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敦煌壁畫中的佛經故事
敦煌壁畫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其題材主要是佛經經變故事、淨土變相,本生故事以及佛菩薩像等。所謂經變,就是指把佛經變成形象化的圖畫。由於當時最流行的是佛教淨土信仰,因此淨土變相在壁畫中也表現得最多,約占228壁。其他如樂師淨土變相、報恩經變相等,也往往采取淨土變相作為主要的部分。在淨土變相中,以富麗的物質現象,描繪觀想的境界,如彩繪七寶樓台、香花伎樂、蓮池樹鳥等,將西方極樂世界裝飾得非常美麗。本生故事則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故事。比較著名的是屍毗王的本生故事,它講述了釋迦牟尼前世當屍毗王時的善舉,並以這些故事來教化眾生。
505.廟裏佛像的擺法
中國的寺院一般是分為如下的幾部分:先是山門,次是天王殿也稱前殿,接著是正殿或大雄寶殿,最後是法堂,此外在前殿和正殿的中間,以進山門的方向為準,則左手邊是西配殿或祖師殿,右手邊是東配殿或伽藍殿。山門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到了天王殿朝山門的是大肚彌勒佛,彌勒佛背麵的是韋陀菩薩,左右兩邊是四大金剛,正殿中一般供養著三尊佛。正中的是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有文殊和普賢菩薩脅;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脅有日光和月光菩薩;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脅侍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還有供養豎三世佛,正中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左邊為過去佛燃燈佛,右邊為未來佛彌勒佛。一般主尊兩側都有“脅侍”,即左右近侍。釋迦牟尼佛的近侍,一種配置是老“伽葉”、少“阿難”兩大弟子;另一種是兩位菩薩。殿內東西兩側,近世多塑十八羅漢像。佛壇背後常塑一堂“海島觀音”,或盡供一菩薩像。
506.四大菩薩
四大菩薩有時指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但有時卻將地藏換為彌勒。文殊是文殊師利的簡稱,菩薩名,以大智著稱,與普賢常侍於釋迦如來的左右。普賢菩薩於佛教四大菩薩中,以大行著稱。觀音全稱觀世音。菩薩時常觀察世人稱念他的名號或痛苦的聲音而去垂救,故名。地藏菩薩,因他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常住地獄拔苦,因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之願,故以大願著稱。彌勒菩薩,華譯為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507.四大金剛
四大金剛為佛經所稱帝釋的外將,分別居於須彌山四埵,各護一方,因此亦稱護世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執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持羂索;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寶叉。寺廟山門兩旁多塑四大天王像,俗稱四大金剛。
508.上朝峨眉、下朝淩雲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彙流處的岩壁上,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中間被迫間斷兩次,經三代工匠不懈努力,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曆經90年時間才完工。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21個,發髻用石塊嵌就,兩耳以木為之,全身布滿排水係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000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世間變遷,經曆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509.中國曆史上的曆書
“曆書”是按一定曆法排列年、月、日、節氣並提供有關數據的書。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的客觀規律,對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導意義。春秋末期,出現了《四分曆》,古代曆法出現了新的進展。《太初曆》用夏曆,以寅月為正月,並把閏月安插在沒有中氣的月份之中,是中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曆法。東漢劉洪的《乾象曆》使傳統曆法的基本內容更加完備,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曆法體係已經形成。南北朝時期,祖衝之編製了《大明曆》。隋代有劉焯編製的《皇極曆》。唐朝一行在編算《大衍曆》時發現視差對交食的影響同地理緯度、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的視位置有關係。《授時曆》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曆法,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曆法。從元代頒布開始,曆經整個明代,一直到清初的360多年中,使用的曆法實際上都是《授時曆》,隻是名稱有所變化而已。
510.北宋曆法改革
