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後,他懇求父親:“我不去考官了。你看,現在疾病流行,人們飽受痛苦。那些官員卻對此不聞不問,無動於衷,我怎麼能去做這樣的官呢?而從醫卻可以減輕老百姓的病痛,救人的性命。古人有以學術報親,那我就從醫報父吧。您還是讓我學醫吧。”

父親聽了李時珍的這番話,被他的濟世胸懷打動,終於同意了他的想法。

李時珍20歲那年,蘄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滔滔洪水如猛獸般衝決了江堤,蘄河兩岸的千頃良田頓時化作一片汪洋。鄉親們流離失所,到處是一片哭聲。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病魔無情地吞噬著無辜的生命。

李時珍目睹慘景,心如刀絞,和父兄一道,沒日沒夜地救護著病人,不知把多少瀕臨死亡的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一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著一個江湖郎中湧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叫道:

“李大夫,你給評評理!我爹吃了這家夥開的藥,病沒見好,反倒重了。

我去找他算賬,他硬說藥方沒錯..我們信得過你,你給看看。”說著把給父親煎藥的藥罐遞了過來:“這就是藥渣。”

李時珍抓起藥渣,一一仔細聞過,又放在嘴裏嚼嚼,自言自語道:“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聽“虎掌”,慌忙分辯說:“我絕對沒開過這味藥!

那肯定是藥鋪弄錯了!”年輕人說著,就要往門外衝。李時珍忙拉住他,說道:“別去了,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

就以《日華本草》的記載來說,就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了?”

“對,我開的是漏藍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藥鋪有醫書為據,打官司也沒用。”眾人慨歎了一陣,隻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藥,病人服藥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藥,也莫名其妙地死了。原來,幾種古藥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藥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這一樁樁、一件件藥物誤人的事,在李時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毫無疑問,古醫藥書籍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藥界以它們為憑,以訛傳訛,輕者會耽誤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李時珍和父親在燈下傾心而談。聽了兒子的話,李言聞語重心長地說:“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錯,可是這很難啊,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恐怕隻有朝廷才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關於本草的書,相當浩繁,你雖然讀了一些,可研究得還很不夠,遠遠不能適應修書的要求。

還是先在讀書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說是不是?”

李時珍牢牢記住父親的話。在以後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煙海的醫書寶庫中,熟讀了《內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以及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關於花草樹木的書籍,單是筆記就裝了滿滿幾櫃子,為修訂本草積累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李時珍謹遵父親的教導,除讀書五經之外,還博覽群書,以豐富自己的學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在讀書的同時,他也特別重視實際運用,掌握藥物的特性,使草藥得以更好地發揮功用。他的醫術在他的勤奮學習和探索中越來越高超。

李時珍發現曆代的本草書,分類不當,錯誤甚多,作為醫生的他,深知用藥錯誤對病人的危害。他決心重修本草。從此,他更加勤奮讀書,認真詳細地做好筆記。後來又先後到河南等地實地考察,向當地人們學習,並親嚐百草。一次,他為了體驗曼陀羅的麻醉作用而嚐了這種藥,沒想到竟然精神恍惚失去了知覺。

1551~1556年這段時間內,皇帝下令各地選拔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院就職,於是李時珍被推薦到了北京。

太醫院的工作經曆,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他編著《本草綱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的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誤下去了,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

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

李時珍又躬親實踐,廣泛地向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們學習。向農夫學習有關穀、菜等方麵的知識,從漁民處學習並熟悉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從手工業者處學習采礦和防止采礦過程中中毒等問題,向獵人學習捕獸及這些動物的習性等知識。他的足跡遍及湖廣、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深入林區、礦井、萊畦。對許多尚未弄清的事實,他就親自進行實踐,做了不少臨床藥理實驗。為了區別藥物的不同品種,他親自采集,一一比較,並與古書對照。

李時珍花了進30年的時間,經過不斷的總結整理,三易其稿,終於寫出了被世人稱為“東方醫學巨典”的《本草綱目》。從宋代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一書問世以後,一直到《本草綱目》的著成,其間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李時珍搜集了這段時間出現的374種藥物,其知識麵之廣、內容之豐富,使得《本草綱目》成為我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李母教子做官莫貪財

明朝有一個叫李際陽的人,長大後在外做了官,很清正廉明,他在老家的母親聽說兒子居官不愛財,隻為百姓服務,心中十分欣喜快慰,就寫了《遺子弟書》。她用從古以來有誌之士都是竭盡全力為別人服務的事例鼓勵兒子效法先賢聖哲,繼續廉潔奉公。興利除弊,“更當勉力多為”,“隻要認得理真,力所可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為”,所以不要顧及外人非議而終止。

