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明神宗向李太後請安,李太後乘機問起了這件事,明神宗不以為然地說:“他不過是個宮人之子罷了,有什麼了不起的!”李太後聽了明神宗的話,怒氣衝天,厲聲喝道:

“你也是個宮人之子!”明神宗見狀惶恐不安,跪在地上半晌不敢抬頭,連聲謝罪說:“兒臣不對,兒臣不對!”

沒多久,朱常洛終於被立為皇太子。

楊繼盛冤死仍教子做正人君子

明代著名諫臣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追諡忠湣。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嚴嵩而死,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楊忠湣文集》。

楊繼盛幼年的時候其母親去世,他的父親另娶,生活過的孤獨苦悶。他白天放牛,晚間訪師問友,深夜秉燭長讀,終於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後調任兵部車駕司元外部。楊繼盛在任職期間,一直教育自己的兩個兒子要做個正人君子,要有誌氣。而他自己更是嚴格要求自己並身體力行。

嘉靖三十二年(1553),楊繼盛以《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曆數嚴嵩“五奸十大罪”,嚴嵩反冠以“詐稱親王令旨”的罪名將楊繼盛弄到了錦衣衛獄。

楊繼盛在詔獄期間,曾接受了廷杖一百的處罰。一位同僚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然而楊繼盛再次表現了他的無畏與勇氣:“我楊椒山自己有膽,用不著這個!”

楊繼盛的腿骨被打折了,腿肉被打掉,一片血肉模糊,已經昏迷的楊繼盛被拖回了牢房,沒有人給他包紮,在蠅蟲滋生,肮髒陰冷的空氣中,他的傷口開始惡化感染。

深夜裏,楊繼盛十分安靜地坐在詔獄一角,他讓獄卒為其掌上油燈,獄卒走到牢房門前頓時瞳孔收縮,因為他看到了一幕讓他永生難忘的恐怖畫麵:楊繼盛低著頭,手中拿著一片破碎碗片,聚精會神地刮著腿上的肉,那裏已經感染腐爛了。他沒有麻藥,也不用鐵環,更沒有塞嘴的白毛巾,隻是帶著一副平靜的表情,不停地刮著腐肉,碗片並不鋒利,腐肉也不易割斷,這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然而楊繼盛沒有發出一點聲音。獄卒的手開始顫抖,內心陷入的無比的恐慌,雙腳如被釘在原地動彈不得。而楊繼盛此時卻說:“不要動,我看不清楚了。”

嘉靖34年(1555),楊繼盛依然在獄中頑強地堅持著。10月27日.明世宗下詔將楊繼盛處死。人們聽說楊繼盛要處斬,百姓蜂擁趕到西市,為楊繼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聲震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而楊繼盛卻神態安詳,昂首挺胸,視死如歸。他當眾放聲吟誦絕命詩: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

天王自聖明。製度高千古;平生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這首詩表現了楊繼盛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他給兩個兒子應箕、應尾寫信說:“人須要立誌……

你發憤立誌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誌氣來。”

楊繼盛被害的時候年僅40歲。楊繼盛死後七年,嚴嵩父子被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徐階等人鬥倒。明穆宗登基後,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楊繼盛是第一人,並追贈為太常少卿。

夏允彝教育夏完淳立誌報國

明末著名詩人夏完淳是一位少年英雄,原名複,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乳名端哥,明鬆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鬆江)人。

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35歲喜得貴子,夏完淳出生後,夏家歡天喜地,親朋好友也紛紛前來祝賀。夏允彝更是樂得合不攏嘴,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培養這個兒子。

夏允彝對兒子要求很嚴格。夏允彝從兒子懂事時起就教他四書五經、詩文,而且在講授詩文的同時更注重愛國主義的教育。那些為了國家民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他們的《正氣歌》《滿江紅》一起深深地銘刻在夏完淳幼小的心中。而父親及其朋友們為匡救天下,恢複優秀儒家傳統和閹黨進行鬥爭的情景更是給了深刻的教育和啟發。

夏允彝的正妻盛氏的教育與愛護也是夏完淳成長道路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夏完淳是夏允彝的偏房陸氏親生,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正妻的地位是很高的,夏完淳雖為陸氏親生,但按規矩他必須叫盛氏為母親,對陸氏隻能稱呼“娘”,而且歸於盛氏的名下。這種不合理的做法對夏完淳小小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好在盛氏為人溫和大度,對陸氏與夏完淳的親近非常理解,從不加幹涉,並且利用自己精通文墨的優勢,每天悉心教夏完淳詩文和禮儀,使夏完淳深為感動,並且終生像對待生母那樣敬重熱愛這位嫡母。

