北。巡撫盡了最大的力量,向榮指揮的部隊從湖南趕到,距城牆僅3裏之遙,太平軍夾在官軍與城牆之間。守軍和向榮所部都不願與太平軍交戰,冬雨給了他們無所作為的口實。於是太平軍得以及時炸垮城牆。爆破發生於1月13日黎明。巡撫勇敢地捍衛城池,但他與其他省級高官一起,都被太平軍擊敗,死於戰場。
賽尚阿已被革職,由徐廣縉接任,但後者在太平軍離開後方才抵達長沙,當太平軍攻占武昌時才抵達嶽州。朝廷將他罷黜,令向榮出任欽差大臣。
武漢三鎮事實上未經戰爭而陷落,再次震撼了清政府。1840年在危急時刻於廣州取代林則徐出任欽差大臣的琦善,現在被朝廷起用,奉令統帥從直隸、陝西與黑龍江挑選的騎步精兵防禦河南,以防太平軍向北京挺進。[3]
[1] 摘自中文版的《忠王自述》,見《中國秘史》第128頁。比較雷的譯文第5頁、第6頁。
[2] 《湘軍誌》:卷一,第13頁;《平定粵匪紀略》:卷一,第17頁下欄、第18頁上欄。
[3] 《平定粵匪紀略》:卷二,第 1 頁下欄。此處稱太平軍打算通過襄陽北上,但意識到河南防禦森嚴,進軍不便。
向榮升官之後,變得積極起來。如果他早是如此活躍,就能救下武昌。太平軍自認為沒有足夠的力量長久防守武漢,於是征集幾千艘船隻,於1853年2月8日登船起航,沿長江而下。據說他們此時的人數為50萬[1],包括男女老幼。他們的氣勢一定把向榮嚇住了,因為他眼睜睜地看著太平軍由1萬多艘船組成的艦隊揚帆而去,前往金陵去建立天國。
這支大軍[2]沿長江兩岸推進,搶掠行經的所有城鎮。金陵的總督正在武穴附近等待他們,這裏是他轄區的邊界。他突然覺得自己必須返回金陵。做這個決定部分是因為他害怕了,部分是因為他手中兵力太少。他派出了一名總兵前去阻擊太平軍,但那位將領很快就被擊敗,於是總督與江西巡撫各自逃之夭夭。[3]由於他們的怯懦,九江沒有設防,於2月17日陷落。在安慶,安徽巡撫突然去世,留下布政使守城,但他未能守住。2月24日安慶失陷,布政使退守一座小城。一周以後,該城失陷。於是一城接一城落入太平軍之手,北京的高官們又懼又惱。坐鎮金陵的巡撫在總督出外的情況下,本來可以采取措施防禦該城,但連他也借口戰略轉移而跑去了鎮江。太平軍於3月8日便已來到金陵的外圍工事之前,當月19日便攻陷了該城。清政府說滿族人駐軍頑強地保衛了內城,但太平軍不久之後告訴密迪樂先生,滿族人駐軍下跪求饒,像哀鳴的綿羊一般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