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孤芳陋群妍
——曾鞏
曾鞏(公元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任實錄檢討官等。曾鞏很讚同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但他更重視闡發義理。基於這種觀點,他的文章自然淳樸,立論精確,論證嚴密,條理清晰。他擅長議論文和敘事文,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道山亭記》等。
756.文麗而思深
——秦觀
秦觀(公元1049年~1100年),字太虛、少遊,號淮海居士。高郵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的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於文辭。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遊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
757.絕俗重韻
——黃庭堅
黃庭堅(公元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因不擁護新政而受到排擠,多次貶官,仕途坎坷。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首,政治態度與蘇軾相近,不讚同王安石變法,但他關心國事,同情人民,為人很有操守。黃庭堅的詩具有超邁的見識和襟懷,在當時很受讚譽,與蘇軾並稱“蘇黃”。他還擅長行書和草書,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代書法四大家”。
758.肥仙
——張耒
張耒(公元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進士,任臨淮主簿、壽安尉等。張耒13歲能寫作,遊學於陳州,受蘇轍重視,從學於蘇軾。張耒以詩歌成就最高,作品多寫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眾疾苦。如《田家》《海州道中》,歌詠鄉土風物和農夫苦樂;《憫農》《勞歌》《大雪歌》則對農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詩風平易、流麗、通暢,有白居易的風範,尤其是寫景抒懷詩,真醇自然,清新可人。他開創了南宋詩人學習唐調的風氣。但部分作品錘煉不夠,比較粗糙。他的文章淵源於三蘇,文理並重、平易自然,蘇軾稱讚他的文章“汪洋淡泊,有一唱三歎之聲”(《答張文潛書》)。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柯山集》《拾遺》等。
759.博辯俊偉,絕人遠甚
——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官。晁補之早年就深受蘇軾嘉許,讚歎他的文章“博辯俊偉,絕人遠甚”(《晁君成詩集引》)。他散文成就最高,風格溫潤典雅,豪邁流暢,張耒曾稱讚“晁論崢嶸走珠玉”。他的散文《新城遊北山記》《拱翠堂記》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夾敘夾議,都可以看出蘇軾的影響。他的詞風格與蘇軾相近,寫景詠物之外,還多寫貶謫生涯和田園風光,有的詞風格雄峻,氣勢不亞於蘇軾。
760.世間豈謂無英雄
——吳承恩
吳承恩(公元1501年~1582年),字汝忠,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吳承恩自幼聰慧,喜讀野言稗史、誌怪小說,但科考不利,大約40歲才考取了貢生,後因看不慣官場黑暗,憤而辭官,返歸故鄉。晚年以賣文為生,71歲開始執筆寫《西遊記》,曆時七年,貧老而終。
761.冷眼觀世態
——吳敬梓
吳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字敏軒,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特別的天賦,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不過,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他49歲時才完成。
762.一身多謎
——曹雪芹
曹雪芹(?~1763年),名霑,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祖籍遼陽。曹雪芹可確定的最遠的祖先是籍貫東北遼陽的曹世選。
曹家是一個書香世家,有很高的學問和文化修養。曹雪芹出生時趕上了曹家最後的一段繁華,並且從小耳濡目染,受到家學的熏陶,詩、詞、曲、賦、畫無所不能,又從祖父留下的藏書中汲取了廣博的知識,從而為《紅樓夢》的問世打下深厚的基礎。
763.蒸不爛、煮不熟,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
——關漢卿
關漢卿(公元1220年~1300年),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生平沒有詳細記載,後人根據史料推測他可能是元代太醫院的一個醫生。關漢卿是元代前期雜劇界的領袖人物。《析津誌》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元曲選》說他“躬踐排場,麵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他還和當時的雜劇家、散曲家和戲曲演員交往親密,這些都為他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他的劇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是元代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一麵鏡子。《竇娥冤》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描寫一個弱小無依的寡婦竇娥反抗強暴寧死不屈,卻被誣陷殺人,最後冤死的故事,強烈控訴了統治者的殘暴和封建製度的罪惡。
764.情寄高遠
——白樸
白樸(公元1226年~1306年),字仁甫,號蘭穀。隩州(今山西河曲縣附近)人。白樸自幼聰慧,喜愛詩詞曲賦,終生沒有參政任職。他的雜劇《梧桐雨》取材於唐代陳鴻《長恨歌傳》。全劇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為主線,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及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結構層次嚴謹,詞曲華美,富有詩意。最後一折以唐玄宗聽雨打梧桐聲結尾,渲染悲劇氣氛,襯托唐玄宗淒涼的內心世界,非常成功。該劇對洪昇的《長生殿》影響很大。《牆頭馬上》是白樸的另外一部傑作,取材於白居易新樂府《井底引銀瓶》,塑造了敢於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婚姻的男女青年形象,尤其是李千金的形象,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765.姓名香貫滿梨園
