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回臨安後,馬上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晚年,嶽飛的母親姚太夫人隨嶽飛軍中奉養,南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春病逝鄂州,宋高宗賜葬於此。因這裏三麵環山,一麵開闊,形似臥虎,因此名之“臥虎舔尾”。

紹興十一年(1142)八月,高宗和秦檜繼續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嶽飛,方可議和。秦檜以“謀反”罪將嶽飛打人了大牢。紹興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僅39歲的嶽飛被秦檜毒死於臨安風波亭,其子嶽雲及部將張憲也相繼被害。

寧宗時,嶽飛得以昭雪,被迫封鄂王。

嶽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嚐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嶽飛並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與治軍方略,散見於書啟、奏章、詩詞等。後人將嶽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

寬鬆的家庭環境使李清照“不知歸路”

李清照是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夏日絕句》等。她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她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

李清照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學術空氣與文學藝術空氣都十分濃厚的家庭環境裏。她所受到的教育並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在這個文學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裏,年輕的時候不但誦讀經史子集,詩詞歌賦;而且筆記小說、軼事遺聞,亦無不瀏覽。

李格非夫婦的思想比較通達,並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迂腐之見。

因此,李清照在父母的帶領下,踏進了廣闊的知識領域,從豐富的曆史和文學資料中吸取營養。從她的作品和文藝思想來看,她的確從父母、尤其是父親那裏有所繼承。

她的詞作能夠揭示內心的奧秘,她的詩篇能夠涉及時政,而她的散文又是那樣敘事精當,富於感情色彩。

在各種文體裏,無論寫景、抒情、狀物、敘事,都留有父親的流風遺韻。

所以,李清照所處的家庭教育是相當優越的。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李清照,從心靈到身體都得到了健康的、正常的發展。她那淵博的曆史知識,卓異的文學稟賦,豪爽堅強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父母的熏陶。

另外,李清照還有一個寬鬆自由的家庭環境。李清照有《如夢令》詞,描述自己少女時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獻資料。詞雲:“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裏的“溪亭”“藕花”“鷗鷺”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遊時的所見所聞。這首詞記載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閨中少女生活。詞寫自己由於醉酒貪玩而高興忘歸,最後誤入藕花深處。由於不期而來的劃船趕路少女,卻把已經棲息下來的“一灘鷗鷺”嚇得四下飛起。小詞的筆調極其輕鬆、歡快、活躍,語言樸素、自然、流暢。

令人詫異的是一位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家閨秀,居然可以外出盡興遊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知歸路”“誤入藕花深處”。迷路之後,沒有迷途的驚慌,沒有歸家唯恐父母責怪的懼怕,反而又興致勃勃地發現了“鷗鷺”驚起後的另一幅色彩鮮明、生機昂然的畫麵,歡樂的氣氛洋溢始終。這樣自由放縱的生活對少女李清照來說顯然並不陌生,也是充分地獲得父母家長許可的。這首詞顯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膽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這樣的作為及個性與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環境的寬鬆密切相關。

李清照生活在一個寬鬆開明的家庭環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都得到相對自由的發展,率真的心靈較少受到扭曲。這與其父李格非的學術淵源有關。李格非置身於蘇門這樣一個相對自由通脫的學術環境之中,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深受影響。表現於家庭管理與子女教育方麵,李格非並不輕視或束縛女性,任隨李清照自由發展身心,李格非為李清照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家庭環境。

陸遊教子耕讀為本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他的詩作流傳於今的有9000餘首,是古代作品流傳於今最多的詩人之一。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陸遊參加禮部考試,考取第一名。秦檜的孫子同科考試,考為第二。

因此,陸遊遭到秦檜的排斥。後宋孝宗即位,他才時來運轉,賜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製,晚年隱居家鄉。

陸遊有6個兒子1個女兒,在教育上,他可謂是個慈父和良師。陸遊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鬥爭中度過的。

麵對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並對朝中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為此,他十分重視對子女做人和愛國方麵的教育。作為慈父,他告誡兒子們說:

但願你們長大成人之後,鄉親們稱讚你們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個老百姓,與那些高官顯爵相比,也是無愧的。作為孩子的良師,他要求孩子們時常檢查自己,有錯必改;看到別人有好的行為,要主動自覺地學習。