她還告誡兒子說:“行後不見一信,某多疑人也,這番我心甚掛牽,不比往時。昨聞人雲:爾不好錢,隻是以身借人,似乎不得時人欣羨,我心竊喜,但恐非爾所及也。”

有句古語說:“千裏為官隻為財”,在那樣的社會氛圍裏,李母教子做官莫貪財,教子盡心公務,為民眾多謀利的精神,實在難得。

徐氏寄詩教子清正為官

明朝時曾任浙江巡撫的耿庭柏,其母徐氏,新城人(今山東恒台縣新城鎮),自幼聰慧。她7歲的時候,父親教讀《盛唐詩》,就能通曉背誦。

10多歲的時候就能寫出較好的詩詞,17歲嫁到新城耿家,為廣西道監察禦使耿鳴世的妻子,被朝廷封為“耿淑人”。

徐氏德才兼備,文才頗高,曾被鄉人譽為“女博士”。有一年,徐氏在清明節出城踏青,沿老梧河岸即景寫《清明偶成》七律,意境交融,情趣相宜,也是少見的佳作,如下:

時近清明二月天,嬌花粉竹正鮮妍。

秋千架上人如玉,溪水堤邊柳似煙。

紫燕飛飛歸畫棟,白鷗點點浴晴川。

年來景物還依舊,不見人生再少年。

徐氏不但文才高,還有男兒報國之誌,她隨丈夫耿鳴世到晉、隴、陝參議任所,“遇事剖決,有丈夫風,樂捐濟,好淡素,綺紈不禦,甘脆弗進……比歸裏,清貧如故。”

徐氏的兒子耿庭柏為官浙江巡撫,她給兒子寄詩道:

家中平安報爾知,田園歲入有餘資。

絲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聖時。

這首詩後被選入《中國曆代女子詩選》。詩的開頭就告訴兒子闔家平安;接著說,靠著自家田園的收入,一年生活還是綽綽有餘的;後兩句筆鋒一轉,嚴正地聲明,我們家中用不著南方的一絲一毫東西,你一心一意做個清廉的好官來報答這個聖明的時代吧。

該詩以親切的教子語氣,坦蕩的剛正之誌,聖潔的思想境界!僅僅28個淳厚直白的字中,充溢著濃鬱的人倫親情,輝映著高尚的智慧之光,氤氳著典雅的氛圍,閃現出一位和藹親切的聖母形象,體現了一種優秀文化貴族家庭的傳統教育精神,回蕩著凜凜超拔的浩然之氣,含義深廣,意境高遠,語言平易,實是好詩!

從中便可以看出她教育兒子做人做官的原則。耿鳴世有這樣的好妻子,耿庭柏有這樣的好母親,無論是為人還是做官,都是差不了的。

徐氏活到80多歲,所著《耿淑人詩集》在明末新城壬午之變中被焚。

江西道監察禦使王象蒙盛讚她說:“新城三百年來,尤指難再屈者也。”清代刑部尚書王漁洋稱徐氏“有賢行,能文章”“有德之言,與胭脂弄粉者迥異。”

張太後教明宣宗治國以民為本

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後張氏是一個很賢德的女人,河南永城人,她與朱高熾相敬相愛,明仁宗死後,她為明朝政局的穩定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在教育孩子方麵也很有辦法。

朱高熾早年曾經在南京幫助朱元璋處理文件,被朱元璋誇獎很有仁愛之心,且性格溫和,愛好騎馬射箭,明成祖朱棣也曾使他全權處理政務,他當上皇帝後,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君主,可惜的是他隻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時值公元1426年,他的兒子28歲的朱瞻基即皇帝位,史稱明宣宗,尊皇後張氏為皇太後。

明宣宗對母後張氏十分孝敬,軍國大事多稟告張太後裁決。當時海內升平,宣宗事太後“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進貢雖非珍玉奇寶,但蔬果野味而已,明宣宗都要先奉上太後,自己才能享用。

宣德三年,張太後生日這一天。

文武百官入宮朝賀禮畢,明宣宗親自陪著太後遊西苑,皇後、貴妃侍奉左右,登上萬歲山,明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後祝壽,太後大喜,與兒子欣然對飲,說道:“方今天下無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樂。你作為君王,若能保證百姓安居樂業,不受饑寒之苦,我母子也能長享天倫之樂。”

