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小時候經常聽媽媽說:“你們雖然是女孩子,但要有獨立性,不能依附於別人。”這些話對女兒的幼小心靈觸動很大,姐妹倆從小就養成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品質。吳青說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覺得自己是女孩子,也從來沒想去依靠什麼人,包括名氣很大的母親。

冰心告訴女兒做人要講“愛”

字,就是要用愛心去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愛工作,愛生活,愛人民,愛祖國。”吳青擔任過北京市人民代表和海澱區人民代表。對此,媽媽經常叮嚀她:“如果你真為人民利益當代表,就不能怕各種邪惡勢力,要堅持真理,敢於講實話講真話。”吳青對媽媽的話銘刻於心並身體力行。她的書房牆上有一副媽媽寫給她的對聯,寫的是林則徐的名句: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伯渠教子“三用”

林伯渠是我國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他6歲的時候就投考湖南公立西路師範學校,在那裏學習兩年半,得到了學校創始人熊希玲的指引,並開始接受進步思想,立誌為振興中華而獻身,為日後從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林伯渠在延安時,是陝甘寧邊區的政府主席,他的兒子相特2歲便送到延安農村托人照看。相特活潑可愛,模仿能力相當強,經常背著雙手學爸爸走路。

有的同誌逗孩子玩,叫他“小主席”。林伯渠知道了,嚴肅地指出.開這種玩笑不好,無形中會給幼小的心靈刻上超人一等的痕跡,並教導兒子說:“以後別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答應。人家問你長大做什麼,你說到基層鍛煉去,當一個普通的人。”

相特開始上學的時候,父親送給他一個小小的土布包,裝上幾支鉛筆和幾個本子,語重心長地囑咐他:“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長大了,就應該懂事了。今天讓叔叔送你去,以後你就自己走。”

林伯渠接著說:“還要給你起個名字,就叫用三吧,用三就是三用:用腦想問題,用手造機器,用腳踏實地。”兒子點了點頭,仿佛明白了父親的用心良苦。等相特長大成人以後,也是牢牢記住父親的教導,踏實工作,服務人民。

謝覺哉教育兒女做實事為人民

謝覺哉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製度的奠基者。謝覺哉,字煥南,別號覺齋,湖南寧鄉人。

早年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1918年至1919年受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參加五四運動,並創辦《寧鄉旬刊》。1920年8月任《湖南通俗報》主編。1921年1月加人毛澤東等創建的新民學會。1923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進入中央蘇區,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毛澤東的秘書。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8年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司法部部長。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法製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新法學研究院副院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職。於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其主要著作收入《謝覺哉文集》。

謝覺哉一生,不謀私利,不圖虛名,廉潔奉公,艱苦樸素,實事求是,數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他常常對子女說:“我是共產黨人,你們是共產黨人的子女,不許有特權思想。”他規定子女不能隨便用他的車子,在內務部工作時期,他本著“上為中央分憂,下為群眾解愁”的精神,除親自參與製定各種救災救濟撫恤政策的製定,還奔波於各地災區,訪貧問苦,具體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他不僅親自辦案,典型示範,而且深入到全國各地法院,親自查看案卷,大膽糾正冤假錯案,更好地保護了人民的正當權益。

“最好不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去幻想什麼,而是要在旭日初升的時候投入工作。”這是謝覺哉經常教育子女的一句話。他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他也希望子女們能有這種為革命事業獻身的誌向。

他最小的兒子亞旭小時候,一次,拿著木頭槍衝來衝去,謝覺哉問他:

“你要幹什麼?”小兒子自豪地說:“我長大當個解放軍!”

於是父親就問:“你為什麼要當兵呢?”

天真的小兒子馬上口齒伶俐地回答:“爸爸活到兩百歲,我拿槍保衛爸爸。”

“哈哈……”謝覺哉大笑著摸摸兒子的小腦袋,對他說:“當解放軍不是為了保衛我,我隻不過是你的爸爸,有什麼好保衛的呢?應該保衛祖國。”

從此以後,謝覺哉就更注意對孩子進行立誌教育,啟發兒子首先要想到人民的需要、時代的需要,黨和人民的利益是誌向的基點,不能把自己的誌向看成是純粹的個人誌願。孩子長大了,也漸漸地明白誌當存高遠的道理,應該以人民利益為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謝覺哉幫助孩子堅定誌向,磨煉孩子堅強的意誌,培養孩子增加戰勝困難的勇氣。小兒子亞旭下鄉勞動去了。鄉下的艱苦使他產生了怕苦的思想,謝覺哉拿出亞旭4歲那年遊泳時為他寫的詩鼓勵他:“亞旭四歲零,入海攬頭頸,沙軟溪可愛,海水成難忍,是誰放的鹽,孩子要追問。”亞旭讀到這首父親為自己寫的詩,內心受到觸動,深深地體會到隻有不怕風浪才能學會遊泳,隻有不怕困難才能成為主宰自己的主人。