有一次,陸遊的二兒子陸子龍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寫了一首長達52句的詩來為兒子送行。詩中說:“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認能肆饞毀!”就是要求兒子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個為民眾歡迎的清官。他還告誡兒子說,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們不但有學問,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裏後,可以去拜訪他們,但不要向他們提出什麼要求,可以同他們相互勉勵。

陸遊十分注意教育子女要勤學並學以致用。他經常對子女說:古人做學問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輕時候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對兒子說:“現在我已老了,可你們正是讀書的好時機,要刻苦攻讀,莫失良機,希望你們一定牢記我的勸告”。

他還說,讀書做學問,最要緊的是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他不僅要求自己“善言座銘要躬行”,更告誡子孫“學貴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

這裏所說的力行,就是要學習古人的高風亮節,不媚權貴,不幹利祿,不汙大節,廉潔自守,處處謹慎,時刻想著報效祖國。

陸遊經常告誡兒子們說:“我家本是農家,再能為農,這是上策;杜門謝客,不應舉,不求仕,這是中策;安於小官,不慕榮達,這是下策。”

他認為治家以耕讀為本,無論子孫們的才分如何,都要讓他們讀書,不去做官而去務農,沒有什麼值得遺憾的。

陸遊在臨去世前還諄諄告誡兒子們對子孫後代要嚴加約束,“要求做到寬厚恭儉,不要與那些華而不實的人結交在一起。”針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厚葬習俗,他反複對兒子們交待:

厚葬沒有任何益處,古今有見識的人對此都說得很詳細了。至於用什麼棺柩,亦當量力而行,不要為輿論所動搖。棺柩埋在地下,好與不好沒有什麼兩樣!又說,近世出喪時,大肆鋪張浪費,有作香亭、寓人、寓馬之類,興師動眾,所有這一切都應摒棄。墓上石人、石虎一類的設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個標記,立一、二個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令陸遊遺憾的是: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複、國家的統一還未能實現。臨終前,他把幾個兒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過紙筆,寫下了最後的詩作《示兒》,作為遺言交給了孩子: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陸遊的遺囑,但這並不隻是要兒子不忘將祖國統一的大好消息告訴他,而是要兒子把統一祖國的大業銘記在心。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兒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的。

朱鬆教子有方造就朱熹

朱熹是我國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學術思想集宋代理學之大成,為宋元明清諸朝所推崇,對我國宋以後的文化、學術、思想、教育等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朱熹之所以取得如此崇高的學術思想地位,是由於他有超人的學術成就。而超人的學術成就的取得,除了個人的天賦和努力之外,這與他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朱熹的祖輩世代為朝廷命官,其家為世人公認的以儒名家的書香門第。

朱熹出生時,家勢已漸沒落,父親失官居家,在家以教書為業,所以他在父親的教導下接受嚴格而係統的文化和道德訓練。父親朱鬆是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再傳弟子羅從彥的學生,他不僅用儒家經典教導朱熹,而且常對朱熹講授古今成敗興亡的曆史,教育和培養他關心民族社稷的興亡,樹立抗金必勝的思想和信念。

朱熹5歲的時候開始讀《孝經》,9歲時開始學習聖賢之學,讀《孟子》一書,lO歲時就讀了《大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

朱熹14歲的時候,父親朱鬆病逝,臨終前遺囑他去拜胡原仲、劉致中、劉彥衝為師。這三人是他父親的好友,都對二程的理學有相當深的造詣。後來,朱熹在他們三人的精心指導下,學業長進很快,四年之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取舉人,次年入京會試,很輕鬆地摘取了進士桂冠,時年僅19歲。由此,這位年輕有為的學子就登上仕途,做過地方官,也做過為期不長的煥章閣待製兼侍講,為皇帝進講《大學》。

朱熹在漫長的仕宦生涯中,以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卓越的治政才能,服務於地方政治,極力主張朝廷改革弊政,富國強兵,以抗擊金政權的入侵,統一中國。他為國計民生,屢屢奮不顧身上書朝廷,批評時政弊端,勸諫皇帝加強道德修養,以致時常遭到朝中權貴的排擠和打擊。盡管他在仕途上很不得誌,但他幾十年如一日,大力興辦州縣學校、書院,廣育天下英才,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德才兼備的國家官吏和學術人才。