北宋曆代皇帝對曆法改革都比較重視,但他們的目的主要出於政治需要,而不在於積極發展科學事業。因為曆法是否正確,除了與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有關外,還與統治階級的命運有著緊密的聯係。在封建統治階級看來,曆法與天象相吻合,正好說明朝廷的統治與天意是一致的。天象預示一切。北宋時期由於經常受到北方的遼和西夏的侵擾,國勢較弱。又由於階級矛盾尖銳,農民不斷舉行起義,因此統治階級特別迷信於天象,總是希望能從天象中窺探出“天”的意向。正由於這個原因,曆法才受到北宋曆代皇帝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一時期的曆法改革活動。
511.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365.25日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12.二十四節氣緣起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根據觀察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黃經0度起,每15度為一節,每月一個“中氣”和一個“節氣”,全年分為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以後合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按天文、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賦予有特征意義的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的獨特創造,起源於黃河中下遊,春秋時期已運用圭表測日影,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呂氏春秋·十二紀》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驚蟄、小暑、白露、霜降等節氣名稱。到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始有二十四節氣全名。
513.老皇曆
曆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公元9世紀初,唐朝曾下令,曆書必須經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頒布,並且規定了隻許官方印製,不準私人印製。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關於“皇曆”一詞,據說與宋太宗有關,宋太宗每年到了歲末,都給文武百官各送曆書一本。這本曆書裏刻有農曆日期節令,以及在耕作種植方麵的普通知識。因為曆書是皇帝所定,故此叫它“皇曆”。“皇曆”中所記的曆法,一般都是以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如果拿去年的皇曆來查今年的曆法,就是錯誤的。因此,“老皇曆”就是指因循守舊、不思變革的意思。
514.漏刻
漏刻又叫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麵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麵上的漏箭隨水麵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麵上的漏箭隨水麵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三件,均為泄水型。其中以公元1976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
515.日晷
觀察一年中正午日影的長度能夠定節氣,而觀察一天中日影方位的變化可以定一天中的時刻,用於這種觀察方法的就是日晷。
日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水平放在地麵上、刻度不均勻的地平式日晷。另一種是日晷麵與赤道麵平行的、刻度均勻的赤道式日晷。考古學家曾經先後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南和河南洛陽金村發現了兩塊正方形的石板,石板中央有一個深圓孔,可插類似晷針的東西。外有一大圓,圓周上有69個小孔,等間距排列,孔間間距為圓周長的百分之一,標有1至69個數字,並以細線與中央大圓相連。另有31個空位置。根據推測該石板是一種使用百刻製的赤道式日晷。晷針在石麵上投下影子,影子不停地移動,每移一格就是百刻製中的一刻。
516.圭表
將一根木杆垂直地插在地上就形成了表。可別小看了這根簡單的木杆,它可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儀器。古人用它不僅可以確定南北方向,還可以測定節氣與時刻。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於地上的杆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杆影,通過杆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由於土圭的構造簡單,不易掌握,所以逐漸發展為圭表。早先的表和圭是單獨的兩件儀器,土圭是一種玉製的尺子,長約一尺五寸,用來量度表影的長度。對於居住在北半球的人來說,中午表影總是在表的正北方向,於是古人就用石頭從表基開始沿著中午的表影砌一水平的圭麵,並在上麵刻上刻度。這樣人們就可以直接從水平圭麵上讀取表影的長度,圭與表也就合二為一了。
517.香篆鍾
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說,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種香篆鍾於公元12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荷蘭高羅培著《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述了唐宮計時用的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盤子內梅花五瓣,各繚繞著一圈盤香,用以計時焚薰,稱為“五孕祥雲”。