1971年元旦剛過,亞旭終於如願以償地去參軍了。可這時他卻怎麼也離不開父親,父親病了,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身邊需要有人照顧,如果自己入伍了,丟下患病的父親怎麼辦呢?謝覺哉的妻子王定國也考慮:

丈夫長期生病住院,需要有個孩子留在身邊照應,而且亞旭又是丈夫最喜歡的。於是,就向丈夫建議:能不能讓亞旭在近處當兵或當工人。謂}覺哉對妻子說:“青年人誌在四方,父母要支持孩子實現革命理想,還是讓他到艱苦的地方去。”王定國知道丈夫一向嚴格要求子女,也就同意了。

亞旭臨行時,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十分高興,他對兒子說:“亞旭啊。光立誌還不夠,要堅其誌。到社會中去衝、去聞,到部隊裏去學習鍛煉,不要掛念我和家裏。遠離爸爸媽媽,到艱苦的地方去當兵好,那裏能鍛煉人。”

亞旭當兵後,部隊駐在一個山溝溝裏,那裏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亞旭開始有些後悔。父親看了兒子的信很著急,寫信給他說:“你要立其誌、堅其誌,這還沒有完,更重要的是恒其誌,要有恒心,不為開始的一點點困難嚇倒,青年人要有誌氣、勇氣,要藐視任何困難。敢於克服一切困難。

亞旭,你要有堅定的毅力啊。”

亞旭想起父親常對自己說:“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就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大困難、小困難,凡事總想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都要學點克服困難的辦法。”於是,亞旭下定決心,以頑強的毅力在艱苦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20世紀60年代初,謝覺哉的兒子謝飄要到東北去上學。這是謝飄第一次遠離親人。他想到父母的關懷和教誨,有些戀戀不舍。臨別前的一天,他走到父親跟前說:“爸爸,一想到單獨在外生活,心裏總有些打鼓。誰來幫助自己,怎樣與人相處,我心裏沒數。你了解我,有生活經驗,我想你還是盡可能給我多講些。我覺得孩子最能接受父母的話。別人的話,即使說得對,有時聽起來也不那麼順勁。”

父親理解兒子的心情,他說:“父母的話,你們易於接受,這是自然的。

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也是應該的。但是,子女不可能一直守在父母身邊,況且我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今後不可能對你們多講什麼,連較長的信也不會多寫。所以你們不能光聽父母的話。

父母的話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應該多聽聽周圍同誌們的話,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學校去,你自然應該把周圍的老師、同學作為自己的良師益友,擇善而從。有一學一,有二學二,如此下去,才能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

他還說:“別人的話,正確的當然要聽,而且要努力照著去做;不正確的時候,也要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切不可感情用事,不順勁不行,要逐步丟掉小家庭觀念。”

謝飄遵照父親的教導去做了,在學校裏進步很大,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讚。父親知道後很高興,便寫信鼓勵說:“君子學以致其道,看來你已走上了正道,但還需繼續努力。學好學差,收獲多少,在於自己是否善於學。

父母、師友能教授的東西很多,但不善於學,也是枉然。望你爭取更大的進步。”

劉紹禹的17條教子原則

劉紹禹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他1914年考入北京清華學堂。1922年入美國康奈爾大學教育學係學習,次年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心理學,1924年獲學士學位。1927年獲博士學位,同國後任成都大學心理學教授。1952年任四川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1957年任四川師範學院院長。

劉紹禹是我國的老一輩教育家,他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17條家庭教育的原則,對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1.不要過於誇獎孩子,孩子做事不差,略表讚許就可以了,過度的誇獎,容易養成沽名釣譽的心理。

2.不要太關心孩子,否則很容易養成孩子過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結果便成為自私自利的人。

3.不要賄賂孩子,父母有時為避免孩子一時的攪擾,往往拿金錢物品給孩子,這是不應該的,這等於獎勵他們的攪擾,養成他要挾的習慣。

4.應明察孩子的稟賦,不應勉強他做才力不相近的事,不要以自己的主見為孩子決定所學。

5.讓孩子充分自由活動,隻要他的行動沒有超出常規,不要去幹涉他,因為活動是一切學習之母。

6.不要騙孩子,孩子發覺受欺騙後對於父母師長的信任感就會消失.以後父母師長的話就不會發生效力了。

7.不要恫嚇孩子,如果隻嚇而不行,以後一切告誡都無效。

8.不要在孩子麵前爭論懲罰,如父母主張不一,孩子就無所適從了。

9.孩子的活動偶越常規時,宜代之以良好的活動,直接阻止反不易收效。

10.不要對孩子太嚴厲,免得他養成過度的畏懼心理,或麵善心非的性格。

11.宜幫助孩子去分析他的環境,衡量他的行為,幫助他解決困難,而不能完全代替他解決困難,孩子愈大,更應自己料理事務,父母師長更不能越俎代庖,品格的養成與體力的增進,均由練習而來。

