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2 / 3)

7.J.F.戴維斯爵士、巴特(Davis,Sir J.F.,Bart)。《太平軍占領前後的長江大河穀考察》(View·of·the·Great·Valley·of·the·Yangtse-Keang·before·and·since its·occupation·by·the·Rebels)。載皇家地理學會《記錄彙編》(Proceedings),1859。第164頁及以下。

8.格裏菲斯·約翰(John,Rev.Griffith)。《格裏菲斯與太平軍的遭遇》(Grifith·John’s·Experience·of·the·Insurgents),廣州,1861。

這是一本小冊子,其中他的部分信函刊載於《中國之友》( Friend·of China)。有些記事再現於W.H.希克斯(Sykes,W.H.)的《中國的太平天國反叛》(The·Taeping·Rebellion·in·China).

9.格裏菲斯·約翰(John·Rev.Griffith)的傳記:

〔1〕《在華50年故事》(The·Story·of·Fifty·Years·in·China),R.沃德羅·湯普森(R.Wardlaw Thompson.),倫敦,1906。普及版,1908。第5章第114—156頁,談及太平天國運動。

〔2〕《格裏菲斯·約翰:漢口傳教團的創立者》( Griffith·John:Founder·of·the·Hankow·Mission ),威廉·羅伯森(William Robson),紐約與芝加哥。第3章第37~52頁,談及太平天國運動。

〔3〕《華中傳教先驅者格裏菲斯·約翰的故事》(The·Story·of·Griffith John,the·Apostle·of·Central·China),尼爾森·比頓(Nelson Bitton),第4章,第48—56頁,談到太平天國。

10.《太平天國真相》(T)。作者為“其中一分子”(One of Them).由傳教士J.W.興頓(Rev.J.W.Worthinbgton)作序,倫敦,1864。

11.“呤唎”(Lin Li)[A·F·林德利(Lindley,A.F.)]。《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革命的故事,包括作者的親曆記。( Ti-ping·Tien-kwoh;the History of the Ti-ping Revolution including a Narrative of the Author’s Personal Adventures.),兩卷本。倫敦,1866。

作者同情太平天國,他曾服務於這場運動。他收集了所有能夠找到的對該運動有利的意見。許多這樣的評論原本散見於不可能找到的雜誌上,都能在本書中見到。有些證據不可信,全書顯然到處都有親太平天國的偏見。如果他就是捕獲了《螢火蟲》的那個人,那麼他在當時的行為就使他成了一個問題人物。使用他的著作時要小心謹慎,但是其陳述在能通過檢驗時還是有價值的。

12.海倫·伊迪斯·列吉(Legge,Helen Edith)。《詹姆斯·列吉》,傳教士與學者(Missionary and Scholar),倫敦,1905。第8章談到幹王洪仁達(應為洪仁玕。——譯注)(洪金)。

這位傑出的學者強烈反對與清軍一起對太平軍作戰的決定。

13.牟爾,尊者副主教(Moule The Venerable Archdeacon)。《1861—1863太平天國造反運動個人回憶錄》(Personal·Recollections·of·the·T’aiping Rebellion,1861—1863 )。上海,1898。

作者聲稱他從中文資料中得知戰敗的太平軍殘部在西南各省停留下來,最終被清軍從那裏趕過了邊境,成為“黑旗軍”,信奉同樣的宗教。

14.牟爾,尊者副主教(Moule The Venerable Archdeacon)。《太平軍占領下的寧波,1861—1863》(Ningpo·Under·the·Taipings,1861—1863)。載於《東亞》(The·East·of·Asia)第1號與第2號第5卷。

15.容閎(Yung Wing)。《我在中國與美國的生活》(My·Life·in·China and·America)。紐約,1909。

第9章至第13章談到他在內地旅行時,在安慶見過幹王,也見過曾國藩。前者強迫他為太平天國服務,但他懷疑那些人能否成功,寧願到曾國藩手下求職,因為他感知到其人格的偉大。

16.信仰傳播協會年鑒,主教與兩個世界傳教會傳教士的通信期刊彙編,以及與傳教會及信仰傳播協會有關的所有文獻(Annales de l’Association de la Propagation de la Foi,Recueil petiodique des lettres des eveques,et des missionairs des missions des Deux Mondes,et de tous les documents relatifs aux missions et a l’Association de la Propagation de la Foi)。裏昂,每年出版。第23卷至第37卷應該有這方麵的的內容。

