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篇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操為什麼被黑(3 / 3)

為什麼宋代人會黑曹操呢?這和時代的曆史特征有關。

北宋時期,儒家文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形成了理學。理學強調個人道德和品質,而曹操很明顯既不是道德楷模,也不是忠臣良將,這種人設往那兒一放就容易招黑。

而且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麵臨北方遼、金、蒙古等國的軍事壓力,天然與三國裏相對弱小的蜀國和吳國更有共鳴。到了南宋時期偏安江南,北方中原地區大片故土都丟了,那些有巨大象征意義的古代都城,像長安、洛陽、開封一個都不在手裏,簡直就是當年東吳加蜀漢的曆史重演。而遼、金等占領的地區,正是當年曹操占據的地盤。所以兩宋的文化界才會“尊劉抑曹”,因為隻有玩命兒地攻擊曹操,不斷地拔高劉備,才能證明自身政權存在的合理性。

到了明清時期,理學的地位比兩宋時還高,幾乎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

而明清兩朝極端強調君權,就是皇帝一人說了算,連丞相製度都廢除了,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丞相,當然不會有好感。所以在民間差評的基礎上,曹操被明清兩個王朝官宣為“亂臣賊子”,算是獲得了權威認證,從此隻能戴著一張奸臣的白色臉譜,在曆史和文學中繼續扮演人人喊打的大反派了。

但是,這樣黑曹操真的有理有據嗎?

曹操雖出身宦官之家,但投胎又沒法選擇,以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來評判其高下本來就是不對的。

曹操是好色,這個毋庸置疑,不過那時候又不是一夫一妻製。之前我們也說過,漢代女子改嫁是很正常的,三國時期的貞潔觀也沒那麼強,所以這種花邊新聞意義不大。

而說他奸詐的,在亂世裏,不奸詐估計早都死了多少回了,至少曹操從來不搞虛偽的掩飾,這樣的真小人總比偽君子來得可愛。

曹操好殺人,但他也愛惜人才,比如罵他罵得最狠的陳琳後來就成了曹操的手下。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的殺人不是憑借好惡,而是計較得失。

說曹操專權這個當然是真的,不過漢末的那幾個皇帝本來就是被攥在宦官和外戚的手裏,也沒有幾個能自己說了算的,怎麼到曹操這兒就成了挨罵的理由呢?

至於衣帶詔這件事,在《三國演義》裏寫得很精彩,但正史記載是董承自稱獲得了漢獻帝的詔書,而這份詔書卻自始至終都隻停留在董承的嘴裏,壓根兒沒拿出實物,是真是假都不知道。而且董承也不是疾惡如仇的正義化身,他要殺曹操不過是為了奪權,這種狗咬狗的事根本分不出誰對誰錯。

那麼曹操篡漢又怎麼解釋?

要說曹操從沒有篡漢之心,這是不可能的。但要說曹操一開始就有篡漢的野心,就很牽強了。曹操剛出道時也是熱血青年一個,勵誌匡扶漢室,最大的願望不過是當個報效朝廷的征西將軍。但是黑暗的現實教訓了他,當他為了應對亂世變得越來越強大時,當初的誌向自然也就被野心所取代了。

總而言之,曹操當然不是聖人,但同時代的其他人也沒幹淨到哪兒去,所謂陽光下沒有新鮮事,能在曆史上幹出大功業的人,有誰是白給的呢?

曹操的曆史形象都已經真假難辨,那我們腦海中曹操的文學形象,又有多少真實性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一時多少豪傑。

不管喜不喜歡曹操,你都不得不承認,這個男人用自己的雙手和努力,在漢末三國的亂世中,成功開啟了下一個精彩的時代。

【京劇裏的白臉: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用各種顏色在演員麵部勾畫成的特殊譜式圖案。臉譜分為各種臉色,白臉中的粉白臉,即用白粉塗麵,表示不以真麵示人,則象征著奸詐多疑的角色,多包含貶義,譬如“三國戲”裏的曹操。除了曹操之外,嚴嵩、潘仁美、趙高、司馬懿和紂王等角色也是經典的粉白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