——馬致遠
馬致遠(約公元1250年~約1321年),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浙江行省務官,晚年退隱山林。馬致遠是享有盛名的戲曲家,他的雜劇《漢宮秋》最有影響。作品取材於漢代王昭君和親的曆史故事,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抨擊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者麵前的怯懦無能,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這一愛國者的形象,這一形象對後世戲曲影響很大。《漢宮秋》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結構緊湊,抒情色彩濃烈,詞曲蒼涼幽深,貼切地表達了人物的心情。此外,他的《薦福碑》《三醉嶽陽樓》《三度任風子》等劇反映了當時官場的黑暗。
766.名聞天下,聲振閨閣
——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詳。曾任杭州路吏。鄭光祖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倩女離魂》,取材於唐代傳奇《離魂記》。劇中王文舉與張倩女經父母指腹為婚,倩女的母親因為文舉沒有功名,不許二人完婚。文舉赴京應試,倩女魂魄相隨。文舉得官後二人同返故裏。倩女靈魂和身體合一,與文舉成親。全劇塑造了一個敢於違背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抒情氣氛濃厚,心理刻畫細致,文筆流暢,婉轉動人,對湯顯祖的《牡丹亭》有一定的影響。
767.桂冠詩人
——郭沫若
郭沫若(公元1892年~1978年),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公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樂山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公元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公元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公元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公元1921年,與鬱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曆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麵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曆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768.人民藝術家
——老舍
老舍(公元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老舍一生勤奮筆耕,創作甚豐。20世紀30年代就成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集《趕集》等。其《駱駝祥子》問世後蜚聲文壇,標誌著老舍現實主義風格的形成,達到了他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曾先後被譯成十幾種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貧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藝作品集《三四一》等。
769.鄉土文學之父
——沈從文
沈從文(公元1902年~1988年),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遊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等。
770.新文化師表
——胡適
胡適(公元1891年~1962年),原名胡洪騂、嗣糜,字希疆,後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胡適是著名的現代學者、曆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著稱於世,曆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胡適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曆史人物之一,他一生曾扮演了許多角色:“五四”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白話文運動的理論奠基者,中國現代化高等教育與高深研究的倡導者。自“五四運動”以來直到逝世,胡適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的立場,關注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前途,致力於自由、民主、法治與科學的精神和製度的建立與落實。
771.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
——季羨林
季羨林(公元1911年~2009年),字希逋,又字齊奘,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係:中國文化體係,印度文化體係,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係,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係,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係,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係。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複興呐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772.草聖顛張
——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曾官至金吾長史,故人稱張長史。根據《新唐書·文藝傳》中記載:“旭,蘇州吳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複得也。世呼張顛。”
張旭精通楷書,草書最為出名。他的草書線條飽滿厚重、筆勢肆意放縱、開創了草書的新局麵,被稱為“狂草”。“狂草”千變萬化,寫成又會讓人感到氣勢磅礴,比較利於書法家抒發自己的個性,為人們所喜愛,對後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張旭本人也被後人譽為“草聖”。唐文宗時曾下詔令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同稱為“三絕”。他的傳世作品不多,刻石《郎官石記序》是現存唯一的楷書作品。