12.訓誡孩子的時候,應力求鎮靜,尤忌借孩子以發泄憤怒。

13.不要勉強孩子做他不能勝任的事,孩子的自信心,大半由做事成功而來,使孩子做太難的事,可能摧殘孩子的自信心。

14.不要時常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與其告訴孩子哪些事不該做,不如告訴他哪些事該做。

15.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讓他們與其年齡相同的孩子一起生活,然後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若時刻與成人在一起,其依賴或自卑的心理就很難打破,將來主入社會就會感覺孤獨無助。

16.不要給孩子他想要的一切東西,孩子從小應該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17.不要在其他孩子麵前當眾批評或者嘲笑自己的孩子,免得他養成懷恨或害羞的心理。

陳景潤教子民主對待

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麵也有獨特的見解。他的兒子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對人類有偉大的貢獻。

陳景潤對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是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

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拆開看個明白。這時候母親便會批評兒子把幾十元買的玩具弄壞了。但陳景潤總是樂嗬嗬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父親談自己的事,比如,在學校如何與同學交往,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了等。陳景潤每次都認真聽孩子的傾述,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

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為了朋友。

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在愉悅的家庭氛圍中健康地成長。

陳愛珠造就博學的茅盾

茅盾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他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

茅盾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與其父母,特別是母親對他的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茅盾的父親沈永錫是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曆史知識。

茅盾5歲那年,父母就商量給兒子當啟蒙老師。當時,茅盾家裏設有家塾。茅盾的三個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幾個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書不認真,有時學生來了,他自己卻去會友或打牌,而且教的是《三字經》《千家詩》一類的書,所以茅盾父母覺得這樣下去有可能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便決定自己來教兒子。他們挑選了上海澄衷學堂的《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為教材,還根據《史鑒節要》用文言編成一節一節的歌訣作為曆史讀本,由母親施教。每當母親講述曆史故事或中國古典小說時,茅盾都聽得津津有味。這些早期的熏陶,對茅盾形象思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新學中的資產階級科學民主思想和母親開明、通達、關心國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潤著茅盾幼小的心靈。

茅盾7歲那年,一些受維新運動影響的青年人創辦了一所按新式教學方式教學的立誌小學。母親便送茅盾進新式學校讀書,但那時父親已經臥床不起,茅盾經常請假照顧父親。母親怕茅盾落下功課,便讓茅盾拿課本來自己教他,使茅盾每月的考試都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論文章經常獲獎,很快,茅盾在立誌小學出了名。

茅盾曾無比自豪地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茅盾10歲那年,父親病逝,那時,弟弟剛剛6歲。母親便獨自擔負起撫育兩個兒子的重任。對茅盾小學畢業後升學問題,母親頗費思量,就當時的家境和親友的願望,想讓茅盾上師範,這樣可不花食宿費,還發服裝,畢業後即可就業。母親覺得這樣一來,錢是節省了,但有悖於丈夫的遺囑,因為茅盾父親曾有遺囑,讓茅盾兄弟倆念工科,學實業,況且這樣做也許會限製茅盾將來的發展。於是,茅盾母親頂著來自家庭的壓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念中學,中學畢業後,又讓茅盾去北京大學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茅盾母親在兒子成年後也沒放鬆對他們的關心、教育。茅盾剛工作時,每有譯文或文章發表,就像當年讓母親看作文一樣,照例寄給母親過目;茅盾與弟弟的通信都送給母親看。茅盾二十歲時,到人才濟濟的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茅盾的母親自己每日讀書看報,善於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嚴而有格,嚴而有度,並善於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為,她對茅盾婚姻的態度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茅盾的祖父雖然很早為其訂了親,但待茅盾成年之後,父親早已去世了。

這件事使茅盾母親大傷腦筋,考慮到不識字的未來媳婦與兒子的情況很不吻合,擔心給兒子帶來苦惱;退婚吧,又怕女方不肯。

1917年春節期間,母親問茅盾:

“你有心儀的對象嗎?”茅盾靦腆地說:“沒有。”“真沒有?”母親又追問了一句。兒子點點頭。母親接著說:

“我從前料想你出了校門後,不過當個小學教員,至多是中學教員,一個不識字的老婆也還相配;現在你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不過半年就受重視,今後還要做許多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老婆就不相稱了。所以我要問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隻好托媒人去退親,不過對方未必允許,說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為難了。”因茅盾全神貫注在事業上,老婆識字不識字覺得無所謂,他不願讓母親作難,況且娶過來後,或進學校,或由母親教她識字,都無不可,就說不必退婚,自己能接受她。為此,第二年,母親就為兒子辦了婚事。