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評道:“包拯言傳身教,子孫居官清廉。”
包拯子孫為何能夠做到居官清廉?究其原因,除了後輩子孫自身努力修養外,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包拯以身示範的表率作用,影響了後輩子孫;二是包拯留下一則寶貴的《家訓》,教育了後輩子孫。
包拯在《家訓》中,給後世子孫立了一條嚴格的家規:“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就是說,包家後世子孫當官,如有貪贓枉法者,開除族籍,不準再回包家,死後也不準葬人包家祖墳。不遵從包拯此訓。包拯就不承認他們是自己的子孫。這在封建時代是十分嚴厲的家法。
包拯還囑咐家人請工匠,把這則《家訓》刻在石碑上,豎立在堂屋東壁。昭德塞違,垂照後世。千百年來,百姓一直傳頌包拯為清官楷模。
另外,包拯還教育孩子不要徇私枉法。一天,包拯去陳州災區放糧,災民紛紛來告他親人包勉的狀。原來,包勉做沙縣知縣時,侵吞救災糧款,逼死人命。雖然因此而罷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狀紙投到了包拯手裏。
包拯見此民眾氣憤,大怒,把包勉拿來問罪。包勉在事實麵前沒有抵賴,但他請求看在母親麵上,讓包拯饒他一次。他並且表示,決心今後不再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了。其實,包勉提出看在母親的麵上是有原因的。
包拯生下來之後,他父親因他皮膚太黑,把他當做怪物拋棄了,是他大哥撿他回來的。這時大嫂王鳳英生下包勉才一個多月,同時帶兩個孩子,不僅精力照顧不過來,奶也不夠吃。為了養活包拯,王鳳英忍痛將自己的兒子寄養到別處,撫養包拯到7歲。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
包勉以為一提看到母親麵上,包拯就會心軟。可是包拯心想:賽如親娘的嫂嫂一貫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幹好事,我要是顧念私情有意包庇,這不符合她的心願。隻要我給她養老送終,嫂娘是不會怪罪的。
沒想到,包勉的母親聽到兒子要被治罪了,一時想不開,痛苦不已。
她找到包拯,想求個情。包拯懇切地說:“嫂娘,侄子有罪,應當與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於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徇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並且一再教我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後如何公正地為百姓做事呢?”嫂娘聽了,覺得包拯的話在理,便擦了擦淚說:“人家都稱你‘包青天’,這是咱家的光榮,你就按法律處置吧。”於是,包拯立即根據法律,用鍘刀將侄子包勉鍘了。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麵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地稱呼他為“包待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麵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歎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議”十五卷傳於世。
司馬池教司馬光一心向學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司馬光自幼就非常喜歡學習,尤其喜歡看《春秋左氏傳》。司馬光的成長與父母對他的家教是分不開的。
司馬光家裏很富,他的父親司馬池是一位胸懷大誌的學者,他沒有沉湎於富裕的家產之中,而是專心讀書,銳意進取。在成家立業之後,以做學問的認真態度和質樸作法,來待人處事。司馬光的母親聶氏知書達理,才德俱佳。宋天禧三年(1019),司馬光就誕生在這個書香門第和貴胄之家,在嚴父慈母的直接影響和教育下,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司馬光6歲開始讀書。起初,他對所學的東西不能理解,背書也記不住,往往都是同窗們都背會了,他還沒背出來。父親知道了,就告訴他:
“讀書不能隻是機械地背誦,還要勤於思考,弄懂意思,誦讀與理解並重。”
於是,別人做遊戲時,司馬光不去,一個人找個清靜的地方苦苦攻讀,直到把書背得滾瓜爛熟為止。很快,他的學業進步了,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第二年,他開始學習《左氏春秋》,書不離手,句不離口,剛聽完老師的課,他就能夠明白書的大意,便講給家裏的人聽。漸漸地像著了迷一樣,常常因學習忘了吃飯睡覺。
父親不僅關心他的學業,而且在做人上嚴格要求,以培養他的優秀品格。在司馬光6歲時,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麼也剝不開。姐姐走開後,一個女仆把青核桃放在開水裏燙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剝了下來。姐姐回來一看,便問是誰剝下來的,他說是自己剝的。這個過程恰巧被父親知道了,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他:“怎麼能這樣撒謊!”