嫡母盛氏對夏完淳小心照顧,疼愛有加。她雖然不如夏允彝那樣嚴厲,卻也非常嚴格。每天黎明即起監督夏完淳的學習,給他講習詩書,同時送上精心烹調的飲食。晚上夏完淳休息時,她經常和陸氏一起照顧他入睡後才悄悄離開。更多時候,她讓夏完淳和親生母親陸氏單獨呆在一起,自己去照看婆婆和女兒淑吉。

祖母顧氏曾教育出了兩個好兒子,自夏完淳出生後,又把心思放在了孫子身上。她常不顧兒、媳的勸阻屈尊陪孫子玩耍,教他一些詩歌。再加上良師、親朋的影響,天資聰慧的夏完淳進步得很快。夏完淳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成長起來了。

夏完淳小小年紀,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貪玩,卻喜歡粘在凳子上煞有介事地拿著書一目十行地翻,雖然不能精通,卻也樂趣無窮。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大家都拿著扇子乘涼,孩子們在水裏嬉戲時,他也像塊石頭似的端坐在那兒,看書寫字。嫡母盛氏心疼他,有時強迫他出去遊泳玩耍,他卻視玩耍為苦事,常常在敷衍地玩鬧一會兒後就又跑回去看書。盛氏又要勸阻,夏允彝笑嗬嗬地對她搖頭:“不要管他,讓他去看吧。”在這種大量讀書,不求甚解的幼年教育方法下,夏完淳對詩詞經義有了一種感性上的認識。

夏完淳5歲時初上私塾,很快便能講解《四書》《五經》,而且常常一語中的,能抓住書中的要點。他因為熟讀經史,所以常常大膽地在文章裏談論古人得失,而不像一般孩子那樣人雲亦雲,盲目崇拜。這一點倒是繼承了祖父夏時正小時候“詰問塾師”

的膽量和精神,也深得父親夏允彝的讚賞,認為他不死讀書,沒有沾染八股習氣,這樣學下去很好。

當時夏允彝的好友,夏完淳後來的老師陳子龍常常到夏家來玩,見夏完淳童年老成,頗為可愛,便常常逗他玩,和他爭辯書中的疑難問題。有陳子龍無話可說,未免有些尷尬。

這以後,陳子龍對夏完淳刮目相看,再也不敢輕視,並以能做他的老師而自豪。夏允彝的幾社朋友們更是驚奇萬分,敬稱夏完淳為“小友”,視之為同道中人。在夏完淳六七歲時,這個“總角小童”便可洋洋灑灑寫出數萬言的詩賦古文來,而且“下筆立就”“奇麗可觀”,於是,驚歎不已的人們又送他一個美號“聖童”。

夏完淳9歲的時候,父親夏允彝曾把他寫得比較好的詩歌收集起來,為其印了第一本詩集《代乳集》。親戚朋友爭相閱讀,誇獎他是少年奇才。

老師陳子龍欣賞夏完淳的才華,在和朋友編當代名人詩歌選集時,特意把夏完淳的幾首詩也擱在後麵,表示了極大的讚賞。一時間,夏完淳的才名風行江南,又一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麵對耀人眼目的名聲,9歲的夏完淳不免有些得意。父親夏允彝發現了兒子的變化,於是在一時的興奮後也漸漸平靜下來,不再誇讚兒子,而是又開始督促他刻苦攻讀。夏完淳的奶奶顧氏惟恐孫子會被早來的榮譽衝昏頭腦,立刻來信諄諄叮囑他要戒驕戒躁。老師陳子龍也不時寫信來教育他要繼續學習。在大家的幫助下,夏完淳很快就渡過了這一關,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怎樣幫助父親處理政務,造福百姓上。

其實,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暫,“真官”隻作過福建長樂縣令,時間約五年左右。在官期間,他治績優秀,成為當年由吏部點名表揚的全國政績突出的七位優秀知縣之一,並受崇禎皇帝親自接見。可惜,由於母親病逝,他隻能回老家守喪。

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滅亡,夏允彝急忙拜謁史可法,商議恢複大計,由於南明弘光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間仍舊想有所作為。當時滿清在江南的統治還不穩固,義師紛起,明朝殘餘軍事力量散落其間。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誌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複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時,年僅15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戒旅軍中。可惜,吳誌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這個時候,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要自殺殉國。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複。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於蒙羞萬世。鬆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隻要他出山,一定封為大官。

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願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麵也行。夏允彝以“貞婦”自比,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代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言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錄》交予兒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複誌願。之後,夏允彝投鬆江塘自殺。在遺書中,父親寫道:“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人誰無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勵後人。”夏完淳看到父親剛烈死狀,肝膽欲裂,更加堅定了他必死報國的決心。夏完淳深受父親愛國精神的熏陶。

