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3.天下第一家
——孔府
孔府又名“衍聖公府”,位於曲阜城中,緊鄰孔廟,是孔子嫡長孫世襲衍聖公的衙署和府第,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孔府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衍聖公設置官司署,特命在闕裏故宅以東重建府第,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孔府得以再次拓廣,嘉靖年間重修,清代又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重修。
經多次擴建重修,孔府成為前堂後寢、衙宅全一的龐大建築群。衍聖公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孔子,護衛孔林、孔廟,宋以後陸續增加了管理孔氏族人、管理先賢先儒後裔等職責。孔府是中國傳世最久、規模最大的封建貴族莊園,同時還設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機構,擁有部分政權職能。
964.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
——普寧寺
普寧寺是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仿西藏三摩耶廟修建。寺內平麵布局分為前、後兩部分,四進院落,以金剛牆為界,前半部為漢族迦藍七堂式,後半部為藏族三摩耶廟式,主體建築貫穿於中軸線上,呈縱深對稱格局。主體建築大乘之閣內供“千手千眼”佛,佛高達22.28米,腰圍15米,使用木材120立方米,重約110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大佛體型高大、比例勻稱、紋飾細膩、雕刻精美。寺廟後半部主要建築還有四大部洲、八部小洲、喇嘛塔、日月殿等。
965.象征著民族的團結
——安遠廟
安遠廟建於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形製上仿建新疆伊犁河畔的固爾紮廟,又稱“伊犁廟”。主體建築普度殿,外觀四層,實際三層:一層供綠渡母;二層供三世佛;三層供大威德金剛像,並存放乾隆習武打獵的甲仗等。樓頂是重簷歇山,黑琉璃瓦覆蓋。黑瓦覆頂在寺廟建築和皇家建築群中是極為罕見的。
966.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
——普樂寺
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全寺建築為漢藏結合式,西部依照漢族寺廟樣式由山門、天王殿、鍾鼓樓、配殿、正殿組成,東部為藏式建築。主體建築旭光閣,重簷圓頂,類似北京天壇祈年殿,閣內須彌座上置大型曼陀羅模型,由37塊材料組合而成。“37”表示釋迦牟尼37種學問,曼陀羅上供雙身立姿銅質佛像一尊。閣內頂部置圓形藻井,龍鳳圖案,龍鳳藻井中心雕金龍戲珠。藻井采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鬥拱手法,雕工精細,金光閃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967.小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曆時四年建成,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因仿拉薩布達拉宮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這座寺廟內大小建築約60處,殿堂樓宇,星羅棋布,依山傍水,巧於利用地勢和景物襯托,布局靈活,又不失莊嚴肅穆。主體建築大紅台,通高43米,台中央萬法歸一殿是主殿,殿頂部高出群樓,殿頂都用鎏金魚鱗銅瓦覆蓋,金光閃閃,富麗堂皇,極其雄偉壯觀。底部因三層群樓合圍,影陰暗,光照對比鮮明,造成了森嚴肅穆的氣氛,是宗教建築上的瑰寶。
968.吉祥的禮讚
——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於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仿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修建,供六世班禪居住、講經用。其前部為漢族形製,後部的大紅台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沿襲藏式風格。大紅台中心建有三層大殿——妙高莊嚴殿,殿頂覆蓋著用一萬五千兩黃金製成的魚鱗狀鎏金銅瓦,四條殿脊共匍匐著八條鎏金銅龍,每條銅龍重約一噸,做工精細,栩栩如生,騰空欲飛。殿內正中供著宗巴喀,稍北供釋迦牟尼。六世班禪曾在此為乾隆講經,並把從西藏至熱河途中的每一個對乾隆的祈禱、祝福記錄獻給乾隆,乾隆在此回敬禮物40餘件,並題“寶地祥輪”匾額。
969.施仁政於遠荒
——溥仁寺
溥仁寺是外八廟中出現最早的廟宇,建於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3年)。這一年是康熙60大壽之年,蒙古各部王公貴族前來祝壽時,紛紛要求建立寺廟,以示祝賀。於是康熙在山莊外武列河東路建廟兩座,題名為“溥仁寺”(俗稱“前寺”)和“溥善寺”(俗稱“後寺”,現已不存)。溥仁寺采取漢族寺廟樣式,正殿名“慈雲普蔭”,內供迦葉、釋迦牟尼、彌勒三世佛,兩側有十八羅漢。後殿名“寶象長新”,內供九尊無量壽佛。
970.乾隆家廟
——殊像寺
殊像寺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位於普陀宗乘之廟西側,是一座漢族形式的廟宇。寺內正殿為會乘殿,殿內供觀世音、文殊、普賢。兩側各一座楠木萬壽塔,內供無量壽佛。
971.拜請鍾馗,中榜得魁
——魁星樓
魁星樓始建於清代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原樓立於半壁山之巔,是一座三間硬山布泥瓦殿,當時香火鼎盛,為進香往來方便,還在半壁山下建立碼頭、茶棚等。魁星樓主要觀賞景點分布在廣場苑區、宮殿區、園林綠化區等三個區內,有龍門、中鬥宮、七十二福地、榮仕樂真殿、弘文殿、魁星主樓、承天台、聰明泉、環山棧道等。其中弘文殿內選錄了我國曆史上有影響的68位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名人,選其一生中精華一點,以圖像及簡要文字刻於碑上。碑刻上方還有仿紅木大型情景木雕畫,記錄我國古代“懸梁苦讀”“鑿壁借光”等刻苦讀書的典範11例。殿內還有魁星文化特色碑16塊。整組雕刻構成一幅啟迪後人、激發進取、光彩照人的曆史畫卷。魁星主樓,供奉魁星像,取獨占鼇頭之上欲點明榜首的一瞬間。
972.聖城中的聖殿
——拉薩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拉薩的寺院,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鬆讚幹布為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佛像。
大昭寺殿高四層,整個建築金頂、鬥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麵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護法神唐卡的明代刺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藏族人民有一個“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說法,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973.詩聖著千秋,草堂留後世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嚴武的資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裏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974.一路蒼翠,巍巍雄魂
——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公元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希望安葬在鍾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在南京鍾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整個大鍾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975.樓閣崢嶸住地仙
——土家樓
土家族生息在湘、鄂、川、黔四省交會的武陵山區,分布地域達30個縣,總麵積超過海南省。
土家民居建築的特征是井院式木欄吊腳樓。吊腳樓作為古老的建築形式,舊稱“幹欄”“閣欄”“麻欄”等,自古流行於百越族群地域。