518.暮鼓晨鍾
在中國許多的古城中,都有鍾樓和鼓樓,如北京、西安、南京等。而現在已經成為人們旅遊點的鍾鼓樓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報時。
北京鍾鼓樓的暮鼓晨鍾流傳了600多年,為古代都城報時,每日始於暮鼓,止於晨鍾。依時定更,以更報時是有嚴格規定的。“銅壺滴漏+鼓+鍾”的報時機製成為了帝都報時文化的一條主線。
作為一種常規性的報時方式,一般在佛教寺廟也采用暮鼓晨鍾的方式。
519.海市蜃樓
蓬萊海市蜃樓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異事》,而我國《列子》《山海經》《史記·秦始皇本紀》等古代典籍對蓬萊海麵上出現的海市奇景都描述成是海上仙山、神仙居所,讓古人為之神往。現代科學解釋,海市蜃樓是海麵上的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時發生全反射而產生的。夏季海麵上的下層空氣溫度比上層低,密度比上層大,折射率也比上層大。蓬萊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得夏季的蓬萊成為“海市蜃樓”現象的高發區。
蜃景不僅能在海上、沙漠中產生,柏油馬路上偶爾也會看到。蜃景的種類很多,根據它出現的位置相對於原物的方位,可以分為上蜃、下蜃和側蜃;根據它與原物的對稱關係,可以分為正蜃、側蜃、順蜃和反蜃;根據顏色可以分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
520.古人如何預報天氣
曆代勞動人民,在生產鬥爭中,了解到不少天氣變化規律的知識,這些知識大量反映在天氣諺語上。在唐代,民間天氣經驗的書籍中,最有名的是黃子發的《相雨書》。元末明初婁元禮《田家五行》就是大量集中當時流行在太湖流域的韻語和非韻語的天氣經驗的專集。明末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占候》,進一步整理和補充了《田家五行》的天氣經驗,並且大量刪去了一些明顯的迷信糟粕,在純潔天氣諺語上,起了一定作用。元明兩代還出現了海上天氣預報的著作。當時人們曾經把水手和漁民的天氣經驗用五言和四言的韻語表達出來。在明代張燮《東西洋考》一書中就有這個內容。例如:“烏雲接日,雨即傾滴”“迎雲對風行,風雨轉時辰”“斷虹晚見,不明天變;斷虹早掛,有風不怕”等等。
521.七月流火
《詩經·豳風·七月》裏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說。
火,指心宿,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不是火星,火星在中國古代稱為熒惑。七月相當於公曆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522.伯陽父地震說
伯陽父是西周宣王、幽王時的太史。他身處的時代正好在宣王中興之後,西周的種種製度弊端和人性的貪婪都呈現出來,周幽王二年,發生大地震。他認為:“天地之氣,不失其序”,“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他認為天地之氣運行有一定秩序,陰陽二氣失調便產生地震。
哲學史家把伯陽父視作偉大的思想家,因為在中國哲學史上,伯陽父最早提出“陰陽”的範疇,也是最早解釋地震現象的人。
523.中國古代關於彗星的記錄
彗星也是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的一種天象。最早的比較可靠的彗星記錄當屬《春秋》中的:“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於北鬥”。據後人考證,這也是世界上對哈雷彗星最早的記錄。雖然我國是最早記錄哈雷彗星的國家,但是最早對它進行係統研究並計算出它運行規律的人卻是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為了紀念他,人們將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行平均周期是76年,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清末的2000多年,共出現並記錄的有31次。
524.僧一行對子午線長度的測定
僧一行,本名張遂,(公元683年~727年),唐代天文學家,漢族,邢州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剃度為僧,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後,請一行進京主持修訂新曆法。為此,一行對天文現象進行了認真的觀測和研究。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他發起和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活動,根據所測量的數據,計算出南北兩地相差351裏八十步(唐朝尺度,合現代長度129.22公裏),北極高度相差一度,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的長度。他是世界上最早準確測量子午線長度的人,比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花刺子密於公元814年進行的實測早90年。
525.我國最早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
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層上出現的暗斑點。因其溫度要比周圍光球低1000℃~2000℃,從而與光球相比成為黯淡的黑斑,所以被稱為“太陽黑子”。現今世界公認的最早的黑子記錄,是西漢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所見的太陽黑子現象,載於《漢書·五行誌》:“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一記錄把黑子的位置和時間都敘述得很詳盡。事實上,在這以前,我國還有更早的黑子記載。在約成書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訓》中,就有“日中有踆烏”的敘述。踆烏,也就是黑子的現象。而比這稍後的,還有:“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彈丸。”(《漢書·五行誌》)。從漢代到明代的1600多年間,我國史書的太陽黑子記載超過一百次。
