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平淡的日子很快過去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9歲了。有一天,孔子陰沉地對母親說不想上學了,顏征在驚問其原因,孔子不滿地回答:“老師每天隻教那麼一點點,我早讀熟了,讓他多教一點,他不但不教,還拿言語奚落我。”母親一聽就明白了兒子的求知欲望是無止境的,知道老師的能力與知識有限,已不能滿足兒子。
顏征在就想到了父親顏襄。
顏襄是當時一位博古通今的學者,有很多學生,顏征在向父親顏襄說明情況,顏襄素來也喜歡這個天資聰穎、好學不倦的外孫,於是收下了這最後一位弟子,傾盡自己的才學教授他。
顏襄先從大處引導孔子,給孔子講述三皇五帝的治世大道,並勉勵他做個君子時,孔子有點不明白地問:
“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呢?”顏襄說首先是做人,他告訴孔子說:“君子有三思,一是年少不勤學,年長一無所能;二是年老不講學,死後無人紀念;三是有財不布施,窮了無人救助。”
孔子認真地記了下來,顏襄又說:
“為人之世,首先要做個君子。當然,做君子不僅僅是剛才說的三思,更重要的是在德行上嚴格規範自己,以自身的學識服務社會,教誨萬民,做個頂天立地的人物。將來你出仕為官的時候,應近守文、武之法,遠宗堯、舜之道順天時,察地理,小則可以教民安身,大則可以治國安邦。”孔子又記了下來。
顏襄說君子還要能出仕。他說:
“若你將來能出仕,居高位,掌國政,應當遠宗堯舜的道理,近守文武的法則,順著天時,察看地理,小則可以教民安樂。大則可以平治天下,自可是頂天立地的大聖人。”
顏征在非常讚同父親的教育觀點,並根據他的思想在生活中教育孔子。
顏征在給了孔子一捆發黃的竹簡,上麵是孔子先祖正考父的“一命而縷、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餘侮”。顏襄解釋道:“這是你的先祖正考父畏佐宋國三化國君,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謙恭、儉樸的情景。”孔子慢慢將那竹簡卷起,緊緊貼在胸前,此時,他為自己的先祖擁有如此的高尚品德而驕傲。
正是良好的家教,使得孔子具有了聖人的思想,終成儒家創始人。
在孔子17歲的時候,其母親顏征在去世了。孔子牢記母親和姥爺的教誨,以後到處講學,把自己的思想傳給了好多弟子,留給了後人。
孔子教子學詩禮
孔鯉墓(宋徽宗時,孔鯉被封為泗水侯)相傳大教育家孔子有3000子弟,其中有72賢人。《史記》上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說明“詩”和“禮”都是他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其實他在家教上也是如此。
孔子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
孔子當時是管理倉庫的委吏,得到魯昭公賞識。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為莫大的榮幸,因此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孔子很注重教育伯魚,他特別強調伯魚讀《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他對伯魚說:“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意思是說:“你學習《周南》《召南》了嗎?一個人不學習《周南》和《召南》,就好像對著牆壁站立啊!”
麵對牆站著,那就什麼也看不見,一步也不能走了。為什麼孔子把問題說得這麼嚴重呢?原來《周南》和《召南》是《詩經》開頭的一些篇章的總稱,內容多和修身、齊家有關。
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就應從這裏開始。
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這比較容易明白。他所說的禮,就是他所處的那個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離開了這些,在社會上當然就站不住腳了。後代的讀書人,把孔子的教育兒子的方法稱作“詩禮傳家”。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陳亢,這個人疑心孔子對自己的兒子有特殊的教育內容。有一天,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你聽到過夫子有什麼特殊的教導嗎?”
