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散的太平軍一部分到了華南的偏遠地方,另一部分越過大洋到了美國。[1]我們且把此事放下,來看看曾國藩的情況。他現在誌得意滿地在昔日敵人的國都裏履行總督的職責。上一章已經說過,他沒有找到謠傳在金陵儲藏的財寶,感到非常失望。然而,盡管沒有財寶,他還是設法對總督衙門進行了必要的修繕,在這座被軍法統治了多年的城市裏建立文官政府。他最關心的事情之一是愉快地恢複已經荒廢多年的科考。[2]他的湖南官兵解散了一部分,餘部也分散開來,由一些獨立的指揮官分別統率,這無疑是出於他曾多次對弟弟陳述的想法:在攻占金陵之後,他們必須低調一點,以免權勢過大,成為陰謀者與敵對者的靶子。[3]
[1] 這是曾國藩的一位孫兒給我的信息。
[2] 《大事記》:卷三,第 16 頁下欄、第 17 頁。
[3] 《年譜》:卷十,第 7 頁上欄。參見 1864 年的書信。
然太平軍的威脅已經消除了,撚軍的聲勢卻是空前壯大。他們吸收了分散於北方與西部的太平軍殘股,對黃河以南、鄂北與皖北、從陝西邊界到大運河直至山東的各個地區構成嚴重的威脅。許多年來,他們令清廷不得安寧,擔心他們與太平軍聯手反清。他們如何興起,其目的是什麼,都無法弄清。他們的作戰方式令人認為他們隻是純粹的匪幫,他們趁著全國的大混亂,羽翼已經十分豐滿。如果他們打算建立一個對立的政權,或者有高於搶掠的什麼目標,那麼他們就成功地掩蓋了真相。此時他們集結於[1]4位首領的麾下,這4人是張宗禹、任柱、牛洪與賴文光,而最後的這個賴文光,就是從太平軍過來的。他們人數雖眾,卻不確定。
[1] 《年譜》:卷十,第 11 頁上欄。《家書》:1866 年 6 月 4 日與 1867 年 1 月 27 日。
他們四處行走,帶著家眷、牲口這些拖累,完全沒有火器,這使他們很難甚至無法攻占四麵圍牆的設防城市。他們不帶帳篷,沒有長久的根據地,在夜幕降臨的時候,他們會分散到附近的村落,或者在機會到來時攻占其部隊所需的地方。他們能以驚人的速度行軍,一天推進百裏以上,可以連續多日行軍。當他們的敵人——官軍逼近到令人不安的距離時,他們會繞圈子行軍,像蟻群一樣左衝右突,設法把敵軍拖垮。他們通常避免與被派來攻剿的官軍作戰,絕對不會主動攻擊。但是,在陷入困境時,他們會異常驍勇地反抗。四支撚軍中每一支有幾千名騎兵,以大刀與長棍為武器,殺傷力很強。遇到危險時,這些騎兵將其他人圈圍起來,以抵禦攻擊,或護衛其步兵的兩翼。其步兵則揮舞長矛,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1]
許多年來,曾國藩及其將領們一直擔心撚軍在湖北和安徽與太平軍會合,使太平軍有足夠的力量擊敗官軍。僧格林沁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擊敗以後,那位蒙古王子被派去驅剿撚軍,卻於1865年5月18日遭到伏擊陣亡。這個轉折使撚軍直接威脅到清廷,上諭急召曾國藩前往山東,指揮剿撚的作戰。[2]
曾國藩經曆了多年艱苦動蕩的戰爭,好不容易取得了勝利,已經安頓下來,在一個安寧的都市裏進行和平的治理。這道上諭的到來,對他是一個打擊。他很清楚擺在他麵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任務。他手中兵力不多,無論是湘軍還是淮軍,人數都不夠。撚軍騎兵強盛,而他沒有騎兵。他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做準備,以增強兵力,組建騎兵。準備就緒以後,他還要占領13個作戰基地,戰線長達500公裏。他在第一份奏疏(5月29日)中提出了這些問題,並說他精力日衰,不願擔此重任。[3]這道奏疏隻是禮儀所要求的謙辭。同一天,他寫信回家說,他打算在夏曆月底率領8000名湘軍和14000名淮軍啟程,但在10天以後,他計劃率領9000名湘軍和21000名淮軍。[4]上諭批準了他的安排,授予他在山東、直隸、河南3省的最高指揮權,於是他於6月18日啟程,於9月23日抵達他在徐州的大營。
現在他把部隊分布到4個大基地。濟寧成為山東的作戰基地,由潘鼎新指揮;徐州則是江蘇的基地,由張樹聲指揮。[5]
[1] 《年譜》:卷十,第5頁下欄。他們現在可能得到了許多戰敗太平軍與不滿者的增援。
[2] 《年譜》:卷十,第 6 頁下欄。
[3] 《年譜》:卷十,第 7、8 頁。寧願要安徽人而不願要湖南人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較能適應寒冷,能夠吃慣小麥。見《家書》,1859 年 10 月 29 日。
[4] 《家書》:1865 年 5 月 29 日與 6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