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卻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從此,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學習,他總是十分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在父母的教誨下,司馬光到了15歲便“於書無所不通,文辭醇深,有西漢風。”而且學到的知識都很紮實,以至終身不忘。後來,他經過曆時19年的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編年體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司馬光教子儉樸為人
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從小就受到父母親的良好教育。
而在家教上,司馬光也做得很好,如他儉樸教子的事情就傳為美談。
司馬光的生活十分儉樸,工作作風穩重踏實,他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容。據有關史料記載,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
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曆史巨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幹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
司馬光告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15年始終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日,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深受啟迪。
在生活方麵,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到崇尚儉樸的重要性,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靡,極力提倡節儉樸實。他說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近幾年來,風俗頹弊,講排場,擺闊氣,當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也腳上穿著絲鞋。
為了酬賓會友常數月營聚,大操大辦。
他非常痛惡這種糜爛陋習,為此,他慨歎道:“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司馬光讚揚了宋真宗、宋仁宗時李亢、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並為兒子援引張文節的話說: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接著,他又援引春秋時魯國大夫禦孫說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接著,他對道德和儉約的關係作了辯證而詳盡的解釋。他說:“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另外,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鑒戒。他曾對兒子說過: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祟“以奢痱誇人,卒以此死東市。”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兒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麵上看來都不是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正是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司馬康曆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於後世。
胡安國教子做官為民
兩宋時期著名的儒學家和政治家胡安國,字康侯,諡號文定,建寧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湖湘學派的奠基人。紹聖四年(1097)進士,為太學博士,旋提舉湖南學事。後遷居衡陽南嶽,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創辦碧泉、文定書院講學,在南嶽完成了理學史上的重要著作《春秋傳》。
胡安國15歲那年,到州學就讀。
一天,一個戲班子在州學前演出,州學學生都棄學外出看熱鬧,僅剩胡安國一人還留在書齋中誦讀,州學教授發現後非常感動,賞贈他紙筆佳硯。
兩年後,胡安國進入太學學習,這段時間他接受了程頤、程顥學說,成為理學的堅定信奉者,極力推崇二程是孔孟之道的直接繼承人。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胡安國進士及第,踏人仕途,先徙居潭州城南,提舉湖南學士,在官6年。以後還任過中書舍人等職。由於仕途坎坷,他在晚年幹脆辭職退隱,致力於學術研究。
胡安國對兩宋之際的政治和學術領域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胡安國以其《時政論》《治國論》《春秋傳》奠定了將心性之學與經世致用相結合的“湘派”學風,一方麵為理學的發揚光大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統治階級提供了一套有用的治國寶典。
胡安國的兒子胡銓天資聰明,從小篤學,常聽其父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深知家鄉民眾的疾苦。胡銓在書香門第的熏陶下,能詩善賦,出口成文,說出的話像先天造就,有很強的預見性,且能美夢成真。鄰裏鄉親都說他才學超眾,金口玉言,日後定是棟梁之材。
今聞百姓修堤,年幼的胡銓也為之振奮,經常徒步五六裏路去修堤工地,為鄉親們送送茶水,鼓鼓幹勁。