773.以狂繼顛
——懷素
懷素(公元725年~785年),字藏真,本姓錢,長沙(今屬湖南)人。懷素自幼出家為僧,但是他聰慧好學,精通梵文。
懷素擅長草書,他的書法繼承了張旭的特點,但又加以新的變化。在注重氣勢的同時,也講究布局的疏密、虛實、大小的對應,線條瘦而有力度,富有彈性。懷素晚年的書法風格逐漸變得雅致而豐潤,具有一種出神入化的神韻。《宣和書譜》中稱其“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懷素的傳世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墨跡《自敘帖》《苦筍帖》和《食魚帖》等。
774.書聖
——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或公元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他不泥於古,不背乎今,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受到後人的推崇。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曆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他自己也被後人譽為“書聖”。
775.一變古法
——顏真卿
顏真卿(公元709年~784年或公元709年~785年),字清臣,漢族,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蘸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代表作《顏勤禮碑》《東方朔畫讚》《顏氏家廟碑》《爭座位帖》《祭侄文稿》等。
776.心正則筆正
——柳公權
柳公權(公元778年~865年),字誠懸,中國唐代書法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擅楷書,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形成了自己的柳體,其書結體緊密,筆畫鋒棱明顯,如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遒媚勁健,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傳世墨跡有《送梨帖題跋》,碑刻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陽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廟碑》等。
777.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
顧愷之,東晉晉陵郡人,他不但是傑出的畫家,而且還是偉大的繪畫理論家。他繪畫作品的存世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其理論著作現存的有《論畫》《魏晉時流畫讚》和《畫雲台山記》三篇。
778.畫聖
——吳道子
吳道子擅長道釋人物,畫天女、仙女也極生動。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畫家,不僅創作了眾多壁畫,而且也畫了許多卷軸畫,還擅長雕塑。畫聖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的譽稱。他畫技高超,擅長佛教和道教人物畫,亦善畫鳥獸、草木、台閣。他曾在京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兩地寺廟、道觀作壁畫300多間,人物景致極盡變化,但絕無雷同之處。他筆下的人物端莊秀麗,線條流暢,衣褶飄逸,立體感、動態感極強,有“吳帶當風”之譽。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圖》。
779.情係生民,念切實用
——蔡襄
蔡襄(公元1012年~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宋仁宗時期的進士,曾任翰林學士等,為北宋時的名臣和大書法家。蔡襄的書法結構嚴謹,講究法度,繼承了唐代書法的精神,又注重古意,注意在作品中體現作者的氣質與個性特色。所以,蔡襄的書法在當時被譽為當世第一。《宋史》中記載:“仁宗尤愛之,製《元舅隴西王碑》文,命書之。”說明宋仁宗對蔡襄的書法非常推崇。蔡襄傳世的作品不多,主要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謝賜禦書詩》《持書帖》《茶錄》《自書詩》等。其中《茶錄》為其平生得意之小楷書,可以說是他的小楷中最為優秀的作品。字體遒勁有力,恪守法度,然而又不拘於法,活潑而沉著。
780.怪才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嶽外史、中嶽外史,人稱“米南宮”“米襄陽”。官至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米芾的書法風格在“宋四家”中最為全麵,筆法變化也最為豐富,又因其善取百家之眾長,故人稱“集古字”。米芾的書法以行書成績最為突出,他以晉人的書法為根基,又吸收了唐代書法大家的優點,形成風貌俊美的個人特色。他敢於自稱“刷字”,無非是因為其書法下筆疾速,筆力遒勁,瀟灑自如的風格特征。米芾的傳世作品有《向太後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
781.不裝巧趣,皆得天真
——董源
董源(?~約962 年),五代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稱“江南人”。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現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瀟湘》《夏山》《龍宿郊民》等圖,其中《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782.畫山畫骨更畫魂
——範寬
範寬生於五代末,陝西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因其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範寬自名,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淡、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霽,也不停止。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托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元朝人湯垕星評價稱“範寬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認為範寬用墨過濃,“土石不分”。流傳至今的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783.師法自然而高於自然
