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第14章第575~624頁及以下記述太平天國運動。除了從《忠王自述》中搜集的材料以外,沒有 1854—1860 年的記述。寫得很好。
12.S. 威爾斯·威廉斯(Williams,S.Wells)。《中國史》,選自《中央王國》的曆史篇章( A·History·of·China,being·the·Historical·Chapters·from·The·Middle Kingdom )。F.W. 威廉斯(F.W.Williams)編輯,另有 1 章增補最新的資料。紐約,1897。
13.W.C. 霍瓦德(Howard,W.C.)。《1848—1860 太平天國運動簡史》( A Short·Sketch·of·the·Taeping·Rebellion,1848—1860 )。上海,1901。
14.C. 斯皮爾曼博士(Spielmann,Dr.C.)。《中國的太平天國革命(1850至 1864)》【 Die·Taiping-Revolution·in·China(1850·bis·1864) 】。 哈雷,1900。
15.M.T. 葉茨醫學博士(Yates,Rev.M.T.D.D.)。《太平造反運動》( The T’ai·Ping·Rebellion )。在上海戒酒會館為上海戒酒協會發表的演講。上海,1876。
16. 埃斯凱拉克·德·勞突爾(Escayrac·de·Lauture,Cte.d’.)。《對中國過去與未來的考察》,埃斯凱拉克·德·勞突爾對當前造反運動的研究。1862 年 6 月 21 日科學院道德與政治會議備忘錄( Considerations·sur·le·passeet·l’avenir·de·la·Chine.Examen·de·la·Rebellion·actuelle·par·le·Cte. d’Escayrac·de Lauture.Memoire·Vlu·a·l’Academic·des·Sciences·Morales·et·Politiques·dans·le·seance du·21·juin·1862)。
17.H.B.莫爾斯(Morse,H.B.)。《中華帝國的國際關係》(The 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Chinese·Empire)。3卷本,第1卷,1910;第2卷與第3卷,1918。
有關太平軍相當不錯的記述,特別是“常勝軍”及其作戰。未依據中文資料。
18.H.B.莫爾斯(Morse,H.B.)。《中國的貿易與行政》。第2版。倫敦,1912。
包含對於太平天國的記述,但不如其後來的著作那麼好。
19.G.尼耶(Nye,G.)。《中國問題的基本原理》,包括帝國暴政的探索,考察英法美3條約列強對它的義務,回顧與中國的第1次和第2次戰爭,順帶記述太平軍。(The·Rationale·of·the·China·Question,comprising an Inquiry into the Repressive Policy of the Imperial Government,with Considerations of the Duties of the 3 Treaty Powers,England,France,and America,in regard to it and a glance at the Origin of the 1st and 2nd Wars with China,with Incidental Notices of the Rebellion)。這是一位美國人的著作。澳門,1857。
有關太平軍的資料很少。
20.J.O.P.布蘭德與E.白克豪斯(Bland,J.O.P.,and Backhouse,E.)。《皇太後治下的中國》(China·under·the·Empress·Dowager)。倫敦,1910。
第5章第64~80頁包含曾國藩長篇捷報的譯文,以及皇太後一次召對的記述。
21.《已故兩廣總督、京城大學士官文傳略及太平軍的敵對行動》(Kuan Wen,late·Viceroy·of·Hupeh·and·Hunan,subsequently·First·Minister·at·Peking.Biographical·Sketches·and·Incidents·of·the·Taiping·Rebellion)。摘自有關官文的中文資料。上海,1871。
22.W.A.P.馬丁(Martin,W.A.P.)。《中國的覺醒》(The·Awakening·of China)。紐約,1907。
157~162頁包含對太平軍的簡述。
23.W.A.P.馬丁(Martin,W.A.P.)。《循環中國》(A·Cycle·of·Cathay)。紐約,1900。
馬丁在101頁表示了他對幹涉政策采用的悔恨。他把采納這種政策歸咎於法國人的影響,因為羅馬天主教傳教士憎恨太平天國宗教遵循新教教義。