土家族居於古西南少數民族與中原接觸的前沿,因此土家吊腳樓飽含著文化交融的信息,是巴、楚兩大文化直接交融的結晶。楚建築曾深刻影響漢以後中國官室傳統和生活方式,土家吊腳樓是楚建築的活化石,具有文化研究的價值。
976.依順自然詩意棲居
——湘西吊腳樓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特有的建築,湘西吊腳樓也是如此,它屬於古代幹闌式建築的範疇。“體量較大,下屋架空,上層鋪木板作居住用”(莊裕光《幹闌建築》)的一種房屋。這種建築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地區以及山區。因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氣和地層濕度大,幹闌式建築是底層架空,對防潮和通風極為有利。
湘西吊腳樓建築形式自由,可臨水,也可依山傍穀,或就建在田壩邊,稍稍開鑿修砌,選上好木料支撐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樓來,旁邊飾以幾叢茂林修竹,省時簡工,溫馨而有畫意。這種樓飛簷翹角,三麵環廊,“吊”著幾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繡球或金瓜的懸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並嵌有花窗,通風向陽。花窗也往往用意極深,鏤有“雙鳳朝陽”“喜鵲戀梅”等圖案,古樸而秀雅。
977.黃龍流連的地方
——侗族村寨
苗嶺南麓,溪流遍地,溝壑縱橫,流水淙淙。當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於深受山區地形和潮濕氣候的影響,幾乎都建幹闌式吊腳樓。樓下作豬牛圈,樓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區盛產杉木,民居建築體積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麵闊五間、高三四層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侗族村寨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的村寨有數百戶,小的二三十戶。侗族村寨多幹闌式的木樓,有二三層的小木樓,也有四五層的木樓。
三江、龍勝等地的侗族村寨,幾乎寨寨都建有雄偉壯麗的鼓樓,這是侗族人民娛樂和集會議事的場所。侗寨還有風雨橋、風雨亭等著名建築。
侗寨建房有一個規矩,即圍繞鼓樓修建,猶如蜘蛛網,形成放射狀。鼓樓是團結的象征,是侗寨的標誌,在侗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套有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等,構成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儼然侗寨的心髒。
978.西雙版納的園林式住宅
——傣族竹樓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的平壩地區,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其中,環境十分優美。傣族人民居住竹樓的曆史已經有1000多年了。這種建築非常適合南亞熱帶雨林的氣候。竹樓用木料(或竹子)穿在一起連接而成,為四方形,夏季四麵通風,冬季陽光充足,具有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等特點。樓下做牲畜廄、倉房、糧食加工、堆放雜物、存放農具和交通工具之用,樓上住人。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當選好的木材從樹林裏抬進村裏時,村民都要吹號迎接,潑水祝福。蓋房子時,全村人都會來幫忙。屆時,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來幫忙的村民和來祝賀的親戚朋友,整個氣氛就像過節一樣。
979.西藏最大的園林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位於西藏拉薩西郊。始建於公元18世紀40年代(達賴七世),是曆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藏語意為“寶貝公園”,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古跡最多的園林。全園占地36萬平方米,由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旦明文頗章三組宮殿建築組成,每組建築分為宮前區、宮區和森林區三個部分。西部是幽靜的森林區,東部是金頂石牆的宮殿。宮殿共三層:一層是經堂,前麵有一個600平方米的石板院子;二層有羅漢殿、護法殿和達賴閱經室;三層是達賴接見僧俗官員的地方。園中樹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珍禽異獸點綴其間,宮前長廊和室內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980.草原上的溫馨小屋
——蒙古包
蒙古包在《史記》《漢書》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在蒙文史籍裏被稱為“斡魯格台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
蒙古包的形製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杆、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兩米的細木杆相互交叉編紮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杆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繩、鬃繩把各部分牢牢地紮在一起,然後內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巧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體現了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相結合的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古代蒙古族牧民必須隨著水源、牧草不斷遷移,蒙古包的結構特點充分適應了這種遊牧生活,各部分之間的連接精巧方便,建造、拆卸、運輸都很容易,並且美觀實用。
981.滿山遍野長蘑菇
——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居住在向陽的山腰,依傍山勢建立村寨。村寨一般為三四十戶,多至數百戶。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組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麵。房子分三層:底層關牲畜、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房屋建築以土、石為主要牆體材料。屋頂有平頂的“土掌房”和雙斜麵、四斜麵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頂曬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別具一格的蘑菇房,即使在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裏也是暖融融的;夏天屋裏卻十分涼爽。蘑菇房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栗寨最為典型。
982.兀自美麗
——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源於明朝後期,隨著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於公元20世紀初,是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築群體,現存1833座,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築文藝長廊”。
開平碉樓主要用於防匪、防澇及居住,其建築風格既有中國傳統的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開平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牆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公元2007年6月,開平碉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國的羌族、藏族等民族也有形態各異的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