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1 / 3)

《中國史》reference_book_ids\":[7257408040893156388]}],\"2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start_container_index\":2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quote_content\":\"《中國史》reference_book_ids\":[7257408040893156388]}],\"18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18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中國史綱》reference_book_ids\":[6906472761816779789,7107166766001818655,7172014433818905631,6974325584612559909]}],\"2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start_container_index\":2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quote_content\":\"《李鴻章》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234793509,6988537802887531557,7221801424944892943,7127947312155855879,7217738161701522488]}],\"14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洪秀全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172080383545052190]}],\"1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中國史》reference_book_ids\":[7257408040893156388]}],\"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5,\"start_container_index\":9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9},\"quote_content\":\"《太平天國》reference_book_ids\":[7031114850348567559]}],\"1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start_container_index\":1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quote_content\":\"《太平天國》reference_book_ids\":[7031114850348567559]}],\"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曾文正公家書》reference_book_ids\":[6857717243317324814,7038423971410218015]}],\"2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27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quote_content\":\"《李鴻章》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234793509,6988537802887531557,7221801424944892943,7127947312155855879,7217738161701522488]}],\"2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2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李鴻章》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234793509,6988537802887531557,7221801424944892943,7127947312155855879,7217738161701522488]}],\"2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2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李鴻章》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234793509,6988537802887531557,7221801424944892943,7127947312155855879,7217738161701522488]}],\"2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22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中國史綱》reference_book_ids\":[6906472761816779789,7107166766001818655,7172014433818905631,697432558461255990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本書所考察的那個曆史時期中,中國人針對太平天國運動及那場運動中的主要人物後來的生涯,產生了大量的文獻。就曾國藩而言,我們不但持有其卷帙浩繁的選集,還有其日記的影印本。還有一套關於湘軍的著作,全麵地講述了他們針對太平軍與回民軍的作戰。

我們找到了兩三部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中文曆史著作,還找到一個日文本,另有一本優秀的日文本曾國藩傳記,這些著作我已全部使用。另一方麵,英文著作都不令人滿意。有一些關於江蘇作戰的記述非常出色,一些外國誌願兵在華爾與戈登的指揮下參與了那裏的戰鬥,還有根據洪秀全一位親戚的口述記載下來的有關運動起始過程記述的譯文也很不錯。但是,所有的英語文獻都未能充分介紹運動的中期,以及最終打垮太平軍的軍力是如何集結起來的,而李翁兵的著作幾乎是唯一的嚐試。有關現代中國的一般曆史著作在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的起始及其直到1853年或1854年為止的發展過程時,顯然都是依據由W.H.麥都思博士非常審慎的著作,他搜集了由太平天國出版發行的一些小冊子,將之譯為英文,在《京報》上發表論文,使他們能夠講述直到太平軍在天津附近被擊退為止的故事。從這時開始,直到1858年或1860年,他們講述的故事中通常會出現一段空隙,而忠王的《自述》以及有關戈登與法國人戰績的詳盡記載,使他們能將敘事的線頭連接起來。

這些曆史著作中很少使用中文資料,對於曾國藩的重要工作往往是一筆帶過,不加任何評論。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不由得感到震驚。就連李翁兵也沒有充分利用他能獲得的中文資料,而他本來是應該做到的。

在下列參考書目中,我並不打算將中文著作盡數列出,而隻列出那些有關曾國藩本人或綜述太平天國運動的資料。對於那些非中文資料的文獻,我開列得比較詳細,以便囊括所有有助於了解那個時期或那次戰爭參與者的著作。不難發現,實際上書目中沒有任何有關曾國藩的歐洲文本,有關左宗棠的也是鳳毛麟角,也沒有關於李鴻章的特別可靠的著作。

第一部分·參考書目

Cordier,H..2d ed.,4vols.Paris,1906—1907.