526.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誌之一,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曆史的前進。
527.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之說,初見於宋代戲文《張協狀元》,泛指各種武藝,並非固指武藝的18種內容。後世有關其內容的說法有多種。
綜合曆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複,共包括下述種目。
屬拋射兵械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杆、杖、棒、斧、鉞、戟、大刀(長杆)、耙頭、扒、撾、鏟。
屬短兵器的有:劍、刀(短柄)、鐧、鉤、鐮、錘、拐、環。
屬軟兵器的有:鞭、鏈、流星、綿繩套索。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
曆代各種“十八般武藝”說所指的這些種目,反映了中國古代武藝的概貌,但並未包括武藝的全部種目。
528.中國古代兵器
中國古代兵器,種類繁多。南宋華嶽編於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的《翠微北征錄》中稱:“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代謝肇淛撰《五雜俎》和朱國楨撰《湧幢小品》中,記“武藝十八式”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殳、叉、耙頭、綿繩套索、白打。
前十七種是兵器名稱,第十八種是徒手拳術。由於“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由於多是兵器名稱,久而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說。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較為常見的說法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
529.明代的火箭
在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如點燃箭頭,靠弓弩發射的竹箭也稱為火箭。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藥出現後才發明的。火藥武器從唐末到宋初開始使用,到了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史書中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人類有記載第一個嚐試用火箭飛天的人就是中國明代的萬戶。為了紀念他,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稱“萬戶山”。
530.中國十大兵書
《孫子兵法》,春秋末孫武所著;《孫臏兵法》,戰國時齊國孫臏所著;《吳子》,相傳戰國吳起所著;《六韜》,傳說為西周呂望所撰;《尉繚子》,傳說為戰國尉繚撰;《司馬法》,春秋時司馬穰苴撰;《太白陰經》,唐代李筌所撰;《虎鈐經》,宋代許洞所撰;《紀效新書》,明代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寇時撰寫;《練兵實紀》,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撰寫,被稱為我國古代十大兵書。
531.兵書為什麼長期被列為禁書
我國曆史上的禁書,上自先秦,下迄清末,約在3000種以上,歸納起來有十類。其中,《孫子兵法》是兵書的代表作,曾在先秦和唐、宋時期先後三次被查禁。兵書為什麼長期被列為禁書?大致原因在於封建統治階級對於興辦武學存有矛盾心理,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戰爭逼近,就整軍經武,學兵書戰策,但又視兵家謀略為詭道和危道,對功臣戰將存有戒心,戰時調兵遣將都是臨時授以兵權,並有皇帝控製的禦璽辦合符手續。平時,兵書是禁書。一旦戰勝,就修文教、廢武備。西周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漢初的殺功臣,唐代中後期的偃武修文,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等,都是曆史事實。如宋朝抑製軍事思想的發展,不讓個人發揮軍事才能,兵書也就成了禁書,一度“孫、吳之書禁而弗學”,不準武臣研習兵書。
532.打家劫舍還是殺富濟貧
——綠林好漢
西漢新莽末年,廣大農民在王莽暴政的逼迫下,無法耕桑,難以生存,不得不起而反抗。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組織了荊州饑民,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曾以“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為根據地,號稱“綠林軍”。因此,後世就把聚眾山林,武裝反抗封建統治、鏟除惡霸土豪的人稱為“綠林好漢”。由於“綠林”一詞的泛化,後世也把那些群盜土匪習稱為“綠林好漢”。
533.中國使用石油的曆史