伯魚說:“沒有,有一次,父親一個人在那裏,我走過前庭,父親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父親說:
‘不學《詩》,無以言。’我後來就開始學《詩》。
又有一次,我走過前庭時,又遇到父親一個人在那裏。父親問我:‘有沒有學《禮》?’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回來以後就開始學《禮》。我聽到過的就是這兩點內容。”
於是陳亢說:“我問一個問題,得到了三個收獲。知道了要學《詩》、學《禮》,又知道了孔子對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什麼偏私。”
孔子自己對學生也說過他的教育內容:“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和他對兒子說的話是一致的。孔子對於用詩來進行教育特別重視,他認為好的詩歌不但會鍛煉人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寄托人們的感情,而且通過詩歌的熏陶會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
曾參殺豬教子誠信
曾參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他向來強調做人要誠實,以身作則,並且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兒子。在他看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一天,曾參的妻子準備去集市買東西。兒子一聽母親要去趕集,就纏著要跟她一起上街,妻子順口說了一句:“別纏我,娘回來殺豬給你吃。”
兒子一聽說要殺豬,這下有豬肉吃了,這才鬆了手,跑到一邊玩去了。
曾參聽了母子倆的對話後,就皺起了眉頭,他看看喂了還不到3個月的小豬娃,充其量也才20多斤。他知道妻子說這話,隻是開個玩笑,哄哄孩子,想著事情一過,孩子也就會忘了。然而曾參卻認為,父母對孩子說話不算數就是欺騙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感覺可以同樣欺騙別人,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威信也會由此降低。於是他決定兌現妻子的諾言。
父子兩個正要動手殺豬的時候,妻子回來了,見此情景氣呼呼地忙上前阻攔:“你這是要幹什麼啊?這豬是年底過節用的,現在怎麼能殺啊?”
一旁的兒子聽到母親不殺豬了,“哇……”大聲哭起來。
曾參對妻子說:“你之前不是答應兒子要殺豬的嗎?”
妻子回答說:“我隻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的,並不是真的要殺豬啊!”
曾參說:“小孩子的心靈純潔無瑕,全靠父母教誨,在孩子麵前撒謊,就會在他的心目中失去威信,你以後再說什麼,孩子都不會相信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說到做到啊!”一席話使妻子明白了曾參的良苦用心。
於是,一家三口開始忙碌了起來,不到兩個時辰,兒子就高興地吃到豬肉了。
敬薑教兒子做官為民
春秋時魯國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薑博聞知禮,教子有方。公父文伯在魯國做了大官後,母親敬薑還經常紡織,公父文伯因為自己做了高官,就不叫母親紡織了。敬薑卻嚴厲地責備他說魯國要亡了,怎麼找了你這樣一個不懂生產、不通人情的人當官。
你要知道,隻有人人忠於職守,努力生產,國家才能富強。
公父文伯聽了不敢言語,她又對兒子說:“人必須要接受勞苦的磨練,春分之後祭祀土地接著開始耕種,冬季祭祀時獻上穀物和牲畜,男女都要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有過失就要避開不能參加祭祀。這是上古傳下來的製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這是先王的遺訓啊。自上而下,誰敢挖空心思偷懶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擔心丟棄了祖宗的基業。倘若懈怠懶惰,那怎麼躲避得了罪責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說:
‘一定不要廢棄先人的傳統。’你今天卻說:‘為什麼不自己圖安逸啊?’以你這樣的態度承擔君王的官職,我恐怕你父親穆伯要絕後了啊。”
公父文伯聽了母親的一番論述後,明白了很多。於是,在以後的任職過程中牢記母親的教誨並照著去做,把魯國治理得很好。
在交友方麵,敬薑告訴兒子擇友要慎重,而且對待朋友要真誠。有一天,公父文伯的朋友來家,對他不停地阿諛奉承,這些人走後,敬薑便對兒子說:“古人交朋友為了學榜樣,長學問。你的朋友都對你巴結,所以這個樣子,其實都不會幫助你。”公父文伯聽了母親的教誨,以後交了很多道德水平高的朋友,自己也與朋友相互幫助,成就了大業。
盂母教子,擇鄰而居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傑出大師。後人習慣把他與孔子並列而稱“孔孟”。
孟子自幼喪父,家境貧寒,但他的學術能在流派紛呈的戰國時期獨樹一幟,與他有一位傑出母親是分不開的。孟母仉氏教育有方,重在德育,動情曉理,於細微處從小做起,給孟子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仉氏出身微寒,識字不多,在喪夫後,便與兒子相依為命。當時他們居住在一個偏僻的村落裏,旁邊住了不少沒有教養的人。這些人不但有偷雞摸狗的行為,而且見孟家孤兒寡母,便常常向孟家扔磚頭。母親非常擔心孟子會跟著這群人學壞,心裏很不安。
再加上孟家緊鄰一塊墓地,幾乎每天都會有送葬的人群披麻戴孝啼哭著從門前經過,久而久之,孟子和鄰家孩子也跟著模仿。母親感到這樣的環境對兒子的身心帶來不好的影響,便決定搬遷。
於是,母親帶著孟子來到魯國的都城。孟母想,繁華的都城既可以使自己找到一份活計養家糊口,又可以使孟子接受先進的文化,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孟母在都城熱鬧的街市選擇了一間破舊但價格便宜的房子住了下來。
她白天做活掙錢,年幼的孟子便和附近的孩子玩耍。可是細心的孟母發現這裏兩家鄰居一個是打鐵的,一個是殺豬的,好奇的孟子不是學生意人的吆喝叫賣就是模仿殺豬的動作或者學豬叫。看到這種情景,孟母又開始擔心了。
當時魯國處於戰國列強包圍之中,軍力微弱,齊楚常有吞並之意。於是魯國有大夫建議,效仿管仲治齊,男者為商,女者為娼,國富兵自強!所以當時魯國正是全民經商的時候,集市如牛毛,競爭激烈。孟家居住地的商販們為了爭地盤,常常糾紛不斷,打殺之聲不絕於耳。
一天,孟母做活歸來,突見孟子渾身是血,倒在家門口,大驚失色!
