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阿房宮僅保存一處建築夯土遺址,東西長2500米,南北長1000米,高20米,占地26萬平方米,當地人稱“始皇台”,位於今西安市西郊趙家堡和大古村之間。
942.舉鍤為雲,決渠為雨
——鄭國渠
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完工。修築鄭國渠本是戰國時期韓桓王采取的“疲秦”策略。他以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秦王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王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在水工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仍然對鄭國加以重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稱“鄭國渠”。從此,關中變成沃野千裏,秦國也因此更加富強,並最終實現統一。
943.墳墓下的“王國”
——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公裏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因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埋藏之豐富而著稱於世。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六百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十萬餘件。
944.神州第一街
——長安街
長安街在公元1267年元朝大都落成時稱“順成街”,僅為南城牆裏一條極普通的街道,經過70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一條很寬的大街。公元1262年,忽必烈宣布以瓊華島為中心,廣建宮殿城池。公元1267年新城建成,長安街的前身——順成街隨之落成。公元1419年,明成祖在擴建北京城時,將南城牆移到今日正陽門東西一線,原城牆被拆毀。於是這條順成街被擴建成皇城前麵宮廷廣場的兩翼。今天的長安街以天安門為中心,東至建國門稱“東長安街”,西至複興門稱“西長安街”。整條街全長6.7公裏,橫貫北京城。路麵寬闊平坦,在全國首屈一指。因此,人們都稱之為“十裏長街”。
945.皇家祭壇典範
——天壇、地壇
壇是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一般祭祀祖先多在室內,這種室被稱為“廟”;對神的祭典儀式多在露天的一座高台上舉行,該高台即稱為“壇”。天壇與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天、祭地儀式的地方,分別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南、北兩個方位。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按照古代“天陽地陰”的說法,現存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采用“陽數”,即奇數;地壇壇麵的石塊數則為“陰數”,即偶數。
946.天安門的設計
天安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它的設計者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蘇州府吳縣香山人。燕王朱棣繼位後,決心遷都北京。公元1417年,蒯祥和大批工匠被召到了北京,承擔皇家建築的施工任務。那時的蒯祥還不到40歲,年富力強,身手不凡,不久就被任命為“營繕所丞”,相當於現在的設計師兼工程師和施工員的工作。蒯祥不但能迅速完成設計任務,也能較好地領會皇帝的意圖,因此得到皇帝的信任,發揮了巨匠的作用。蒯祥死後,承天門經過了多次維修。到了公元165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將承天門改名為“天安門”,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現在。
947.宋代立交橋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陸立交橋是太原晉祠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梁,建於宋代,造型獨特。
我國最早的立交橋則是紹興“八字橋”,此橋也建於宋代,雖已經曆了近800年的風雨及天災人禍,至今仍保存完好。“八字橋”是一座梁式石橋,位於現紹興市東南八字橋直街東端和廣寧橋直街交彙處,宋代的匠師們非常聰明地利用了這裏的天然條件,設計時把橋址選在三河交點的近處,正橋架在南北流向的主河上,淨跨45米,橋高5米,橋洞寬3.2米,全部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在每個望橋柱上都雕刻著極為優美秀雅的覆蓮形浮雕圖案。橋的平麵布置也獨具特色,架三橋、跨三河、通三街,但整體是一座橋,不但解決了水陸交通問題,而且建橋時不拆屋、不改道,和周圍原有的環境自然地融會在一起,是我國橋梁建築史上極為優秀的範例。
948.趙州橋的曆史
位於河北趙縣境內的安濟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橋。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又稱“趙州橋”。又因大橋為石砌而成,故當地俗稱“大石橋”。趙州橋的建築年代,過去認為建於隋代開皇至大業年間(公元595年~605年),又據考查認為可提前至隋文帝時代的開皇十一年至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間,由隋朝工匠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中國現存最著名的一座古代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它是一座單孔弧形敞肩坦拱石橋,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拱腳處寬96米,跨徑37.02米,弧矢723米。主拱兩端靠橋頭的兩個小拱跨徑381米,由28道石拱券縱向並列砌築而成。在橋兩端的石拱上,辟有兩個券洞,這種結構叫做“敞肩拱”,是世界橋梁史中的首創。