24.W.H.希克斯上校,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下院議員(Sykes,Col.W.H.,F.R.S.,M.P.)。《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起源、進展與現狀》(The·Taeping Rebellion·in·China,its·Origin,Progress·and·Present·Condition),是一係列寫給《阿伯丁自由報》(the·Aberdeen·Free·Press)與《倫敦每日新聞》(London·Daily News)的信函。
反對政府的幹涉政策。
25.W.H.支那·希克斯(Sykes,Col.W.H.China)。《下院議員W.H.希克斯上校1861年3月12日星期二在下議員的講話》(Speech·of·Col.W.H.Sykes,M.P.,in·the·House·of·Commons,on·Tuesday,March·12,1861)。摘自《英國國會議事錄》(Hansard)的《國會辯論》(第161卷(1861)第1841頁。
26.下議院的辯論。同上,第172卷(1863)第270—330頁。
27.S.馮·弗裏斯(Fries,S.von)。《中國發展史概論》,根據中文資料翻譯與闡釋》(Abriss der Geschichte China’s seit seinem Entstehung.Nach chinesischen Quellen uebersetzt und bearbeitet.)維也納,1882。
28.瑞尼·噶斯頓·喬治·馬斯佩羅(Maspero,Rene Gaston George)。《中國》(La·Chine)。巴黎,1918。
關於太平天國運動的記述沒有新意。
29.J.P.G. 鮑狄埃(Pauthier,J.P.G.)。《現代中國》( Chine·Moderne )。1853。
對於太平天國運動而言,此書出版太早,但也有用,其中寫出了對於當時中國的印象。
30.J.J.M. 德·格魯特(De·Groot,J.J.M.)。《中國的宗派主義與宗教迫害》( Sectarianism·and·Religious·Persecution·in·China )。2 卷本。阿姆斯特丹,1904。
德·格魯特(De Groot)提出一個理論:太平軍的興起是因為政府對異教的迫害,致使絕望的民眾反抗。他將該運動追溯至1836年及下一年在湖南發生的具有宗派性質的迫害。各個遭受迫害的團體在其後的聯合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他反對韓山文(Hamberg)有關洪秀全幻覺的記述,他認為那是韓山文的幻覺。事實上關於幻覺的記述我們並非從韓山文一人所得,在太平天國人士的著作中也可看到,而太平天國教義中不恰當但很明確的基督教元素處於支配地位,不能支持作者的理論。何況,即便承認他提出的迫害一事,我們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即中國的所有革命運動事實上都以兄弟會或宗教結社萌芽。按照洪大全的講法,洪秀全運用他的權力召集了不少的基督教徒而非革命者,而所有可信的記述都證實了這一點。在大多數的迫害活動中,宗教本身遭到的反對,不如利用宗教外衣掩蓋的革命陰謀。
31. 海因裏希·赫爾曼(Hermann,Heinrich)。《中國史》( Chinesische Geschichte )。斯圖亞特,1912。
赫爾曼在其參考文獻中表明,他全部依據第二手資料。
32. 約翰·弗蘭西斯·戴維斯爵士(Davis,Sir·John·Francis)。《 中國:帝國及其居民總述》( China:A·General·Description·of·that·Empire·and·its Inhabitants )( 修訂版 )。倫敦,1857。
33.H.H. 戈文 (Gowen,H.H.)。《中國史綱》( An·Outline·History·of China )。波士頓,1913。
34.R.S.甘德利(Gundry,R.S.)。《中國今昔》( China·Present·and Past )。倫敦,1895。
35.K.S. 拉透瑞特 (Latourette,K.S.)。《中國的發展》( The·Development·of China )。紐約,1917。
36. 菲利普·W·塞金特(Sergent,Philip·W.)。《中國的皇太後》( The Great·Empress·Dowager·of·China )。倫敦,1900。
關於中國曆史的以上6部著作包含一些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記述,但隻有戴維斯寫了一些新內容,他的記述隻有戰爭的第1階段可用。
