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盜墓
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加之有著厚葬的習俗,因而有著豐富的地下文物。盜墓即指非法挖掘墳墓,盜取殉葬之物,是文物遭受破壞和流失的一種主要途徑。墓葬中文物一般保存較好且多精美,卻不易得到保護,故成為盜取文物的主要對象。盜墓現象古代已有,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自春秋時期始,由於厚葬風氣的興起,盜墓現象日漸盛行,曆經秦、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經久不息。近現代時期,盜墓活動更加嚴重,著名的如孫殿英盜竊清東陵。新中國建立後,頒布了《中國文物保護法》,加大了對盜墓活動的打擊力度,盜墓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製。
549.古蜀千古之謎
——三星堆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市西約8公裏處的中興鄉,在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發掘和研究過程中,引出許多難解之題。
第一謎,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三星堆文化看似非常突然地出現在川西平原上,並形成繁榮而奇特的古代文明。三星堆文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目前還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第二謎,三星堆遺址上的古代居民的族屬是誰?關於這一點,目前有氐羌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等不同看法。第三謎,三星堆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是什麼?三星堆古蜀國是一個附屬於中原王朝的部落軍事聯盟,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其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或是兼而有之?目前也是眾說紛紜。第四謎,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怎樣產生的?第五謎,三星堆古蜀國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又突然消亡?第六謎,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祭祀坑年代和性質是什麼?第七謎,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號究竟是文字、族徽、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
550.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繭
——千年不鏽越王劍
越王劍公元1965年冬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內棺中,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8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2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鏽斑,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可以一次劃破20多層複印紙,經考證,此劍是越王佩劍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劍”“青銅劍之王”的美譽。
551.沙漠中的龐貝
——樓蘭古國
在負有盛名的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上,曾經有一座著名的樓蘭古城。昔日綠草遍地,車來車往,門庭若市的繁榮古城在公元4世紀以後,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樓蘭古城位於羅布泊西北邊緣,處於東西交通要道,彙集了東西方文明的精華。不但可以看出樓蘭城的軍事力量和狀況,以及各屯區農業生產、水利與生活的一些情況,而且還可以了解到樓蘭城內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有關的情形。這裏曾經是一個商旅雲集的貿易中轉站。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造成樓蘭的消失呢?考古學家們推測這可能是當時的自然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水源日益不足,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最終而導致了樓蘭文明的覆滅。
552.古代東西方對話之路
——絲綢之路
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553.“禮儀之邦”
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文明曆史的國家,被稱之為“禮儀之邦”。“禮”是規,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治國之法規、律條,是治亂之本;“禮”也是德,是一種道德修養。“儀”是矩,是準則,是治國和做人的尺度;“儀”也是與“禮”融合在一起的種種儀式的總稱。“禮儀”,其實就是道德的規範。
中國之所以被稱為“禮儀之邦”,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看:首先,中國製禮的曆史悠久;其次,禮製儀法非常完備;再次,禮儀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政治權力關係、家族血緣關係、人際交往關係、婚嫁喪葬、迎賓待客、行為舉止、言行應對等等,無一不有禮儀可循。禮儀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維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554.《禮記》中對洗澡的描述