明宣宗連連點頭受命。大臣們又獻詞頌德祝賀大後壽誕,至日落才盡興而歸。第二年,明宣宗又陪著太後拜謁長陵、獻陵,明宣宗騎馬在前引導,走至清沙橋下馬,親手扶著太後車駕慢慢前行。百姓們夾道迎接,山陵旁不論老少,都跪在地上,向皇帝、皇太後山呼萬歲。太後見了十分感動,對身旁的宣宗說道:“百姓之所以愛戴皇帝,無非因君王能讓他們安生養息。

皇兒應愛民如子,始終如一,方不負民望!”明宣宗唯唯諾諾,俯首聽命。

謁陵完畢之後,太後一行走過農舍。太後下車,明宣召農婦親切詢問其生計如何,又賜給錢鈔飲食。村婦們感激涕零,向太後獻上農家的蔬食果品,太後欣然接受,還親口嚐了幾個,她對明宣宗說道:“這是農家風味,不可不嚐。”

回宮的路上,明宣宗見道旁有農夫正在農田耕土,便下馬取過農具,推了三次土,對侍臣說:“朕三推已不勝勞累,何況長年累月以此為生呢?”

又踢給農夫許多鈔幣。一路所過農家,都有賞賜。

明宣宗在位十年,宣德九年(1435)得病而亡,年38歲。他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年僅9歲為皇太子,次子朱祁鈺。太臣們猜測,皇太後是否顧及私利,棄孫立子?也有人議論,太子年幼,不堪重任。內閣輔臣楊士奇憂心忡忡地對楊榮說道:

“我輩受先皇厚恩,理應力保幼主,扶持國祚。”

這時,景陽鍾長鳴,皇太後在乾清官升殿,命楊榮、楊士奇率百官入殿覲見新皇帝。楊士楊榮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入見,隻見張太後鳳冠霞帔,端坐上首,女官們佩刀執劍排列兩旁。

張太後命召新皇帝出見,眾人一齊跪下去,隻聽見太後說:“這是新天子,年方九齡,全仗眾卿扶持!”眾大臣抬頭一看,正是太子朱祁鎮,不由欣喜萬分,三呼萬歲,響徹雲天。於是,新皇帝登位,改明年為正統元年,史稱明英宗。尊張太後為太皇太後,宣宗的孫皇後為皇太後,弟朱祁鈺為王。

大臣們提出,新皇年幼,無力親政,請求太皇太後垂廉聽政。張太後說:“祖宗已有成法,我等豈能壞此法度?”當即委任五名大臣一起輔政軍國大事。

對自己外家親屬,太後則嚴加抑製。彭城伯張泉、都督張升,都是太後兄弟,太後下令不許他們幹預國政.每月隻能於朔、望日兩次入朝。張升素有賢名,楊士奇屢次請求太後予以重用,但太後都不應允。

當時宮中有一太監名王振,狡黠多謀,權欲很重,朱高熾當太子時就隨侍左右,朱瞻基登位之後,在東宮掌權,英宗幼年時即由他照看,故尊稱他為先生。英宗即位,命他執掌司禮監,格外寵信。王振憑借皇帝權威。

擅權幹政,隨意責罰大臣。太皇太後知道後,十分生氣,宣召王振入宮嚴詞斥責,以太祖時定下禁例“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喝令將王振處死,經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去王振死罪。太後在世的這幾年,王振一直不敢過問政事。

公元1442年,太皇太後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張太後死後,諡號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昭聖昭皇後”,與明仁宗合葬獻陵。

戚景通嚴格教子造就戚繼光

戚繼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為將時率軍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曆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卒諡武毅。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

戚繼光英勇善戰,治軍有方,他帶領的戚家軍紀律嚴明,在抗倭鬥爭中屢戰屢勝,他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兵的愛戴。戚繼光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名將,與其家庭的熏陶、父親的教誨有很大的關係。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是一位文武全才的愛國將領。他為人耿直,年過半百才有了戚繼光,自然喜不自勝,寄予厚望。戚景通平時對兒子要求十分嚴格。親自教兒子讀書、寫字、練武,還反複地給他講述保國安邦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他認為隻有把孩子培養成國家棟梁,才是真正的疼愛。

戚景通為了使兒子對軍事感興趣,經常鼓勵他和其他孩子做軍事遊戲。

戚繼光平時耳濡目染,做起軍事遊戲來很有辦法。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築工事布陣勢,自己當小小的指揮官,認真指揮每一場“戰鬥”。

