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關於春秋五霸曆史上存在很多種說法,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認為先後成為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春秋五霸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一派人的依據是:稱霸的主要標誌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
中國曆史之人物篇
689.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關於春秋五霸曆史上存在很多種說法,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認為先後成為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春秋五霸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一派人的依據是:稱霸的主要標誌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
690.戰國七雄
戰國初期,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號稱“三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麵。但此時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公元前333年,為楚所敗。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史稱“戰國七雄”。
691.戰國四公子
中國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時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692.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說的是我國古代的四位美女。
西施,春秋末期,越國稱臣於吳國,國難當頭,西施以身許國,被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吳王沉迷美色,荒廢國事,使越國用足夠的時間養精蓄銳,反攻吳國。王昭君,公元前54年,王昭君請求出塞和親,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象征給匈奴帶來和平和安寧。貂蟬,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後成為司徒王允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棋子,使董卓與呂布反目成仇,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楊玉環,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貴妃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693.東施效顰惹人厭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樣樣惹人喜愛。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過,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同村一個醜婦人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蹙額,從街上走過。村裏的富人看見她這副模樣,都緊閉著大門不願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這個醜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她皺眉的樣子為什麼美。所以她不管怎樣模仿,都沒有西施美。
694.中國古代的美男子
人們形容男子容貌俊美,常常會說:“美比宋玉,貌如潘安。”宋玉和潘安是古代的兩名著名的美男子。
宋玉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昭明文選》中《登徒子好色賦》一文說宋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辭”,長得漂亮,口才又好。他鄰居家有位少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竟然暗戀宋玉三年,可見他的魅力了。
潘安即西晉人潘嶽,字安仁,小字檀奴。他長相帥氣,又很有氣質,深得時人的喜愛。潘嶽年輕的時候經常坐車出去遊玩,不少妙齡少女見了,競相圍觀,還緊緊地跟著他,把水果丟進車子,一天下來常常滿載而歸。
除了宋玉和潘安,中國古代還有不少美男子,如子都、衛珓、嵇康、高長恭等。
695.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在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學,不知所終。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
696.千古聖人,萬世師表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移居闕裏,並受其教。15歲立誌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697.人生本如是迷茫
——莊子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主張“無為”,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698.人性本惡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戰國末期,經曆了諸子百家競相爭鳴的局麵之後,在學術思想上逐漸出現了融合百家、總結諸說的趨勢。荀子廣泛地涉獵了諸家學說,批判地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禮法兼治、王霸並用。“禮義者,治之始也”(《荀子·王製》),“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強國》)。在哲學上,提出了“明天人之分”的觀點,以“製天命而用之”,斷定了人定勝天。他反對性善論,首創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主張以“師法之化,禮義之道”去“化性去偽”,強調了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郭沫若在《十批判書·荀子批判》中曾評價說:“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他不僅集了儒學的大成,而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大成。”
699.亞聖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彶的再傳弟子。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故《孟子》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700.縱橫家之鼻祖
——鬼穀子
鬼穀子,相傳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本名王詡。生前隱居於清溪鬼穀,在山中采藥或修道,自稱“鬼穀先生”,後被世人稱為“鬼穀子”。鬼穀子為縱橫家所宗,生平寫《鬼穀子》一書,而其弟子不乏眾人,最為著名的要數戰國時期的辯士蘇秦和張儀。鬼穀子及其弟子們倡導的是一些謀劃權力的策略,言談論辯的方法,不為正統所稱道。唐代柳宗元就曾批評說:“鬼穀子言益奇,而道益陋。使人狙狂失守,而易於陷墜。”(《辨鬼穀子》)
701.中國最好的說客
——蘇秦