中國最早關於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中有火”是對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麵上起火現象的描述。古代使用石油的記錄應該是1800多年前的《漢書·地理誌》:“高奴,有洧水,肥可燃。”這裏提到的可燃燒的液體就是石油。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大約是在1700多年前,是南朝範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誌》。書中謂之“石漆”。所謂的“石漆”,即指石油。而我們現在通用的“石油”這個名稱,是我國北宋時著名的科學家沈括起的。他還發現了可以用石油來製墨。在明代,石油還是中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藥物之一。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可與它藥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入肉”。由於石油有燃燒“遇水不滅”的性能,後來則被大量用於軍事方麵。
534.“孔方兄”一詞的由來
“孔方兄”作為錢的謔稱,來源於西晉魯褒的名文《錢神論》。文中寫道:“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由其圓……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諺曰:‘錢無耳,可使鬼。’凡今之人,唯錢而已!”因此,“孔方兄”便成了錢的別稱,流傳至今。
535.當鋪的演變
當鋪又稱“典當”“當店”“押店”等,是以收取實物作為抵押,進行借貸融通的信用機構。具體做法是按借款人提供的質押品的價值折扣後發放貸款,定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典當業始創於南齊時代,由寺院經營當鋪放款,稱“質庫”。新中國成立後,舊的當鋪停歇。改革開放後,成都在公元1988年又出現了新中國第一家當鋪。
536.洋行
洋行是近代外國資本家在中國建立和經營的企業商號。公元171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建立第一家洋行。鴉片戰爭前,洋行發展規模較小,勢力也不大。除少量棉、毛、絲、茶的正常交易外,主要靠販賣鴉片牟取暴利。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為外國洋行擴展到工礦業清除了障礙。外國洋行在中國的開辦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公元1894年以前,主要是從事商品輸入,以及為其服務的航運、金融、加工修理和通商口岸的公用事業。甲午戰爭之後,投資工礦業的洋行迅速增加,並且規模都較大。有的組織企業集團以壟斷中國市場為主,有的則從原料到加工到銷售自成係統。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外國洋行對中國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537.買辦
“買辦”一詞出現於明朝,當時是指專司宮廷供應的商人。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買辦指的是受雇並代理外商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的中間人和經理人。鴉片戰爭前,廣州負責對外貿易的十三行就設有買辦。此時,買辦分為兩類,一類為居間貿易的商船買辦,一類為負責管理外國商館的內部事務的商館買辦。買辦一職由政府嚴格控製,這時的買辦屬於封建性的買辦商人。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商人可以自由雇傭買辦。從此,買辦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成為接受外商雇傭領取工資、傭金的外商“代理人”,並從中獲取利潤。在洋務運動中,買辦商人與洋務官僚相結合,投資創辦近代工商業,成為我國曆史上一支特殊的階層。
538.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約百餘年
——山西的票號
票號又稱“票莊”“彙票莊”“彙兌莊”。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以經營彙兌業務為主的一種金融信用機構。明清時期,地區間的商業清算多依賴“鏢局”運送現銀,既存在不安全因素,也浪費資源。後發現利用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商號辦理彙兌更加安全節省。所以在乾隆、嘉慶年間,山西商人利用自己商號及分支機構開展彙兌業務,率先由兼營轉為專營。最早的一家票號是公元1821年創立的山西平遙“日升昌”,其後,平遙、祁縣、太穀三縣商人繼起,形成“祁太平”三幫。這時,出現山西人獨占一大新興行業的局麵,通稱“山西票號”。
539.古代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
——市舶司
市舶司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唐玄宗開元年間,廣州即設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擔任。這就是市舶司的前身。市舶使的主要職責是檢查出入海港的外商船舶、征收關稅、收購政府專賣品等,也涉及到外交事務。唐代充當市舶使一職的,多是皇帝的心腹宦官。此後的宋、元、明三代都沿襲設置。兩宋時期,由於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海外貿易得到了空前發展。政府一方麵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徠外商;另一方麵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當時市舶司的主要職責是管理舶商,征收舶稅,收買舶貨,實行“禁榷”,並招待外商。至元代,元政府製定了整治市舶司的法則。在公元1314年,又修訂頒布新的市舶法則22條。明確了市舶司的職責範圍,加強了政府對海外貿易的控製。明朝則沿襲前朝之製,市舶司管理海外諸國朝貢和貿易事務,隸屬於布政司。
540.漢字“東南西北”的形成