37.B. 沃爾佛斯坦,耶穌會成員(Wolferstan,Rev.B.,S.J.)。《中國的天主教會》( The·Catholic·Church·in·China )。愛丁堡與聖路易斯,1909。
38. 泰勒·丹尼特(Dennett,Tyler)。《東亞的美國人》( Americans·in Eastern·Asia )。紐約,1922。
四、全部或部分記述運動末期的著作,特別是記述江浙作戰與外國幹預。
1.上海
〔1〕《上海周邊各地對太平天國運動的鎮壓》( Suppression·of·the Taiping·Rebellion·in·the·Departments·around·Shanghai )。上海,1871。
〔2〕蒙塔爾多·德·耶穌(de·Jesus,Montaldo)。《曆史上的上海》( Historic Shanghai )。上海,1871。
方圓百裏作戰的最佳記述之一。
〔3〕J.W.麥克勒蘭(McClelan,J.W.)。《上海故事》( The·Story·of Shanghai )。上海,1889。
一本優秀的小書。
〔4〕A.米奇(Michie,A.)。《維多利亞時代在華的英國人》,路德佛德·艾爾科克爵士的生平。(The·Englishman·in·China·during·the·Victorian Rra,as·illustrated·in·the·career·of·Sir·Rutherford·Alcock).2卷本。愛丁堡與倫敦。1900。
本書不僅寫到上海,還寫了一位外交人員的生涯,他與該口岸城市有密切的聯係。
2.“常勝軍”
〔1〕羅伯特·S. 蘭透爾(Rantoul,Robert·S.)。《弗雷德裏克·湯森·華爾》( Frederick·Townsend·Ward )。麻薩諸塞州塞勒姆,1908。
〔2〕D.J. 麥克戈文博士(Macgowan,Dr.D.J.)。《回憶華爾、白齊文兩將軍及其常勝軍團》( Memoirs·of·Generals·Ward,Burgevine,and·of·the·Ever Conquering·Legion ), 載於《遠東》( The·Far·East ),1877。
〔3〕A. 威爾遜(Wilson,A.)。《“常勝軍”,在戈登上校指揮下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國作戰史》( The“Ever·Vivtorious·Army”.A·History·of·the Chinese·Campaign·under·Lt.Col.C.G.Gordon,C.B.R.E.and·of·the·Suppression·of·the Taiping·Rebellion )。愛丁堡與倫敦,1868。
〔4〕D.C.波爾格(Boulger,D.C.)。《聖·邁克爾與聖·喬治指揮官勳章獲得者哈利戴·馬卡特尼爵士的一生》。倫敦與紐約,1908。
此書有助於糾正將戈登理想化的傾向。馬卡特尼博士在外交上的嫻熟技巧似乎能夠阻止脾氣火爆的戈登在非理性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3.戈登將軍
〔1〕阿農(Anon)。《戈登將軍傳》,由《我們的女王》《新世界英雄》等書的作者撰寫。(Life·of·General·Gordon.By·the·Author·of·Our·Queen,New World·Heroes,etc.)。倫敦,1887。稍後的增補版,1887與1900。
〔2〕瑞吉納爾德·H·巴尼斯,西維特利的教區牧師,以及查爾斯·E.布朗,皇家炮兵少校(Barnes,Reginald H.,Vicar of Heavitree,and Brown,Charles E.,Major,R.A.)。《查爾斯·喬治·戈登傳略》(Charles·George·Gordon,A Sketch)。倫敦,1885。
〔3〕D.C. 波爾格 (Boulger,D.C.)。《戈登的一生》( Life·of·Gordon )。2卷本。倫敦,1896。
〔4〕阿奇爾·拜爾維斯(Bioves,Achille)。《19 世紀的大冒險家——戈登帕夏》( Un·Grand·Aventurier·du·XIX·Siecle——Gordon·Pacha )。
〔5〕威廉·F.巴特勒爵士,上校。(Butler,Col.Sir William F.)。《查爾斯·喬治·戈登》。英國硬漢係列(English Men of Action Series)第1卷。倫敦,1889。
〔6〕查爾斯·孔瓦利斯·切斯尼上校(Chesney,Col.Charles Cornwallis)。《現代軍事傳記散文》(Essays·in·Modern·Military·Biography),第6部第163~203頁,《中國人戈登及太平天國運動》(Chinese·Gordon·and·the·Tai·Ping·Rebellion)。倫敦,1874。