於是,夏完淳上書魯王政權,要求予父親以贈諡。魯王愛惜夏完淳如此年輕又如此對大明忠心,立授他“中書舍人”一職,贈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諡“文忠”。這一切,均極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複明的勃勃鬥誌。可惜的是,1647年,九月秋決,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義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義,年僅16歲。

王氏教育顧炎武“潤物無聲”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南直隸(清改江南省)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蘇州昆山)人,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其詩沉鬱蒼涼.有強烈的愛國精神。他在《日知錄》中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觀點。這句名言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愛國熱情。

顧炎武從小過繼叔叔家,嗣母王氏為太學生王逑的女兒,出自書香門第,年輕時便失去了丈夫。在漫長的歲月中,她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精力都放在教育嗣子顧炎武身上。這位頗有遠見和學識的舊時知識分子,不儀注重對孩子文化知識的灌輸,更重視對孩子道德情操的培養。

顧家有田四五十畝,收入可達小康。但嗣母從不私蓄,將大部分的收入用於資助貧困的鄉鄰,自己和兒子過著相當儉樸的生活,有意用生活的清貧來磨煉顧炎武的意誌。她富有同情心和樂於助人排憂解難的美德,對幼小的顧炎武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顧炎武很小的時候,嗣母便開始對他進行愛國思想的教育。嗣母教其讀書識字,特別注意選擇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內容的教材。為了不斷更新內容,每當夜幕降臨夜深人靜的時候,操持家務勞累了一天的嗣母仍拖著疲憊的身軀秉燭夜讀,悉心翻閱《史記》《資治通鑒》等書,將其中精心選出的故事講給兒子聽。

嗣母經常給幼年的顧炎武講各種愛國的故事,講屈原怒沉汨羅江;講文天祥、於謙為了堅持民族氣節而寧死不屈。講到誌士名言,她常常再三重複,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母親辛勤的汗水,使顧炎武幼小的心靈中有了愛國思想的種子,為他愛國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45年5月,清軍占領南京,並分兵南下,占領了杭嘉湖廣大地區。

由於滿清貴族實行民族壓迫,不堪壓迫的江南各地漢族人民,紛紛揭竿而起,舉行反清起義,顧炎武也毅然參加了義軍。義軍失敗後,他又返回故鄉參加昆山保衛戰。昆山陷落,顧炎武生母何氏被砍斷右臂,兩個弟弟均遭不幸。嗣母聽到這些,悲痛欲絕,她不願做異族統治下的順民,便絕食殉國。在彌留之際,她再三叮囑顧炎武“我雖婦人,與國俱亡……汝無為異國臣子……”,要他“無負人,與國思,無忘先祖遺訓”“勿更出仕”,告誡兒子要堅持民族氣節,不做清朝的官。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生命完成了教育孩子的最輝煌的一筆。

國破、家亡、母死的慘景在顧炎武心裏留下了難以平複的創傷,母親的臨終囑咐,使他永世難忘。他拒絕和清政府合作,對那些為個人榮華富貴、媚侍清廷,毫無民族氣節的明朝降臣降將痛加指斥。清政府多次請他去北京入仕,都被他嚴辭拒絕。在清朝做了大官的外甥要在昆山老家給他置田養老,也被他拒絕了。他堅持民族氣節的品格,對世人影響很大,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後來又成為清末的維新誌士和千百萬愛國者的口號,影響深遠。

王夫之嫁女贈手稿

王夫之是我國明末清初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和愛國主義者。1650年,潛身湘兩石船山土屋中,著書40年,學者稱船山先生。王夫之博通經史,思想深邃,誌節文章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立。他的所作所為總是與世俗不同,就連教育兒女的方法也讓人歎為觀止。

有一年,王夫之的大女兒要出嫁,當時社會上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給女兒。

嫁妝貴重的話能顯出自己家庭的高貴,嫁妝少了的話就會有人看不起。預定的婚期一天天臨近了,王夫之卻不慌不忙。女兒心裏著急,但又不好意思問父親。後來幾位熱心的鄰居來到王家,問嫁妝準備的情況,有什麼事需要幫忙。

王夫之拱起手來,笑嗬嗬地向大夥說:“多謝各位費心,我為女兒的嫁妝早就準備了。”

“那嫁妝在哪兒呀,我們看看?”

有的鄰居一聽,不由睜大眼睛四下尋找了起來。可是屋子裏空蕩蕩的,沒見什麼顯眼的東西。看到客人們不明白的神色,王夫之摸了摸花白的胡須告訴大家:“不急,不急,等我女兒出嫁的那天,你們再來看吧!”