蘇秦(公元前337年~前284年),字季子,東周洛陽軒裏人(今洛陽東郊太平莊一帶),戰國時期韓國人,相傳為鬼穀子的徒弟,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合縱。公元前292年,齊、趙、秦三國鼎立,竭力爭奪宋國土地時,蘇秦向燕昭王獻策,企圖借助秦、趙之力攻破齊國,由他作為燕的特使派到齊國,以助齊攻宋為名,做間諜工作而達到破齊的目的,後因其反間計泄露,被車裂而死。
702.浮遊塵埃之外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約前278年),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起初受到楚懷王的信任,位至左徒,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中國民間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
屈原雖然在政治生活上鬱鬱不得誌,但作為詩人,他給後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703.法家理之集大成者
——韓非子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是戰國時期(公元前275年~前221年)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晚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鄭韓古國在今天的河南新鄭)人,漢族。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苟卿。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今存《韓非子》55篇。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製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704.一代兵師
——孫臏
孫臏,戰國時軍事家,齊國阿(在今山東陽穀)人。孫武後代。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公元1972年銀雀山出土,1.1萬餘字。
705.帝國丞相
——李斯
李斯(?~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被任命為丞相。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麵作出貢獻。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706.霸才有主
——陳琳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縣東南)人。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後為袁紹幕僚,官渡之戰後依附曹操,先後任司空軍師祭酒和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瘟疫流行,與劉楨、應瑒、徐幹等染病去世。陳琳詩、文、賦都擅長,散文風格尤其雄放,筆力強勁,很有文氣,朝廷文書很多出自他的筆下。作品有詩歌《飲馬長城窟行》、散文《為袁紹檄豫州文》《為曹洪與世子書》等,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
707.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即魏武帝,漢族,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方麵,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複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曹操不但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裏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
708.風骨不似世間人
——楊堅
楊堅(公元541年~604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隋朝開國皇帝,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
在中國曆朝曆代中,他被公認為是才智最高的皇帝,也是最為仁慈的聖皇天子。後人一般將隋文帝的大治譽為“開皇之治”。
他的詩以絕句見長,著有《賀知章集》。其書法善草隸,縱筆如飛,傳世書法作品中,墨跡有草書《孝經》、石刻《龍瑞宮記》等。
709.一代女皇
——武則天
武則天(公元624年~705年),名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14歲被唐太宗選入宮內為才人,太宗死後入感業寺削發為尼,高宗時又被召入宮中封為昭儀,公元655年立為皇後。高宗多病,武則天替他處理政事,逐漸掌握大權,高宗死後,中宗繼位,尊武則天為皇太後,臨朝稱製。後廢中宗立睿宗,公元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年號為“天授”,史稱“武周”,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她執政50年,既有政績也有弊病,死後在自己墓前豎起一座無字碑,意為千秋功罪,任人評說。
710.不愛江山愛丹青
——宋徽宗
宋徽宗(公元1082年~1135年),名趙佶,北宋皇帝。宋徽宗治國無方,在政治上雖然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但是在中國的繪畫史上,他卻是一位傑出的畫家。宋徽宗的藝術造詣很深,能書善畫,無所不工。他的書法師黃庭堅,對書法中的正書、行書、草書都很精通,而且他還獨創了“瘦金體”,更是在宋代的書法家中獨樹一幟。宋徽宗最擅長的是花鳥畫,主要以宮廷裏的奇花、異草、珍禽為題材,對人物、山水畫也有一定的造詣,畫風精工富麗,又具有清淡的筆墨情趣。他還創立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為完備的“畫院”。宋徽宗即位之後,首先對宋初設立的畫院製度進行了改革,把畫院變成科舉製度的一部分,稱為“畫學”。
711.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係。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他一生誌在樹立理學,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朱熹在官場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權臣,受到排擠與寧宗的猜忌,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寧宗更是下詔命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於在建陽家裏憂憤而死,享年71歲。
712.嘔心瀝血編通鑒
——司馬光
司馬光,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地區夏縣)人。幼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廣為流傳。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是他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294卷,通貫古今,《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曆史,曆經19年編輯完成。
在政治觀點方麵,司馬光主張法製永遠不變,其政治思想比較保守。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宋哲宗元祐一年(公元1086年)為相,8個月後病故,追封為太師溫國公。因而後人稱他為司馬溫公。
713.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範仲淹
