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淵祖先之謎(3 / 3)

唐朝人李延壽撰寫的《北史》一百卷,其在全書之後作序傳,更是極力吹捧什麼“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zhuān xū)高陽氏。

這是一個動人的傳說:

早在上古唐堯之時,高陽氏有個兒子叫庭堅,官居大理,因而自稱為理氏。

到商紂時代,理氏的先人以“直道得罪逃隱”,就是說,因為敢於說真話,進行直諫而被定為有罪,於是隻好逃跑了。

逃亡路上,因為食木子而得活命,遂改理為李。

周朝時的柱下史李耳是其祖上。

如此一來,李唐家世就更多了粉飾成分,耀眼的光環在其上閃爍不停。

三、李淵其實很彪悍

強悍的混血

據《劍橋中國隋唐史》認為,李淵家族同西涼王室毫無關係,也同隴西望族李氏毫無關係,它不過是中國東部一個家族的一個小支派,即河北趙郡李氏:這個支派定居在拓跋氏北魏治下的西北,與非漢族的部落貴族實行廣泛的聯姻。

也就是說,李唐皇室在某種程度上說,應該是存在著混血型的人種。

對於“李淵的祖先一直在今陝甘一帶活動,屬於關隴貴族集團”這一點,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老先生不僅存疑而且還進行了大量考證,證明李淵其實是鮮卑大野氏人李初古拔的後代,也就是說李淵其實是漢化的鮮卑族人。

在李唐的血液中,帶有鮮卑的基因。鮮卑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很強悍的少數民族。

李淵一向被史書給定的基調都是軟弱無能的樣子,他因此給後人的印象也總是白白胖胖、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形象,其實,我們從李淵的混血裏麵,不難看出,李淵其實很彪悍。

因此,按照陳寅恪老先生的說法,就是這樣的:

李唐先世本為漢族,或為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戶”,或為鄰邑廣阿庶姓之“假冒牌”,既然非華盛之宗門,故“漸染胡俗,名不雅馴。”

我們大家看到這樣的現實,自南北朝以來,社會上注重門第和家庭出身,因此在李唐家世中存在的這一問題也便不足為怪了。這好有一比:買假文憑。

據認為,從李虎先祖中的兩個人——李初古拔和李買得——的名字可以看出,這兩個人,要麼就是襲用了漢族的李氏姓,要麼就是被賜姓李,而他們的名字則依然故我,帶有鮮卑族特色。

這個見地是出自於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氏的論據雖然不是最後的定論,但他的論證非常有力,到目前為止,尚無人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反駁。

同樣根據存疑原則,對於這個問題,人們也是一直在爭議,雖然不能有力地駁倒之。

何謂“八柱國家”

李虎在西魏當官當得好,於是被賜姓了大野氏,而且還升官到了太尉一職。

這以後他與李弼等八人,一同輔佐北周而去取代西魏(嗣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不好意思,強調了這個細節,這似乎有點突出了李虎老兄的叛臣逆子的味道了。

我們要注意這個細節:史書上說周閔帝受魏禪。

所謂受禪,根據神話破滅後的常識,幾乎連小孩子都知道這是一個可笑的政治把戲,那就是要搶人家的江山還要再弄個好名聲,既當婊子同時還要立著牌坊,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受禪一事了。

當時人稱的八柱國家,也就是國家的八個中流砥柱的意思。

“李”、“唐”是如何相連接的

由於李虎和宇文泰交情很深,在宇文泰的兒子篡(西)魏建(北)周時,雖然他本人已死,仍被追封為唐國公。

也就是說:李虎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號“八柱國家”。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諡曰襄)。

至此,李淵的家世就與唐聯係起來。

所謂唐,就是傳說中堯舜禹中的唐堯之唐。

等一等,這裏有個非常重要的細節,我們再注意一下,那就是李虎所受的這個封號——唐國公。

這個“唐”字,正是日後國祚近三百年、盛世空前的大唐王朝的國號的由來。

由於本姓為李,所以當後來李淵登基建唐,習慣上,唐王朝也被稱為“李唐”。

軍功發家

確切地說,李氏家族是在李淵祖父李虎的時代,開始飛黃騰達。

前麵我們說過,李虎因為積極參與後魏權臣宇文泰的政變,並獲得了成功,他就與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稱為“八柱國家”。

我們注意到,李虎功參佐命,而成為西魏的開國功臣,官為太尉。

顯然,李唐的祖上是依靠軍功發跡的,後來又倚賴聯婚,鞏固了家世的顯赫。

以八大柱國為核心的軍人之家,曆史上往往稱為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再等一下,我們再來注意一個更是被忽略得一塌胡塗的細節:李弼。我們注意李弼什麼呢,不是他的八柱國成績,而是他將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孫子——李密。

好了,放下最初淵源何在且不論,李淵家族畢竟是六世紀下半葉中國的一個極重要貴族。

微妙的君臣關係

李淵的爺爺一死百了,我們終於可以說說李淵的老爸了,他的名字大約是叫李闥,有的史書就是這樣寫的;

但更多的史料上都寫作李昞。

可是在《二十四史·新唐書》,就寫作李昺(襄公生昺)。

但《劍橋隋唐史》到此,又一次寫作李昞。

可見前麵我們說到的李淵七世祖應該叫李皓或者暠;而李淵的父親則應該叫做李昞或者昺。

因為據商務印書館在2006年第九次印刷的《新華漢語詞典》86頁解釋說:昺即是昞,正如我們前麵說的,“昞”是個已不常用的古漢字,而在現代漢語裏取代它的正是這個昺。

總之不管叫什麼名字,李淵的父親做為隋廷官員,被襲封為唐公,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

《新唐書》作為權威史料,就這樣寫道: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卒,諡曰仁。

好了,我們還是叫李淵的父親為仁公比較準確一些。

李淵的父親仁公李昞,在北周時官居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李淵建國以後,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親為世祖元皇帝。

李淵父親仁公雖然在隋文帝駕下為臣,可他與文帝關係微妙:名為君臣,實是內親。

仁公的妻子是高貴的獨孤氏族的女兒,與隋文帝的獨孤皇後是同胞姊妹。因此隋文帝與仁公老李的關係,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連襟,這關係可夠鐵的。

在皇帝連襟的關照下,李仁公又得以重新姓李了,此前他們家被那個異族政權賞賜了一個少數民族的姓氏。這個,您還記得吧?

文帝相周,複高祖姓李氏。

——《二十四史·新唐書·本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