洗澡,在古代稱為沐浴,沐指洗頭,浴指洗身子。洗頭用“潘”,洗身用“湯”,均加有不同的原料,如香料或者藥材。《禮記》中記述了當時人們定期洗頭、洗澡的習慣,《內則》篇提出“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並有瘡瘍應沐浴的論述,《檀弓》篇即有:“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說明當時的人們已認識到沐浴對瘡瘍有治療作用。《內則》篇還特別指出洗澡所用的浴巾上下身要分開,男女分室洗浴,“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另外,人死後要給死者洗頭和擦洗身子,剪指甲和修胡須。從《禮記》中對洗澡的規定可以看出,洗澡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清潔衛生,也是作為一種禮儀,一種社會公德。譬如祭祀祖先和神靈、上朝謁見、會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誠和尊敬。
555.古代廁所一般建在豬圈旁
廁所在古代稱“溷廁”“溷軒”“溷藩”等。“溷”有渾濁、肮髒、汙穢之義,引申為汙穢物、糞便;家畜的小圍欄也稱“溷”,如豬溷。廁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當時的廁所隻是一個土坑。殷商時期,人們已開始注意環境衛生,並實行了人畜分離。甲骨文中已有關於牛欄、豬圈和室內除蟲的記載。從西周到春秋,廁所多與豬圈並排,而且一旦“某個坑”被放棄,就會用一個奴隸去填坑。於是廁所是“臧”(古代對奴仆的賤稱),轉為“髒”,建在豬圈一旁的傳統就一代代延續了下來。
556.《詩經》對床的描寫
床是睡臥用具,最初多用於坐,後兼作臥具。古代的床是用竹片或木板製成的帶矮足的臥榻。《釋名·釋床帳》說“人所坐臥曰床”,“長狹而卑者曰榻”。約在商周時期,榻就已經出現了,春秋時期榻逐漸演進成為床。《詩經·國風·豳風》說“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小雅·北山》說“或息偃在床”。這說明高出地麵,用作睡覺的床的出現和使用是很早的,但還不是很普遍;能睡床的應該是地位尊貴者或者是家中受到重視的人,就如上述《詩經》中描述的生出男孩,男孩得睡床;生出女孩,女孩得睡地下。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床才逐漸成為睡覺休息的專用臥具。
557.孔子“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出自《論語·鄉黨》:“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春秋時代人們的坐臥用具大多為席,古代人坐時很講究禮儀,嚴格區分長幼貴賤等級尊卑,孔子推崇禮,故如果坐席排位不按禮儀,入坐便有失體統,違背禮教。《禮記·曲禮》還有對席坐朝向的記述:“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東向西向,以南方為上。”表明席坐很重視麵的朝向,南北向的席,以西方為上座;東西向的席,以南方為上座。坐席不當,有違禮儀,“割席而坐”“割席斷交”的事情就會發生。
558.唐代開始流行椅子
古代人席地而坐,沒有椅子,隻有作為臥具的床,我國古代椅子出現在漢代,它的前身是漢代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的胡床。胡床是一種高型坐具,後來的椅子就是在胡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漢末年,出現了一種稱為“交椅”的輕便坐具。所謂交椅,是指前後兩腿交叉,交接點作軸,可以折疊的椅子。椅子的出現,使人們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俗。唐代,有靠背的椅子才開始出現,在高元珪墓壁畫中已出現了有靠背的椅子的畫像,這樣,椅子才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直呼為椅子,並開始在民間流行。
559.北方的火炕
火炕在北方寒冷區域的使用,至少在兩千年前就開始了。從考古資料看,火炕應該是龍江先民沃沮族人的偉大發明。火炕結束了龍江先民們以“穴居”來防禦嚴冬的時代。在東寧縣團結村挖掘的沃沮族遺址中,被考古學家稱為“低火牆”或“煙道大牆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火炕隨著北方各民族的相互交往而逐漸成為北方人民在寒冷的天氣取暖禦寒的主要方式。隋唐時,渤海人和高麗人已開始普遍使用多洞的“長炕”。遼金時女真人的火炕結構已經與今天北方農家的火炕沒有差別了。火炕的傳播,女真人功不可沒。金代女真人在占領華北後,實行大量的移民,加之兩次轟轟烈烈的遷都(燕京、開封),女真人把火炕帶到了華北,以山東、河北為最,改善了北方人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人們抗禦風寒潮濕的能力。
560.南方的懷爐
懷爐也叫做“熱寶”“暖手器”等,但更多的還是稱為懷爐。懷爐是在一個容器裏裝上一些材料如木炭、酒精、煤油等通過燃燒產生熱能的一種生活用品,有些小到可以揣在身上取暖,故名“懷爐”。懷爐作為一種取暖用具,普遍使用於南方是因為南方的氣候較之北方的氣候要暖和得多,即使在冬天也不用像寒冷的北方燒火炕來取暖,況且懷爐同北方的火炕比較而言,體積小,可方便攜帶,可隨時隨地使用。南方的懷爐不僅廣泛適用於寒涼時節日常生活中的禦寒保暖,還利用它來輔助一些如寒症、腰痛、關節痛等病症的康複。
561.照亮“時光隧道”
——油燈
油燈是人類文明曆史中起源較早、延續和發展時間較長的生活用品之一。油燈起源於火的發現和人類照明的需要。據考古發現,在距今約20萬至7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已經開始將火用於生活之中,而最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成型的燈具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燈具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周禮》中也有專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職。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隻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加上油和燈芯就能實現最原始的功用。中國古代的燈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燈和燭燈,膏燈就是後世所稱的油燈。
562.木匠之祖
