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這個字,最早是君主的代名詞,大禹的兒子啟就稱為“夏後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後羿,曆史上其實是個篡位上台的君主。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以後,最高統治者稱“王”,“後”這個稱號才逐漸用來指稱周王的正妻,如《禮記·曲禮》中記載:“天子之妃曰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製定了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製度。說白了,就是皇帝掌管朝堂和天下萬民的政治事務,皇後則負責打理皇帝的後宮事務,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相互配合,互為表裏。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後可並不僅僅是皇帝的媳婦而已,更是整個帝國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皇帝捆綁銷售的原廠標配。自認為德超三皇、功過五帝的嬴政,不可能在這麼重要的問題上犯了健忘症。但不管這位皇後是真的不存在,還是某些不知名的原因被人為抹去了存在,結果就是她沒有機會為嬴政之死傷心了。
而嬴政的其他妃子,凡沒有生育子女的,都在皇帝死後被迫殉葬。他的三十三個子女裏,長子扶蘇被假詔書賜死,幼子胡亥忙著搞陰謀繼承帝位。而其他的兒女,也很快死在自己兄弟舉起的屠刀下,迅速在陰間和嬴政團聚了,根本來不及傷心。所以,通過家庭關係找到傷心者的機會是不大了。
那職場上又如何呢?
戰國時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尉繚曾做過秦國的國尉,就是秦王身邊的高級武官,按理說一定和嬴政有過頻繁而深入的接觸,而這位軍事水平一流的尉繚還是個相麵高手,他說嬴政是高鼻梁、大眼睛,胸脯像老鷹一樣隆起,聲音像豺狼一樣嘶啞,這樣的麵相性格剛烈,有求於人時固然虛心又誠懇,但被冒犯時會變得極其殘暴,對他人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人要是得了天下,那天下人的苦日子就開始了,所以還是趁早開溜的好。於是他屢次拒絕嬴政的示好,一門心思地想逃跑。這樣一個讓手下想逃跑的老板,會有人懷念嗎?
再舉個例子,有一天秦始皇在山上的宮殿上往下看,剛巧看到了丞相李斯的隨從車馬打底下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那排場肯定相當隆重甚至招搖了,秦始皇對此流露出了些許不讚同的態度。
按理說這也不是什麼上綱上線的大事,沒想到當天服侍在皇帝身邊的人馬上將此事告訴了李斯,李斯知道後很惶恐,立即減少了隨從和排場。
結果第二天,秦始皇再看到丞相的陣容時一愣:嗯?這是什麼情況,朕的態度丞相竟然馬上就知道了?他立刻反應過來,整改的速度這麼快,一定是自己身邊的人泄露的!於是就把當天在場的所有人全都殺掉,一個不留。
尉繚為什麼想逃跑,李斯又為什麼要探聽皇帝的態度?隻因為這個人掌握著國家的一切,決定著所有人的生死,而你偏偏對此毫無反抗之力。試問這樣的領導,你會懷念嗎?
最後,是千千萬萬秦始皇的子民,他們會為皇帝的死亡感到傷心嗎?這個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因為《史記》裏寫了無數次,“天下苦秦久矣”啊!
我們看到課本裏的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法度,書同文,車同軌,廢分封,行郡縣,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建馳道,修阿房,封禪泰山,巡行天下,可以記錄的豐功偉績有一卷衛生紙那麼長。然而,這些國家級工程,都是建立在對民力透支性使用的基礎上,關中的百姓們苦於秦法的嚴苛和秦政的壓迫,都盼著趕緊換一個皇帝讓大家喘口氣,而關東被秦滅掉的六國遺民,更不會對他有什麼感情,皇帝死了不慶祝一下就算夠給麵子了,還能傷心?
為秦始皇之死傷心的人找不著,想弄死他的倒是大有人在。
秦始皇一生遭遇過四次刺殺。第一次是荊軻圖窮匕見,讓他體會了一回近身肉搏的緊張刺激。第二次是荊軻的好朋友高漸離,眼睛都瞎了還想用重物砸死嬴政。第三次是張良在博浪沙搞的遠距離狙擊,結果沒命中,還誕生了一個典故叫誤中副車。第四次是秦始皇有一天晚上突然決定微服出宮遊玩,可能是想去基層體驗市井生活,了解下社會的現實吧。結果現實的殘酷真就撲麵而來了,秦始皇在鹹陽城附近的藍池,遇到了攔路的盜匪,幸虧他帶的護衛戰鬥力強,才又躲過了一劫。
天下之大,想要找一個能為秦始皇之死而傷心的人是真難。當然,以嬴政之驕傲,他不需要別人的傷心,他也的確做到了讓別人沒時間來替他傷心。因為皇帝死後,曆史的大幕徐徐拉開,舞台已經搭好,演員也早已就位,一場死後的陰謀正在醞釀——誰是製片人,誰是總導演,誰又是最佳男主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