範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皇佑四年(公元1052 年)。範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範仲淹對當時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製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製,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陝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
714.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3年),男,漢族,吉州吉水(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祐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715.女真英雄
——完顏阿骨打
完顏阿骨打,即金太祖,金朝的創建者。他從小酷愛騎射,力大過人,且為人豁達大度,頗具組織和領導才能。遼代時,女真為遼朝統治。遼代中後期,以完顏部為代表的女真族逐漸崛起,奮起反抗並推翻遼王朝的殘酷統治。遼天慶三年(公元1113年),接替兄長烏雅束為都勃烈極(部落聯盟長)開始“力農積穀,練兵牧馬”,擴充軍隊,增強女真的軍事實力。翌年,被遼授予節度使。逐步統一鄰近部落,勢力漸盛。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族各個部落,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後入侵並占領了宋朝的大部分土地,後建立了大金政權。他在位期間,定製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強皇權,對女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716.金兀術:“搜山檢海抓趙構”
完顏宗弼(?~1148年),金朝名將,開國功臣。本名斡啜,又作兀術。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宋金對峙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金世宗於當世之時就慨歎“宗翰之後,唯宗弼一人”。後人評論認為兀術強於宗翰,“頗有武元(完顏阿骨打)遺風”。
金建國後對遼戰事頻繁,金兀術異母兄宗峻、宗幹、宗望、宗輔都是金軍重要將領,驍勇善戰,對他產生強烈的影響。自幼年時期,他就隨從阿骨打起兵反遼。公元1121年12月,金太祖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反遼戰爭,金兀術初次披甲,隨從叔父完顏杲出征。屢立戰功。金滅北宋後,趙構逃往南方建立南宋。金兀術領兵追趙構,跨江河,越天險,破關隘,搗城池,搜山川,入大海,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時間之短、戰線之長、地域之廣,都出人意料,金人稱之為“搜山檢海抓趙構”。此戰不僅大大振奮了金國朝野,也使金兀術一戰成名。
717.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公元1162年~1227年),孛兒隻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世界曆史上最偉大和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大汗(後被尊為元朝開國皇帝),統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曆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成吉思汗征戰一生,公元1227年7月,在蒙古軍圍困西夏首都時,病逝於今寧夏南部六盤山(一說靈州),終年66歲。
718.“大有為於天下”
——忽必烈
忽必烈(公元1215年~1294年),早在藩王時期就想“大有為於天下”。他一生征戰,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並開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計劃。公元1279年,在厓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宋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諡“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719.三代國母世無雙
——孝莊皇後
孝莊文皇後(公元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生皇九子福臨,尊莊妃為皇太後,史稱孝莊文皇後。公元1643年,皇太極逝,福臨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莊皇後為太後,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莊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多爾袞。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尊稱孝莊為太皇太後,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鼇拜集團,奪回了政權。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太皇太後逝,享年75歲,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
她一生經曆了四個朝代,輔佐兩位幼年皇帝一統江山。康熙曾評價她:“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720.清末權臣
——榮祿
榮祿(公元1836年~1903年)清末大臣。晚清軍事家、政治家。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辛酉政變前後為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所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義和團運動期間,慈禧太後攜光緒帝逃往西安,命榮祿為留京辦事大臣。不久又赴詔西安行,賞黃馬褂,賜雙眼花翎、紫韁。公元1902年1月,榮祿隨慈禧太後返京,加太子少保銜,轉文華殿大學士。公元1903年榮祿病死,贈太傅,諡文忠,晉一等男爵。
721.師夷長技以製夷
——魏源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對於如何抵抗外國的侵略,有力地打擊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在如何“睜眼看世界”的問題上,他寫出了一本名著——《海國圖誌》。他就是愛國主義者魏源。鴉片戰爭爆發前,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去廣東禁煙,他為了了解外國的情況,組織了一個班子翻譯外國的報紙和書籍,並主持彙編《四洲誌》一書,記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和曆史。後來,林則徐把《四洲誌》的全部資料送給好友魏源。魏源在《四洲誌》的基礎上寫成《海國圖誌》。魏源編寫《海國圖誌》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夷情”,幫助人們習其“長技”,以抵禦外侮,振奮國威。
722.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
林則徐(公元1785年~1850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等,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受命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他雷厲風行,在虎門公眾銷毀沒收的鴉片237萬斤,取得禁煙運動的勝利,名震中外。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林文忠公政書》《荷戈紀程》等。
723.蠟炬成灰鑄史詩