戚繼光10歲以後,父親離職還鄉,他隨同父親回到了老家山東蓬萊。

一次,家裏修房,計劃在兩楹之間安裝4扇雕花門戶。工匠對戚繼光說:

“公子家是將門,可以安12扇雕花門戶,這樣才顯得氣派。”戚繼光去向父親說這個事情,沒想到被父親教育了一番。戚景通嚴厲批評兒子不要講虛榮,講排場。

一次,戚繼光穿了一雙非常講究的錦絲編織的新鞋子,正好被父親見到了,父親勃然大怒,叫住了戚繼光,教訓他說:“你小小年紀,竟然穿這樣奢華的鞋子,如果養成追求享受的毛病,將來帶兵說不定要侵吞士兵的糧餉,禍國害民,敗壞我戚家門風!”

戚景通一心愛國,終生廉潔,兩袖清風,沒有多少家產。戚繼光17歲那年,戚景通一病不起。他臨終時,把戚繼光叫到麵前,指著自己花了畢生精力寫成的軍事著作,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繼光,你真的以為我一無所有,沒有什麼遺產可以留給你嗎?要知道,我留給你的是大量軍事文集,其價值是常人們難以估量的。”

戚繼光接受了父親留下的寶貴遺產,立誌“身先士卒,臨敵忘身”

“不求安飽,篤誌讀書”,決心繼承父親的事業。他在投軍當上將領後,牢記父親的訓誡,處處以身作則,做士兵的表率。

一次行軍途中遇到大雨,地方紳士請他進民房休息。他執意不肯,堅持和士兵們一起站在滂沱的大雨中。

戚繼光的舉動使部下非常感動,都自覺以他榜樣。因此,戚繼光所率領的軍隊,紀律十分嚴明,戰鬥力也很強。

他帶領紀律嚴明的戚家軍,奮勇抗擊倭寇,屢戰屢勝,成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抗倭民族英雄!

李太後教導明神宗“君行君道”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穆宗的第三子。

隆慶二年(1568),年僅6歲的他被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1572),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李太後是明朝神宗朱翊鈞的生母,明神宗繼位後,被尊為慈聖皇太後,為了照顧明神宗,李太後特意從慈寧宮搬到乾清官,給明神宗規定了作息時間,並監督他嚴格遵守製度。

有一次,明神宗因下棋上癮超過了規定的休息時間,耽誤了讀書,李太後就派人將明神宗叫來,厲聲喝令他下跪認罰,直到明神宗承認錯誤並表示以後決不再犯時才算了事。從此以後,明神宗再也沒有因為貪玩而影響學習。

每次明神宗上完課回來,李太後都叫他把課上的內容複述一遍,檢查他的學習效果,肯定他的成績,指出他的不足。明神宗學習進步很快,連老師都感到很驚訝。

每逢上朝的日子,李太後都是早早地來到明神宗的寢室,親自打水讓他洗臉,然後帶著明神宗上朝,因此明神宗上朝從來沒有遲到過。

有一次,明神宗在太監的慫恿下,去西城飲酒作樂。喝到酒酣耳熱之時,明神宗讓太監唱歌,太監推說不會,明神宗大怒,拔出佩劍要殺太監。侍者一見大事不好,一齊跪下替太監求情,明神宗還是不依不饒,最後割了太監的頭發才算了事。此事第二天被李太後知道了,她非常氣憤,立即責令大學士張居正嚴肅處理此事,直到明神宗寫下了“罪己書”,在太後麵前長跪乞求改過,太後才饒了他。

李太後教育明神宗,君行君道,不得胡來,君隻有愛護臣下和百姓,才能得到臣民的擁戴。從此明神宗再也不敢胡來了。

萬曆六年(1578),明神宗結婚後,李太後歸政於明神宗,將返回慈寧宮。臨行前,李太後召見大學士張居正,語重心長地交代:“我不能再朝夕照管皇帝了,先生受先帝之托,要時常規勸皇帝,使其成為聖明的國君。”張居正把李太後的話牢記在心,一心輔佐明神宗。

李太後歸政於明神宗後,仍然心係國家大事,規範明神宗的言行。皇子朱常洛因很久沒有被立為皇太子,就讓大臣薑應麟上書明神宗皇帝,建議立自己為皇太子,明神宗大怒,立即罷免了薑應麟的官,其他大臣見此情景也不敢再上書了。李太後知道了這件事,決定教訓明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