17.J.D.約翰遜(John,J.D.),美國海軍。《中國與日本》,講述蒸汽快艦“波瓦坦”號巡航的故事。(China·and·Japan,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Cruise of the steam frigate Powhatan)。費城,1861。

其所談的主題不明確,隻有對當時中國的總體印象。

18.瑪奎斯·德·莫吉斯(de Moges,Marquis)。《格羅斯男爵於1857—1858出使中國與日本》(Baron·Gros’s·Embassy·to·China·and·Japan·in·1857—1858)。倫敦與格拉斯哥,1860。

19.羅契爵士(Loch,Lord)。《個人記述埃爾金爵士於1860年第2次出使中國期間的往事》(Personal·Narrative·of·Occurrences·during·Lord·Elgin’s Sencond·Embassy·to·China·in·1860)。倫敦,1861。

20.T.沃爾龍德(Walrond,T.)。《埃爾金爵士書信與日記》(Letters and·Journals·of·Elgin)。倫敦,1872。

21.J.L.涅維爾斯(Nevius,J.L.)。《中國與中國人》(China·and·the Chinese)。紐約,1869。

本書包括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記述(第16章“太平天國運動”,第417—427頁),卻是差強人意。

22.A.B.米特福德(Mitford,A.B.)《駐北京使館的隨員》(A ttache·at Peking)。倫敦,1900。

隻是各處散布著一些可供參考的資料。

23.D.F. 瑞尼醫學博士(Rennie,D.F.M.D.)。《英國在北京設立使館第一年時的北京與北京人》( Peking.and.the.Pekingese.during.the.First.Year.of.theBritish.Embassy.at.Peking )。2 卷本。倫敦,1865。

關於太平天國運動的參考資料散見於書中。

24. 約翰·斯卡史(Scarth,John)。《在華 12 年:百姓、反叛者與官員》( Twelve.Years.in.China.The.People,the.Rebels.and.the.Mandarins )。愛丁堡與倫敦,1860。

書中對太平天國運動做了簡述。斯卡史(Scarth)提出了天德王的問題,但沒有給予答案。

25.L.S. 佛斯特教士(Foster,Rev.L.S.)。《在華 50 年:塔爾頓·佩裏·克勞佛德神學博士大事記》( Fifty.Years.in.China.An.Eventful.Memoir.of.TarletonPerry.Crawford,D.D. )。納什維爾,1909。

第 11 章簡述了在去武昌途中訪問蘇州、金陵等太平軍占領區的情況。

26. 簡 .R. 愛德金斯(Edkins,Jane.R.)。《中國場景及人物》,附錄從中國各地發出的一係列書信中有關基督教傳教會及傳教生活的記錄。講述其夫約瑟夫·愛德金斯文學士訪問南京的故事。( Chinese.Scenes.and.People, withnotes.of.Christian.Missions.and.Missionary.Life.in.a.series.of.letters.from.variousparts.of.China.With.a.narrative.of.a.visit.to.Nanking.by.her.husband,the.Rev.JosephEdkins.B.A.)倫敦,1863。

本書後麵部分(第 241~307 頁)特別有趣,因為它是采取幹涉政策前夜那位傳教士親身遭遇的第一手記載。

27. 約瑟夫·愛德金斯(Edkins,Joseph)。《中國的宗教》( Religion.inChina )。第 2 版。倫敦,1878 年。

有關太平運動的記述是有價值的,因為愛德金斯(Edkins)是從太平軍那裏得到的解釋。

28. 喬治·溫格洛夫·庫克(Cook,George.Wingrove)。《中國在 1857—1858》( China.in.1857—1858 )。根據其寫給《泰晤士報》( Times )的書信。

大多數書信都談到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外的事情。

29. 愛德華·佛瑞斯特(Forrester,Edward)(即法爾思德。——譯注)。《太平天國運動的個人回憶錄》( Personal.Recollections.of.the.Taiping.Rebellion ),載《世界見聞》( Cosmopolitan )第 21 期第 625 頁及以下,第 22 期第 34 頁及以下,第 209 頁及以下。1896。