——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司馬遷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奮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巨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724.智聖
——東方朔
東方朔(公元前161年或前162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厭次縣(今山東省陵縣神頭鎮)人。他博學多才,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自己的觀點,“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但因性格詼諧,滑稽多智,常在武帝麵前談笑,被漢武帝視為倡優之類人物,始終不得重用。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封泰山》《責和氏璧》《試子詩》等,後人彙為《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725.七步成詩
——曹植
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之子,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植自幼穎慧,10歲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但他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在與兄長曹丕爭儲鬥爭中占了下風。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曾七步成詩,逃脫曹丕的迫害。曹丕死後,繼位的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製,一直不得重用,最後鬱鬱而終,公元232年曹植逝世,卒諡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726.從神童到名士
——孔融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任少府,因不滿曹操的作為而被免職。好士待客,聲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殺。孔融是東漢末年的名儒,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大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風格典雅,善於引古論今和運用巧妙的比喻,因此很有氣勢。曹丕曾盛讚孔融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把孔融和揚雄、班固列為水平相當的同一類作家。主要作品有《薦禰衡疏》《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等,詩有《折楊柳行》《臨終詩》等五首。
727.七子之冠冕
——王粲
王粲(公元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人。早期依附劉表,但沒有被重用。曹操南征荊州時轉到曹門下,賜爵關內侯。王粲是“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唯一封侯的人,很受曹操信任,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很密切。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在隨軍途中病逝。王粲天資聰穎,精通數學、棋藝,熟悉前代典章禮儀,經常參與朝廷奏議和製度擬訂。他很看重文學的社會功用,作品比較能夠反映時代風貌,偏重寫實風格。劉勰說:“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才略》)主要作品有《七哀詩》《從軍詩》等,抒情小賦也很出色,《登樓賦》流傳很廣。
728.輕官忽祿,不耽世榮
——徐幹
徐幹(公元170年~217年),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建安初年受曹操召見,先後任司空軍師祭酒掾屬、五官中郎將文學,幾年後因病辭職。曹操後來又授以上艾長,徐幹以病推辭。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染病身亡。徐幹少年時勤奮好學,閉門潛心研讀典籍,從不隨波逐流。他的文章以“清玄體道”著稱,語言比較樸實,但旨意深遠,而且邏輯性強。主要作品有詩《室思》《答劉楨》等;辭賦方麵有很深的造詣,有《玄猿賦》《漏卮賦》《橘賦》《齊都賦》等,劉勰曾把他和王粲並舉為魏朝的“賦首”。另外有《中論》,是一部有關倫理及政治的散文論集,也是“七子”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專著。
729.走不通歸隱路
——阮瑀
阮瑀(?~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少年時拜師蔡邕。建安初期阮瑀為躲避徭役而隱居,曹操賞識其才氣,先後授以司空軍師祭酒和丞相倉曹掾屬。阮瑀擅長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傳說他曾在馬背上草擬致關西軍閥韓遂書,寫完後呈給曹操改定,曹操竟不能增減一字。他的作品文氣流暢,舒卷自如,《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最受人稱頌。他的詩在“七子”中格調最為淒涼低沉,主要有《駕出北郭門行》《七哀詩》《失題》等。另外有《文質論》,反映了他“意崇敦樸”、重質輕文的文學觀。
730.和而不壯
——應瑒
應瑒(?~217年),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東南)人。建安年間先後為丞相掾屬和五官中郎將文學,和曹植關係密切。應瑒的詩歌音調舒緩柔和,情感悲切憂傷。他的賦或詠物,或詠懷,刻畫精致、想象豐富、形象生動,表現了作者的文學素養和運用文字的功力。總體上看,應瑒的作品語言風格趨向平和,比較注重藻飾,文采斐然。與“七子”中的其他人的雄壯悲涼相比,應瑒的風格是別具一格的,前者猶如山中之瀑布,而應瑒的文字則如山澗中一股清新的溪流。
731.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劉楨
劉楨(?~217年),字公幹,東平(今屬山東)人。建安年間曹操授以丞相掾屬,與曹丕、曹植來往密切。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染病去世。劉楨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特別是五言詩的創作方麵,曹丕曾說“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又與吳質書》)。他的作品氣勢激揚,意境峭拔,與王粲合稱“劉王”,也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稱“曹劉”,都是針對其作品的氣勢而言。但他創作的弱點是辭采不夠豐富,鍾嶸在《詩品》中說劉楨“氣過其文,雕潤恨少”。代表作有《贈從弟》三首等。
732.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國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他們放蕩不羈,不拘禮法,常聚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酣歌縱酒,故稱竹林七賢。
733.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
陶淵明(約公元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誌,當時門閥製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81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歎道:“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前後五次,曆經13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自此陶淵明辭官歸裏,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