很快女兒的婚期就到了。天剛蒙蒙亮,附近的大人小孩都來看熱鬧,把王家圍了個嚴嚴實實,還有些人索性進到王夫之的屋裏左右察看。

迎親的花轎來到門口,熱鬧的鼓樂聲一陣高過一陣。按規矩,新娘子應該離家上路了。這時候,王夫之不慌不忙地打開自己的書櫃,從裏麵捧出一個塗著紅漆的小木箱子,親手交給女兒,鄭重其事地說:“這就是我給你準備多年的嫁妝。”

“裏麵裝著什麼寶貴東西呀?”看熱鬧的、迎親的都想弄個明白,連王夫之女兒的心裏也不清楚父親要送給自己的是什麼。一位來迎親的中年婦女實在憋不住了,借幫著拿東西的機會,悄悄地把木箱子的蓋掀開一看——“裏邊原來是書和稿紙!”中年婦女吃驚的樣子,引得周圍的人都伸過脖子來。於是,有些人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反正說什麼的都有。

王夫之的大女兒聽到這些議論後,心裏很委屈,她轉身跑回自己的屋裏,伏在床邊低聲地哭起來。王夫之還是那樣不慌不忙地朝眾人擺擺手,然後走到女兒床前,輕輕地撫摸著她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好女兒,你平時勤奮好學,很對我的心意。為你的嫁妝我想了很多很多,可別小看箱子裏的東西,那書冊裏有我一生研究的學問;那稿紙上,有我多年寫作的成果。

它會教你怎樣做一個有骨氣、有出息的人。什麼金銀財寶也比不上有用的知識啊!”

聽了父親的這番話,女兒抹掉眼淚,露出笑容,讓人抬著那個紅漆木箱恭恭敬敬地和父親告別上路了。後來,女兒在父親的指導下,知書達理,聰明賢惠。

王夫之寫信教侄子如何做人

王夫之不僅悉心教導自己的女兒,他對侄子的教育也頗具匠心。作為一個大思想家,他也留下十幾封給子侄的書信,其中有一封是以詩體寫的:

立誌之始,在脫習氣。

習氣熏人,不醪而醉。

其始無端,其終無謂。

袖中揮拳,針尖競利,狂在須臾,九牛莫製。

豈有丈夫,忍以身試?彼可憐憫。我實慚愧。

前有千古,後有百世。

廣延九州,旁及四裔,何所羈絡?何所拘執?焉有騏駒,隨行逐隊?無盡之財,豈我之積?目前之人,皆吾之治。

特不屑耳,豈為我累?瀟灑安康,天君無係。

亭亭鼎鼎,風光月霽。

以之讀書,得古人意。

以之立身,踞豪傑地。

以之事親,所養惟誌。

以之交友,所合惟義。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人在開始立誌之時,首先要脫去庸俗的習氣。

這種庸俗的習氣會熏染人,就像聞到濃烈的酒香,不喝就醉了。這種習氣不知不覺地就會沾染上來,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終結。沾上了這種習氣,人們就會為了針尖大小的利益而揮拳鬥毆,甚至會在片刻之間無名火起亂發脾氣,九頭牛也拉不住他。豈有一個男子漢大丈夫願意自身成為如此魯莽的俗物?想起他們的行為真是可憐,而我們也實在十分慚愧。想一想:從時間上看,前有千古,後有百代;從空間上看,中國有九州,九州旁邊還有四方邊遠之地。一個人怎麼能被一時一地所束縛,有什麼力量能限製人的發展?隻要是真正的騏駒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在大眾之中隨波逐流的。世上有無窮無盡的財寶,它們並不是因為我的追求而聚積的;看看眼前這些追名逐利之徒,都是我們的鏡子。對於他們的所作所為,我們隻能不屑一顧,又怎能受他們的影響呢?做人應該瀟瀟灑灑,無牽無掛,堂堂正正,如光風霽月一般。用這種心態來讀書,就能領會古人的意思;以這種心態來立身,就能成為英雄豪傑;以這種心態來服侍親人,就能盡心盡意,毫無保留;以這種心態來交朋友,朋友之間就會由於正義而合在一起。

金聖歎刑場上不忘教子金聖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名喟,蘇州吳縣人。金聖歎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都有評點。金聖歎博覽群籍,好談《易》,亦好講佛,常以佛詮釋儒、道,論文喜附會禪理。

金聖歎幼年生活優裕,後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為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因歲試作文怪誕而被黜革,後應科試,改稱金人瑞考第一,但絕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