——李唐
李唐(公元1066年~1150年),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擅畫山水,變荊浩、範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存世作品有《萬壑鬆風》《教子圖》《清溪漁隱》《長夏江寺》《采薇》等圖。
784.不知出身在塵寰
——黃公望
黃公望(公元1269年~1354年),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本姓陸,名堅,漢族,平江常熟人。工書法,善詩詞、散曲,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麵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著有《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
785.青藤畫中聖
——徐渭
徐渭(公元1521年~1593年),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自幼以才名著稱鄉裏的徐文長,一向頗有些自負自傲,對功名事業充滿了向往,然而在科舉道路上卻屢遭挫折,中年因發狂殺妻而下獄七載,晚年靠賣字畫甚至賣書賣衣度日,終於潦倒而死。他是我國大寫意畫的宗師,最擅長花卉畫,用筆放縱,水墨淋漓,氣格剛健而風韻嫵媚,具有詩一般的抒情性和韻律感,極為人們所珍視。傳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圖》軸、《山水人物花鳥》冊、《牡丹蕉石圖》軸以及晚年所作《墨花》等。
786.一代風流仕女畫家
——陳洪綬
陳洪綬(公元1598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浙江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擅畫人物,陳洪綬在人物畫上的成就,壯年時已由“神”人“化”,晚年則更爐火純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誕、變形,線條清圓細勁中又見疏曠散逸,在“化”境中不斷提煉。直到近代,陳洪綬的作品還受到魯迅的極力推崇。他的作品數量很多,流傳下來的有《九歌圖》《西廂記》《鴛鴦塚》《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著作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筮儀象解》等。
787.搜盡奇峰打草稿
——石濤
石濤(公元1630年~1724年),本姓朱,名若極,廣西全州人,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國清代畫家。石濤工詩文,善書畫。其畫擅山水,兼工蘭竹。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對清代以至現當代的中國繪畫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傳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淮揚潔秋圖》《惠泉夜泛圖》《山水清音圖》等。著《苦瓜和尚畫語錄》,闡述對山水畫的認識,提出一畫說,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國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88.丹青妙筆
——沈周
沈周(公元1427年~1509年),號啟南,別號石田,58歲後又號白石翁,人稱白石先生,蘇州人。沈周出身詩畫世家,一生吟詩作畫,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博學多才,在文學、書法、繪畫等方麵都很精通,其中繪畫的造詣最為深厚。
沈周對山水和花鳥畫最為精通,也能畫人物。他的山水畫多以南方的山、水及園林為描寫題材,表現出宋代文人的閑情逸致和當時文人書畫結合的特色;也有以傳統的三遠景色表現高山流水的作品。他還能從多方麵模仿古人的畫法,並加以自己的創造,具有獨特的韻味。
沈周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傳世的繪畫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圖》《滄州趣圖》《卒夷圖》《墨菜圖》《臥遊圖》等。
789.風流才子
——唐伯虎
唐寅(公元1470年~1523年),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別號六如居士,意思為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他的人生經曆坎坷,博學多才,能書善畫,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性格放蕩不羈,但卻才華橫溢。他的詩賦超群,書法師承趙孟頫,功力頗深,而且他的畫造詣也很深厚,能繪出具有不同韻味的山水畫,也能畫精巧細致的人物、仕女,作真實而筆法灑脫的寫意花鳥。能體現唐寅畫風的山水畫作品主要有《春山伴侶圖》《落霞孤鶩圖》《葑田行犢圖》《步溪圖》《夏雨歸牧圖》等。雖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然而流傳最為廣泛的卻是他的美人仕女畫,主要的作品有《孟蜀宮妓圖》《秋風執扇圖》等。唐寅的主要代表作還有花鳥畫《枯槎鴝鵒圖》《雨竹圖》等。
790.文筆遍天下
——文征明
文征明(公元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後以字行,改字征仲,號稀奇山、衡山居士等。在當時他的名氣很大,號稱“文筆遍天下”。文征明出身於宦官家庭,早年也曾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均未被錄取,54歲時被推薦為翰林待詔,故又人稱“文待詔”。
文征明擅長詩文,精通書法,繪畫造詣也很深,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山水畫大多以江南風景為題材,也有許多人物畫和水墨花卉畫,筆法純熟,風格秀麗。文征明著有《莆田集》,主要的繪畫作品有《雨餘春樹圖》《影翠軒圖》《洞庭西山圖》《綠蔭清話圖》《綠蔭草堂圖軸》《鬆壑飛泉圖》《石湖詩圖》等。
791.精麗豔逸,無慚古人
——仇英
仇英(公元1509年~1551年),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長期住蘇州。仇英出身工匠,開始時是漆工,後來跟周臣學畫。他以賣畫為生,善於臨摹古畫,而且深知民間愛好,作品雅俗共賞,得到當時諸多文人畫家的欣賞。
他繪畫的題材也很廣泛,有曆史故事、神話傳說、人物肖像、蘇州山水、花卉、風俗等等,擅長工筆、青綠、寫意等多種畫法。主要作品有《金穀園圖》《漢宮春曉圖》《右軍洗硯》《文姬歸漢圖》等。