H.科迪埃,《中國文庫》:第2版,4卷本,巴黎,1906—1907。

對於查找文獻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部分·資料來源

一、有關曾國藩與太平天國運動的資料來源

1.《曾文正公文集》。156部。有多種版本。我所持有的一套發行於1876年。我們的研究使用最多的部分是:

〔1〕《奏議》30卷。

〔2〕《年譜》12卷。

〔3〕《書劄》(寫給官員)33卷。

〔4〕《日記類鈔》2卷。這是從日記全集中選編的一個小集子,按主題編排,主要由關於文學、哲學和管理的思想構成,多為沉思默想,而較少生平記載。

2.《曾文正公家書》。10卷本。有多種版本,讀者廣泛。本書還包括兩冊附卷,題為《曾文正公家訓》,2卷本,其中的書信都是寫給其子的,向其提供他有關各種事物的見解。對於那些希望了解由一位孔夫子的忠實信徒提出的中國式理想的人們來說,此書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附卷收錄了曾國藩去世後其家人收到的祭文、詩歌與對聯。

3.《曾文正公生平大事記》,由王定安在李鴻章與曾國荃的讚助下編纂。也有許多版本。這是一份傳略,收錄了許多有趣的資料。

4.《曾國藩日記》。40卷本。非公開發行的手稿影印本。不幸的是有嚴重的缺失,因為曾國藩的文件於1855年年初在九江其旗艦被繳獲時丟失了。

二、太平天國方麵的資料來源

1. The·Visions·of·Hung-Siu-tshuen·and·Origin·of·the·Kwang-si·Rebellion ,by Rev.Theodore Hamberg.Hongkong,1854.

《洪秀全的異夢及廣西造反的起源》(又譯作《太平天國起義記》。——譯注),,韓山文著,香港,1854。

本書是根據後來的幹王洪仁達(應為洪仁玕。——譯注)(洪金)提供的素材撰寫的,這是我們了解這場運動中洪秀全事跡的主要資料來源。

2. Books·of·the·T’Hae-ping-wang·Dynasty·and·Trip·of·the·Herms·to Nanking ,以及 Visit·of·Dr.Charles·Taylor·to·Chin-kiang.Shanghai,1853.

《太平王朝書籍與“漢密斯”號的南京之旅》,以及《查爾斯·泰勒博士的鎮江之行》。上海,1853。

內容如下:

〔1〕天條書

〔2〕三字經

〔3〕幼學詩

〔4〕天命詔旨書

〔5〕天父下凡詔書

〔6〕太平天國詔書

〔7〕頒行詔書

〔8〕太平天國軍目

〔9〕太平天國條規

〔10〕頒行曆書

〔11〕太平天國禮製

〔12〕天理要論,第1章至第18章(隻有注解,沒有正文),

該書有兩個有價值的附錄,還有對上述第6種文件的評論:

〔1〕《廣西造反史》,《京報》文章的彙編。官方文告和其他政府文獻。

〔2〕《外國傳教士與廣西造反之間的關係》。

以上書籍極具價值,使我們能夠了解太平天國人士對其事業的解釋。其中一些內容在《平定粵匪紀略》的附錄中有所概述。有些內容在布萊恩、呤唎、卡勒裏和伊萬等人的著作中可以見到複製品。它們最先由《北華捷報》出版,經由W.H.麥都思博士翻譯,他是“漢密斯”號訪問金陵時的中文秘書。

3.The·Autobiography·of·the·Chungwang.Translation from the Chinese by Walter T.Lay.Shanghai,1865.

《忠王自述》,由沃爾特·T.雷根據中文譯出。上海,1865。

一個中文本以單卷本出版,題為《中國秘史》,顯然是於1904年出版於日本。這位首領在金陵被處死前書寫的原始供詞長得多,但曾國藩對之進行了編輯。據說原文收藏在曾家。我們從中可以讀到該運動後期的詳盡記述,但其敘事跌宕無序,忽前忽後,有些混亂。S.W.威廉斯在《中央王國》中敘述為安慶解圍的一次作戰,是使用這份材料的最佳範例。

4.《太平天國野史》,上海,1923。

這部由一位匿名者撰寫的著作,蘊藏著關於太平天國運動的豐富信息。作者也許是金陵的一位秘書,能夠接觸到官方的記載、書籍和小冊子。第2條中提到的許多書籍都可在此書中讀到原文。此外,其中還有文武官員的名單,使我們對其政府有更好的了解。書中還有太平天國首腦們的傳略。這是到目前為止可見的對於理解太平天國一方最有用的書籍。

5.The·Kan·Wang’s·Sketch·of·the·Rebellion,together·with·sundry·other statements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Walter T.Lay.Shanghai,1865(reprinted from the·North·China·Herald,July 15-August 19,1865).