古人憑借自然景象辨認四方,並創造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字。東:日在木中,意思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東方了。南: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變形。即草木承受南麵充足的陽光,枝葉就長得繁茂。所以,向陽處就是南方。西:西字古形是鳥在巢上。即太陽西沉而鳥歸巢棲息。“鳥歸巢”就成了方位字“西”。北:古代寫成兩人相背。宮室多坐北朝南。背麵就是北麵。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北”。
541.“紫禁城”的來曆
故宮就是舊時的皇宮,它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名稱——紫禁城。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天上的星座分為三垣,位於三垣中間的叫紫微垣,是主宰世界萬物的天帝居住的地方。人間的皇帝號稱是天子,他居住的宮殿就被喻為紫微垣,稱為“紫宮”。這裏門禁森嚴,是絕對不允許老百姓隨便接近的禁地,因此被稱為“紫禁城”。
542.藏族人民崇高的禮品
——哈達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哈達類似於古代漢族的禮帛,以綾、綢、絲等原料製成,紡得稀薄透明,按顏色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象征純潔的白色哈達;一種是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代表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征大地。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它隻在特定情況下才用。“哈達有價情無價”,它代表著最真誠的感情,寄托著最美好的祝願。
543.烏鴉為何被視做不祥之鳥
烏鴉叫凶是中國民間最流行的動物禁忌。俗信以為烏鴉是凶鳥,遇之不祥。有人認為,烏鴉兆凶觀念的產生,可從兩方麵得到說明。其一,烏鴉是雜食性鳥類,嗜食死動物。烏鴉與屍體的這種緣分,逐漸在人們的思維中倒因為果,形成鴉鳴兆凶、兆人亡的觀念;其二,烏鴉兆凶觀念的現實依據,便是它啄食糧食的“劣根性”。群鴉飛至的後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的減少。
544.中華第一鼎
“中華第一鼎”是因中國目前最高、最重的鼎而得名。鼎高9.9米,直徑4.6米,重100噸,由漢白玉雕刻而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鼎。該鼎由民營企業家梁曉華出資建造,又稱雲鼎,於公元2002年11月7日在北京密雲縣建成揭幕。雲鼎的建成表達了密雲人民和全國人民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心願。
545.汗青指什麼
汗青的起源要追溯到紙張發明之前了,那時古人記事要用“竹簡”,即用上好的竹鐫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稱“竹簡”。竹簡的製作並不簡單,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稱其為“青”;然後,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麵是為了便於書寫,另一方麵也為幹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後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從出土的古代竹簡來看,長的竹簡常用於書寫儒家經典;短的竹簡常用其記載諸子事跡及史傳。因此人們又將其代稱竹簡所記載的“史冊”了。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就有家喻戶曉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46.中國原始岩畫
原始岩畫是遠古時代鑿刻或繪製在山崖岩壁上的圖畫。最早著錄岩畫的文獻是公元5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其後在一些曆史文獻和地方誌中,也有零星的記載。
岩畫的分布區域極廣,目前,我國已有12個省(自治區)的40個以上的縣(旗)發現了岩畫。岩畫內容豐富,能表現出當時人們各種生產生活的活動場麵。如描寫狩獵的,有的獵人身旁有狗相隨,說明當時狗已被馴養;舞蹈有手拉手的圓圈舞,也有手持牛角的圍獵舞和手持盾牌的戰爭舞。戰爭的畫麵在人群之中有持弩而射的,又有倒地而死的。岩畫年代,經放射性碳元素斷代測定為距今約3000年,同時在岩畫分布區內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多處,這些事實大體上可以證明岩畫應當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中國原始岩畫在構思上天真純樸,反映出人類童年時代某種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願望。
547.文物
文物,舊為禮樂、典章製度的統稱。《現代漢語詞典》中,稱文物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一般包括:與重大曆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曆史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等;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反映各時代社會製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公元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保護文物的範圍作了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