由於佛瑞斯特在“常勝軍”組建時期是華爾麾下的第二號人物,這些回憶是很重要的,提供了許多細節。他還著重談到英國人對“常勝軍”的強烈敵意,以至於不允許他們將傷員送到上海,還派兵出去抓捕逃兵,等等。

30.W.H.詹姆斯(James,W.H.)。《回憶1860 年的中國戰爭》( Recollectionsof.Chinese.War.of.1860 ),載《麥克米蘭雜誌》( Macmillan’s.Magazine )第71卷,第 241 頁及以下。

31.《傳教士捷報》( The.Missionary )1860 年第 56 卷 , 第 369~372 頁;同上,第 57 卷,第 88~91 頁及第 118 頁。

布裏吉曼博士(Dr.Bridgman)的書信記述了他及其他人前往蘇州或南京的旅行,以及他在太平天國運動向海濱擴張時對其形成的看法。他們描述的幹王是願意與西方國家友好並締結關係,並將現代文明引入中國的。其中包括福爾摩斯(Holmes)、克勞佛德(Crawford)與哈特維爾(Hartwell)的報告,他們去過蘇州;還有繆爾赫德(Muirhead)、愛德金斯(Edkins)、約翰·麥克戈文(John.Macgowen)與倫敦傳教士協會的荷爾(Hall)及教堂傳教士協會的伯頓(Burden)等人的報告,他們顯然到過南京。

第三部分·二手材料

一.關於太平運動、中國人與日本人

1.《平定粵匪紀略》。在李鴻章的指導下編纂。共18部,裝訂為7卷,附錄卷包含4個部分。這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正史,似乎準確而可信。附錄卷中包含有關太平天國體製、該運動中的迷信以及超自然事件等方麵的重要材料。1871。

2.《粵匪紀略》。13部,裝訂成7卷。1869。

同上書一樣準確,但特別關注軍事細節,有陣亡者名單,還指出了他們的官階。一般羅列參加作戰的單位。其編排與其他書籍不一樣,是按地理順序,而非按照編年方式。時間延伸到1860年。

3.曾根俊虎。《發賊亂誌》,1879。隨一套由早稻田大學編輯的題為《通俗二十一史》的中國曆史叢書出版,為第7卷。

作者聲稱在中國住過一段時間,使用了《平定粵匪紀略》,還使用了《平撚記》《平浙記》(似應為《平浙紀略》。——譯注)、《吳中寇平記》(似應為《吳中平寇記》。——譯注),還參考了歐洲作者的著作,以及莫斯曼(Mossman)與其他作者的著作,其姓名我無法根據漢字辨認。不過,從其記述來看,他的翻譯與講解主要是基於上述第一部著作。他經常收錄未見於正史的細節,閱讀時必須慎重。但一般而言,對其記述進行驗證,結論總是精確的。有關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他的資料來源很少,又誤解了就一兩個問題發表的聲明,但對這本書的價值而言是瑕不掩瑜。

4.《湘軍記》。20部,11卷。由王定安編纂,1889。

前13部講述太平天國時期,後麵各部講述撚軍與回民軍時期。本書總體上囊括了各次作戰,非常準確,其依據是原始文獻。

5.《湘軍誌》。4卷16部。其中13部記述太平天國時期,1部記述撚軍時期,另兩部記述關於湘軍組織結構與供給的細節。

包含許多生動的情節,其中許多未見於其他書籍。我查不到作者是誰,也查不到出版的確切年代,因此很少或沒有使用它,擔心其收入的大多數故事純粹是虛構的,是完全建立在閑談之上的流言。

6.《豫軍紀略》。4卷12部。第1卷記述太平時期,其餘各卷記述與各種造反軍與匪幫的作戰。由一個委員會編纂,包括兩名主編和3名助手。1877。

7.錢勖。《吳中平寇記》。2卷8部,1875。

8.《平浙紀略》。4卷16部。在浙江巡撫楊昌濬的指導下出版。1875。

以上兩書記述了1860年之後在這兩個省份的作戰。

9.《洪秀全演義》。隻能部分地將其劃歸曆史類。作者的觀點是: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遭到鎮壓的愛國運動。1914。