792.以力振古法為己任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指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在江蘇揚州出現的從事藝術活動的八個代表畫家的總稱。按照習慣的說法,他們是金農、黃慎、鄭燮、汪士慎、李方膺、高翔、羅聘、李鱓八位書畫家。揚州八怪文學、書畫修養都很深厚,而且思想、性情等各方麵也都有很好的修養,在他們的作品中卻表現著各自不同的特點,體現出追求個性解放的要求。他們都較擅長寫意潑墨的表現手法,同時他們也懂得基礎的重要性。揚州八怪的作品通常是取材平凡,畫卻不平凡,他們以山水、花鳥或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瓜果等題材,又以不同於他人的手法加以描繪,顯示出他們豐富的精神內涵,也表現出他們創作的通俗化傾向,形成一種雅俗共賞的繪畫風格。而且他們漠視官場權貴,性格大都桀驁不馴,再加上他們標新立異的觀點,在各自的作品中也就體現出了怪、醜、奇、亂等特點。
793.技融中西,名垂畫史
——徐悲鴻
徐悲鴻(公元1895年~1953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少時刻苦學畫,後留學法國。抗日戰爭期間,屢以己作在國外展售,得款救濟祖國難民;並參加民主運動。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建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曾創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進步思想的曆史畫。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
794.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齊白石
齊白石(公元1863年~1957年),現代書畫家、篆刻家。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後結交當地文人,學習繪畫、詩文、篆刻、書法,靠為人寫照、賣畫、刻印為生。60歲後,畫風突變,重視創造,融合了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擅作花鳥蟲魚,亦畫山水、人物。論畫有“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見解。篆刻初學浙派,後多取法漢代鑿印,布局奇肆樸茂,單刀直下,勁辣有力。能詩文。建國後,他對書畫、篆刻的活動,益見勤奮。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795.才情貫日月
——班婕妤
班婕妤,西漢樓煩(今山西寧武)人,班固祖姑,有《自悼賦》等作品傳世。
796.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卓文君
卓文君,漢代才女,西漢臨邛(今四川邛崍)大富商卓王孫女,貌美有才氣,善鼓琴,新寡家居。喪夫後許多名流向她求婚,從窮書生司馬相如的一曲《鳳求凰》中領會到他的才華和情感,一心相愛。司馬相如家裏一無所有,卓文君隨他私奔後,就開了個酒鋪,文君當壚賣酒,相如則作打雜,不怕人譏笑。後來司馬相如終於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則流行民間,並為後世小說、戲曲所取材。
797.文同三閭,孝齊參騫
——蔡文姬
蔡文姬(約公元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之女,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被左賢王納為王妃,生了兩個兒子。在匈奴,她飽嚐思念家鄉的痛苦。12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蔡文姬一生悲苦,“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始終不能兩全。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798.靜若幽蘭自芳華
——左棻
左棻,西晉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左思之妹,今傳有《啄木鳥》等詩。
799.獨創璿璣圖
——蘇惠
蘇惠,十六國的前秦武功(今屬陝西)人,曾把對丈夫思念之情,寫成《回文璿璣圖》詩,織錦寄夫,為回文詩之首創。
800.詠絮之才
——謝道韞
謝道韞,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有《登山》詩。
801.嶄絕清巧
——鮑令暉
鮑令暉,南朝宋時東海(今山東蒼山縣南)人,鮑照之妹,有《十離詩》等作品。
802.天才女校書
——薛濤
薛濤,唐朝女詩人,長安人,創製“薛濤箋”,後人將她的詩輯為一冊,名《薛濤集》。
803.最成功女外交官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約公元623年~公元680年),漢族。原名李雪雁。唐朝皇室遠枝,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理,並信仰佛教。公元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親吐蕃。文成公主對吐蕃貢獻良多,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曆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804.一舞劍器動四方
——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人。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以舞《劍器》而聞名於世。她在民間獻藝,觀者如山。應邀到宮廷表演,無人能比。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世事浮雲,以公孫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藝,最終結局卻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終。然而,她的蓋世技藝是與中國曆史上的兩座文化高峰聯係在一起的。正是因為她,我們才有幸看到了草聖的一卷絕妙丹青,才有幸讀到了詩聖的一首慷慨悲涼的《劍器行》。
805.風雅之聲,流於來葉
——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公元664年~公元710年),又稱上官昭容。唐代女官、女詩人、唐中宗昭容。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祖父和父親被害時始出生。因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母女才得免死,被配入皇宮內庭。自幼才思敏捷,詩詞出眾,14歲就為武則天掌詔命,參與政事,是武則天文筆上的得力助手,代朝廷評品天下詩文。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與韋後同時被殺。後人稱其為“巾幗首相”。