734.馳騁壯誌,抒寫悲憤
——辛棄疾
辛棄疾(公元1140年~公元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
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所提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他是南宋時期著名詞人,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735.亙古男兒一放翁
——陸遊
陸遊(公元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自幼好學不倦,12歲即能詩文,他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表妹唐琬結婚,後被其母強行拆散,在封建禮教的壓製下,最終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
政治上,陸遊一生力主北伐,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死前曾作《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最能表現陸遊創作精神的代表作。
736.一字值千金
——王勃
王勃(公元649年~675年),字子安,唐代詩人,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讚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公元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鹹亨三年(公元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或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737.詩魔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今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71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天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738.詩仙
——李白
“詩仙”指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少年時代學習範圍很廣,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著作和其他一些奇書,喜愛劍術騎射。天寶元年,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成為玄宗的文學侍從。當時正值玄宗後期,李林甫把持朝政,政治黑暗,賢能之士屢遭排斥迫害。李白性情豪放耿直,不對黑暗勢力阿諛奉承,遭到詆毀,被迫辭官。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李光弼率軍討伐安史叛軍,北上從軍殺敵,半路因病返回,第二年在安徽病逝。李白的詩保存下來的有九百多首,散文60多篇,還有若幹詞作。
739.詩聖
——杜甫
“詩聖”指唐代詩人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又稱杜少陵、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7歲開始學詩,20歲出遊,四年後回洛陽考進士,沒被錄取,之後漫遊於山東等地,並在洛陽和李白相識,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杜甫到長安求職,前後十年,由於權臣當道一直沒被錄用,最後得到一個參軍的職務。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曆了許多磨難,直到唐肅宗上元元年以後,得到好友嚴武的資助,才在成都浣花溪畔築起草堂,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安史之亂平息後,嚴武舉薦杜甫為節度使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不久嚴武突然去世,杜甫失去依靠,舉家遷往夔州,不到兩年又輾轉於公安、嶽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漂流。唐代宗大曆五年冬,杜甫病逝於長沙與嶽陽之間的湘江上。
740.詩鬼
——李賀
“詩鬼”指的是唐代詩人李賀,字長吉。祖籍隴西,是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家居福昌昌穀(今河南宜陽),後世稱李昌穀。李賀十五六歲時就精於樂府詩而與他的前輩李益齊名。公元807年~808年,李賀到洛陽拜訪韓愈,韓愈回訪時,李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李賀父親名晉肅,“晉”和“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該避父諱不考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但李賀最終沒能金榜題名。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鬱不得誌。在京城時,李賀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人結為密友,常一起出遊,一個小家奴背著破錦囊騎驢跟隨,李賀路上寫的詩就投進囊中。李賀一生體弱多病,後來辭官回家,27歲時病逝。
741.詩佛
——王維
“詩佛”指的是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縣),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王維少年時就富有文學才華。唐玄宗開元九年(公元721年)考取進士,因故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升為右拾遺。兩年後,張九齡罷相,王維受到牽連,被迫出使塞上,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回到長安。安史之亂時王維被叛軍俘獲,被迫擔任偽職。安史之亂後,王維官降三級以治罪。唐肅宗元年(公元758年)間再度起用,先後任給事中、尚書右丞,人稱王右丞。王維的父親去世較早,母親信奉佛教,佛教信仰對王維的思想和詩歌創作都有極深的影響。因此,後世稱王維“詩佛”,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並提。
742.詩豪
——劉禹錫
“詩豪”指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劉禹錫,字夢得,自稱“江南客”。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後裔。劉禹錫自幼好學,熟讀儒家經典,瀏覽諸子百家。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考中進士,兩年後任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推行改革,劉禹錫當時是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之一。革新隻進行了半年多,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而失敗,唐順宗被迫退位。劉禹錫由此開始了長達22年的貶謫生涯,先後在朗州(今湖南常德)、連州(今廣東連縣)等邊遠地區任刺史、司馬等職,所到之處,訪問民間疾苦,受到人民愛戴。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劉禹錫回朝任主客郎中,曆任蘇州、汝州、同州刺史,政績突出。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擢升為禮部尚書,第二年病逝。