10.《東征紀略》。1899。

11.《兩王入粵大殺漢人記》。記述潰散的太平軍進入廣東遭到清軍追殺的一些情形。出版年月不詳。

二、有關太平天國運動或其某個階段

1.記述該運動特別是運動早期的書籍。

〔1〕亨利·維澤特裏(Vizetelly,Henry)。《中國革命:起因—迅速發展與預期的結果》;包含太平軍所有已知出版物的摘錄。全書取材於本地文告與其他文獻,傳教士的講述,官方通訊,以及歐洲居民的信函。(The Chinese.Revolution:The.causes.which.led.to.it-its.rapid.progress.and.anticipated result ;with.abstracts.of.all.the.known.publications.emanating.from.the.insurgents.The.whole.derived.from.native.proclamations.and.other.documents,missionary narratives,official.communications,and.the.letters.of .European.residents.)倫敦,1853。

〔2〕卡勒裏與伊萬。

①《從發源直到占領南京的中國造反運動》( L’Insurrection·en·Chine depuis·son·origin·jusqu’a·la·prise·de·Nankin )等,巴黎,1853。

②《中國造反運動史》;包含卡勒裏與伊萬對造反者的基督教、信條與文告的評論,根據法文翻譯,附錄1章,由約翰·奧克森佛德講述最近的事件。(History·of·the·Insurrection·in·China;with notices of the Christianity,Creed,and Proclamations of the Insurgents by MM.Carllery and Yvan,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with a supplementary chapter,narrating the most events,by John Oxenford)。有一幅複製的中國地圖,一幅造反派領袖天德的像。第2版,倫敦,1853。

③同上,翻譯為葡萄牙文。

④同上,翻譯為德文,1854。

2.查爾斯·麥克法蘭(Mcfarlane,Charles)。《中國革命》,包含中國與中國人習慣、方式與習俗的細節(The·Chinese·Revolution,with Details of the Habits,Manners and Custom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倫敦,1853。

3.韓山文(Hamberg,Rev.Theodore)。《中國造反首領洪秀全;中國太平天國運動的起源》(The·Chinese·Rebel·Chief,Hung-siu-tsuen;and·the·Origin of·the·Insurrection·in·China)。由中國福音傳播協會的外國秘書喬治·皮爾斯(George Pearse,Hon.)撰寫前言。倫敦,1855。

4.同上。由阿爾方斯·維約裏特(Alphonse Viollet)翻譯。(Histoire du Chef de l’Insurrection Chnoise,Hung-siu-tsuen et origine de cette insurrection,par le Reverend Theodore Hamberg,Missionnair de la Societe evangelique de Bale)。

我未能得到以上兩書,但其可能與上麵作為資料來源開列的那本書是同一回事。

5.K.L.拜耳納茨基(Biornatzki,K.L.)。《中國當代政治宗教運動》(Die gegenwartige·politisch-religiose·Bewegung·in·China)。柏林,1854。

6.J.紐馬克(Neumark J.)。《中國革命及其興起》,記述其政治與宗教的意義及其曆程,並記述其以基督教為基礎的宗教體係。根據密迪樂的《中國人及其反叛》(Die·Revolution·in·China·in·ihrer·Entstehung,ihrer politischen und religiosen Bedeutung und ihrem bisherigen Verlauf,nebst Darstellung des auf christlische Grundlage beruhenden Religionssystems der Insurgenten.Nach Meadows’: The·Chinese and Their Rebellions)。柏林,1857。

7.奧古斯特·費茲邁爾(Pfizmaier,August)。《中國偽王的詩歌》(Ein Gedicht·des·chinesischen·Gegenkaisers .)維也納,1859。

8.R.克羅恩(Krone,R.)。《中國革命的現狀》(Gegenwartiger Stand·der·Revolution·in·China)。載皮特曼的《備忘錄》(Petermann’s Mittheilungen),1856,第462~465頁。

9.A.豪斯曼(Haussmann,A.),前法國駐華公使館秘書。《中國》。即中國造反運動簡史,以及從鴉片戰爭開始到1857年各地發生的事件;由查爾斯·梅泰斯插圖,附有新的中國地圖,由A.H.杜佛爾繪製。(La Chine.Resume historique de l’insurrection et des evenement qui ont eu lieu dans ce pays depuis le commencement de la guerre de l’opium jusqu’en 1857;illustre par Charles Mettais,accompagne d’une nouvelle carte de la Chine,par A.H.Dufour)。巴黎,1858。

