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看名人家教,育未來名人(1 / 1)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對父母而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家族培棟梁,為祖國育英才實為天下廣大父母的期盼。

但對於孩子的成長表現,父母們往往期望過高,引導卻不得法,致使很多青少年在成長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彎路,抑或走上歧途,貽誤終生。作為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是難辭其咎的。

我們中國人都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意義,但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加上現行的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父母們對自己孩子的嗬護更是錦上添花,有求必應,總是把孩子當做手心裏的“寶”,恨不能讓他們沒有任何挫折,不受一點打擊地長大。殊不知,在這種關懷備至的教育觀念下,在對孩子無比的溺愛中,孩子已漸漸地變得脆弱、貪婪、無情、無能起來,可我們卻隻知道怪孩子不理解父母,枉費了父母的苦心,卻不知原本是我們害了孩子。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翻開曆史,中華上下五千年時空中有著無數名人的星光在閃耀,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或因受過長輩良好的教育而成功,或在教育孩子方麵有過人之處,可以說是給我們總結了經驗,做出了榜樣。

如太任,為使孩子將來成為一個賢者,她在懷上姬昌(周文王)時便“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後來,姬昌成為周朝開國帝王。

如孟母,為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她三次搬家擇鄰而居,為教育孟子一心向學,她不惜剪斷織線,讓他明白堅持學習的重要性,終使孟子成為一代儒宗。

如楊震,為了教育孩子清正做人,他不治產業,別人勸他留財給子孫時他說:“使後世稱孩子們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也是一份厚重的財產嗎?”成語“清白傳家”即源於此。

如嶽飛母親,為使嶽飛立誌報效國家,刺“精忠報國”四字於嶽飛背上,嶽飛報國抗金,使南宋得以偏安。而“嶽母刺字”也成為千古美談。

如曾國藩,教育子侄隻求他們能讀書明理,德才兼備,所以他的後輩中兩百年間人才輩出,較有名的人才就有兩百餘人,幾乎沒有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對現代的父母們而言,如何做到對子女“愛而有教,嚴而有慈”,將孩子培養成未來的成功者?我們需要掌握什麼樣的教育方法?不妨看看曆史上這些名人的父母或長輩是如何教育他們的。本書將告訴大家他們的教育方法,以及他們教育孩子的成功經驗,隻要我們能掌握其精髓或有所創新,我們也能將自己的孩子塑造成像他們一樣的成功者。

《中華上下五千年名人家教趣話》薈萃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曆史上數百個名人家教的故事,將各以近半的篇幅講述他們的受教育經曆和成功教子故事,走近這些名人,你會發現成功並不遙遠;閱讀這些故事,你必定會從中得到啟迪,領悟到培養孩子所需要的最有效和最適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