949.“萬園之園”圓明園
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又稱“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人們習慣上統稱圓明三園為“圓明園”。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是在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一座明代私園的舊址上建成的。胤禛登位為雍正皇帝後,擴建為皇帝長期居住的離宮。乾隆時期再度擴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竣工。後來又在園的東側辟建長春園,在園的東南辟建綺春園,作為附園。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全部完成,構成三位一體的園群。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英法聯軍一萬多人逼近通州,清軍在八裏橋一帶與其展開激戰,惜敗,英法聯軍進至北京城下。瘋狂的英法侵略軍繞道至西北部的圓明園,大肆搶掠園內的金銀財寶,並將所有能搬得動的珍貴文物劫走。最後,英使額爾金下令焚毀圓明園。圓明園,這個曾薈萃了中國名園勝景和物產精華、珍藏著大量文物珍寶和古籍文獻、建築,融合了中西不同建築風格的“萬園之園”,在侵略者的一炬之下,從此成為消失的世界宮殿。
950.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岷江上遊成都灌縣城西,是戰國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父子為治理水患、造福於民率眾興建的聞名於中外的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它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製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951.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開鑿最早,又是世界最長的人工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等六省市,全長1794公裏,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20倍。
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在揚州開鑿“邗溝”,這是京杭大運河最早的一段,它實現了中國曆史上長江與淮河水係的首次溝通,從而成為中國唯一一條南北走向的長河。此後京杭大運河不斷開鑿,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對中國的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和長城一樣,它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
952.水浸鬆木千年在
——靈渠
古運河靈渠位於廣西興安縣,全長34公裏,開鑿於公元前219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最早的越嶺運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為了適應進軍嶺南的需要,命令一位名叫史祿的官員主持開鑿了興安運河,使中原的軍城糧草能由長江入洞庭、溯湘江、過靈渠,進入嶺南珠江流域。靈渠的開鑿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不僅幫助秦始皇實現了統一中國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加速了嶺南地區的開發。興安運河之所以被稱為“靈渠”,是由於其建造和設計上的科學與靈巧。
953.“地下長城”
——新疆坎兒井
新疆吐魯番地區因幹旱少雨,農業完全依靠灌溉。當地人民在長期與幹旱的鬥爭中,發明了世界聞名的“坎兒井”灌溉工程。它實際上就是從山腳引水的地下暗渠,聯結豎井,利用自然傾斜的地勢把水引出地麵。這種工程避免了露地水麵蒸發的缺陷,實屬適應幹燥氣候特點的一個創舉。據統計,吐魯番盆地現有坎兒井1100多眼,盆地中70%的耕地由它灌溉。坎兒井的發明使吐魯番盆地既有充足的熱量,又有豐富的地下水,農業發展的前途無限廣闊。
954.美麗的建築語言
——“鉤心鬥角”
“鉤心鬥角”一詞最早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形容阿房宮建築漫回鉤心、壘砌鬥角的統一均齊、對稱嚴謹之美。“鉤”是鉤掛、鉤住的意思,指屋頂建築構件之間相互牽引或連接;“心”是指宮室房屋建築的中心部位;“鬥”是碰撞、接觸的意思;“角”是指房屋的簷角。鉤心是屋簷的兩個部件以特殊的角度連接在一起,鬥角是兩個建築各自的兩個屋簷距離很近,互相穿插。這樣,憑借傳統榫卯結構術,巧妙地把許多木頭組合成一個上翹的飛簷三角,即為“出翹”,是中國古代建築元素之一。現在人們用“勾心鬥角”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互相傾軋。
955.藏盡天下書
——天一閣