10.J.M.麥基(Mackie,J.M.)《中國造反首領太平王的一生》(Life of·Taiping-wang,Chief·of·the·Chinese·Insurrection)。紐約。哈珀斯公司(Harpers),1857。

包含許多太平天國的文獻。

11.林德賽·布萊恩(Brine Lindesay)。《中國的太平天國叛亂》;講述其興起及發展,依據從中國獲得的原始文獻與信息》。倫敦,1862。

附錄收錄了幾份太平軍的文獻,正文中引用了許多。我認為本書是記述太平天國運動的最好的著作。

12.羅伯特·詹姆斯·佛瑞斯特(Forrest,Robert James,Esq.)。《洪秀全的基督教信仰:太平著作評述》,載皇家亞洲學會北華分會《學報》(Journal 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 )1867年12月號,第187頁及以下。

13.阿芒德·特魯爾(The-Rule,Armand)。《太平天國》。魯昂,1869。

14.威廉·歐赫勒(Oehler,Wilhelm)。《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基督教信仰史》(Die·Taiping-Bewegung.Geschichte·eines·chinesisch-christlichen·Gottereichs)。居特斯洛,1923。

最近出版的書,幾乎完全依據該主題學生已經非常熟悉的歐文資料。其主要價值是指出中國的宗教觀念與習俗在這場運動宗教層麵所起的作用。作者在華南當過幾年傳教士。其同情主要寄托於洪秀全。

三、一般史書、專著或更具一般性的作品

1.德米垂斯.C.波爾格(Boulger,Demetrius C.)。《中國史》(The History·of·China)。2卷本。倫敦,1890。

波爾格承認曾國藩鎮壓太平軍,但認為那是在太平軍第一次通過湖南的時候。接著他讓曾國藩立刻追逐太平軍,並將江西作戰提前了兩年。他在故事的後麵部分犯了很多錯誤,但其講述的江蘇作戰非常可靠。可讀性很強。

2.布林克雷上尉(Brinkley,Capt.F.)。《中國的曆史、藝術與文學》(China,Its History,Arts·and·Literature)。1902。收入《東方叢書》(the·Oriental·Series)。

對這一時期無用。

3. 亨利·科迪埃(Cordier,Henry)。《中國全史》( Histoire·generale·de la·Chine )。4 卷。巴黎,1922。

4. 亨利·科迪埃(Cordier,Henry)。《1860—1890 中國與西方列強關係史》( Histoire·des·relations·de·la·Chine·avec·les·puissances·occidentals.1860—1890 )。3卷。巴黎,1901—1902。

本書很少涉及太平天國運動的早期,但簡述了其後期遭到的鎮壓。

5. 約翰·W. 佛斯特(Foster,John·W.)。《美國在東方的外交》( American Diplomacy·in·the·Orient )。紐約,1903。

6.R.K. 道格拉斯(Douglas,R.K.)。《中國》( China )。收入《各國故事》( The·Stories·of·Nations )。紐約,1899。

很受歡迎。作者完全誤會了曾國藩的性格,他認為曾國藩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軍事指揮官。

7.J.麥克戈文(Rev.J.Macgowan)。《中華帝國史》。第2版。上海,1906。

一部被認為是依據中文資料的著作,但其有關太平天國的部分顯然例外,並很少涉及。

8.F.L. 霍克斯·坡特(Pott,F.L.Hawks)。《中國史概要》( A·Sketch·of Chinese·History )。上海,1903。

實際上忽略了1854—1860這個關鍵的時期,並有各種錯誤,不過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承認曾國藩是主角。

9. 李翁兵。《中國史綱》( Outlines·of·Chinese·History )。上海,1914。

對太平天國時期的記述簡短而中肯。雖然有錯,但它是唯一將曾國藩擺在恰當地位記述的全史。

10. 恩尼斯特·撒透爵士(Satow,Sir·Ernest)。《遠東》( The·Fast·East ),《劍橋現代史》( The·Cambridge·Modern·History )第11卷中的第28章第821頁及以下。

對這場大運動居然隻用了兩段文字!

11.S. 威爾斯·威廉斯(Williams,S.Wells)。《中央王國》( The·Middle Kingdom )( 修訂版 ),2 卷本。紐約,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