《幹王自述》,附有其他各種陳述。由沃爾特·T.雷根據中文譯出。上海,1865(根據《北華捷報》1865年7月15日至8月19日號重印)。

這份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概述,是由為韓山文提供該運動早期曆史記述的同一個人撰寫的,但他講述的當然是後期的曆史。這本小冊子裏包含的其他陳述由第二任天王洪福瑱與其他兩名較小的人物撰寫。其中有值得注意的證據,說明幹王與忠王之間存在齟齬。

6、“ The·Confession·of·Hung·Ta-chuan ”,copied·from· the·China·Mail·by Brine·in·The·Tae-ping·Rebellion ,p.131.

《洪大全自述》,由布萊恩根據《中國郵報》複製到《太平天國運動》的第131頁及以下。書中複製的是全文。盡管有些人不願承認這份文件,但我傾向於接受其基本的真實性,盡管有一些明顯的作假之處。它為我們了解該組織的起源提供了大量信息。

三、外國資料來源

之一:

1.歸檔的1851年之後的《北華捷報》( North·China·Herald)。

有關太平天國的許多重要消息都會刊載在這份期刊上。其出版地點上海使它大大地勝過了在香港出版的對手《中國郵報》(China·Mail)。它刊印了許多由《京報》(Peking·Gazettes)記載的上諭的譯文。科迪埃在其著作中開列了一份最重要文章的名單。

2.歸檔的《中國郵報》(China·Mail),香港,1851—1865。

3.美國公使、傳教士與領事們的《報告》(Reports):

第32屆國會第2次會議參院特別會議文件,第22頁、第64頁。(32d Congress,2d session,Senate Ex.Document,22,64)

第33屆國會第1次會議眾院特別會議文件,第123頁。(33d Congress,1st session,House Ex.Document,123)

第35屆國會第2次會議參院特別會議文件,第22頁。(35d Congress,2d session,Senate Ex.Document,22)

第36屆國會第1次會議參院特別會議文件,第39頁。(36d Congress,1st session,Senate Ex.Document,39)

第37屆國會第3次會議參院特別會議文件,第34頁。(37d Congress,3d session,Senate Ex.Document,34)

4.國會文件:

〔1〕有關中國內戰的文件。1853年。(Papers respecting the Civil War in China 1853.)

〔2〕有關對上海外國殖民區攻擊的通訊。1854年。(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ttack on Foreign Settlement at Shanghai,1854.)

〔3〕有關1842年、1856年在華鴉片貿易的文件。(Papers relating to the Opium Trade in China,1842,1856.)其中很少或完全沒有涉及太平天國運動。

〔4〕有關1857年在華受侮事件的通訊。(Correspondence respection Insults in China,1857.)

〔5〕有關英國皇家海軍在廣州進程的報告。(Papers Relating to the Proceedings of Her Majesty’s Naval Forces at Canton.)有附錄。1857年。主要是關於進入廣州的問題。

〔6〕有關埃爾金爵士赴中國與日本的特殊使命的文件。(Papers respecting Lord Elgin’s Special Mission to China and Japan.)有地圖。1859年。非常重要,因為埃爾金到了長江,進入了太平天國的心髒。

〔7〕1858—1860有關中國事件的通訊。5部分。1860年。(Correspondence,1858—1860,respecting Affairs in China.5 parts.1860.)

〔8〕關於長江通商與中國造反運動的文件。7部分。有地圖。1861—1863。(Papers respecting the opening of the Yangtze-Kiang to Trade;and on the Rebellion in China.7 parts.Maps.1861—1863.)