原來當天集市上有人打架,孟子像往常一樣擠在旁邊看熱鬧,一點也不覺得危險,反而受牽連被誤傷。於是孟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為兒子找一個好環境。之後他們遷到都城的一個靠近書院的地方居住。
在新的居住地,孟子每天都能看到一群群安靜的書生們從門前經過,他們服飾整潔,談吐溫柔,舉止文雅,而書院的琅琅讀書聲則傳達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文化信息。在耳濡目染中,孟子對讀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孟子便與小夥伴們學著擺設祭壇,打躬作揖,進退如儀,為後來的詩書禮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切都被母親看在眼裏。孟母認定,這就是她要找的適合兒子成長的居住地。
這家書院是國家開設的大學,學生多為貴族子弟。孟母雖然家境貧寒,但人窮誌不短,她盼著孟子能讀書做學問,將來好出人頭地。於是孟母找到學校老師,請求學校接受孟子入學。
孟子入了學,學業進步很快,但他自恃聰明,很快對學業心不在焉了。
有一次,孟子認為學得差不多了,就中途輟學,回到家裏,看見母親正專心織布。孟母起身問道:“你學得怎麼樣了?”孟子回答:“學得差不多了。”
孟母回頭拿起一把剪刀,把織機上織了一半的布齊刷刷地剪斷。孟子睜大眼睛,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麼要把織好的布剪掉呢?”母親語重心長地說:“你今日學業半途而廢,就像我剪斷這織了一半的布一樣。”孟子恍然大悟,從此拜子思為師,勤學苦讀,終成大器。
另外,孟母在禮儀上對兒子的要求也比較嚴格。孟子結婚後,有一次在屋外看見妻子在室內蹲在地下,衣冠不整,不守婦道,便對母親說:她這麼不守禮法,應該休了她。
盂母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孟子說:“我從窗戶裏看見的。”
孟母說:“古人說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進屋前應叫別人有所準備,不能乘人不備,突然襲擊。你偷看人家是你無禮,不是人家無禮。”孟子知道自己錯了,以後也不再提休妻的事情了。
臧武仲聽母勸告獲救
臧武仲是春秋時的魯國大夫,臧文仲的孫子,姓臧,名紇,他矮小多智,據說能預測將來之事,號稱“聖人”。公元前587年,臧宣叔死後,幼子臧武仲繼位為魯司寇,位居第四。
其封邑於防(今山東費縣東北)。
其時,魯國三桓地位顯赫。臧武仲以其智周旋於季、孟之間。臧武仲雖然很聰明,但自恃己能,到處插手,反而敗壞了自己的名聲。臧武仲以明禮節、善外交名世,卻對國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從而為自己惹來是非。
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記載:
臧武仲運用計謀幫助季武子廢除了季武子的長子季孫彌的繼承權,立季武子寵愛的季孫悼為季氏家族權力繼承人。
而正因為此事,臧武仲同時得罪了季孫彌以及與彌交好的孟孫家族,孟孫氏家族成員向季武子誣告臧武仲陰謀叛亂,季武子起初並不相信,但臧武仲聽到這個消息後暗中戒備。在出席孟孫氏葬禮時帶上了披甲武士,多疑的季武子接到孟孫家人的再次誣告後竟信以為真,憤怒地下令攻打臧武仲。臧武仲和他的護衛們寡不敵眾,隻得奮力衝突逃出魯國國都曲阜,逃亡到邾國。
臧武仲害怕家裏人有危險,就想出了一個保全家族的方法。防邑是臧氏家族的封邑。臧武仲從邾國派遣使者帶了大龜給他的異母弟臧賈,讓臧賈向魯國政府請求為臧氏家族“立後”來確保臧氏家族的權利。作為交換條件,臧武仲願意舍棄防邑,流亡國外。
為達到這一目的,臧武仲回到防邑,向魯國政府重申他的條件,請求保有臧氏的宗祠,他說:“我臧紇並不能傷害別人,而是由於智謀不足的緣故。臧紇並不敢為個人請求。如果保存先人的祭祀,不廢掉兩位先人的勳勞,豈敢不離開防邑?”