當胡銓看到不高的河堤就在眼前時,情不自禁跨上堤,對著空曠的田野吟唱開了,傾訴積壓心頭的憐民之情,抒發愛鄉之感。說也奇怪,胡銓走過的這段河堤竟慢慢“長”高了些許。
民工們見此情景,連忙跪下驚呼:“文曲星下凡了……!”豈料,胡銓卻摸不著頭腦,嚇得趕緊跳下堤來,逃也似地離去。
一次,他經河堤去當時屬吉水的富灘做客,巧遇一位雲遊的和尚去富灘上遊的龍王廟取經。兩人同行於剛修的這段矮堤上。和尚見堤雖長但不高,便隨意道:“抬腳在廬陵(即吉安縣),落地是吉水”。胡銓由衷敬佩鄉親們的勞動,但見和尚睥睨河堤,很是不滿,可又不好與父輩年齡相仿的和尚爭辯,也脫口一句:“去時跨長堤,返期攀天梁”來回敬和尚。和尚見小小年紀的胡銓出口不凡,莊重而不失體麵,尊重而不失矜持,內心喜歡上了這小胡銓。一路上兩人一唱一和,談天說地,見物話物,遇人談人,就事論事,暢抒己見,於是兩個人成為了朋友。
當晚夜裏,胡銓做了個神奇的夢,隻見星光燦爛的天際突然間烏雲湧來,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有倒海傾江之勢,具天翻地覆之態。睡夢中胡銓見兩路天兵天將為爭奪空間勢力範圍,在天際間大動幹戈,直打得天昏地暗,人仰馬翻,還各不相讓,最後把天堂大殿上的一根梁木給掀了下來,天堂大廈頃刻坍塌。過了很久,梁木落在河堤上,頓覺地動山搖,震撼環宇。
又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河堤變成了大山,堤下良田變成了梯田,山間水塘變成為山中小湖,山上林木繁茂,鬱鬱蔥蔥,山間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好一個世外桃源美景展現在限前。
胡銓一覺醒來,甚感奇怪,便將夢境告訴村民。大夥結伴趕到河堤邊去察看,果如胡銓所述,哪裏有什麼河堤,分明是一座真真實實的大山,百姓們便將它稱作“天梁山”。此名一直留傳至今。
等到兒子長大了,胡安國就經常教導兒子胡銓為官的道理,他說為官“當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意謂要勤勉,努力探求治民之道,切不可疏忽。
胡安國還警告胡銓:聲望業績一旦敗壞,要重振旗鼓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兢兢業業,事事處處警惕。在胡安國的教導之下,胡銓立身朝廷,剛正不阿。金人南侵時,他大力倡言抗金,被秦檜誣陷,編管福州、新州,堅貞不屈,表現了崇高的氣節。
嶽母刺字嶽飛精忠報國
南宋時的嶽飛是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南宋中興四將(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一。
嶽飛年少的時候就勤奮好學,並練就了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
嶽飛的愛國心深受母親的影響。
嶽飛的母親姚太夫人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嶽母為賢母。
嶽飛出生的時候正逢亂世,金人進犯中原在即,姚太夫人希望繈褓中的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她跟丈夫商量,想給孩子起一個能代表自己心願的名字。這時姚太夫人聽說有一群大雁從天空飛過,她脫口而出:就叫嶽飛吧。
嶽飛出生不久,黃河決口,滾滾的黃河水衝走了嶽家所有的東西,本來就貧寒的生活更加難以為繼了。後來嶽飛隨父母離開家鄉,漂泊到河北。
苦難的生活使嶽飛從小沉默寡言。姚太夫人出身鄉野,識字不多,卻是一個極有主見、為人剛直、思想開明的母親。她從小就對嶽飛施以嚴格的家教,教育兒子不但要學會承擔各種苦難,而且要能成為一個剛直不阿的男子。聰穎的嶽飛漸漸領會了其中的真諦。
一次,嶽飛有幾個結拜兄弟因為沒有飯吃,要去攔路搶劫,他們來約嶽飛。嶽飛想到母親平時的教導,沒有答應,並且勸他們說:“攔路搶劫,謀財害命的事兒,千萬不能幹!”眾兄弟再三勸說,嶽飛也沒動心。母親從外麵回來,嶽飛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做得對,人窮誌不窮,咱不能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
嶽飛在母親的熏陶下,格外嚴格要求自己,並學得一身好技藝。他先是隨湯陽槍手陳廣學主技,後隨同鄉人周侗學騎射,後來又攻讀《孫子兵法》,很快成為一位文武雙全的少年,深受鄉裏人的讚賞。
嶽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嶽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再次投軍。臨行前,母親把嶽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
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於是,嶽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母親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嶽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於是嶽母強忍淚水,先在嶽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嶽母又塗上醋墨。
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嶽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嶽飛。嶽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嶽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而這一年,開封還是被金軍攻破。金軍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
南宋高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高宗趙構登基,遷都臨安,建立南宋。熱血沸騰的嶽飛上書高宗,要求收複失地,卻遭革職。但後來,嶽飛誓死保國的情懷遭到抵製,壯誌難酬,再想到臨行前母親的諄諄教導,竟哭著回到了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