806.巾幗壓倒須眉
——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濟南(今屬山東)女詞人、詩人,號易安居士,今傳詞集《漱玉詞》。
807.斷腸處別有情懷
——朱淑貞
朱淑貞,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女詞人、詩人,今傳詞集《斷腸詞》。
808.誓擇博學好古,為曠代逸才者之
——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女詩人,浙江嘉興人。本名楊愛,後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改名柳隱,字如是,又稱河東君,丈夫為明清侍郎錢謙益。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809.峨眉性比男兒烈
——秋瑾
秋瑾,浙江紹興人,號鑒湖女俠,近代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作品有《秋瑾集》。
810.脈學介導者
——扁鵲
扁鵲(約公元前407年~前310年),本名秦越人。因其醫術高明,熱心為民治病,人們便滿懷敬意地稱他為“扁鵲”。他按照長桑君傳授的方法治病,並且不斷實踐、研究,逐漸成為妙手回春的名醫。他還廣收門徒,帶著他們周遊列國,為民治病,名滿天下。
扁鵲一生的醫療實踐對祖國醫學有著突出的貢獻。扁鵲行醫向來精益求精,十分注意從不同角度仔細診斷疾病,望、聞、問、切、針灸、推拿等診斷和治療方法往往都要用到。扁鵲就是我國脈學的創始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扁鵲立傳,並指出:“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扁鵲不僅是切脈聖手,也是望診行家。扁鵲與齊桓公的故事就反映了他望診水平的高超。
811.外科之祖
——華佗
華佗(公元145年~208年),沛國譙州(今安徽省亳縣)人,號元化,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名醫。華佗對各種疾病的診斷有著豐富經驗,他善於察顏望色,診脈十分細致,並不拘泥於前師的法則,能夠依據病人實際情況對症下藥。華佗最精通的是外科。首創了用酒送服“麻沸散”的全身麻醉術。更不尋常的是,華佗根據自己細致觀察,在古代導引術啟發下,創造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狼、鳥等五種動物動作的醫療保健體操——五禽戲。
812.醫聖
——張仲景
張仲景(公元150年~219年),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其中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813.藥王
——孫思邈
孫思邈(公元581年~682年),出生於西魏時代,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在藥物學研究方麵,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藥物的采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藥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藥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采製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
814.藥聖
——李時珍
李時珍(公元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家世代從醫,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裏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曆時數十年,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一萬多個,附圖1000多幅,為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815.精儀揭天地,科聖著千秋
——張衡
張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張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麵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他觀測記錄了2500顆恒星;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裏鼓車、飛行數裏的木鳥,等等;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32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816.目盡毫厘,心窮籌策
——祖衝之
祖衝之(公元429年~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麵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祖衝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複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
817.水經有注,禹貢同功
——酈道元
酈道元(?~公元527年)字善長。漢族,範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曆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全麵係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不僅開創了我國古代“寫實地理學”的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學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愧為中世紀最偉大的世界級地理學家。
818.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沈括
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中國北宋科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沈括一生撰書多種,據《宋史·藝文誌》載,其著述有22種155卷,其中《夢溪筆談》的科學內容豐富,見解精到,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科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819.天涯織女
