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這場運動幾乎摧毀了中國的中部各省。如此巨大的一場運動,竟然起源於從一個人腦子裏冒出來的想法,此人坐在金陵的宮殿裏,表現出能力不足,明顯地處於東王和他自己那些無能親屬們的操控之中,簡直令人不可思議。綜合考慮了所有的因素,研究了手頭上所有的資料,我認為這場運動真正的發起人是朱九濤,清政府一方的資料聲稱他是洪秀全與馮雲山的老師,他在運動的早期被人們稱為天德王,一開始就被擁戴為恢複明朝的皇帝。最近出版的《太平天國野史》也說馮雲山與洪秀全追隨過這位朱九濤,並聲稱在他死後洪秀全才繼任這場運動的領袖。[1]我認為,到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天德王被清軍俘獲為止,朱九濤尚未去世。他化名洪大全,他親口承認這是一個假姓名。他的口供跟計劃完全一致,完全揭示了這次起義的有效動機,使我很難懷疑他與馮雲山以洪秀全所謂的上帝啟示為基礎同心協力組織和計劃了這次革命,隻是由於他的被捕以及不久之後馮雲山的去世,使這場運動為狂熱分子所掌控,而那些人在統治方麵的無能,以及對其狂熱宗教觀點的強調,最終導致了運動的失敗。於是,原本是一場國民性的運動,成了一場宗派運動,與社會的中堅分子格格不入,促使他們去支持大清王朝,而不願加入太平天國分裂者這樣怪異的集團。這也解釋了三合會為什麼會背離太平天國運動,他們起初支持太平軍,但在太平軍從廣西的群山間突圍而出一路殺向金陵的時刻,他們撤出了這場運動。這種陣線的變化,隻能用我們在這裏提出的推理才能解釋。
[1] 《太平天國野史》:卷十二,第 13 頁。
西方國家受到了吸引,他們聽說一個基督教國家建立起來了,太平軍接受了跨海而來的教義,甚至接受了傳教士們的指導,並邀請他們前往金陵。在太平軍攻占金陵不久,3個強國的代表從上海前去研究他們的政策和宗教觀念。他們發現,太平天國人士在政治上無能,得知他們的宗教表麵上以《聖經》為基礎,實際上是用儒學和佛教的觀念來闡釋基督教的經文。何況他們用一種幾乎是反叛性的人神同形同性論,稱洪秀全為神,說他是上帝的次子,而東王楊秀清則自稱為聖靈與贖病主。他們具有破除偶像的強烈精神,非常重視十誡的教義與信仰的外形,卻不限製搶掠的機會,以保持軍隊的充實。然而,領導層不斷衰敗,內部的爭吵使他們最優秀的首領們離開了太平天國事業。1858年湧現出一些具有真才實學的新將領,其中忠王與英王最為著名,太平天國運動在他們領導下獲得了新生。
如果清政府強大而統一,太平軍一方在政治、宗教與智力方麵的欠缺早就將他們引向了窮途末路。然而清朝的早期統治者們將民政與軍事權力分割為若幹板塊,以阻撓康熙竭力鎮壓的著名的吳三桂那種反對朝廷的武裝叛亂,這樣就使清政府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指揮權。地方自治得到了促進,行政體製大大擴大了地方主義,使政府無法動員大批的軍隊。此外,中央政府除各省的進貢以外並無穩定的財政收入,而各省也未提供足夠的軍餉來支撐國軍。所以,巡撫們不願為朝廷提供裝備與維持強大軍隊所需的開支。這些障礙差一點使曾國藩根本就無法組建軍隊,因為他除了高調的官銜以外一無所有,而他的官銜無法調動所需的資金。湖南巡撫,以及稍後的湖北巡撫與總督,給了他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的晚期,他當上了兩江總督以後,有李鴻章與左宗棠兩個門生作為他手下的巡撫,他才有了所需的銀子去增招足以將太平軍消滅的兵員。當曾國荃推進到金陵開始圍攻該城時,他隻有兩萬兵力,但是到了1864年中期,當湘軍攻占了金陵時,他的旗下已經有了5萬人。他從各省得到的協餉,以及他從總督轄地所得的財政收入,當然還有出售榮銜與官銜所得的銀子,他在直到攻占金陵為止的11年裏所用的全部開銷,隻有將近2130萬兩銀子!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徹底鎮壓這場運動,需要花費如此長的時間!
如果我們認為曾國藩的工作太拖拉,例如他在需要衝撞與活力的時候表現得十分謹慎小心,那麼我們不應該忽略上述的窘迫。我們也不能無視一個明顯的事實:正規軍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出完全的無能,如果沒有民兵,清廷根本無法將太平軍鎮壓下去。如果曾國藩隻能率領每股幾千人的民兵投入戰鬥,那是因為他沒有資金去招收幾萬人。此外,我們不會忘記,太平軍輕易就能招收幾十萬熱衷於搶掠的烏合之眾,所以我們無權將清軍的缺陷算在曾國藩頭上。這是清政府的缺陷,是陷入這種體製中的任何人都無法彌補的。曾國藩擔負著費力不討好的任務,既要為軍隊尋找資金,又要贏取勝利,而這些資金的獲得,往往違背了官員們的意誌,他們認為同一筆資金有更好的用處。他要對付的困難,除了嫉妒他的同僚,還有官場習氣和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直到他最終達到目的。
曾國藩必須麵對、克服的其他困難還有:第一,他自己缺乏軍事訓練。他是一名文官,一位有成就的學者,從未當過軍隊首領。第二,缺乏鼓勵,更有甚者,有時候實際上是遭到各省官紳們的反對,因為他的大部分生涯都越過了正統行政的界線。第三,摩擦,有時發生在他與正規軍官兵之間,他們天生妒忌這支非正規的武裝。第四,他如果不向官員們乞討,就無法獲得資金,直到他出任總督為止。第五,必須忍受清政府由於太平軍的勝利或清軍的失敗而發生的恐慌,這種恐慌會促使朝廷命令他放棄戰略要點,去追逐某個神出鬼沒的太平天國王爺。第六,太平軍指揮員勝他一籌的謀略,目的在於將他和他的部隊調離合適的目標。第七,他有時遇到大險,有時“丟臉”(這幾乎跟遇險一樣重要)。他在麵對所有這些困難時表現得耐心、堅忍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