〔9〕關於中國事務的文件。6部分。1864年。(Papers on Affairs of China.6 parts.1864.)英中艦隊及撤銷W.T.Lay在海關的職務,長江通商,條約權利,等等。

5.英國領事報告。1854年至1861年英國駐華領事們的《報告》(Reports)。8部分。1855—1863。1962—1885年的報告有62部分。

6.《英國與外國文件》(British·and·Foreign·State·Papers),第44卷,1853—1854。包括喬治·文鹹爵士(Sir George Bonham)1853年乘坐英國軍艦“漢密斯”號(Hermes)前往金陵的一份報告。

7.皇家亞洲學會北華分會《學報》(Journal)。每一期都包含一份《事件報道》(journal·of·Occurrences),是有價值而又可靠的信息來源,特別是針對外國人感興趣的事情而言。見1858年6月第1期第353—368頁;1859年5月第2期第248—256頁;1859年12月第3期第353—368頁;1860年第1期第2卷第105—128頁;以及新序列1864年12月第一期第109—132頁。

8.《中國文庫》(The·Chinese·Repository),20卷,1832—1851。後兩卷收有關於廣西動亂的信息。其中有對中國軍隊的有價值的記述,我在第一章裏大量引用了其中刊載於第20卷的材料。T.F.威德的這篇文章是以中文資料為依據的。

之二:所有記述者當時都在中國,並與太平軍有私人的接觸。

1. 費希本(Fishbourne), 艦長,“漢密斯”號(Hermes)上次訪問南京時的指揮官。《中國印象與當前的革命:其進程與前景》( Impressions·of China,and·the·Present·Revolution:Its·Progress·and·its·Prospects. )。倫敦,1855。

2.托馬斯·泰勒·密迪樂(Meadows,Thomas Taylor),《中國人及其反叛》(The Chinese·and·their·Rebellion.),倫敦,1856。密迪樂先生是英國領事館的一位工作人員,作為翻譯陪同喬治·文鹹爵士(Sir George Bonham)。由於有了這個身份,他看到了太平天國的一些情況,而該書的第15章至第17章都是有關這段戰爭時期的可靠資料來源。

3.R.P.米歇爾(Mercier,R.P.),《卡西尼號在中國海上的作戰》,1851—1854,根據普拉斯司令官等人的報告、信函與筆記。(Campagne·les rapports,lettres·et·notes·du·Commamdant·de·Plas,etc.)巴黎,1889。

4.斯坦利·雷恩-普爾(Lane-Poole,Stanly),《哈利·帕克斯爵士的一生》(傳主曾為女王陛下的公使,曾訪問中國與日本)。(The·Life·of·Sir Harry·Parkes,sometime·Her·Majesty’s·Minister·to·China·and·Japan.)倫敦與紐約,1894。分為兩卷:第一卷,駐中國領事,S.雷恩-普爾(S.Lane-Poole);第二卷,全權大使,日本,F.V.狄更斯(F.V.Dickens),中國,S.雷恩-普爾(S.Lane-Poole)。

哈利·帕克斯爵士(Sir Harry Parkes)在1860年的條約簽訂之後,陪同公使前往杭州,協助談判開放長江上的門戶口岸。他在此次旅行之前還是領事,他寫給妻子的信是一份很有價值的記載,從一個外國觀察家的角度記述了那個時期。

5.勞倫斯·奧利芬特(Oliphant,Laurence)。《埃爾金伯爵1858、1859年前往中國與日本公幹的故事》( Narrative·of·the·Earl·of·Elgin’s·Mission·to China·and·Japan·in·the·years·1858,1859),紐約,1860。

6.T.W.布拉基斯頓(Blakiston,T.W.)。《長江五月》( Five·Months·on the·Yang-tsze),講述了在長江上遊的探查,注意到了當時中國正在進行的造反運動。倫敦,1862。盡管作者溯長江而上,但他對太平天國國都生活的描述中最精彩的部分,卻是根據R.J.佛瑞斯特(R.J.Forrrest)較早的記述。此書具有可讀性,但見解並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