防城位於今天山東省費縣境內,在當時距離齊國邊境很近,魯國不能失去這個戰略要地。魯襄公隻能同意臧武仲的要求,冊立了臧武仲的另一個異母弟臧為作為臧氏家族的繼承人,繼承臧氏家族的宗祠,而臧武仲也作為使者被派到了齊國。
到齊國後,齊莊公打算送田畝給他,臧武仲料到齊國將有大難,就不敢接受這份禮物,結果證明臧武仲是對的。後來魯齊兩國交惡,臧武仲估計自己可能被齊國扣押起來。他母親對他說:你以前權勢大,但不注重修身,對別人太嚴苛,有積怨。此次到齊國,齊國如果把你扣起來,別人正好借機報複,誰也不會救你。
臧武仲聽了母親的勸告,從此對魯國國君禮敬尊崇,對手下人多施恩惠,搞好關係。後來他果然被齊圍扣了起來,齊國要用他當人質,出兵伐魯。他馬上捎信回國,但又不敢說真相,隻好用了些隱語,大家都看不懂。
隻有他母親從信中窺知真情,稟告魯君,積極采取了措施。於是魯國陳兵邊境,齊國不敢進犯,也就放了臧武仲。
魯班母親啟發兒子多思考
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魯班,出生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過許多土小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麵有所發明。魯班能有這樣的成就,和父母的教育與幫助有很大的關係。
魯班的母親對魯班的發明創造有很大的幫助。魯班做木工活,用墨鬥放線的時候,母親就會拉住墨線頭。
後來,母親在線頭上拴一個小鉤,這樣,一個人操作就可以了。後世木工把這個小鉤叫做“班母”,以紀念這個創作。
在魯班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對他的要求很嚴格,告訴孩子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吃苦耐勞的精神。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多想為什麼,要多動腦子。
母親的話,魯班牢牢地記在心裏了。
有一年夏天,魯班家鄉魯國國君要魯班監工營造一座宮殿,期限為三年。但是光這座宮殿所需的木料,需要三年多的準備時間。這可急壞了魯班,因為國君的話就是聖旨,是不允許隨便更改的,如果真的是耽誤了工程進度,後果將會很嚴重。魯班愁得連覺也睡不踏實。
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進度,魯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選擇好要砍的樹木。
這天,天色剛蒙蒙亮,魯班便踏著夜露,提前出發了。為了節省時間,魯班便抄小路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橫七豎八地長滿了小樹、雜草,行走非常不便。他隻好攙著樹木、拽著茅草往上爬。忽然,腳底一滑,身體便順著山坡往下滾去,魯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於沒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無比。
滑到山腳,魯班狼狽地爬了起來,伸開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鮮血淋漓。魯班非常驚奇,為何一把茅草能夠劃破人的手掌。
但他顧不得疼痛,沿著滑下來的山坡,爬上去一看,這叢茅草與別的草沒有區別啊。魯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細地觀察起來。這茅草的葉子很怪,葉子兩邊都長著鋒利的小細齒,人手握緊它一拽,手掌就會被劃破。魯班又試著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劃開一道血口。
魯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處有一隻大蝗蟲,兩枚大板牙一開一合,很快吃著草葉。魯班把蝗蟲捉住細看,發現蝗蟲的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細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