天一閣是明代私家藏書樓,譽為中國藏書“第一樓”,位於寧波城月湖之濱,由明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範欽創建,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悠久曆史,素負“南國書城”之盛譽,是亞洲現存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閣名取義於漢鄭玄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表“以水製水”之意。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範欽的重孫範文光在天一閣前增築假山園林,使天一閣更具江南園林特色。公元1982年天一閣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56.藏書之東渡
——皕宋樓
皕宋樓是我國近代社會比較著名的藏書樓,由浙江陸心源創建。皕宋樓藏書豐富完整,內容涵蓋經、史、子、集。據《皕宋樓藏書誌》著錄,其所藏古籍共有1111部,其中來自明清收藏家的有409部,占皕宋樓藏書的1\/3,其餘未著錄藏書來源者占多數。皕宋樓藏書為天一閣的兩倍,其中宋、元刻本多達600條種。所藏之書最引人注目的是近200部的宋版書,所以取名“皕宋樓”,“皕”即“兩百”的意思。後因陸心源長子陸樹藩經商失敗,導致藏書全部外賣日本,至今藏於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
957.南潯遺韻
——嘉業堂藏書樓
嘉業堂藏書樓是我國近代規模最大、藏書最豐富的私家藏書樓,位於南潯鎮南西街萬古橋西,與江南名園小蓮莊毗鄰。嘉業堂藏書樓因末代皇帝溥儀題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和賞賜“抗心希古”匾額而得名。建於公元1920年~1924年,由號稱“江浙巨富”的劉承幹創建。藏書樓現藏書以宋刊《史書》《前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四部史書最為珍貴,號稱“鎮庫之寶”。
958.專貯《四庫全書》
——文淵閣
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清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年~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為藏巨典《四庫全書》,清朝共建有七座樓閣儲存,以文淵閣最為壯觀,位列七閣之首。閣為三層樓房,依浙江寧波天一閣規製,外觀若二重,閣前有池,引禦河水,樓外有直房,閣內上下全部存放書籍,全閣有103架,共6144函,36275冊。文淵閣設文淵閣領閣事總管全閣事務,又設文淵閣直閣事,具體負責閣內圖書管理事務。文淵閣的《四庫全書》於公元1948年年底被國民黨政府運往台灣,現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959.流動著的千年故事
——敦煌壁畫
敦煌石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位於甘肅省敦煌縣城東南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河穀中,南北大約長1600米,現共有石窟552個,是世界現存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存有從北涼至元朝製作的壁畫共12萬多平方米,造像2450多尊。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飛天是敦煌壁畫中出現最多的形象之一,也是敦煌壁畫中最著名的形象,甚至可以說是敦煌藝術最顯著的標誌。在500多個石窟中,幾乎每個窟中都繪有飛天的形象,出現了4500多個造型。經曆了千餘年的歲月,向人們展示了不同時代的特色和民族風格,具有高度的曆史意義和審美價值,給予人們美的享受。
960.古代中國的偉大工程
——海塘工程
海塘,又稱海堤、海堰,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巨大工程之一。我國海塘因地製宜,根據不同的動力條件,在不同的岸段修建類型、結構各不相同的海塘。其中錢塘江河口的海塘自然條件最複雜、工程最艱巨、建築最宏偉,最能反映我國海塘各個不同時期的工程水平,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岸工程之一。
相傳早在秦代,杭州灣畔即有海塘的興築。有史可考的則始於晉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
江浙沿海地區,除錢塘江海塘以外,還有著極其浩大的海塘工程。江蘇沿海金山、鬆江、奉賢、南彙、川沙、寶山、太倉、常熟八縣均築有海塘,綿延250多公裏。
961.萬古衣冠拜素王
——孔廟
孔廟坐落在曲阜城內,其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相傳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曆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在的規模。
962.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孔林
孔林又稱“宣聖林”“至聖林”,位於曲阜城北約1.1公裏處,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後,其弟子將孔子葬於此,隨著其後裔附葬者不斷增加,林園麵積逐漸擴大,到明代晚期,已擴大到120萬平方米,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3年),林地麵積已到196萬平方米。孔林現有林牆周長5591米,總麵積183.33萬平方米。建有大門、二門和石橋,大門外有林道,內有甬道。林內有曆代石儀85對,墓碑400座,喬木42000餘株。2400年來,林內樹株經曆代種植、保護,鬆柏蒼鬱,古木參天,形成了一座人造大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