——黃道婆
黃道婆(公元1245~公元1330年),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漢族。鬆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華涇鎮)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製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貞年間重返故鄉,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820.巧奪天工,開物成務
——宋應星
宋應星(公元1587年~公元1661年),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裏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天工開物》完成於1637年,總結了各個生產領域的知識,是一部有關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也是保留我國科技史料最豐富的一部書。
821.水利設計大師
——郭守敬
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字若思,順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曾領導開展了全國範圍的天文測量,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於公元1280年3 月,製訂了一部準確精密的新曆法《授時曆》。這部新曆法設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運行時間隻差26秒。國際天文學會組織將美國在月球上發現的一座環形山和太陽係國際編號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進行了命名。
822.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
詹天佑(公元1861年~1919年)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他還是中國最早的一位工程師,原籍安徽婺源縣(今江西婺源),出生於廣東南海縣。公元1872年,年僅12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了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公元1878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中學的課程,考取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學習鐵道工程學,公元188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大學,並於同年回國。
詹天佑這一生最大貢獻就在於他成功地修建了京張鐵路。公元1905年,擔任京張(北京—張家口)鐵路總工程師。這條路穿山越嶺,全長200多公裏,工程非常艱巨。他親自勘察,選定路線,又與工人一起,采取各種措施,解決隧道工程中滲水、塌方等困難。經過四年艱苦奮鬥,終於在公元1909年9月全線通車。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工程費用隻及外國人估價的1\/5。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823.中國航空之父
——馮如
馮如(公元1883年~1912年)是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製造者和飛行家。廣東恩平縣人。在他12歲時,因生活所迫,隨親戚赴美國舊金山謀生。他“目睹美國工藝發達,心向往之”。於是馮如白天工作,夜晚讀書,曆時十年,而對機械及電學極有心得。受美國萊特兄弟創製飛機且飛行成功的啟發,又受日俄戰爭的刺激,公元1907年馮如得到華僑資助,設廠研製飛機,幾經挫折,終於於公元1909年9月21日,親自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在美國奧克蘭市附近的派得蒙特山丘上試飛成功。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州軍政府委任為廣東革命軍陸軍飛行隊長。公元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表演飛行時,因飛機失速下墜而殞命。後馮如遺體被安葬在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被追授陸軍少將軍銜,被尊為“中國始創飛行大家”。
824.打破中國貧油論
——李四光
李四光(公元1889年~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幼時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學成歸國後擔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係主任,公元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李四光的建議,在鬆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公元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裏,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825.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
——竺可楨
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台站,並在台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麵有開拓性的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係,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麵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並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麵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826.朝遊碧海而暮宿蒼梧
——徐霞客
徐宏祖(公元1586年~1641年),明末江陰(今屬江蘇)人,字振之,號霞客。他少年好學,喜讀奇書,博覽古今史籍、圖經地誌。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徐宏祖21歲時,放棄科舉仕途,受母親鼓勵,不避風餐露宿之苦,不懼葬身丘壑之險,開始遍遊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山水,考察自然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動物、風俗習慣、經濟狀況等。