——魯班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般”和“班”同音,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墨鬥、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麵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目前,為推動我國工程質量水平的普遍提高,公元1987年由中國建築業聯合會設立“魯班獎”。
563.算盤的使用
關於算盤的來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十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數學家在《數術紀遺》中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可見漢代即有算盤,但形製於近日不同。公元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裏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算法大全》裏,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十五世紀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由於算盤普及,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久的珠算書是公元1593年明代程大位編輯的《算法統宗》。
564.阿拉伯數字傳入前,中國如何計數
據考證,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古人的算籌記法就已經相當完備了。這種表示數字的方法,無疑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國古代也很重視記數符號,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鍾鼎文中都有記數的符號,不過難寫難認,後人沒有沿用。到春秋戰國時期,生產迅速發展,為適應這一需要,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籌算。籌算用的算籌是竹製的小棍,也有骨製的。按規定的橫豎長短順序擺好,就可用來記數和進行運算。隨著籌算的普及,算籌的擺法也就成為記數的符號了。算籌擺法有橫縱兩式,都能表示同樣的數字。
565.算經十書
“算經十書”是指漢、唐1000多年間的十部著名數學著作,它們曾經是隋唐時候國子監算學科(國家所設學校的數學科)的教科書。十部算書的名字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
“算經十書”中用過的數學名詞,如分子、分母、開平方、開立方、正、負、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到今天,有的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了。
566.《墨經》中的自然科學
《墨經》指《墨子》一書中,由戰國末期的後期墨家所撰寫的《經上》《經說上》《經下》《經說下》《大取》《小取》六篇的合稱。在《墨經》中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幾何學理論的雛形。如把“圓”定義為“圓,一中同長也”。意思為:圓有而且僅有一個中心,從圓心到圓周上任何一點距離相等。這與古希臘歐幾裏得的提法基本一致,但比歐氏要早一百多年。在《墨經》中還有許多幾何命題,如兩條平行線之間等距、三點共一直線、同圓的半徑相等、矩形四角皆為直角等。《墨經》中還論述了物理學的內容,有力學、聲學和光學等,最早提出“杠杆原理”“浮力原理”“成像原理”等。
567.泥範鑄造
從近年考古發掘來看,夏代已經能熔鑄青銅。最初的鑄型是使用石範,由於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在製陶術發達的基礎上,很快就改用泥範,並且在長達3000多年的時間裏,在隨著近代機器製造業的興起采用砂型鑄造以前,它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我國在商代早期就有了泥範鑄造,商代中期達到鼎盛時期。用泥範鑄造大型和特大型鑄件,工匠們創造出了像司母戊鼎(2011年3月改名“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曠世珍品,從唐宋時期起,有很大發展。滄州五代時期的鐵獅、當陽北宋的鐵塔、北京大鍾寺的明代永樂大鍾,都是世界聞名的巨大鑄件。
568.鐵範鑄造
鑄型材料從石和泥、砂改用金屬,從一次型經多次型又改進成為耐用性更高的所謂“永久”型(就是金屬型),在鑄造技術的曆史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公元1953年河北興隆鐵範的發現,證明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用白口鐵的金屬型澆注生鐵鑄件。這批鐵範包括鋤、鐮、斧、鑿、車具等類共87件,大部分完整配套。
除鐵範外,戰國時期和漢代已經用銅製金屬型鑄造錢幣(如傳世和出土的五銖銅範等)。
569.熔模鑄造
傳統的熔模鑄造一般稱失蠟、出蠟或捏蠟、撥蠟。它和用來製造汽輪機葉片、銑刀等精密鑄件的現代熔模鑄造相比,無論在所用蠟料、製模、造型材料、工藝方法等方麵,都有很大不同。但是,它們的工藝原理是一致的,並且,現代的熔模鑄造是從傳統的熔模鑄造發展而來的。
公元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尊盤和公元1979年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國銅禁,經研究,都是失蠟法所鑄,說明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經發明了這種技術。
570.“五行”說
“五行”說始於夏朝,流行於商朝,到了西周發展為“五行元素說”。把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物質當成組成世界萬物的原始材料。《尚書·洪範》則明文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更加清楚地表明中國古代原始“五行”說,實際上就是最早的關於物質組成的假說。它不僅具有樸素的元素概念,並具有物質相互轉化的觀念。
我國原始“五行”說發展到了春秋時代,又出現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學說,即: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些觀點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辯證法因素,“五行”說雖被後來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來,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數、醫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571.古代銅鏡的製作