〔7〕阿齊波爾德·佛比斯(Forbes,Archibald)。《中國人戈登簡傳》( Chinese Gordon,A·Succinct·Record·of·his·Life )。第 12 版。倫敦,1886。
〔8〕亨利·威廉·戈登(Gordon,Henry·William)。《查爾斯·喬治·戈登一生大事總覽》( Events·in·the·Life·of·Charles·George·Gordon·from·Its Beginning·to·its·End )。倫敦,1886。
〔9〕A.艾格蒙特·黑克(Hake,A.Egmont)。《中國人戈登的故事》(The Story·of·Chinese·Gordon),第7版。2卷本。1884,1885。
〔10〕A.艾格蒙特·黑克(Hake,A.Egmont)。《太平天國運動大事記》;複印戈登將軍複製的手稿,有其專題論文、導言與注解的手跡(Events·in·the Taeping·Rebellion.Being Reprints of Manuscripts copied by General Gordon,C.B.,in his own handwriting with Monograph,Introduction and Notes)。倫敦,1891。
〔12〕W.E. 李雷(W.E.Lilley)。《戈登將軍在格雷夫森德的生活與工作》( The·Life·and·Work·of·General·Gordon·at·Gravesend )。倫敦,1885。
〔13〕托馬斯·李斯特(Lyster,Thomas)。《與戈登一起在中國》;皇家工程兵托馬斯·李斯特少尉的書信。( With·Gordon·in·China.Letters·from Thomas·Lyster,Lieutenant,Royal·Engineers. )倫敦,1891。
〔14〕馬考雷博士(Dr.Macaulay)。《戈登軼事》;生平概述,性格描述。(Gordon·Anecdotes. A Sketch of the Career,with illustrations of the Character of Chas.G.Gordon,R.E.)。倫敦,1885。
〔15〕A. 墨菲助理軍醫(Moffitt,Assistant·Surgeon)。《戈登的英中部隊於 1863 與 1864 年在江蘇打擊太平軍作戰的醫療報告》 (A·Medical·Report of·the·Campaign·Carried·on·by·Gordon’s·Anglo-Chinese·Contingent·against·the Taepings,in·the·province·of·Keang-soo,in·1863·and·1864 )。1865。
〔16〕薩繆爾·莫斯曼(Mossman,Samuel)。《戈登將軍有關在中國建功的私人日記》;由薩繆爾·莫斯曼講解,此人為戈登鎮壓太平軍時期的《北華捷報》編輯。(General·Gordon’s·Private·Dairy·of·his·Exploits in·China;amplified by Samuel Mossman,editor of the North China Herald during Gordon’s Suppression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倫敦,1885。
〔17〕李頓·斯特拉齊(Strachey,Lytton)。《維多利亞時代的名人》(Eminent Victorians )。紐約,1917。
盡管斯特拉齊(Strachey)主要記述戈登在非洲的事業,但其概述表明,戈登在江蘇的若幹作戰行動中存在不合理性。
〔18〕S.A.斯萬(Rev.S.A.Swaine)。《世界工作者——戈登將軍》(The World’s·Worker-General·Gordon)。倫敦,1885。
〔19〕R.H.威奇上校(Vetch,Col.R.H.,C.B.)。《戈登在中國的作戰》;本人講述,導言與太平天國運動簡述。(Gordon’s·Campaign·in·China.By Himself.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 short account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倫敦,1900。
此文首次出現於1900年9月與10月的《雙周報》(Fortnightly Review)。威奇(Vetch)堅持說莫斯曼(Mossman)的著作是純粹的編纂,而威爾遜(Wilson)的《常勝軍》(The“Ever·Victorious·Army ”)盡管滿書的跑題,卻是有關戈登作戰的最佳著作。
4.法國人的作戰
〔1〕P. 吉科爾(Giquel,P.)發表在 1864 年 6 月 15 日《雙月報》( Revue des·Mondes )上的文章。
科迪埃(Cordier)在其著作中到處引用。