徐霞客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進行大規模考察,並作詳細記錄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他橫穿雲南,對金沙江、瀾滄江、麗江等諸水流實地調查勘測,寫成《溯江紀源考》和《盤江考》,詳細論證長江和盤江的水源,肯定金沙江為長江上源。
徐霞客一生足跡遍及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和雲貴地區計16個省的無數山川。前後30多年,遊曆不斷,寫遊記不輟。這些遊記經後人編輯成約60餘萬字的《徐霞客遊記》。這本書不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後世譽為“千古奇書”。
827.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創造了亞洲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公元1254年~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世界著名旅行家、商人,他在中國遊曆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後口述寫成《馬可·波羅遊記》,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盛讚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馬可·波羅遊記》第一次把東方介紹到歐洲,直接或間接地開辟了中西方直接聯係和接觸的新時代,給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828.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利瑪竇
利瑪竇(公元1552年~1610年),原名叫Matteo Ricci,生於意大利東部的馬切拉塔(Macerata)城。利瑪竇是第一個成功進入中國傳教的西方教士,他改變以往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方式。他改穿儒服、學習漢語,入鄉隨俗,融入中國社會,成功地打破了中西方之間的文化隔閡。加上他學識淵博,又與徐光啟、李之藻等中國著名的學者結交,與各級官吏的關係處理得也不錯,使天主教被官員廣泛認識。利瑪竇為以後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開辟了有效的活動方式。而他的合譯、翻譯及其他的著作,在中國和歐洲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829.清初傳教士
——湯若望
湯若望(公元1592年~1666年),字道未,原名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德國科隆人,公元1611年加入天主教耶穌會。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來華,抵達澳門。起初在北京學漢語,後到西安傳教。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經明臣徐光啟推薦被召至北京譯書,修訂曆法,編成《崇禎曆書》,並籌辦了一所相當規模的科學圖書館。又監鑄大炮,傳授用法。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湯若望將渾天儀、太陽象限儀、望遠鏡等三種天文儀器呈獻給清朝統治者。次年,又整理成《西洋新法曆書》,被攝政王多爾袞更名為《時憲曆》而頒行天下,後被清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主管欽天監的外國官員。
830.宮廷畫師
——郎世寧
郎世寧(公元1688年~1766年),原名Joseph Castiglione,出生於意大利的米蘭,公元1707年加入耶穌會,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9月到達廣州,同年12月進入北京,入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成為一名宮廷畫師。康熙皇帝非常欣賞郎世寧的才華,命他學習中國畫技法。在雍正年間,郎世寧曾為雍正皇帝畫過多幅畫像,但他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命郎世寧為他的首席宮廷畫家,使得郎世寧有機會為乾隆皇帝留下了不同題材的畫幅,有乾隆皇帝的畫像,如《弘曆射獵聚餐圖》《哨鹿圖》等;有反映後宮生活的畫幅,如《親蠶圖》等;有反映重大曆史事件的畫卷,如《萬樹賜宴圖》《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等。
831.最後的秀才
——任鴻雋
任鴻雋(公元1886年~1961年),浙江歸安(今湖州)人,晚清末科秀才,後就讀於重慶府中學,再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公元1908年赴日本留學,化學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元老,我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留學期間,他加入了同盟會。公元1911年武昌首義後歸國,任孫中山臨時總統府秘書,新中國成立後為全國政協委員。創建了我國最早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和最早綜合性科學雜誌——《科學》月刊。
832.現代新儒家
——馮友蘭
馮友蘭(公元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一生勤勉,著述宏富,畢生以複興中華傳統文化、宏揚儒家哲學思想為己任。抗戰爆發後,他從前期的“治學旨趣在於整理研究中國傳統哲學”轉到“運用西方新實在論哲學重新詮釋、闡發儒家思想”,作為複興中華民族之理論基礎。這一時期寫成的以《新理學》為核心的“貞元六書”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學思想體係。它既是馮氏哲學思想成熟的標誌,也是他一生治學的最高成就,並因此而奠定了他作為“現代新儒家”的地位,成為一位繼往開來,具有國際聲譽的一代哲人。
833.東方畢加索
——張大千
張大千(公元1899年~1983年),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裏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麵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代表作《長江萬裏圖》《愛痕湖》《石濤山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