銅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麵。在銅鏡未流行前,人們用銅鑒盛水照麵,故鏡又稱“鑒”。銅鏡的合金成分主要是銅、錫、鉛,其中銅為65%~72%、錫為22%~25%、鉛為3%~8%。宋代以後的銅鏡中還有鋅的成分。銅鏡的製作要通過製範、澆鑄、刮削、研磨、拋光、開光等工序。先製成坯子,再將坯子放入模子中印出所需要的花紋,最後再把加工成型的鏡坯放到火爐中進行加溫燒製。在鏡坯中加入鉛可以降低燒製時所需要的溫度。鉛的含量越高,燒製需要的溫度就越低。這不僅簡化了銅鏡加工的難度,使製作變得更容易,同時也有利於提高銅鏡製作的工藝水平。鉛的加入、製作工藝的發展、生產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銅鏡的普及,使銅鏡從原來貴族才能擁有的奢侈品逐漸成為一種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普通日用品。
572.最早的指南針
——司南
古人認為磁和鐵的關係就像慈母和兒女一樣,所以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慈石”。古人利用磁石的指極特性製成最早的指南針——司南。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的記載,經過考證並複原勺形的指南器具,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573.天壇回音壁的聲學原理
明代建成的天壇中有一處建築名叫“回音壁”,圍括皇穹宇和東西配殿的高大的圓形圍牆,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牆高3.72米,厚0.9米,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東西配殿後的牆下,均麵部朝北對牆低聲說話,可像打電話一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來。
天壇的回音壁是利用聲波反射原理,具有獨特聲學效果的建築物,成為中國利用聲學原理設計的四大奇妙的回音建築之一。為什麼會有這種奇妙的現象呢?原來,這是聲學原理在建築上的巧妙運用。因為圍牆是圓形的,且又磨磚對縫,牆麵十分光潔,再加上圍牆頂部蓋有簷瓦,聲波不易散失,便可沿著圓牆連續反射傳遞而產生回音了。
574.宋明時期的航海
宋代以後,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一般用於航海,朱彧的《萍州可談》中,即有“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的記載。
在南宋理宗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即有中國海船使用羅盤定向導航的記載。羅盤針應用於航海,說明我國導航技術在宋代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南宋時,廣州、泉州、杭州都是大商埠,當時和我國通商的有50多國,阿拉伯人、波斯人、羅馬人紛紛由海道到我國通商。那時,通商的稅收占國庫總稅收的1\/20,如果沒有指南針的發明就不可能有這樣繁盛的海上通商貿易。
至明代,指南針在航海上的運用較宋代又有所發展。據《西洋番國誌》記載:“砍木為盤,書刻幹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將天文導航、羅盤導航、陸標導航、測量水深和水質等導航手段結合起來,從而使航海技術又向前大大發展了一步。
575.煉丹爐與古代化學
“丹”即“丹砂”,是中國古代方士的術語,也是道教的道術之一。原指將朱砂放於爐火中燒煉,以製“長生不死”丹藥。晉代葛洪的《抱樸子·金丹》對“還丹”的化學反應有一個概括:“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成丹砂。”這不但開了我國古代化學之先河,而且也開了現代化學之先聲。古代煉丹的方法一般為火法,所謂火法,就是像《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用火燒爐子,直接加熱的方法。火法大致包括煆、煉、炙、熔、抽、飛、伏等方法。煉丹要用藥物,這些藥物大半是化學上的化合物。在長期的實驗中,人們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化學物質。所以,恩格斯曾經說過:“化學以煉金術的原始形式出現了。”
576.《考工記》與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法
先秦時代的人們在蟲、魚、鳥、獸等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把動物概括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它最早反映在春秋末年齊國記錄的官書《考工記》中:“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鱗者。”反映了古代的動物分類認識:分動物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而大獸又分為“脂”“膏”“臝”“羽”“鱗”五類。
兩千年前,人們把動物分為大獸和小蟲。大獸相當於現在分類學上的脊椎動物,小蟲相當於現在分類學上的無脊椎動物。這是我國古代傳統分類認識的一次飛躍。這一古老的分類認識,一直是我國古代分類學的基礎。直到明代,李時珍把動物藥品分為“蟲”“鱗”“介”“禽”“獸”“人”等類,基本上還是承襲了《考工記》中所反映的分類方式,但是在排列次序上卻表現了動物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這又是一大進步。
577.《爾雅》與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法
用草、木、蟲、魚、鳥、獸等來概括整個動、植物界的種類,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這一分類認識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爾雅》中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出來。