朱熹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從事學術思想研究,編著了大量書籍,對古代以前的儒學做了係統的整理和總結,著述的文章共100卷,講學記錄共80卷,此外有別錄10卷。他所涉獵的知識範圍之廣,所著述的數量之多,所闡發的思想之豐,在曆代的學者中是罕見的。

朱熹在從政、教學、著述的繁忙一生中,十分注意他的家庭教育,不僅寫有大量的教育子女的書信,而且他係統地提出了關於家庭教育的理論,親手編寫了用於仕宦之家家教的《小學書》《啟蒙》等著作。他的家庭教育理論十分豐富,有關德、智、體等方麵都無不涉及,對後世影響極大。

文儀賣農買書教育文天祥

文天祥是我國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南宋寶祐四年(1256)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學識淵博,名聞鄉裏,但他不喜歡做官,隻願意在家鄉以教書為樂。在文天祥、文壁兄弟二人懂事時,文儀就開始認真地教兩個孩子讀書、寫字。文儀很疼愛這兩個孩子,但對他們的學習卻從不因此而放鬆要求。

一次,兄弟倆沒有完成父親交代的背誦任務,被父親毫不客氣地懲罰了一頓,兄弟倆嚇得再也不敢怠慢,一旦父親安排寫字和背誦的詩詞,他們就認認真真地完成。

為了擴大孩子的知識麵,文儀請私塾的名師到家裏給兒子授課。後來由於家庭經濟拮據,請不起名師,文儀便親自教孩子。白天授課,晚上閑暇時間,文儀還要求孩子背誦,並且達到能理解課文的程度。為了提高孩子對課文的領悟能力,文儀不厭其煩,遇到孩子不懂的地方,就一遍遍地仔細耐心講解,直到孩子理解、領悟為止。在教孩子讀書寫字的同時,他要求孩子把課文中的重點、難點、格言、警句都一一抄寫下來貼在書齋的牆壁上,以便每天都能看到。

幾年時間,文儀家裏收藏的書幾乎都被文天祥讀遍了。文儀拿出家中不多的錢去買書給孩子讀;沒錢的時候,文儀就去典當自己的衣服換錢給孩子買書讀。文儀教孩子讀書在當地傳為佳話。每當人們聽到文家書聲朗朗時,人們知道,孩子們又在讀書了。

19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第一名,第二年寶祐四年(1256)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門生,考官王應麟奏日:“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宋恭帝德韋占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起兵勤王,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組織義軍三萬,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鬆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剩下6人。

後來文天祥組織抗元義軍,堅持鬥爭。祥興元年(1278)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在五坡嶺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年僅47歲。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文天祥一片丹心為百姓,在民族危急關頭,寧死不屈,譜寫了一曲中華正義歌,受到後人的敬仰。文天祥作為封建士大夫之所以有很深的同情百姓、熱愛國家的思想,是與他幼年時期父親對他的影響分不開的。

鐵木真母親教子團結

南宋和金朝並列的時期,有一個叫鐵木真的人統一了我國北方的草原,後來他被尊稱為“成吉思汗”,他是當時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在40多年時間裏連續發動一係列南征和西征的戰爭,建立起龐大的蒙古帝國,將東方和西方連為一體,置於一個國家的統治之下,這是世界亙古未有的事情。鐵木真能有這樣的成就和母親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鐵木真的父親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在一次部落紛爭中被人殺害了。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隻好帶著幾個年幼的孩子,流浪在大草原上,忍饑挨餓,備受煎熬,隻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兒子鐵木真身上。

鐵木真的母親為了教育年幼的幾個孩子,經常講自己母親教育孩子們要團結的故事。她說:“記得有一天,你們的外婆阿蘭阿豁看到五個兒子不團結,便拿出五支箭,讓五個兒子分別去折,他們很容易就折斷了。後來,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讓他們折,結果誰也折不斷。

這時,外婆就對她五個兒子說:

“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敵不過人多;最好的馬,也經不起百條鞭子抽打。

隻有團結起來,握成一個拳頭,才有力量,才能戰勝敵人!”

在母親的教育下,鐵木真茁壯成長,後來成了所向無敵的“一代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