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秘不發喪:誰是幕後總導演(1 / 2)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自己的第五次東巡之旅,不過很可惜,老天爺隻給這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預訂了一張單程的車票。

秦始皇的車隊十月出發,一路經過現在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翻山越嶺,渡江過海,可以說是一次走遍大半個中國的海陸空全方位深度體驗遊。

秦代雖然有直道溝通四方,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和今天的高速公路相提並論,而且就算是皇帝坐的車子,也是無減震無彈性的硬木輪板車,能保證一路順利行駛不出毛病就算不錯了,至於舒適性之類的追求更是完全不用期待了。

長期的顛簸勞累,六七月天氣的炎熱,再加上皇帝早就被繁重政務摧垮的身板,直接導致了一個萬分尷尬的局麵——皇帝死了,死在回程的路上,而且連個法定的繼承人都沒有。

麵對這種棘手的局麵,隨行的丞相李斯立即做出了秘不發喪的決定。

李斯這是要搞陰謀嗎?

當然不是,丞相李斯的處理方式是非常合理而老到的,因為這跟當時王朝的繼承製度有直接的關係。周代以來確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非常隨性的選拔方式。因為它不看顏值,不測智商,不靠人品,無關能力,比拚的不過是投胎的順序罷了。所以這下一任君主到底是千古名君,還是萬年暴君,一切隨緣全靠天,堪稱佛係選拔的典範。

但這種繼承製度有一個天大的好處,那就是更加客觀和明確。因為才能、人品這些指標是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的。而在中國古代,最高領導和最高權力交接的時候,往往是一個政權最容易出亂子的時候,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度雖然無法保證讓最合適的人坐到最合適的位置上,但最起碼保證了這個交接過程能少出亂子。

現在皇帝死在關東六國故地,遠離國家統治中心。而天下剛剛統一,各地的反秦力量還零星存在,可以說皇帝一死,整個大秦的統治都突然變得岌岌可危起來。而且皇帝沒有皇後,自然也就沒有嫡長子,更沒有太子這個備胎可以應急。在這權力真空的關鍵時刻暴露皇帝的死訊,無疑是非常愚蠢而危險的行為。

所以要收拾這麼個爛攤子,必須瞞下皇帝已死的消息。

於是李斯把皇帝的棺材放進寬敞的轀輬車,相當於古代版豪華房車,然後讓平常伺候皇帝的宦官坐在車上,裝作一切如常的樣子。

後來為了掩蓋屍體的臭味,不得不裝了一車鮑魚來混淆味道,而且為了讓這出戲演得更逼真,之前的日常都要繼續,《李斯列傳》裏說“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就是每天送上的飲食與奏章,都保持和原來一樣的分量和規律。

我們可以想象,皇帝的飲食肯定不會很簡單,如果每天送來一堆後再原樣丟掉,難免引人懷疑。演戲演全套,送上來就得全吃掉,那這些原本應該由皇帝吃掉的東西誰來吃,又是在什麼樣的環境裏、伴隨著什麼樣的味道來吃,不得不說是一個細思恐極的情節了。

所以這時候的丞相李斯,他做的一切都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危機公關,並沒有什麼陰謀,而接下來推動陰謀大劇上演的製片人,另有人在。

這個人,就是趙高。

其實秦始皇對自己的死早有預感,所以提前給遠在上郡監軍的皇長子扶蘇寫了封詔書,要扶蘇把軍隊交給蒙恬代管,趕緊回鹹陽來主持葬禮。按照這個意思,以長子身份主持皇帝葬禮的扶蘇,自然就是皇帝寶座的第一繼承人。

詔書封好後,按照程序拿給掌管印璽的趙高蓋章後就可以發出了,但是趙高偷偷把詔書扣留了下來,沒有交給使者。也就是說在秦始皇還沒死的時候,趙高的陰謀小動作就已經開始了。

而秦始皇死後秘不發喪的這段時間,就給了趙高最佳的運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