《爾雅》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詞語的著作,它大致是秦漢時期的學者所編撰,編輯了春秋戰國時期至秦漢舊文,增添修改而成。全書共19篇,其中最後七篇分別是《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這幾篇不僅著錄了590多種動物和植物,指出它們的名稱,還根據它們的形態特征,納入了一定的分類係統之中。從它的篇目排列次序來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動、植物的分類認識。例如,書中把植物分為草本,木本兩大類;木本又分為喬木、灌木和檄木(相當於現在的棕櫚科植物)三種類型。在動物分類方麵,《爾雅》在前人分類研究基礎上,分動物為蟲、魚、鳥、獸四類,還進一步提出動物分類的定義,如“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這種解釋,至今沿用。
578.《雲林石譜》和中國古代礦物岩石研究
《雲林石譜》為北宋杜綰所著,大約成書於公元1118年~1133年,是我國古代最完整、最豐富的一部石譜,全書約14000餘字,所描述的石頭有116種,詳略不等地敘述了其產地、采取方法、形狀、顏色、質地優劣、敲擊時發出的聲音、堅硬程度、紋理、光澤、晶形、透明度、吸濕性、用途等。這116種石頭中,按性質分,有比較純的石灰岩、石鍾乳、砂岩,有含錳質或鐵質的石灰岩或砂岩;有比較純的石英岩、瑪瑙、水晶;有葉蠟石、雲母、滑石、頁岩;有比較純的金屬礦物和玉類,還有化石。除上述內容外,還介紹了各種岩石的用途,如造假山,製研屏,製硯以及其他器具、玩具等。還介紹了當時工人加工石材的方法。
579.江南製造總局
公元1865年,李鴻章購買了上海虹口“洋涇浜外國廠中機器之最大者”美商旗記鐵廠。他將這座能夠修造輪船槍炮的工廠與原來丁日昌、韓殿主持的兩所炮局合並,成立江南製造總局。江南製造總局的主要產品,一是槍支,二是大炮,三是彈藥,四是鋼鐵,五是造船。公元1868年上海江南製造總局第一號火輪船竣工,這是中國自造的第一艘大型機器輪船。江南製造總局共造船十艘,此後停造輪船,專門修理南、北洋各省船艦。另外,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於公元1868年6月建成開館,甲午中日戰爭前曾是中國最大的譯書機構,是傳播近代自然科學最主要的陣地,徐壽、華蘅芳均成了該館重要的譯書人員。
580.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楊柳青年畫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年畫之一,它因產地在天津市西南的楊柳青鎮而得名,廣泛流傳於中國的北方。楊柳青木版年畫創始於明朝崇禎年間,當時是以門神、灶王、天師為主要內容的單色木版畫。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題材廣泛,有神話傳說、曆史故事、生活故事、世俗風情、戲曲小說、娃娃仕女、山水花鳥等,還有一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帶有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使得這些年畫不僅具有藝術欣賞性,還有曆史借鑒價值。在技法上力求達到繪畫的效果,刻畫精細,著色也鮮豔亮麗。
581.華彩樂章中的曇花一現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古瓷以州定名,五代至晚清寶豐為汝州屬地,故稱汝瓷。前後不足20年,窯址至今沒有發現。為“五大名窯”之首。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麵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俗稱“芝麻支釘”,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製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製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製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
582.雨過天晴之美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麵開大紋片,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
583.哥者為尊,冠絕當世
——哥窯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麵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584.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製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彙,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這是因為在燒製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氧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製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製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585.溫柔恬靜中的曠世風華
——定窯
定窯為民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586.大唐遺韻,盛世華彩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在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彩陶工藝品。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塗胎,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三彩。它汲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常見的出土唐三彩產品有三彩馬、駱駝、仕女、龍頭杯、樂伎俑、枕頭等。
現今所見的出土唐三彩,大量的都出於盛唐時期,其燒製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燒製的最高水平。但從晚唐開始,唐三彩的製作逐漸走向衰落。如今,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唐三彩的工藝被重新發掘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