〔2〕塔帝夫·德·馬德雷(de·Moidrey,Tardiff)。《在華作戰與軍事行動概述》( Notice·sur·les·campagnes·et·operationes·militaires·faites·en·Chine )。梅斯,1854。
〔3〕阿農(Anon)。《法國人在浙江》;由法國人撰寫。( La·Franceau·Tche-Kiang,par·un·Francais )。上海,1901。收入《東方叢書》( Serird’Orient ),第 5 本。
科迪埃(Cordier)聲稱作者是雷諾得(Mgr.Reynaud)。
5.李鴻章
〔1〕J.O.P.布蘭德(Bland,J.O.P.)。《李鴻章》(Li·Hung-chang)。倫敦,1917。
此書開始於李鴻章出任巡撫以後,簡短的導言非常簡略地介紹了其早年生活。參考文獻表明其主要依據為外文資料。
〔2〕R.K.道格拉斯(R.K.Douglas)。《李鴻章》(Li·Hung-chang)。倫敦,1895。
〔3〕阿奇波爾德·裏特爾太太(Little,Mrs.Archibald)。《李鴻章,其生平與時代》(Li·Hung—chang.His·Life·and·Times)。倫敦,1903。
此書主要依據外文資料。
〔4〕W.F.曼尼克斯(Mannix,W.F.)。《回憶李鴻章》(Memoirs·of·Li Hung-chang)。倫敦,1903。由約翰·W.佛斯特(John W.Foster)作序。
不可信。
〔5〕有關李鴻章的期刊文章。
①阿農(Anon)。《李鴻章大人》( His·Excenllency,Li·Hung—chang )。載《遠東》( The·Far·East )第 1 卷,1876 年第 3 與第 4 期。
② A. 米奇(Michie,A.)。《李鴻章》( Li·Hung-chang )。載《19 世紀》( Nineteenth·Century )第 40 卷,1896 年 8 月,第 226~239 頁。
③同上。《李鴻章》( Li·Hung-chang )。載《布萊克伍德雜誌》( Blackwood’s Magazine )第 170 卷,1901 年 12 月號,第 836—851 頁。
④吉爾伯特·雷德(Reid,Gilbert)。《李鴻章 ; 性格速寫》( Li·Hung-chang;a·Character·Sketch )。 載《 論 壇》( The·Forum )1902 年 2 月 號, 第723—729 頁。
五、關於曾國藩的二手著作或西文的雜誌文章
1.書籍:我至今沒有發現。
2.E.H. 帕克(Parker,E.H.)。《曾侯爵已出版的書信》( The·Published Letters·of·the·Senior·Marquis·Tseng )。《中國評論》( China·Review ),第 18 卷,1890。第 347—365 頁。
3.C.I. 華特(H[uart],C.C.I.)。《曾國藩的誕生》( The·Birth·of·Tseng Kuo-fan )。皇家亞洲學會北華分會《學報》( Journal·North·China·Branch·of the·Royal·Asiatic·Society )第 20 卷,1885 年。第 184 頁。
4.L.M.菲小姐(Fay,Miss L.M.)。《曾國藩最後的日子》(The·Last·Days of·Tseng·Kuo-fan)。根據《京報》(Peking·Gazette)翻譯。《鳳凰》(The Phoenix)1872年11月29日號。
5.H.A.吉爾斯(Giles,H.A.)。《中國傳記辭典》(A·Chinese·Biographical Dictionary)。倫敦與上海,1898。
此書用了3頁記述曾國藩的事業,這是我們可以找到的最佳英語記述,而且是準確的。這一時期其他幾位領導人的材料也可使用。
6.薩繆爾·寇令(Couling,Samuel)。《中國百科全書》(The Encyclopaedia·Sinica)。上海,1917。
隻有6行記述曾國藩;左宗棠有8行;戈登有43行,與他相對照的是李鴻章的25行。
7.C.維爾弗瑞德·艾倫(Allan,C.Wilfred)。《中國的製造者》(Makers of·Cathay)。上海,1909。
關於曾國藩的論文(第216~228頁)承認他所做的重要工作,但包含許多錯誤,因為在大部分內容中作者很可能僅僅使用了英語資料。在關於李鴻章的論文中,艾倫(Allan)把華爾部隊的組建歸功於李鴻章,忘記了有關的日期。
8.川崎三郎(Kawasaki,Saburo)。《東方的偉人》(To-ho·no·I-jin)。
日文的優秀傳記。東京,1890。(東京文求堂書店,1903。——譯注。)
六、載於期刊或知識社會年鑒的所有記述這場運動的其他文章,請見科迪埃(Cordier)的《中國文獻》(Bibliotheca Sinica)與普爾(Poole)的《索引》(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