743.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
高適(公元700年~765年),漢族。字達夫、仲武,唐代邊塞詩人,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與岑參並稱“高岑”。天寶八載(公元749年),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後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辭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人又稱“高常侍”。代表作《別董大》《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等。
744.七絕聖手
——王昌齡
王昌齡(公元698年~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開元十五年中進士,補秘書省校書郎,調汜水尉。後因故遭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為江寧縣丞。天寶七載又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爆發,他返回江寧,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代表作有《出塞》《閨怨》《芙蓉樓送辛漸》等。
745.邊塞詩人
——岑參
岑參(公元715年~770年),河南新野人,生於湖北江陵,唐代著名詩人。他生活在唐代盛期,但不願以文章換取功名,而向往到邊塞去建功立業。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他的許多優秀詩篇就是這時創作的。
他不愧為盛唐時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其詩與高適齊名,並稱為“高岑”。他的代表作是《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和《天山雪歌》等名詩。他的詩歌題材很廣泛,而其中邊塞詩占數量很多,而且質量很高。他有《岑嘉州集》傳世,《全唐詩》中收錄其詩400餘首。
746.無端思華年
——李商隱
李商隱,男,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婉約派,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或博愛縣),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後因婚姻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鬱鬱而不得誌,後潦倒終身。
747.文以意為主
——杜牧
杜牧(公元803年~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748.語淡而味終不薄
——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故鄉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至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他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潔身自好,不樂於趨承逢迎,耿介不隨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他的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代表作有《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
749.文起八代之衰
——韓愈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25歲中進士,29歲登上仕途,卻在功名與仕途上屢受挫折。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詩文上他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文學創作理論上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韓愈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能逆當時的潮流,積極指導後進學習,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特別重視教育和培養年輕作家。代表作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750.壯誌未酬身先去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稱“柳河東”。任禮部員外郎等。古文運動得到柳宗元的積極響應,他重視文學的實際社會功能,強調嚴肅的寫作態度。他的散文很有特色,除政論外,還善於用寓言來諷刺、抨擊醜惡現象,由《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組成的《三戒》,通過三種動物的描摹來嘲諷現實,語言犀利生動,篇幅短小但波瀾起伏,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古文運動開啟了文壇新風氣,在文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宋代歐、蘇、曾、王六大家繼承古文運動的精神,鞏固前人成果,建立了一個統治文壇1000多年的新傳統。
751.醉翁
——歐陽修
歐陽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官至刑部、兵部尚書,諡號文忠。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繼承古文運動的精神,提倡簡約自然的文風,強調文章的社會功用。在詩、文、詞、賦及經學、史學等方麵都有成就,以散文著稱。他的散文大多內容充實、平易自然、流暢婉轉,構思曲折嚴密。《朋黨論》《醉翁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曆代傳誦的名作。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他還提拔了王安石、曾鞏、蘇氏父子等散文家,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很大影響,同時為振興北宋文壇培養了中堅力量。
752.博辯宏偉
——蘇洵
蘇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號老泉,眉州(今屬四川)人。任秘書省校書郎。蘇洵主張文章要“言當世之要”,他了解社會現實,善於總結曆史經驗,以古為鑒。他的散文以政論為主,切中時弊,語言犀利,具有雄辯的說服力。《六國論》《衡論》等都是名篇。
753.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蘇軾
蘇軾是宋代大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章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鼓勵革新獨創,並以紮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辟了新天地。他的政論雄辯滔滔,筆勢縱橫,見解新穎,不落窠臼;敘事文借事寓理,文意含蓄,發人深思;遊記不僅描摹真切,而且善於寓情理於景色。敘事紀遊的散文藝術價值最高,如前後《赤壁賦》《石鍾山記》《書劉庭式事》等,都是廣為傳誦的名作。
754.淡泊沉靜
——蘇轍
蘇轍(公元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官至尚書右丞,曾出使契丹,諡號文定。蘇轍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注重內心修養,更強調豐富的閱曆和廣博的知識。他擅長政論和史論,文章多針對時弊,縱橫古今,氣勢不凡。《六國論》《三國論》等都是名篇。此外,他的賦也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